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可是当我们去仔细的分析明朝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有那么一点点的蛛丝马迹,而正是这样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却已经预示着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是死于那场大火之中那么简单。

事件回顾

明朝洪武年间,整个明帝国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那就是朱标作为帝国的嫡长子,作为未来皇族的接班人,还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力就已经牺牲了,而朱元璋也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时间整个帝国充满了悲伤的气息。

可是该哭的哭了,该闹的闹了,接下来还要讨论一些正经的事情,那就是谁来当这个帝国的主宰者,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说,既然嫡长子已经死了,那么就要从其余的几个孩子中挑选出一位拥有同样雄才大略的皇子来担当皇太子。按照当时的顺序来说,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要么因病去世,要么就是治理无方,唯一能够拿到出手的就只有四太子朱棣。

可是朱元璋太爱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了,亦或者说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其他的孩子,于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决心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未来的皇帝。

而朱允炆继位之后,对于四周的藩王心存戒心,一心想着要去搞一些削藩的军事行动,这一系列行动下来彻底惹怒了朱棣,也把朱棣逼上了死胡同,于是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彻底打响,而此次战役之后的最终结果是朱棣大胜,朱允炆惨败,而朱棣则直接接管了明帝国,成为新一轮的皇帝掌权者。

在明朝历史当中或者说朱棣时期的史料记载当中,能够明确的看到:朱允炆害怕朱棣的清算,于是一把火把自己活活的烧死了,除此之外,其余的话都没有说,比如朱允仁死的时候周围的环境简介以及当时陪葬的人是谁,只是说有几位尸骨,明朝历史对此也是讳莫如深,始终点不透。

没错,这就是事实

哪怕截止到今日,依然没有明确的史学资料,或者说历史记录能够证明朱允炆是在这场大火中丧生的,有的仅仅是那么一点点的明朝历史的相关记录。

而从后期朱棣的国家大方略以及朱棣所采取的几个行动来看,朱允炆非但没有死,反而逃了出来,并且逃得无影无踪,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当朱棣坐在至高无上的皇位之后,他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首先朱棣残忍的伤害了与朱允炆有过任何关系的所有女子,这不单单是杀人灭口这么简单,且背后还有着更深一层次的政治关系:朱棣的内心里面依然指望着这个不靠谱的外甥,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不住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勇于献身,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其次,郑和下西洋永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确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扬了华夏的国威,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知道了有明帝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沿岸,当时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前来朝奉,这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事情。可是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暗中接受了一个任务,那个任务就是找寻与朱允炆相关的一切线索,因为当时有一些迹象表明朱允炆极有可能逃到了南海附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棣曾经派遣过一些朝中大臣走南闯北,暗中找寻朱允文的线索,只不过至于朱允炆逃到了何方,又走到了哪里,这一切谁都不得而知,只能埋藏在历史的深处。

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为了给长孙朱允炆铺就一条当皇帝的平坦大道,朱元璋生前禅精竭虑、用尽心思,稍有怀疑的人,果断诛杀。

但是,朱元璋到底舍不得诛杀自己的儿子们,还是留下了祸根。

1402年,朱允炆当皇帝的第四年,六月十三,朱元璋儿子朱棣率领军队,兵临南京城下。

守卫南京城金川门的大将朱橞和李景隆,在城门楼上,看见朱棣的旌旗伞盖,稍作犹豫后,走下城楼,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入南京城。

燕王朱棣率领军队正向皇宫赶去,路途上,看见皇宫浓烟滚滚,很快火焰冲天,曾经辉煌壮丽的明朝皇宫被熊熊大火吞没了。

大火吞没了建筑,却不能眠灭人心,很多人都在猜测:皇宫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到哪里去了?

朱棣使用两手处理建文帝

朱棣没有见到朱允炆本人,也没有看见朱允炆的尸体。

但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当皇帝,朱棣命人在皇宫的废墟上寻找朱允炆的尸体。

只有找到朱允炆尸体,然后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朱棣才有充足的理由登上皇帝的宝座。

士兵找到一具尸体,不知道是谁的,他们把尸体抬到朱棣面前。

朱棣让幸存的太监指认尸体。朱棣问:是皇上吗?

