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纳兰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因为回不去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爱情词,歌颂儿女情长。但是从字面上看,又写明了“柬友”,看似是送给朋友的。
所以后人常常以赠友来拨乱反正这词面上的爱情佳话,一再力证这是首送给友人的诗词。
词中以女子口吻,也变成了拟作女子口吻叙述那儿女悱恻,以显示对友人的更一番情深义重。
我不知道纳兰写作这首词的初心,也无法回到前尘昨日去窥探历史云烟。
在我心中,最好的爱情一定有友情。朋友可以不是爱人,爱人却一定要是朋友。相互理解才能扶持一世。
我多希望这只是一首儿女情长的诗词。
那他后来那一句“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才有了当初的对照,因而难以忘怀,更加是本能一样的存在。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曾有一个如此懂他的红颜知己,要怎么忘?
怎么理解纳兰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还是停留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为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词。出自纳兰容若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一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一首拟古之作,拟的是古诗中的《决绝词》,词描写的是为情所伤的女子决绝地与男子分手的情景。题中还有“柬友”二字,说明是借爱情来写友情,词人以爱情为喻,说明友情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若是一真像初见时那样的美好,就不会像班妤婕那样在秋天来的时候因为画扇被闲置而感到悲伤了。这里借汉班妤婕的典故,写本应相亲相爱,却最终相离相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轻易地变了心,却说情人间的心本来就是容易改变的。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连枝的誓愿。
在这们的映像中,这应该是一首回忆美好的爱情的词,甚至会误认为这是一首纳兰悼念亡妻的词,然而词题中明确写出了这是一首柬友的词。
它写出我人心易变的感慨,引起了我们对人生中某个美好的时刻的回忆。
人生若只如初见,朋友也好,恋人也罢,曾经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甜蜜,然而,人生多风雨,生活多风波,曾经美好的情人,义气的朋友,轻易的变了心
怎么理解纳兰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因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被世人传诵。
题主说,“看到后人有很多误解”,我想大概这里是指这首词,多被用在“爱情”上,而这首词实际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
因为根据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的《纳兰词》中,在《木兰花令》词牌下面,还有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
如果从朋友相处的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初见”时的我们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时期,接触不同的朋友。
在最开始见到对方的时候,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方的性格、品性......"来判定对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和他做朋友。
那初识的时候,由于并不相熟,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大家一方面都是“展示自己优点”,一方面也是“欣赏他人的优点”。
那时的感情是最好的,彼此能做到替对方考虑,也很收敛自己的坏脾气,彼此不计较,真诚投入,和谐友爱。
日久不仅生“情”,也会生“恨”认识时间就了,感情越来越亲密,关系越来越熟识,最开始的那些“只展示最好的一面”的“伪装”慢慢松懈,更真实的自己越来越暴露在彼此面前。
像很多关系一样,你们之间会嫉妒、会计较、会抱怨、会越界.......
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彼此生出嫌隙;
也会因为一些不同的价值观,而相互不理解对方。
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对亲近的人,越是容易卸去“伪装”,把脆弱暴露的同时,任性、坏脾气也一并发泄了出来,渐渐在对方眼里变成不可理喻的人。
若只如初见如果我们回到最初相见的时的状态,仍旧那样“相敬如宾”,又“亲密无间”,该有多好?
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渐渐变成了“陌生人”了呢?为什么我们两人的心越来越远了呢?
也许是应了那句话“每个人都是彼此人生的过客”,难道我们就终将“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其实,不管是爱情也好,友情也罢,真诚相待,不离不弃,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幸福,都是最高的相处之道。
整首词,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没有做过多的注释,只是从“朋友相处”的角度,去理解了一下“人生若只如初见”!
----------------END----------------
我是简秋弥生,感谢您的阅读!
怎么理解纳兰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的这句词可以说是传唱了大江南北,至今依然动人心弦。
如果单从这首词来看,应该是写一段情殇,但实际并不是这样。
《木兰花令》之后有作者所写的一个小题这篇作品内容虽然化用了很多典故,但最重要的信息还是在其词牌之后的小题上:
拟古决绝词柬友。
这不是一首写爱情的词,而是一首绝交词。
至于为什么绝交,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这首词是纳兰写给了哪位朋友,这些都不得而知,我们只能通过内容读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两人绝交了。
虽然纳兰极力挽留过这段友情,但也细致分析了一些这一过程,所以写得还是比较感人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的内容其实很简单,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也只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而已,其他的七句都是第一句感慨的陪衬。
第二句用了班婕妤的典故,“秋扇”意象一般就是指女子遭遗弃;三四两句化用的是谢眺的“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这两句诗,点名“故人心”已变是绝交的原因;四五句是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典故,“骊山”、“雨霖铃”都是这个故事,将两人断交类比为生离死别;七八两句虽然也是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但化用的是李商隐的《马嵬》一诗。
可以看到,这首词除了第一句之外,其他都是为了抒发这种忧伤、不舍、惋惜的情绪的,从实际情感上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内涵。反倒是用了大量的典故,有点炫技的意味。
