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退位后,如果刘备迎接刘协入川并且让他复位称帝,那么他能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吗?
这个问题极其复杂,倒不是说问题本身有多复杂,而是三国时期的诸多史料异常繁复,属于那种各家记各家的,各种史料满天飞的状态。而我们本着最客观最理想最公平的态度来看,刘备绝对不会把汉献帝刘协接入川蜀。
事件回顾因为三国时期的各种史记资料特别复杂,我们暂且用三国志来进行一个简要概述。当然这样的论述方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但也是万般无奈当中的唯一措施或者唯一的分析方法,毕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汉献帝其实并没有死于曹操的手中,或者说曹魏的家族中。当曹魏称帝之后直接把汉献帝放了,也就是说汉献帝是死是活曹魏已经不需要了,当时的曹魏已经掌握了绝对意义的主动权,并不再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而曹魏对于这样一个拖累或者一个累赘而言,处理的态势是极其简单的,那就是把你赶跑,至于你是生是死与曹魏没有任何关系。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我们发现一个极其暧昧的事情发生,那就是当曹魏驱逐了汉献帝刘协之后,远在川蜀的刘备直接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典礼。
按照刘备的说法,曹魏已经把汉献帝刘协给处死了,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难道说刘备不知道曹魏单纯的让汉献帝刘协离开了曹魏的统治范围之内,还是说刘备是有意为之的呢?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刘备有意为之,因为汉献帝刘协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没错,这就是事实我们不妨想一想,假如刘备真的要把汉献帝带入川蜀,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别的不用说,最起码的一点刘备这一辈子都无法称帝。
而且刘备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为了顾及所谓的那句匡武汉室,刘备必须要像一个臣子一样去对待汉献帝刘协,也就是说汉献帝刘协在接入川蜀之后,刘备就已经不是主子了而变成了臣子。
把汉献帝刘协引入蜀汉对于刘备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相反直接触及到了刘备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执政者所无法忍受的事情。
没有必要过分的美化刘备,也没有过必要过分的诋毁曹操,三国之间的混战无非就是权力的战争,在这种战争当中,曹魏最终赢得了胜利,只不过最终却让司马懿摘了桃子,仅此而已。
汉献帝退位后,如果刘备迎接刘协入川并且让他复位称帝,那么他能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吗?
这是个好问题啊,本应该是有如果的,结果却没有如果。
刘备听说曹丕当了皇帝,急眼啦,不管献帝是死是活,就说他死了,急急忙忙也跟着称帝啦。
如果刘备不说献帝死了,而且提出来要奉迎天子到成都,那么曹丕还不太好应付。
放献帝走吧,显然不合适;不放人吧,还真没有合适的理由。
遗憾的是刘备没有这么做,让曹丕省了不少心,看来刘备的确是仁德的人。
在我看来,曹丕不够大方,应该再大度一些,封献帝为汉中王,并且安排献帝到汉中去,起码安排到长安。这样也给刘备一个机会,免得刘备整天介想汉帝想得睡不好觉,哭哭啼啼的,让人看着伤心难受。
献帝到了长安,忠于汉室的那些仁人志士,风集云涌,集聚到一起,有刘备这杆大旗,有诸葛亮的谋划,一统天下,那是指日可待。
遗憾的是,刘备不干哦。
刘备忙活了一生,想得是让刘家继续当皇帝,坐天下。并没有一定要让刘协继续干啊。
在刘备看来,除了刘协这个大侄子,谁当皇帝都不行。否则,都是汉贼,即便是姓刘也不行,除了自己。
这还是刘协在帝位时的想法,一旦刘协成了山阳公,那就另当别论啦。
在刘备看来,献帝禅让之后,唯一能继承汉统的就是自己,别人都不行。
说不定刘备还在生大侄子的气呢!
你不干了不要紧,你把那套家把什送给我啊。
人家曹丕还不想要,你三番五次的非给不可。
实在不想干啦,说一声刘备派个人去拿回来就是哦。
没那套家伙,刘备只好勉为其难,砥砺而行,自己再准备一套。
知不可为而为之,向世人说明已经尽力了,没能延续汉室也对得起其列祖列宗,不存在任何遗憾啦。
汉献帝退位后,如果刘备迎接刘协入川并且让他复位称帝,那么他能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吗?