太监非常聪明,领会了朱棣的用意,向朱棣禀报:正是皇上!

朱棣走到尸体旁边,蹲下身来,拉着尸体的一只手,放声大哭。

哭了一会,朱棣对着尸体说:傻小子,何必这样呢?!

六月二十日,朱棣率领朝中大臣,用天子的礼仪,将朱允炆安葬下陵。

经过朱棣的安排与造势,全国上下民众都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亡,并且安葬了。

虽然朱棣安排手下将领放火烧了皇宫,但是,不能确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烧死了。

有人悄悄告诉朱棣:朱允炆跑到南方去了,很可能要逃往南洋。

朱棣害怕朱允炆没死,也害怕朱允炆没死的消息在民间传播开来,因为他担心前辈旧臣仍然以朱允炆为皇上,一心恢复建文帝的江山。

所以,朱棣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以弘扬国威为名,实际上是寻找朱允炆。

如果找到朱允炆,自然果断处死,不留后患;

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彻底断绝天下人怀念故主的心思。

朱棣用心十分缜密,那么,他能否实现心愿呢?

朱允炆流落何方?

就在朱棣燕军包围南京城之后,朱允炆知道大势已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逃出京城,保留性命。

宫中忠臣也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一位近臣偷偷神秘地告诉建文帝朱允炆,最好办法就是化妆出城。

如何化妆?

反复商议之后,君臣二人决定剃光头发,打扮成和尚。

南京城门还没有打开的时候,朱允炆与近臣以和尚的身份混在百姓中,逃出了南京。

朱允炆与随行和尚一路逃往大西南,直到云南边境,辗转飘向南洋。

部分京官去向成谜

不仅仅朱允炆化妆逃走了,还有一部分京官也逃出了南京城。

朱允炆化妆成和尚出城的那天深夜,南京城墙的阴暗之处,有人顺着绳子滑下,逃到城外。

一个晚上,南京城内40多位名臣志士失踪不见了。

朱棣命人四处搜寻,有近20人被找到,抓了回京。

那些没有被抓回来的人,要么去寻找建文帝、要么跟随建文帝到南洋去了。

这些逃走的人,大多数都被明成祖写入了“奸臣榜”上。

建文帝朱允炆叶落归根?

靖难之役之后,又过了几十年,1441年,已经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突然有一天,一个老和尚来到广西思恩州,求见知州。

知州见到和尚,问他是什么人?

和尚回答:我是建文帝。

知州十分惊讶,先稳住和尚以及随从一行12人,然后,一面命人火速到京城去奏报这件事;一面安排一批军人解送他们到京城去。

明英宗命令御史审问老和尚,也就是自称建文帝的老人。

老和尚声称自己64岁,年龄与朱允炆确实符合。

老和尚说,自己知道在世时间不多了,很想死后安葬在明孝陵旁边,所以,特来投奔当今皇上。

当时朝廷中有一个老太监,名字叫吴亮,曾经服侍过建文帝。

明英宗命令老太监吴亮前去辨别老和尚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

时间太久,朱允炆相貌变化较大,老太监吴亮拿不准。

但是,朱允炆却记得很清楚,一眼认出太监吴亮。

吴亮故意谎称自己不是吴亮,试探老和尚能不能回忆一些往事,朱允炆真的说出一段宫廷旧事。

有一次在御便殿进膳,服侍皇上的太监是吴亮。

那次建文帝吃鹅肉,是合肥进贡的。

一块鹅肉从餐桌上掉到地面,皇上说赏给吴亮吃。

吴亮放下酒壶,趴到地上,像一条狗一样,用嘴把那块鹅肉吸进嘴中,然后吃掉了。

讲完后,朱允炆问老太监吴亮:还记得这件事吗?

听到这里,吴亮跪到地上,放声大哭。

哭了一会,明英宗问吴亮:是不是朱允炆?

吴亮说:当年建文帝右脚小脚趾旁边的脚趾缝有一颗黑色的大痣,不知道在不在了?