但也正是这样的写法,其他七句平平无奇,反而更能衬出第一句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将所有的感慨都压在了第一句上,情感升华到了顿悟的程度,纳兰感慨的同时也饱含着惋惜、回忆,仿佛有千言万语都蕴藏在了首句的七个字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话就包含了无数的感慨和咏叹,瞬间引起了人们心中对于那些在意的美好终将逝去时所引发的回忆。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首词,虽然大家都认可这是纳兰的代表作之一,但也仅仅是能想起这么一句罢了,甚至连词牌名都不甚清楚。
这是“有句无篇”的典型。
以“闺怨”的角度写“决绝”,非常适合“词”的主旨其实“拟古词”这种东西正常来说应该是拟古乐府,这种“古决绝词”是乐府中的“相和歌辞”,比较著名的就是《白头吟》、《燕歌行》、《怨歌行》等等。
纳兰是用了“词”这一文体来做了“诗”的事情,用词拟了一首在手法和内涵上和“古决绝词”相近的一篇作品。
而这篇作品用女子闺怨的意蕴来类比友人之间的决裂是非常恰当的。
因为“词”本身主要就是由女子演唱的形式,在最初完全就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女子的内心活动。
像韦庄、温庭筠等等词人,他们的作品其实都是以女子口吻来写的,包括后来的柳永等人。
而以男子口吻来抒怀是从南唐后主李煜开始的,自此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但是,虽然有了这样的变化,同时如苏轼、陆游等人也有的大量创作,但词从实际来说,还是以女子细腻情思为表达手段更为方便。
纳兰容若不是只会以这样的口吻写词,他也写过很多“士大夫”情怀的佳作,但在这样一种情感抒发当中,他选择了以“女子”口吻来叙述和类比。
这样的写法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词”这一文体,而是古典文学中就一直存在以女子口吻抒情的传统。
我们知道一个词,叫做“香草美人”,其中的“美人”往往也是作者的代称,主要用于士大夫和比自己强势一方的对话之中。
比如屈原和楚王的关系里,屈原在《离骚》当中经常以“女性”描述自己,将主动权放在楚王身上。
而这也是传统士大夫的“两面性”。
在古代,面对庙堂事物的时候,传统士大夫往往以刚健的男性身份面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壮烈情怀屡见不鲜;但是面对君王等领导者的时候,往往有把自己当做一位女性来看待,将君王等人视为需要自己侍奉的夫君,已显示自己甘处卑位的态势。
所以纳兰容若也采用了“词”本身具有的女性口吻来抒发闺怨,以此来类比友人之间的决绝,这是一种非常恰当也非常精准地选择。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怎么理解纳兰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这么一说,男不看红楼,女不读纳兰。为什么?因为怕为情所困,不能自拨。也确实如此,一旦陷入情的泥谭,总会缠绵悱恻,柔肠寸断,有时觉得难以呼吸。读纳兰的词,一个情字了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于纳兰容若《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一词。这是纳兰容若看了古代诀别诗有感而写下的一首练手词。写后将这首词寄给友人顾贞观。作者在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情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声叹息,感慨万千。人生如果像刚刚认识时那样的温馨和深情该是多么的美好啊!如果这样,就不会有班婕妤在秋天到来时着到宫中画扇闲置而悲伤了。班婕妤是汉代的才女,出身功勋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饱读诗书,文采出众,才貌双全。被汉成帝召进宫中。但汉成帝喜新厌旧,后来迷上了赵飞燕姐妹,冷落了班婕妤。失宠的班婕妤在失望中,惧怕飞燕姐妹陷害,而去伺候太后,进入冷门。在冷宫里过上了凄凉的生活。一次看到宫里的团扇,因悲愤而写下了《怨歌行》一词,抒发了胸中的凄怨。从而叹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半,泪雨零铃终不息。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他俩曾在长生殿发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虽然如此,最/终还是在马嵬坡被赐死。贵妃死后,唐明皇闷闷不乐,一个下雨的晚上,听到雨中传来铃铛声时,想起贵妃,写下了《雨零铃》的曲子。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们又怎能比得过昔日的唐明皇呢?他与贵妃曾有过"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但是到了危难时刻,不是同样背情弃义了吗?
整首词充满了凄凉之美。
怎么理解纳兰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大家好,我是乔冠钧。
纳兰,全名纳兰性德或纳兰容若,是清朝初年的词人,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他的一生创作出很多诗词,现存348首。“木兰花令”是词牌名,而《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是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十分经典,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如何解释这首诗?这首诗的原文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意思是:
人生如果永远只像第一次见面那样互相喜欢对方,那今日就不会抛弃彼此。
如今你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和你之间好比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长生殿发过不离不弃的誓言,却又最终分开,即使我泪流满面,也不怨你。
但你又怎么能与当年的唐玄宗相提并论呢,他至少和杨玉环还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美好愿望。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以女人的口吻控诉薄情男子的词,后面的部分很少被人记住,但“人生若只如初见”却被流传了下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词,让我想到“乍见之欢”。
人们初见时,总是开心的:
两个人对彼此总是充满了耐心,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会认真倾听有回应。如果发现对方与自己有相同的爱好,就更加认可对方了,甚至会发出“相见恨晚”的感叹。
但久而久之,互相熟悉起来,除了优点以外,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缺点,两个人越来越不耐烦,发生争吵,甚至分开。
心中不免回想曾经发生的一切,感慨一句:“如果一切都想刚认识的那样多好”。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每个人都会在初见时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越来越熟悉后就会放下警惕,慢慢露出真实的一面。
有些人会说:“你变了”,但爱你的人会觉得你更加可爱。
友情和爱情都是如此。
能够看透你却还愿意陪着你的人,才是应该珍惜的。
愿你与你在乎的朋友和爱人,是乍见时的欢喜,更有久处不厌的默契。
我是乔冠钧——干货的生产者。文风多变,活力无限,关注我,让思维开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