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没空调,也顺利的活到现在,是用什么方式支撑的?

别说50、60年代了,就算70年代也没有空调啊!个人印象中,到了80年代初,一些地方才开始出现空调,而绝大部分地方还是没有。

所以,有没有空调跟人能不能顺利地活着、能不能顺利地活到现在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有空调,人们在活着,没有空调,人们一样在活着,两者真的没有因果关系。

确实,在50、60、70年代,大家手里一把蒲扇,就把一个个炎热的晚上给度过去了,别说空调,连风扇都没有,但人们一样活得好好的。

现在有空调了,人活着舒服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在人们的空调病越来越厉害?比如说,动不动就感冒、发烧了;又比如说,动不动就鼻炎啊、喉咙疼啊;还比如说,动不动就头昏、脑袋疼等,都跟长期呆在空调房里有很大关系。

五、六十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哪里有这么多小毛病啊?

所以,我们任何时候看问题,都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要从几个维度去看。现在人们是有空调了,但大量的空调病也随之而来了。这对人类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50、60年代没空调,也顺利的活到现在,是用什么方式支撑的?

50、60年代暑天没空调也过来了,可见,人生命力很顽强。

以前,没空调时,大家都是在地上铺个席子睡,因为地上凉快啊!

中午歇晌午时是这样的,晚上也是如此。

傍晚时分,吃过了晚饭,大家都在门前拉个席子,大人摇着扇子拉家常,小孩在旁边跑来跑去嬉闹玩耍,有的和临近几家人聚在一处,说说笑笑,忘了暑天的热。

那时候的夏天,扇子不离手,纸扇子,竹扇子,还有芭蕉大扇子。

那时候,人也是挺幽默的,一般扇子上都这样写着: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后冬。

你说,到后冬还借扇子做啥呢?

夜逐渐深了,大家把席子拉到自家院子里或者屋子里,关上了外面的大门。

深邃的夜空,繁星闪烁,仰望星空的孩子们,思绪也在星空里飞翔,哪是银河,哪个是牛郎星,哪个是织女星……

就这样,看着,想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50、60年代没空调,也顺利的活到现在,是用什么方式支撑的?

我是1969年生的人,我来回答为什么没空调也能顺利地活到现在。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住的矮小的偏房,房屋瓦片就在头顶,触手可及。夏季的太阳落山后,房子里热得像蒸笼。怎么待得下去?

所以我们夏天都是在院坝睡觉。一个大箩箕可以睡好几个人呢。或者睡在长凳子上。凳子太窄,经常有从凳子滚落到地的情况发生(我们的土话叫月亮落土),就爬起来继续睡,直至天亮。

那些年民风淳朴,在院坝睡觉不用担心有坏人,但有蛇!这可得加倍小心。

至于白天么,则靠扇子降温。那时流行的打油诗至今记忆犹新:“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莫造孽”(方言是“遭罪”的意思)。或者去山洞降温。每到洞口,洞里飘出来的寒气,凉快得起鸡皮疙瘩。总之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我的父亲似乎从不感觉热。农历六月间午后的太阳,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很多人都在阴凉处歇凉,我父亲天天这个时候都要头顶烈日去看稻田里的水。稻田里的水不能干,干了就吃不上大米饭了。还好父亲身体扛得住,从没中暑过。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五六十年代好了很多倍,很多家庭都装上了空调。但我的空调开得极少。夏天我就让自己多出出汗,冬天冷了就多出门走走。尽量让身体肌能去适应环境吧,这样一定有益无害。

50、60年代没空调,也顺利的活到现在,是用什么方式支撑的?

50、60年代没空调,也能顺利活到现在?我们的先人什么现代化的东西都没有,不是照样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这叫适者生存!好像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那年代不要说空调,全国人民有电风扇的也是凤毛麟角。

那时候农村的人大大小小都到大池塘或河里泡澡,海边的人到海里游泳,可顺便抓些海产品回家,像我就是去海里泡澡抓螃蟹。大跃进生产队的盖了食堂,一间连着一间,屋顶天花板都是石板材,盖上水泥灰的,好大的一片,后来当成仓库。晚上我们全村的大男人和小孩都爬到屋顶平台上睡觉,非常凉快。

城市如果天太热了就睡地板,比床铺凉快。我80年代初期在漳州市医院(当时叫龙溪地区医院)实习期间,因为漳州是小“火炉”,宿舍是小平房,夏季那种闷热真是要命,每天睡觉前必须冲自来水,自来水也是热的,睡醒后还要在冲水,反正一个晚上要冲几次凉,否则寝不安席。

我们全家不喜欢吹空调,我房子是小高层最西边,东西南北通透,夏季有高层建筑挡住阳光,下午两点半左右就没太阳了。所以不西晒,用电风扇就够了。

空调是万不得已才开的,长期吹空调对身体有诸多不好:

1.人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得感冒;

2.会引起血压升高,突然从一个炎热的环境进入一个寒冷的环境,会让人体的血压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冷加压”。而“冷加压”的症状也非常明显,就是会让血压在短时间里升高约20-30毫米汞柱;

3.容易患风湿,从一个炎热的环境突然进入一个寒冷的环境会让“寒邪致痹”,严重的还会导致风湿病。特别是经常满身大汗的人进入空调房最容易引起风湿病。

空调不能换气,屋内长期开空调,关门闭户,空气污浊,室内氧气含量不足,使人觉得头晕 , 恶心等不适 ;氧缺乏严重,加之生活没有规律,脑力劳动者会加重精神压力。所以能不开空调尽量不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即删。

50、60年代没空调,也顺利的活到现在,是用什么方式支撑的?

这是什么话,别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没有空调,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又能有几个空调,空调的普及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吧。没有空调就活不下去了,难道空调是能当饭吃,当衣穿,当能给人治病的良药吗,缺了它人就无法生存了吗?

说句不好听的,人是一种贱货,能高也能低,现在大家没日没夜的待在空调房中,整天的感觉舒舒服服。假如一但发生战争,电力系统被敌人破坏了,没有电有空调不也跟没空调一样吗,还不是又如同回到了五六十年代了吗?到时候没空调了难道你还不活了。古说得好“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到什么日子往前挨"。

空调只不过能给你创造一个小范围的舒服环境,出了这个小环境不是还是一样的热得难受吗。五六十年代没有空调的人可以想办法,吃过晚饭后,城里人会带上一张席子,睡在大桥上,夏天夜晚的大桥上蚊虫很少又风凉,是一块纳凉休息的好地方,大家一定还记得,过去夏天的夜晚,大桥两边睡满了人埸景吧。

在农村,席子一拉,晚上就睡在门口屋里的地上,地上凉快得很,只要外面有点风,门口的穿堂风还大着呢。五六十年代别说空调了,就是电风扇也没有,蒲扇,纸扇,芭蕉扇就是最好的纳凉工具呀。

空调是生活的必备用品,有了它就能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没有它人还是一样的能生活,只是舒服度不一样罢了。

50、60年代没空调,也顺利的活到现在,是用什么方式支撑的?

那个时候的气候也不像现在。森林覆盖率比现在好,空气污染也少。水泥森林城市少,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小。人口更是比现在少一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