朱允炆脱下鞋子,让吴亮仔细看看。

与吴亮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吴亮上前抱住朱允炆的右脚,又是一阵嚎啕大哭。

吴亮不知道该讲真话,还是该讲假话,一句话没说,回到自己卧室,上吊自尽了。

明英宗从吴亮的一系列表现上判断,老和尚一定是建文帝朱允炆,便将他及其随从,临时安排在皇宫最西端的那几间空房子中。

根据朱允炆自己要求,明英宗随后将朱允炆安置到南京居住生活。

一年时间不到,朱允炆去世了,安葬在明孝陵旁边。

也有人说,靖难之役后的建文帝朱允炆都是传说,因为,明成祖朱棣不会让真实的朱允炆存在人间。

一段明朝历史,让人满目泪水。

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燃起了熊熊大火。

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亡。所以朱元璋传位给长孙朱允文,继承皇位。

然后由于朱允文当上皇帝后,过于依赖文官力量,打压大贪官,然后消减他的叔叔们的封地,逼反了朱棣。

那么永乐帝自然希望朱允文死去,有种说法是死于永乐帝攻破城池之后。但是仅仅凭借几个烧焦的尸体也不能说明问题吧。

毕竟已经面目全非如何证明是建文帝呢?支持这种说法的资料是,《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我们可以想象:建文帝与明成祖交战四年,可能也会料想军事上失利,比如城破该如何逃亡呢?可能都在考虑范畴。从理论上是有可能挖掘暗道通于城外的,但是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建文帝画像)

第二种说法,朱允文化妆逃出南京,出家了。

这个说法的依据是据说皇宫有暗道通南京城外,然后他们一路前行,隐姓埋名,化妆成僧人,隐居偏僻山区寺庙终老。

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另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为鼻祖。

当然,就算归隐出家说成立,也不排除后人同情建文帝伪造相关历史事迹或者人物,以表达同情之意。(其实,如果南京四个城门全部被永乐帝攻占,是绝难逃出的,此景与被困北京内城的崇祯帝很相像。崇祯无奈只得在煤山自杀,如果逃得出去,早就逃了。)

第三个说法,朱允文逃到了海外。

那么,永乐帝先后七次派大太监郑和下西洋,一方面促进中外交流,政治交流,外贸交流,另一方面叫郑和暗中查访建文帝下落。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则历史介绍:

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可见张居正说明朝正史不记载在这个事情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这里讲的间道,就是小道,然后说到建文帝云游四方,不知其所终。这里张居正采取的是民间说法告诉了万历小皇帝这个事情的大概。

(永乐帝画像)

永乐帝与朱元璋有个性格特别的像,就是多疑。他想尽办法想知道建文帝的下落,可惜一次次事与愿违,音信渺茫。

《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

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张三丰)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胡濙与成祖会面,谈的内容无非还是建文帝下落问题,应该说胡得到了建文帝的消息,似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可见明成祖一直对于建文帝不忘怀,一直派人捕捉其踪迹。

这种说法是他不放心建文帝,所以一次次派心腹郑和下西洋,打探建文帝消息。

朱棣这个皇位还不是很稳固的,他是通过夺侄子的皇位才登上了人生的高峰,一天找不到建文帝,他就一天也坐不安稳这个皇位。怎么办呢?所以永乐帝要不停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绝后患。

朱棣想到了郑和,跟他详细说了之后,就派他去西洋,表面上是去各国交流学习,实际上就是找寻建文帝的踪迹。

(郑和画像)

郑和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将东方文明带到全世界,让世界各国更加了解中国了,促进外贸,促进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做出了极其大的贡献,但是建文帝的音讯全无。

也算是歪打正着了,没有找到建文帝反过来促进了外国对于中国的认识,促进了贸易,西洋诸国买了很多中国的茶叶,瓷器,大大的加强了对外贸易。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可以大书特书一笔。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如下几个:

