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虎式坦克正面装甲为什么不增加到150毫米厚?

装甲并非越厚越好,虎式坦克的装甲直到战争结束仍然具备相当的威慑力,它缺的从来都不是装甲,而是可靠性;如果能提升20%的可靠性,虎式把装甲再削减个10-20mm都行。

研制虎式坦克的亨舍尔公司在1938年还在进行4号坦克的完善工作,研发虎P的保时捷公司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的重型坦克经验,可以说,直到战前,德国人都没有一个完善的重型坦克发展标准指数。

这种问题并不是德国人不行,他们当年在坦克研发上的步子已经相当超前了,但耐不住世界其它国家的坦克就那个水准呀?英国、法国秉承了当时最先进的步兵坦克设计经验,即便是德国人,在没有将装甲战理论真正贯彻到战场上之前,心里也是打鼓的。

早年德国坦克的敌手多半是些不堪一击的巡洋坦克,或者傻乎乎的步兵坦克,3号就能顶上去,4号基本可以耍横。英国人1938的“玛蒂尔达1”只有14-60mm的装甲,后来的玛蒂尔达2也才20-78mm,也就在1942年出现的“丘吉尔”重型坦克身上才出现了102mm的厚甲,(Ⅰ~Ⅵ型炮塔正面102mm,Ⅶ、Ⅷ达到152mm),它们的炮还干不掉虎式,却受到虎式88mm炮的巨大威胁,而且到1943年底德军已经有了虎王坦克。

也就苏联人的KV坦克够厚,1940年的KV-1型炮塔厚达75-75mm,连防盾厚达90mm,还带20-30度倾角,车体装甲最大达到130mm,这点让德国人在巴巴罗萨计划以后吃尽了亏,他们的许多对苏经验都参照了39年的苏芬冬季战争,那会儿苏军也就T-28中型坦克上过场,连T-35重型都没动过。

德国人在1941年还在研究虎式的初期原型VK3001呢,德国军方和研发人员对重型坦克的概念和要求大都来自于1940年与法国的战争,实际上VK3001无论是H型还是P型,都在车体、火力、机动等问题上考虑得足够久,保时捷方面甚至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解决电动机问题以及炮塔的防弹性能。

当项目进行到VK3601时,第三帝国因为新型重型坦克问题还发生了争论,元首坚持力挺自己喜欢的重甲大炮,而国防军方面却认为坦克没必要造得又重又大,新型坦克只需要比4号硬一点,火力略强就行了,40吨是他们能承受的极限。最后VK3601被拟定为36吨、100mm前甲,60mm炮塔,搭配75mm锥膛炮。

如果按照最初的原方案发展,也许我们就看不到虎式坦克了,而是一辆更轻薄的中型战车。但希特勒毕竟是个独裁者,他心目中那些将军们“从军校毕业只学会了用刀叉吃饭”,因此元首很快勒令修改了VK3601的指标。

首先被踢飞的就是75mm锥膛炮,希特勒以制造炮弹的钨矿资源紧张为由,命令不准使用这种劳民伤财的怪异火炮,于是从88mm高射炮改来的88mm炮成为VK3601的搭配武装。

问题是保时捷公司此时仍然在为电动机方案熬心熬血的大干特干,亨舍尔也没有再为88大炮重新设计底盘的打算,上面对定型时间追的又很急,他们干脆放大了VK3601,按照各自的理解为新的VK4501计划赶工了两台车身出来,就这样诞生了从VK3001(P)改制的VK4501(P)和亨舍尔VK3601(H)改装的VK4501(H)。

说白了,这都是糊弄元首呢,但谁叫这位领导朝三暮四又逼得太紧呢?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了不是?

在1942年的测试中,VK4501(H)获得了最终胜利,拿到了虎式坦克之名和军方订单,保时捷的VK4501(P)只好匆匆忙忙的将已经生产的车体重新焊接,制成了“费迪南坦克歼击车”。

费迪南咱就不用提了,亨舍尔的虎1坦克因为赶工痕迹明显,最后连炮塔都换成了保时捷的设计,其实整体来说并不怎么可靠,BUG成堆,如果不是保时捷的电动坦克太超前,现场炸了,虎式坦克这朵花儿可未见真落得到亨舍尔公司头上。

正因为如此,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很有股子半成品的味道,它的车体改造空间很低,零件像工程样机一样复杂,维护性能可以逼得维修技师大叫一声丢掉扳手捡起冲锋枪上前线;那门88mm KwK36 L/56坦克炮无论是炮尾还是炮弹俱都硕大无比,实在是令一辆预计载重36吨的车体结构苦不堪言,哪怕它是放大版的。

中国人有句话叫:“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德国人也一样,三生不幸驾驶虎式,三生作恶修理虎式,恶贯满盈修理虎王。

虎式坦克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自己能接受的改造极限,再改下去也是减重而非增重(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坦克拆卸了部分负重轮作战)。虎式坦克有当时强悍的装甲,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它已经没必要再去加厚装甲了;虎式甚至在机动性上都不算差,它从头到尾的问题都是苦不堪言的底盘载重,以及由此接踵而至的机件故障。

只可惜元首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依然坚持着堆砌重甲和大炮的理念,丝毫没有将虎式回一回炉的想法,反倒催着不断推出狮式、虎王、鼠式这些一个比一个的怪胎。它们的装甲倒是厚实了,可机动性和可靠性也被压垮了,你说虎式要那150mm的脸皮作甚?