汉献帝退位后,被魏国皇帝曹丕封为山阳公,建立了山阳公国,领地在山阳郡浊鹿城。山阳公国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东汉皇室遗民全部迁到山阳公国居住。汉献帝当了一辈子的傀儡皇帝,最后终于当了一个自由的诸侯,体验了一把亲政的快乐与艰辛。山阳公国从220年立国,309年被五胡乱华时为胡人所灭。如果汉献帝到蜀国去当皇帝,他必然继续当傀儡,时间久了还会被刘备逼迫禅位,至于统一天下则不可能现实。
刘备跟曹操其实是一类人,都是当时的雄才豪杰,他们都有统一天下的理想与志愿。汉献帝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枚棋子,汉献帝可以当傀儡皇帝,但是永远不能亲政,他一亲政则豪杰无用武之地。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都忠于刘备,汉献帝不可能直接调动五虎大将,如果汉献帝想要亲政,就不得不除掉刘备。而刘备也不会束手待毙,他会和曹丕一样再主导一场禅位好戏。
权力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一旦掌握了就不想再失去,失去权力犹如剜肉剔骨。汉献帝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能力远远不能跟秦皇汉武相比,他一旦亲政必然会削弱刘备的权力。刘备不会让自己的权力流失,故汉献帝只能乖乖当傀儡,在合适的时机禅位给刘备,让刘备取得皇帝的合法地位。不过传国玉玺在魏国,而汉献帝已经退位了,他再复位当皇帝,再禅位给刘备,合法性也值得怀疑。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综合实力最弱,魏国的实力最强。因此就算汉献帝在蜀国当了皇帝,刘备像诸葛亮辅助阿斗一样辅助汉献帝,蜀国统一天下的希望仍然渺茫!天下大势,和久必分,两汉统治国家四百余年,三国时代正好印证了和久必分的趋势,因此三国统一不符合当时的大环境。最终统一三国的晋朝,其统一局势也仅仅维持了三十多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是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对峙;分裂三百余年后,隋唐才再次完成统一大业。
汉献帝退位后,如果刘备迎接刘协入川并且让他复位称帝,那么他能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吗?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已是公元220年,就算是这个时候刘备把汉献帝给迎过去,也没有一丝统一天下的机会。
道理很简单,这个时候的汉献帝已经不是24年前的汉献帝,公元220年,也不是当初的汉室天下了,曹丕已经建立魏朝了。
能够利用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建安25年(公元220年这段时间),在这24年中,支持汉室天下的人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公元200年前后,衣带诏事件曹操杀了一批反对自已拥护汉室的人,比如国舅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等人,公元212,曹操不惜逼死了追随自已20多年拥护汉室的荀彧。
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少府耿纪、金祎等人拥汉反曹,在许都造反,全部都被曹操手下平定杀掉,牵连了数千人被杀,大部分是拥护汉室的。
公元219年,魏讽在邺城谋反,暗通关羽反曹拥汉,色结长乐卫尉陈祎预谋造反,结果被陈袆告密,被坐镇邺城的曹丕血腥镇压,牵连千余人被杀,大部分是拥汉派。
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整个朝廷几乎没有拥汉派,要不被杀,要不被贬,要不去世,况且曹魏的政权已建立多年,北方大多数百姓只知曹魏,而不知道有汉,而且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大汉子民基本上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不是顺从曹魏,就是年轻一代,拥汉派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非常少了。
就算刘备能够迎接刘协入川并复位为帝,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除了能恶心一下曹丕,也找不到实际作用了。
统一天下靠的是实力,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够成功,除了时机正确,靠的是实力,没有实力,你就算有皇帝又能如何,还不是被势力更强大的抢走,所以说皇帝只是一个招牌,统一天下仍然要有绝对的实力。
同样的道理,这个时候就算刘备能请刘协入川,想统一天下,也得靠武力一步一步打下来,光有个皇帝的招牌是没有用的,可是公元220年的刘备,已经丢失了荆州三郡,同时关羽被杀,数万荆州军毁于一旦,实力大为受损。