1.扬明朝天威 2.寻找建文帝

3.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

4.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

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贸易倒是促进了,建文帝的音讯皆🈚️。

其实,朱允文最后是什么结果呢?可能就如前文说的某一处隐居而死。也可能大火烧死。也有可能流落海外。总之,千百年来是个谜团,一直没有解开。

朱棣想要知道朱允文下落,无非是害怕他用他的名望召集势力,反抗他的统治而已。

君王多狠啊,为了荣华富贵,连亲侄子都杀。也从侧面证明皇家生活的不安定,随时朝不保夕。

其实,朱允文也挺无耐的,碰上个强势叔叔要反他,而且还打赢了他,那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封建王朝就是这样的,成者王侯败者寇,就几个结局,要不就是城破而死,要不就是放弃权利,隐居民间,当然还要隐蔽的安全,不然捉到又是要抹脖子的。所以,崇祯帝在北京城破之前,和他的孩子说:怪就怪你们生在了帝王家。帝王家为了皇位抢夺会很血腥的,比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可见,在帝王家是多么的无奈啊,人生都不能自主,可见其悲哀。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谢谢大家,可以分享转发点赞评论,欢迎你们的到来。

(图来自网络,侵删)。

谢谢大家,我力求用大家看得懂的文字讲解历史。

我讲解的历史可能不是很生动,但是力求比较真实性的给大家展现当时的历史状态,谢谢大家支持,转发,点赞,评点,收藏。

关于历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持同一观点的,那么我们就采取兼容的方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谢谢大家。

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魅力又充满谜团的王朝。

有明一代,发生了对于许多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人都是未解之谜的事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被学术界称为"明代四大谜案"的:建文帝下落之谜;红丸案与明光宗之死;《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以及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谜。

根据明代正史的记载,建文四年六月,时为燕王的明世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率军攻入了首都南京,而建文帝在皇宫中熊熊燃起的大火中消失,就此下落不明。

明代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建文帝和他的皇后马氏,太子朱文奎在大火中自焚而死。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永乐皇帝本人,还是后代的学者、史官,都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永乐皇帝曾经先后派出了两路人马,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其中一路是郑和,他数次率领船队南下西洋,据说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可能逃亡出海的建文帝。

而另一路,永乐皇帝派出了自己的近臣胡濙,以寻找仙人为名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后代的学者、史官则对建文帝的下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建文帝逃出皇宫之后,出家为僧;有的说建文帝确实在皇宫大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逃出皇宫之后,没有做和尚,而是做了道士。

这些说法各有论据,莫衷一是,孰是孰非,都很难判断了。

首先,是胡濙那一路人马,寻找建文帝的过程和结果。

胡濙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他所到之处,也间或向朱棣报告民间隐情。母亲去世时,他请求回去守丧,朱棣不许,升他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1419年),胡濙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访。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他回到朝廷,马上赶到宣府去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就寝,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来召见他。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来。

而史书上也明确的说,这次谈话之后,朱棣对于建文帝下落的疑问,就此消失了。毫无疑问,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帝的下落的,而且朱棣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清楚的,只不过他不说,大臣也不问,大家心照不宣。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胡濙对朱棣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记载当中,对建文帝的下落和胡濙的汇报内容进行一些谨慎的推测。

明朝时期,我们的近邻朝鲜,正是李氏王朝统治时期,而李氏王朝是明朝的属国,他们经常派使臣访问明朝,而且对明朝发生的一些事情做了记载,这些记载都收录在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里。

在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在位的时候,李氏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朝鲜在位的君主,是朝鲜端宗李弘暐,这个比较软的国王有一个相当强悍的叔叔,首阳大君李瑈。怎么样,是不是和明朝建文帝和永乐帝的关系有点像呢?而朝鲜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和明朝一样,首阳大君李瑈发动了癸酉靖难,夺取了朝政实权,两年后年李弘暐被迫禅位于李瑈,他虽被尊为太上王,却无异于软禁。

一年以后,一些不满李瑈的大臣私下串联,想发动政变迎接端宗复位,结果事情外泄,李瑈将这些大臣全部处死,不久之后,端宗李弘暐也被废黜太上王之位,贬为鲁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后遇害。

李瑈正式成为了朝鲜国王,按照国际惯例,他派遣使臣到明朝来,请求明英宗的册封。而当时的礼部大臣就问了朝鲜使臣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之前的国王端宗去哪里了?"

