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灭亡前50年时中国打败了日本,清朝灭亡前50年时英法联军正火烧圆明园?
明朝远没我们想的那么弱小,清朝也远没我们想的那么强大。明朝灭亡五十年前能打败日本,是因为能打败任何一个侵略国家;清朝灭亡前五十年输给了英法联军,是因为打不过任何一个侵略国家。就像我们小时候经常争论的那句话一样:我考一百分,是因为卷面只有一百分;你烤鸭蛋,是因为卷面最低分就是鸭蛋!
明朝并不是灭亡五十年前打败日本,此言谬论明朝,起于1368年,终止于1644年。明朝灭亡五十年前,是1594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二年。可是,明朝与日本的战争第一次起于1592年,终止于1593年;第二次战争起于1597年,终止于1598年。
而题主所说的,明灭亡前五十年,正处在明朝与日本战争的间隙,双方处于休整状态。而此时的明朝,战败!你没有看错,战败了,战败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明了:将军无能!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朝鲜国王沉迷酒色,国家重文轻武,被日本钻了空子,由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先后攻占釜山、临津江、进逼王京(首都)。
朝鲜顶不住了,国王犹如过街的老鼠四处逃窜。而作为朝鲜的老大哥,明朝不得不出兵。战斗很简单,也没有必要过多描述,因为惨败,败得很惨!明朝第一次在朝鲜与日军作战就此结束,以大明帝国所率军队全军覆灭告一段落。
好了,截止到现在,我们能明白一点:明朝灭亡前五十年我们和日本打了一仗。并且输的极惨。
明朝灭亡前47年,大明胜了,以碾压之势把日军赶回海底喂鱼。(最起码,大部分日军是真的赶回海底了,因为他们没有船)
明军第一次失败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于1597年率军开始了第二次援朝之战。这一次,参与此次战役的军队全都是辽东的精锐所在,总计四万人。先后在平壤击溃小西行长,进逼王京,扼守临津、宝山,断其粮道。并于下一年在海上追击小西行长精锐部队,八月丰臣秀吉去世,十一月战斗结束。对了,上一段提到:日军赶回海底,简单描述下:明军断其粮道,海上伏击,日军为了活命,纷纷跳下水里。只不过,八月份之后,海水很凉很凉,尤其是十一月份,所以......跳下水的基本都为了鱼。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国之耻辱清朝,起于1616年,止于1912年。清朝灭亡前五十年是:1862年。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所以,准确的说:清朝在灭亡前52年被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
历史记载如下:3500明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抢掠财物后焚烧一空,大火三日未灭。我查阅了一下文献,英法联军共计18000人,而当时北京天津的总人口不下百万,整个清朝总人口不下三亿。
三亿百姓被万余英法联军打败了,可笑,可笑的很!当初有位评论家曾经这样说:我们就是全都把头伸出去让他们砍,没个五十年、一百年也砍不完。如今,他们却堂而皇之的拿走我们的宝物,烧掉我们的珍藏,欺辱我们的妇女,可耻、可恨!
明朝与清朝心态不同,国家志气更是不同说实话,我对明朝并没有太大的好感,拜诸多历史教材以及电影、电视剧的福,明朝总给人一种贪官污吏满天飞,皇帝皇子天天闹的感觉。可是,究其明朝273年,终究是没做太让人失望的事情来。
入朝作战,明军知耻而后勇,以少敌多,身处异地,展示了大国风范,维护了帝国尊严。
而英法联军与清朝的战争,彻底把清朝的纸老虎形态和萎靡不振的军士风气揭露了出来,让人看了可恨,听了可耻。
结语:明朝的入朝作战,在明史上只有寥寥数笔,而朝鲜和日本却大书特书。原因很简单,几万人的战争,明朝可能真的没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明朝正在准备着一个更加重大战役。而清廷与英法联军的战争,却被史学家大书特书,无非就是丢人二字。可见,群众虽然单纯,却也不傻,清廷不但窝囊,在后期还很误国。时至今日,耳边还能想起那句: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万幸,万幸的是1912年,清朝正式破产!为什么明朝灭亡前50年时中国打败了日本,清朝灭亡前50年时英法联军正火烧圆明园?
明朝抗倭能成功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在16世纪那个时代全世界各地总体发展来看,明朝暂时还是领先世界的,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是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并没有清朝后期那么遥远,即便是在热兵器发展的情况下,其实差距并没有很大,我们依然能靠自己的能力去抵御倭寇,但是清朝后期就不得不说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是前所未有的大 ,兵器落后,思想落后,制度落后,全方位的落后 ,重要的是统治者的自大和官僚阶级自私使得整个国家毫无进取和改革之心,自然而然也就在对外抗战方面难取胜利
其次,明朝的统治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这一民族矛盾面前,从来没有含糊过,因此无论在嘉靖皇帝还是在万历皇帝期间,都大力支持抗倭行动,也确实涌现了像胡宗宪,戚继光等著名的民族英雄,对倭寇的抗击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而也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因此在民族气节方面,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群众,明朝总体来讲还是很不错的。反观清朝,统治者在面对外敌侵略时毫无表现,在鸦片战争前期就因为实力的差距和统治者的无能昏庸被帝国所摸透,因此失败是必然,民族英雄被贬至边疆,一昧屈辱求和,毫无民族气节可言。
最后,单看倭寇其实我们发现明朝末期和清朝末期当时的八国联军还不一样,倭寇当时并没有清朝后期那么强,因为当时日本境内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而清朝后期的日本是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世界各资本主义强国也已经到了原始资本积累争夺的白热化,因此总体来说,清末后期面临的世界局势以及豪强掠夺比明朝末期严峻的多,但是,统治集团的无能和自私才是导致整个后期战争溃败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明朝灭亡前50年时中国打败了日本,清朝灭亡前50年时英法联军正火烧圆明园?
