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要直接入冬的节奏吗?
应该是的,不止上海,杭州这边也是一下子降温了,疾风骤雨的,本来还有晴天,现在连绵的阴雨天,冷上加冷!
虽然看上去南方的温度不算太低,但是南方的10°和北方的10°,体感温度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冷就好像细密的雨点往你细胞里钻进去,蚀骨的那般透到心底里。这就是湿冷和干冷最大的差别。
本来这个季节杭州满觉陇的桂花早应该开了,但是因为之前气温一直徘徊在30度左右,该开的花反而一直没开。
现在倒好了,桂花一下子开了,只不过不知道这气温这么降下去,是不是秋天要缩短,冬天就来了。现在去街上,已经能够看到穿棉服的人了。这简直是短袖换了直接棉袄的节奏!
这到底是怎么了呢?总觉得今年的天气有些太不寻常,夏天漫长,秋天就来了一下像凑个影子,一下子就到了冬天。以后都没有秋天了吗?
本来最适合活动的秋天,为什么渐渐消失了?这跟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关系吗?或者说,是温室效应的原因?
我想气候的生态圈,还不只是一环的因素吧。大自然生生不息,总是有这么个内因的循环。保护环境虽然在口头上或者文字上看着那么浮夸与己无关,但其实环境每一时一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之前看过一个理论,大致意思是将来的气候都要变化了,再也回不去之前那种人们认定的节奏。不知道是不是真。但在我看来,失去秋天是多么可惜!
这样子直接入冬,夏天一下子到冬天,竟让人生出一种残酷的错觉!实在是太冷冷冷冷了!!
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要直接入冬的节奏吗?
纪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直接入冬的节奏吗?应该是的,每年上海的秋季都比较短暂,好像昨天还是夏天的感觉,今天就变成冬天了,秋天舒适的气候都还不怎么感觉到,立马就变冬天了,白天还是夏天的感觉,就晚上有点凉快,白天就没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下了几场大雨寒冷的北风一吹,树叶黄了,就感到冬天来了,总之在上海,没怎么感觉秋天的味道。
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要直接入冬的节奏吗?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经预测,2021年的冬天,拉尼娜现象出现在北半球的概率是87%,其中北美和亚洲北部地区会经历异常的严寒。我想这就是你想知道的答案吧。
拉尼娜(Lanina)是个西班牙语词汇,本意是“小女孩”,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水温出现异常大范围偏冷,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在拉尼娜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对流活动加强,风暴和降雨过程异常增多,极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却容易出现干旱少雨;以及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会出现异常寒冷的天气。拉尼娜还将使太平洋台风、大西洋飓风的活动明显增加。
实际上,2020年的冬天就已经经历了一次拉尼娜现象,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冰天雪地新闻吧,电费直接涨上百倍,然后在美国的芯片生产厂都被波及,形成了2021年的芯片荒。
拉尼娜现象对地球最大的影响是农产品产量,因为拉尼娜会造成美国、阿根廷、巴西这些南北美洲产粮区的歉收,极不利于这些地区的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生长。同时,会造成澳大利亚、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地区的大量降雨。
局限到中国,那就是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为显著,气温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降水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中国普遍低温,迎来冷冬,且降水明显失衡。一方面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并增加居民取暖需求,对农产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带来一定推升作用;另一方面持续低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带来的雨雪冰冻灾害既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不利于工业生产、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项目的施工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对经济存在明显拖累。
最后,如果拉尼娜造成今年的持续性寒冬,那么就会使得新冠病毒的存活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使得人们暴露在病毒下的风险陡然增加。
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要直接入冬的节奏吗?
气候学上入冬标准是以达到一定温度标准来定义的,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断崖式降温,通过”断崖“这个地理名词形象的说明了降温的幅度,表现出气温骤降的天气现象。
这次降温过程有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特别是中东部地区,更将受到冷空气的侵扰,普遍降温幅度都要大于6℃,而山东、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甚至要骤降10℃。
由此可见,上海快速从秋天进入冬天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要直接入冬的节奏吗?
目前来看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仅仅盯住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的入冬标准,但忽略了另一个刚性标准:必须从24节气中的“立冬”开始计算,一般是11月7日前后。
所以眼下连10月下旬的“寒露”都没有到,何况是再过半个月的立冬。大家只是被这阵强降温打得措手不及,准备不足而已,后续气温会有所回升,即便温度继续下探,首个入冬日也必须从11.7左右开始计算,目前还言之过早。
同样举一反三,即便8月初降温也不代表入秋,即便5月初炎热也不符合入夏条件,等等,要严格按照立秋立夏立春立冬这些节气来计算。
经历了悬崖式降温后,上海这是要直接入冬的节奏吗?
今年的湖南也没有秋天,好冷,羽绒服都穿上了,秋高气爽,10月小阳春只在记忆深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