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最穷、最不容易的年代。但凡年纪稍稍长一些的人,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不少人和事,都会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那时的中国,到处等着战后重建,可谓真正的一片废墟,国内百废待兴,四五亿的人民等着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国外又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列强的经济、军事全面封锁。

面对如此境况,国家发展步履唯艰,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为此,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干劲和士气。想想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

曾经也听老人们说,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食不果腹,日无三餐饱。但奇怪的是,穷归穷,大家伙的精神、干劲还是很足的。

而三十晩上年夜饭那顿饺子,多半也还是有的,只是量大量小、肉多肉少的问题。不管多穷、多累,一年到头了,开开心心、红红火火地过个年,还是少不了的。

那个年代,国内很多物质都还无法生产出来,物质极其匮乏,很多东西都只能依赖进口,所以,大量物品的名称前都带上个“洋”字,以示为泊来品。如洋火、洋锅、洋铲、洋油、洋布、洋帽、洋鞋等等。

这些带洋字称谓的物品,一直至七十年代后才慢慢减少,八十年代初期才开始逐渐消失。让足足三两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大家人穷志不穷,物质缺精神不缺,吃穿缺信仰不缺。

这足以证明,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多么地爱戴和拥护。现在,我们衣食住行似乎什么都不缺了,但却似乎反过来,缺又少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国人的精神、志气和信仰。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我爸讲过,六七十年代吃食堂饭(我们当地这么叫,其实是全村统一吃大锅饭),村里穷,一年到头青汤寡水,年三十吃饭子,不限量,年轻人一人吃两碗,然后去路上跑几圈,回来再吃一碗。回忆曾经吃不饱的岁月,家中无米下锅的日子,爸爸说终生难忘。爸爸还说感谢邓小平的农村分地到户,提高了积极性,终于可以不为吃发愁。邓公,一代伟人,名垂千秋!

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你说得太好了,毛主席时代是在经历了多年战火又有外债的情况下建立的新中国,家底被蒋运到台湾,但一解放人民马上当家作主,沒有失业,房子国家分配,再多孩子也读得起书,每个单位有托儿所,医务室,图书馆,厂建在哪里就有配套的房子,学校电影院,医院,读技艺校国家发钱,读大学不要钱,劳动人民沒有后顾之忧,真正平等公正的幸福年代!伟大領袖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基本都种小麦,收完麦子,下茬种白菜萝卜,麦子基本分给每户所有人,平时过端午节、中秋节都吃小麦面的饺子,每年入伏和秋收生产队都杀几十只羊,羊肉按人口分配,年底生产队还杀猪,猪肉分配与羊肉相同,每个人口粮四百斤,基本够吃,剩余粮食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可以说哪时农民是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国家给农民一定的福利,每年春节给每人三到五斤白面半斤豆油,每个农户过春节都杀猪,基本生活其乐融融,贫富差距不大,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一同建设人民公社。

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我是一九六五年出生的,依稀还记得四五岁的时候的事情,小时候也不懂什么是贫穷,因为大家都是那个生活的状态,没有对比也不知道什么叫日子困难。

小孩子总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穿的衣服都是小的捡大的穿小了的,但是好吃的可着小的吃。一般家庭大概如此,孩子少的家庭生活的要好一些,家里若是有七八个孩子的要相对的困难了,要是男孩子多日子就更难一点,因为男孩子淘气吃得多衣服也费,这样家庭的妈妈就更劳累。那时的家庭主妇们的针织女红都很棒,家里的大人孩子穿的衣服鞋子还有毛衣毛裤棉衣棉裤都是妈妈们自己动手缝制编织的。而作为家里的户主的爸爸们也都不闲着,平时上班工作,下了班多数是上山里搂柴火,或者在家的院子里种些菜,一天忙到晚的,没有待着的时候,生活还是挺充实的,只有到了晚上睡觉前听听收音机算是文化娱乐活动了。

那时候,大家平时吃的家家户户都差不多,早上一般是玉米面的贴饼子炖白菜土豆一锅出,中午就吃早上剩的,因为孩子大人还要赶时间上班上学,晚餐是高粱米饭,大豆腐拌酱,或者土豆茄子拌大酱,那时供应的豆油非常非常少,每月每人只有三两,都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留着过节过年时吃。最难熬的日子是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菜少的可怜,吃饭就咸菜已经是不错的人家了。记得我们家早上玉米饼子就高汤,所谓的高汤就是一锅开水加些葱花放点猪油和盐酱油,那也能吃的美美的,因为我们家孩子少兄妹三人,年龄又小,爸爸妈妈又勤快又能干,生活还算过得去。

说起过年也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县城,家里平时养几只鸡,鸡蛋就不用买,加上过年的供应足够我们过年吃的,养的公鸡留着过年吃,那是冬天的新鲜蔬菜也只有蒜苗还有绿豆芽,一般过年餐桌上干菜比较多,木耳,黄花菜,红蘑,干豇豆角等,也能吃到鱼,是副食商店专门为过年的供应。那是过年虽没有现在的物质那么丰富,但年味特足,八零年以前家家户户还没有电视机,但有收音机,我们东北都听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单田芳等等的评书,还有杨振华和金炳昶的相声,虽不能和今天的春晚相比,但他们确实给我们的年味增添了不少的快乐。

如今,大家都说年味淡了,我却认为比过去更浓,原因是我们平时的生活比过去提高了不知多少倍,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都比过去过年时要好的多的多,文化娱乐节目丰富多彩,多媒体发达,只要手里拿着手机,走到那个角落都能看电视节目,过年和平时的日子吃的玩的用的没有差别,我们过去的日子值得回忆,但今天的日子更令人珍惜。生活不管是苦是甜都是我们成长的经历,也是我们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走向强大的历程。

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那时过年是很隆重的。政府都重视。每逢佳节,特意下通知,增加肉油的供应量,同时为了让百姓过好年,特地供应几斤富强面,就是麸皮少一些,面白一些的面,能吃上顿白面饺子。家里人也早就做准备了。定量供应的大白菜。平时就剥外皮吃。省下菜心。年三十晚上,剁肉,剁菜,和面,擀皮,包饺子。一家人都是喜气洋洋的。一年就这一次,多放肉,少放菜,让饺子馅能成丸子状,叫:一个肉丸的饺子。每当这时,我预先就给自己定了个数:我吃20个。每次都吃超:我再吃5个,再吃3个。最后一个!父母总说:过年了,不限量,放开肚子吃!那时过年的饺子啊,别提多好吃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