前者说的就是明万历三大征之一抗倭援朝,后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者胜,后者败,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统治阶层和面对敌人实力、军事装备三方面。统治阶层:明、清两朝虽然在晚期仍旧保持中央集权统治,不同的是明朝从上至下拥有强劲的凝聚力,面对内乱、外敌明朝可以从全国调兵遣将应对。
清朝皇帝自认为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政’,面对外敌老百姓反而帮着敌人,可想而知清政府是多么不得民心,覆灭是人心所向。
敌人实力:万历时期的日本刚刚由丰臣秀吉基本统一,依靠武力成为霸主(相当于春秋五霸地位),内部迫于压力不得不服从、接受丰臣秀吉的统治。
丰臣秀吉进攻明朝属国朝鲜,是为自己捞军功,内部矛盾随时都能爆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英法两国找借口扩大自己利益发动战争。
英法两国都是老资格殖民主义者,拥有统一完整国家体制。
军事装备:日本多次侵略朝鲜,目的以此为跳板进攻明朝,朝鲜军队完全不能抵挡,再者朝鲜是明朝属国,当仁不让有责任有义务出兵。
日军装备有简陋火器、火枪,还是同葡萄牙交易得来,明朝可是能够自行生产,规模数量、威力远超日本。
清朝拿着大刀长矛去抵抗拿着火枪的英法联军,怎么会成功,统治者落后腐朽统治,本土作战但军心民心完全没有。
明朝打赢战争,有着国家实力支持,清朝一开始未战先怯,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毁圆明园。
为什么明朝灭亡前50年时中国打败了日本,清朝灭亡前50年时英法联军正火烧圆明园?
按照时间推断的确都是这两个王朝灭亡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但是如果拿这两件事比较的话,需要了解的不只是这两个王朝的表面强弱了,而是更深一部的解析!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公元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公元1592年明朝正式出兵朝鲜。当时日本指挥官丰臣秀吉率领近15万大军在朝鲜再次登陆,明朝陆续排出军队支援朝鲜作战,最高人数达到七万人,在丰臣秀吉死后日军溃败之势已成必然,陆续撤出朝鲜回到本土。至于清朝末年的那段历史,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便不过多啰嗦了,既然拿明朝的万历朝鲜战役来对比清朝晚期的英法联军入侵,本身就是带着偏见和立场看待的,如果仔细仔细剖析的话有以下八点。
原因分析一、丰臣秀吉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固然不可小觑,即使放在当时的欧洲也是傲视群雄的存在,遗憾的是他遇到的是明朝,他的最终目标也是明朝,明朝就是一头大象,而丰臣秀吉的军队就是一头饿狼,即使那时的明朝已经矛盾丛生,军力衰退,但日本这头狼是不可能吞噬大象的,即使他能吞噬,也会把自己撑死。二、当时的日本依然处于战国末期,其体制相对当时的明朝而言依然落后,所以当时的日本还是一个以冷兵器为主的国度,以日本和明朝的体量上对比,日本就没有可能染指中国,而清末不同,在明朝中晚期欧洲就已经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大航海,在清朝初年,欧洲工业革命已经火热的进行,清朝在体制上完完全全的落后于欧洲,在军工上也和欧洲没有可比性,这不只是清朝的悲剧,更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思想使然。三、万历时期,张居正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毫无疑问算是给明朝注入了一针鸡血,让明朝回光返照,张居正改革后的弊端就不提及了,但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后留下的成果,支撑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四、明朝和清朝看待问题不一样,另明朝高度紧绷心弦的威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二百多年明朝都没有搞定蒙古问题,甚至土木堡之变瓦剌也先生俘明英宗朱祁镇,美名其曰“天子北狩”,庚戌之变时鞑靼俺答又占据河套,围困京师,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贸易,美名其曰“俺答封贡”,所以蒙古问题一直着困扰的明朝大部分皇帝。
敌阳引满内向,而别遣精骑从间道溃墙入。汝孝兵溃,遂大掠怀柔,围顺义,抵通州,分兵四掠,焚湖渠马房。畿甸大震。——《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外国八· 鞑靼》但清朝不一样,皇太极时期便征服了漠南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厚威武最高的察哈尔林丹汗,后金到清朝两代人便基本解决了蒙古问题,之后的联姻、恩威并施让蒙古与满族成为一个利益整体,所以清朝不必担心蒙古会抱团作乱。
五、武器的荒废,明朝当时的武器和日本并没有什么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更胜一筹,明朝的后勤也可以得到保障,而渡海而来的日本显然就逊色多了。清朝前中期,在剿灭准噶尔叛乱时,清朝火器也得到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在大败葛尔丹驼城战术时,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造的欧式火炮的威力和精准度更是清军大为震撼,后来,清朝没有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火器的研发也就随之停滞。