况且在220年时,刘备最想干的事,就是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而且谁劝也没有用。
在攻打东吴之前,刘备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实力,因为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的损耗过大,一时没有恢复,需要等待机时恢复元气,才能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同时刘备在发动战争前,最想干的事,就是称帝。
当时刘备已经60岁了,没有时间,没有耐心, 也没有精力,再来尊一个傀儡皇帝汉献帝,他想干的事是自已称帝,如果再不称帝,刘备也活不了几年了,220年时,66岁的曹操已经去世了,刘备就算能活得和曹操一样,也不过6年时间了,这是他人生最生几年,也是刘备一辈子最大的心愿。
刘备最不想干的事,就是另立一个皇帝,你让刘备立刘协为帝,这不要了他的命,就算刘备愿意立刘协为傀儡皇帝,估计过不了一两年,还是要替换掉刘协,自已称帝,或者让自已的儿子称帝,这才是刘备最想干的事。
至少统一天下,等刘备先打败东吴再说吧,其结果就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又损失战将数十,兵卒数万,一场接一场的大败,还怎么统一天下。
汉献帝退位后,如果刘备迎接刘协入川并且让他复位称帝,那么他能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吗?
汉献帝退位后,可不可能去蜀汉吗?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将他封为山阳公,身长不缺曹魏监视的人和兵力,蜀汉根本发不过去!曹魏也不会让他离开!
汉献帝退位后,如果刘备迎接刘协入川并且让他复位称帝,那么他能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吗?
我的看法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即便刘备迎接汉献帝刘协入川,并且有气量让他复位称帝,也很难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
先来看一下背景: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自己称帝,封刘协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并取了汉献帝两个女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于夷陵之战中被火烧连营,刘备逃回白帝城,于223年病逝。
而在此背景之下,我认为题目中的假设不可能的原因有几个:
1、刘备忙于给关羽报仇,并无接回献帝之意。关羽被东吴设计杀死,刘备不顾其他人建议,为了夺回荆州,执意与东吴开战。谁都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与东吴开展并不是三国对峙时期最好的选择,可刘备出于义气考虑,发动了对当时还算没撕破脸的东吴的战役。
可见,当时刘备的心思并没有接回刘协一统天下的心思,或许处于信义,或许是出于战略考虑,但的确做出了一些昏招。夷陵一败,蜀汉彻底被打残,经过诸葛亮几年的休养生息才得以有实力北伐。
2、北方曹魏势大,蜀汉难以对抗在曹丕称帝之前,曹操已经逐步统一了北方,即便经历了赤壁之战失败,曹魏的实力也依旧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在此情况之下,即便刘备不跟东吴开战,偷偷迎接刘协入川,打着汉室献帝的旗号,也很难撼动北方曹魏的势力。并且,三国都为互相戒备,东吴也并不是死心塌地。
设计“白衣渡江”杀关羽夺荆州,是在公元219年,在汉献帝让位、曹丕刘备称帝之前,东吴就对同盟蜀汉小动作不断。所以,即便历史有所偏离,但三国鼎立的局面依旧难改变。想要一统天下,防备和联络东吴难,攻打和战胜曹魏更难。
3、并不是没有统一之心,诸葛亮五次北伐依旧失败其实蜀汉并不是没有一统天下之心,兴复汉室一直都是蜀汉的立国纲领。在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接过兴复汉室的大旗,展开了对曹魏的五次北伐。
而结果呢?即便有很多例如失守街亭这类的疏忽存在,但依旧可见在蜀汉实力在曹魏兵强马壮面前,依旧难有对抗之力。诸葛亮败于五丈原,姜维又接过兴复汉室大旗打了几十年,结果依旧大败。
汉室兴复早就在三国乱世之中,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历史的轨迹已经难以再回到汉室手中。
最后:其实很明显的道理,汉末三国乱世之中,汉室的象征意义已经很难有大作为。桓灵二帝之后,天下早就不是汉室的天下,而是属于乱世之中,能够征战四方的雄主。曹操是,孙权是,刘备也是,但最终在互相角力之中,曹魏胜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