朝鲜使臣的回答是:"端宗先王为寻建文皇帝,乘彼白云而去。"

根据《李朝实录》记载听到这个回答,无论明英宗还是礼部的大臣都不敢多问什么了。

不敢多问的原因恐怕有二,其一,朝鲜的使臣明显在诈明朝官员,如果明朝认可端宗的法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反对李瑈抢了侄子王位这种行为,那置明成祖朱棣于何地?

其二, 朝鲜使臣说端宗去寻找建文帝了,按照明朝官方的说法,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了,那也就是说,端宗被他叔叔给杀死了,明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对这种行为无疑是不能支持的。而还有一种可能,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走隐居去了,那么也就是说,虽然李瑈不仗义的抢了侄子的皇位,但是也和当年的永乐皇帝一样,没有加害自己的侄子,让他留着性命好好活着。

这当然才是明朝愿意接受的,所以,明英宗和礼部大臣才没有追问此事,认可了李瑈的王位合法性。

再联想到胡濙找了建文帝那么多年,和永乐皇帝汇报了那么久,如果建文帝真的确定在皇宫大火中被烧死,无论如何也不需要费这么大周折才能得出结论。

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有一天,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都来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老朱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别看老朱书读的不多,出的上联倒是中规中矩,老朱让朱允炆对,朱允炆挠了挠头,思索半晌,终于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这个下联也算中规中矩,不过不算出彩。老朱让朱棣对,朱棣想了一下,铿锵有力地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好!朱元璋拍手称赞,这么一对,帝王舍我其谁的霸气展露无遗。

一诗成谶!

想不到多年之后,靖难之役发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时间,击败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真龙天子,而朱允炆则变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说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看到的是烧的只剩骨架的宫殿,以及横七竖八烧焦的尸体。这些尸体烧的面目全非,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分不清哪个是朱允炆。

这就给朱棣带来了一个难题,朱允炆到底是烧死了,还是潜逃了呢?

这时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说朱允炆躲进了深山老林,还有的说朱允炆从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难安,这个“失踪”了的朱允炆是个潜在隐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来,那么他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毕竟,当初发动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侧”既然已经清的一干二净了,是不是该把江山还给侄子了呢!

为了江山做的踏实,朱棣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两股“搜查”小分队,一股是郑和,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但始终未曾找到朱允炆的踪迹,任务宣告失败。但郑和却将东方文明带往了世界,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中国,这也算无心之得吧!

另一股小分队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里,他从来没有回过家,甚至连母亲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许其回去奔丧。朱棣体会到了胡濙的艰辛和不易,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让他继续寻找。

终于在1423年,事情有了重大进展。这天夜里,胡濙快马加鞭,疾驰了几天几夜,终于赶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后,胡濙顾不得回家报个平安,就急匆匆地赶往皇宫了。

这时候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休息了。胡濙扣了扣门,太监出来拦住了他,“皇上已经休息了,有什么事明个再说吧?”

胡濙焦急地解释说,“这事十万火急,耽误不得。”太监瞧见来人焦急的神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于是急忙上去禀告。

皇上有请!

胡濙进宫之后,与朱棣彻夜详谈了一夜,直到凌晨四点才出宫,至于谈了什么,史书并无记载,但肯定与朱允炆有关。

并且,朱允炆肯定还活着,否则,胡濙不会如此火急火燎,君臣也不会通宵达旦聊了一夜。

朱允炆根本就没去西域,也没去东南沿海,而是藏在了苏州普洛寺内,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早已对皇位失去了兴趣,在他心中权力什么的都是浮云,唯有佛祖方能永留心中。

朱棣听了胡濙这般表述之后,长吁短叹,唏嘘不已,找了半辈子的侄子,居然真的活在世上,可这个时候朱棣一点不恨朱允炆,也丝毫没有杀他的心思了,因为他对皇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算了,放过他吧,就让他颐养天年吧!

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有证据确认在云南武定狮子山。狮山有一付对联: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另外狮山还有一首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己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云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不难看出其中讲述的正是建文帝的下落,他爷爷给他留了一手,一套袈裟和一把剃刀;在云南还有皇姑坟,估计跟建文帝也有联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