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为什么曾想废了皇太子奕詝而立恭亲王奕訢?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道光皇帝的确曾经想立恭亲王为皇太子,只不过因为其中的诸多问题不得不立了奕詝为自己的皇太子。
事件回顾道光皇帝之所以开始考虑替换皇太子,是在公元1831年也就是道光1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没错,这件天大的事情就是道光皇帝年长13岁的长子不幸去世。如果说道光皇帝的长子没有去世的话,最终的皇位传给谁,一切都是未知,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所有的人措手不及。
在公元1840年也就是在道光皇帝的长子死了将近九年的时间之后,道光皇帝终于开始决定确立哪一位为皇太子了。
这个时候的两位孩子最有竞争力,奕詝十岁,而那位恭亲王也8岁半了,两个小孩之间相差一岁半。
尽管老四和恭亲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且他们两个小孩在年幼的时
候关系非常的好,可是清帝国只允许有一个人来当做自己的接班人。
老四和恭亲王之间的皇位之争,并没有像其他的野史当中记载的那样血腥和你死我亡、势不两立,可是明争暗斗却无法避免。
而恭亲王根据清朝历史记载,非常的机灵,而且很聪明,经常能够受到道光皇帝的赞扬,的确有可能受到道光的青睐,并且成为下一任皇帝。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有想到,后来道光皇帝反悔了,直接让自己的第四个孩子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未来的咸丰皇帝。
没错,这就是事实为什么会有咸丰皇帝,而不是恭亲王当皇帝呢?
主要有三点差距,我们来细细的分析一下。
第一点就是和恭亲王相比,奕詝在幼年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毛病或者问题,显得非常的老成持重,作为一位成熟的帝国统治者,尽管非常喜欢机灵的小孩子,可是处理政务绝对不是机灵可以解决的,没有一定的城府,没有一定的老成持重,其余方面再好也是白搭。
第二点就是,道光皇帝前面的三个孩子都已经先后去世,尽管清朝并不是非常的遵循嫡长子继位这样的一个顺序,可是在清帝国的心目当中,长子的身份和地位永远要高一些,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高度为咸丰皇帝的成长起了一个很好的帮衬作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咸丰皇帝是孝全皇后所生,在后期的时候非常受到道光皇帝的宠爱。所以尽管孝全皇后因为不明不白的一些宫廷斗争死去的时候,咸丰皇帝也才仅仅10岁,可在道光皇帝的心目当中,早已经把部分的爱从孝全皇后转移到了咸丰皇帝上来。
道光皇帝为什么曾想废了皇太子奕詝而立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个儿子,他的长子在二十多岁时病逝,次子和三子在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他的皇四子正是以后的皇太子,也就是咸丰皇帝奕詝。皇五子被过继给他人,皇六子也就是恭亲王奕訢,其余的三位皇子都十分年幼。
因此能够和奕詝争夺皇太子之位的,只有恭亲王奕訢。不过道光皇帝一直到临终之际,才公布皇太子的人选。
也就是说道光皇帝根本不可能想废了皇太子奕詝,改立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更看重奕詝的仁孝之心从上文来看,道光皇帝只能在奕詝和奕訢之间选择一人,而奕詝的优势并不是明显,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年龄最大,而且还有一个仁孝的好名声。
相比之下,恭亲王奕訢弓马娴熟,能文能武,还经常为道光皇帝出谋划策,道光皇帝也曾称赞他十分聪慧。
比骑射,奕詝不是恭亲王奕訢的对手。比才学,他也很难胜过奕訢。因此他的恩师杜受田指点他向皇帝展示自己的仁孝之心,以此获得道光的喜爱。
奕詝在道光皇帝临终之际才被立为皇太子在一次道光皇帝组织的围猎中,恭亲王奕訢满载而归,而奕詝却什么猎物也没带回来,这让道光皇帝有些奇怪,因此就问这是何故?