噶尔丹背山面水布阵,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谓之“驼城”,令士兵于驼城之内,依托箱垛放枪射箭。——《中国史·下》六、其实清朝和明朝统治阶级的大局思想没什么区别,清承明制下清朝对思想的禁锢对比明朝而言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朝的主要体现是固步自封,清朝的主要体现是愚昧无知和防汉。其实这两点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清朝相较而言更为倒霉,因为它遇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工业革命。其实相对而言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欧洲的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清初,而是发生在明初,那我想中国的结局之后更悲惨。明朝二百多年都没有解决的蒙古部落也会随之行动,即使明朝面对列强想割地求和,也是无地可割,只能割内地,那就会沦为完完全全的殖民地,最好的结局也是亡国,最差的结局便是亡种,那如今意义上的“中国”便不复存在,而清朝疆域一直保留到晚期,即使在清帝逊位后也留下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所以清朝尚且有莽荒之地可割,这一点是比较幸运的,退一步讲,如此广阔的领土,战略纵深不可言喻,列强想要完全的殖民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七、清朝百姓相对比明朝百姓而言思想中没有特别深厚的国家概念,这一点也是清朝自己导致的,更是两千多年来君主专制制度下必然形成的结果,况且清朝的统治阶级和组成清朝的主体成员不是一个民族,本来就有一定的民族矛盾,所以说当时是完完全全的民智未开,在列强入侵中国时甚至有些人还在幸灾乐祸,直到他们看清列强的真实面目后,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敌人,列强不只是来开辟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更是来亡我种族的,所以爆发了一系列的反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但是由于当时人认知的局限性在正面下隐藏着种种弊端!清朝末年的悲剧换做任何一个封建专制王朝都不能避免,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要把当时的人打疼了,打痛了,他们才会恍然觉醒,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八、清朝在嘉庆后没有出现一个明君,虽然也算不上昏君,但尽是平庸之辈。即使出现的同光中兴和统治阶级为自救发起的洋务运动,也因为不能触犯统治阶级的根基而破产,朝廷内部贪官墨吏横生,地方官员上行下效,整个清帝国已经腐败不堪,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兵早已经辉煌不再,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在八里桥一役后也放下了自己的倔强,挥手告别了冷兵器时代!结语
万历朝鲜战役是古代与古代的较量,而列强入侵清朝,是近代对古代的屠杀!
为什么明朝灭亡前50年时中国打败了日本,清朝灭亡前50年时英法联军正火烧圆明园?
满清防汉愚民奴化汉人导致整个满清是倒退的300年,如果抓住这300年发展我们已经是世界强国,不要总说满清的面积,首先是我们新中国鲜血换来的今天土地,没有人会白送你,我们没有满清的话附近的国家会俯首称臣
为什么明朝灭亡前50年时中国打败了日本,清朝灭亡前50年时英法联军正火烧圆明园?
明朝指的是发生在1592年到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火烧圆明园则是1857年到1860年发生的清朝鸦片战争。虽然时间都是发生在王朝覆灭的前夕,但是结果却迥然不同,是不是清朝军事实力比明朝差很多呢,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发生的原因其实是日本在痴人说梦,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妄图假道朝鲜,入侵中国,实现“大东亚构想”。在丰臣秀吉寄给美浓的大垣代官的信中就出现“命令平定唐国(明朝)的意图”的字句。不管怎么说这场战争应该说是势均力敌的,明朝和日本都表现出了比较高水平的军事素质,当然也都出现过失误。最终因丰臣秀吉病亡日军撤兵而结束。明朝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付出很大代价的,辽东精锐损失惨重,给了皇太极壮大的机会;还花费了800万两白银,对明朝已经濒临崩溃的财政也是一项打击。 清朝发生火烧圆明园这样的悲剧,从上至下都有很大的问题。清军打不过英法联军很正常,因为他连农民军都打不过。明朝打万历朝鲜战争表现出的军事素养是清朝根本比不上的,至于为什么都巧合的发生在灭国前50多年,就值得深思了。当时的明朝经过嘉靖、万历时期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但是最后活活把自己拖死有很多除了军事素养以外的原因,比如皇帝、党争、天灾。而清朝能再活50年,靠的恰恰就是军事素养以外的能力了,能活多久是多久,毕竟割地赔款、组织团练等一系列的举动,都是清朝政府为了多活几年做的妥协,如果明朝能像清朝一样活络点,也不至于那么快被皇太极打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