二战时虎式坦克正面装甲为什么不增加到150毫米厚?

增到150mm,然后呢?额外的重量又得再增强发动机,增强行走系统,配上更坚固的变速箱,增宽履带?然后重量又进一步加重,就这么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最后变成一台任何桥都过不去的怪胎? 而且水多加面这个玩法不能持续的,毕竟材料学的限制没法突破

而且德国人又不是没那么玩,虎王坦克的首上装甲就是150mm啊~ 炮塔正面更有180mm。但那又如何?

这玩意刚装备给501重装甲营45台,结果到东线开干的时候能动的就只剩下8台,其他绝大多数都因为传动系统吃不消那么大的负荷而扑街

所以说,坦克不能光看纸面数据。也得均衡的从可靠性,材料学,战时工业产能,可维护性等综合的去考量。

二战时虎式坦克正面装甲为什么不增加到150毫米厚?

说实话,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之下,坦克的体重一直增重。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坦克的三大属性火力,机动防御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项,那坦克要么变成一个活靶子的碉堡,要么就变成一个血薄而且极容易被爆的移动炸药包,要么就成为一个没有能力输出,四处乱跑吸引仇恨的坦克,只有做到三大属性的平衡点,设计出来的坦克,这个才算是那个时代最为完美的坦克。

要想完成这一切,当然离不开的就是一个强大的发动机,发动机是坦克的心脏,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都是共识。西方以及俄罗斯的坦克在某一段时间之所以这么强大,其原因跟他们有一个硬核的心脏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有这个强大的心脏作为支撑,所以坦克的增重可以加大,这个时候三大属性平衡的同时还可以继续往上堆叠属性,并且不影响这三大属性,那么这样的坦克的。提升,这个才算是坦克的升级。

否则你如果单方面的增加某一个属性,最终会造成其他两大属性失衡,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懂,德国虎式坦克实际上就已经犯了这个毛病,只不过在德国人精心打造之下,虎式坦克可以通过某些东西掩盖掉他的缺点,比如说他的机动能力。

虎式坦克的速度最高时可以飙到45km每小时,当然这是不带限速器的情况之下。由于后期德国人害怕虎式坦克,这种损耗率尤其是非战时损耗太高,所以加了限速去,但是虎式坦克的速度仍然能达到35km每小时。这样的坦克速度已经可以比肩很多,盟军的中型坦克比重型坦克相比虎式坦克绝对能够名列前茅。

也就是说在战场之上真的要让重型坦克互相飙车的话,那虎式坦克绝对能够拔得头筹,会说虎式坦克并没有牺牲的机动性,但是我们一直说虎式坦克曼虎式坦克慢到底是慢在哪里呢?重点就在于它的战略形成能力。

坦克,尤其是在大纵深战略里面,坦克最需要的就是战略形成,不是我能够瞬间到达几百公里以外,然后在几百公里外的地方立刻投入战斗。(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T三四坦克就拥有这种变态的属性,全部挂载副油箱可以达到550km的行程,虎式坦克不行。

嗯,他的体重太大,造成整个虎式坦克很容易出现损伤,甚至于机械疲劳等等一系列可以导致虎式坦克抛锚的情况发生。一旦一辆虎式坦克抛锚,德军需要出动三辆牵引车才能勉强把虎式坦克拖回自己的兵营,而且三辆牵引车不是说轮换着牵引虎式坦克,而是需要在一起才能把虎式坦克给拉回去。

战场上面维修虎式坦克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讲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这个噩梦让当时德国人对于虎式坦克的存在与否一直存在疑问。

你包括德国人的豹式坦克,虽然表面上号称是中型坦克,但实际上它拥有重型坦克的体重,导致豹式坦克跟虎式坦克,其实差不多经常会出现这种在战场上抛锚的情况。这是由于极大地增强了坦克的体重,也就是坦克防御力增加以后,坦克体重大幅飙升,最终导致坦克本身。它的局限性承担不了这么大的一种体重。最后导致的这种机械劳损的情况。

你还要增加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那可不是说增加几公斤几十公斤这么简单。有的时候你这正面增加50%的庄稼,就有可能带来几吨的自重。如此庞大的重量压在本已经不堪重负的发动机身上,最终导致整个德军的虎式坦克还没有开出自己的兵营的,直接全部歇菜了。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情况?

二战时虎式坦克正面装甲为什么不增加到150毫米厚?

个人看法(勿喷)

装甲的增厚,意味着坦克重量的增加,所以就需要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来带动坦克。

二战末期,随着德军在战场节节败退,大片占领地被对方收复,从而失去一些重要石油开采地。所以对德国的资源影响也是很大的!

如果虎式坦克装甲增加,那活脱的就是油老虎,反而对德军不利!

二战时虎式坦克正面装甲为什么不增加到150毫米厚?

虎式坦克本身太重,牺牲机动性!100毫米很厚!对付苏式斯大林一,二型足够!多生产豹式,三秃子对付t34足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