奕詝一看表现的机会来了,立刻拿出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来,然后说:现在正好是春天,动物都在繁衍,我不忍心在此时伤害它们。
这一席话让道光皇帝极为触动,因此也就生出了立奕詝为皇太子的想法。
后来道光皇帝病重,奕詝跪在床边伤心痛哭,这让道光皇帝越发觉得这个儿子很是孝顺,不过他还是没有立刻下诏让奕詝为皇太子。
立储之事一直拖到了道光三十年的正月,这时候道光皇帝已经奄奄一息,在朝臣的催促下,他下令立奕詝为太子。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之后在道光三十年的二月,道光皇帝就去世了,在这段时间内,他肯定不会去动摇国本,轻易的毁掉刚刚颁布的册封诏书。
因此道光皇帝根本没有想要废了皇太子奕詝的意思,不过在册封之间,他或许还曾考虑过立奕訢为帝。
道光皇帝为什么曾想废了皇太子奕詝而立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当初选择立咸丰皇帝奕詝为皇太子是因为奕詝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出。而恭亲王奕是钮祜禄氏全贵妃所生,不属于嫡出。虽然满族入主中原并没有中国传统皇室过分看重嫡庶之分,但是道光皇帝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正统思想对他的影响很深,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不可能对嫡庶皇子的划分置之不理,不管不顾。奕詝和奕相比,奕詝根本不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
两个人无论是文采还是武功,奕明显都要优于奕詝,从生理和面相上来看奕詝也不是合格的继承人选,奕詝小时候到南苑打猎时由于不能很好的驾驭马匹从马上重重的摔了下来,并且还把腿摔断了,虽然经过御医的精心诊治还是成为了瘸子,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很不雅观。而且奕詝小时候还染上过天花,虽然大难不死但是脸上留下了很明显的麻子,所以又瘸又麻的奕詝显得其貌不扬,完全没有帝王之象。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奕不但长相帅气威严,而且很有帝王之象。
道光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虽然政绩平庸,做人也比较迂腐但还没有迂腐到愚贤不分的程度,对这两个儿子的优劣长短道光皇帝虽然没有作出过公开的评判,奕詝虽然为皇长子但是碌碌无为,奕却是聪明能干,种种迹象表明在他心里还是最看重奕的,而且曾一度想废了奕詝立奕为皇太子,清末士大夫李岳瑞在其所著的《春冰室野乘》一书中记载道:道光皇帝晚年时最为钟爱恭忠亲王奕,“欲以大业付之,金合箴名时,几书恭王名者数矣”。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对于道光皇帝先要废除奕詝立奕有过详细的记载:道光皇帝曾经数次想立皇子奕为皇太子,好几次都差点废了奕詝的太子之位。道光皇帝在将要崩逝弥留之际,不问皇太子奕詝的情况如何,反而命人将奕宣进宫中卧榻之侧。当皇太子闻讯赶到道光皇帝床前时,道光皇帝看到他只是叹气不语,而且并没有什么嘱咐交待。总之在道光皇帝眼中奕詝并不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而且道光皇帝对这个儿子并不是很喜欢,对奕却说这个儿子像我,他想废了奕詝立奕也就是人之常情了。
道光皇帝为什么曾想废了皇太子奕詝而立恭亲王奕訢?
清朝从乾隆无限败家之后,在嘉庆皇帝时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道光皇帝更倒霉,鸦片战争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作为一个皇帝,认识到世道变了这点常识还是有的,所以需要图强必须要变法,恭亲王奕欣有魄力,有能力,的确是不二人选,但是估计道光又意识到,如果擅自变法,指望满清亲贵是不可能的,必然需要汉人主导,他不可能让汉人势力强大起来,可以说从满清入关一直到灭亡,都在不遗余力的防范汉人,外来势力再强,想得到的无非是银子,但是汉人如果起来造反,估计满人就没做活路了!
所以继续保持现有的政治形态,才是稳定满清统治地位的最佳选择!
主张变法的恭亲王就只能出局了,至于什么孝顺一说纯属扯淡,普通人可以讲究孝顺,关乎社稷传承,能力才是第一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