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秘密立储到清朝才实施,如果以前朝代早想到,会不会少了玄武门兵变之类的惨剧?

我是澹奕欢迎各位一起交流。可以说“秘密立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减少了手足相残的发生,但是这只是个辅助措施,并不能彻底解决皇储之争。

首先,秘密立储的效果也不太明显。

康熙时代,废太子胤礽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雍正帝正式开始“秘密立储”,之后的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四人都是秘密立储的,然而晚清的同治帝、光绪帝与宣统帝都并非如此,所以,秘密立储制度的效果究竟如何,并不能断定。

秘密立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在古代,一直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秘密立储制度就打破了这个制度,因为继承人不一定是嫡长子,甚至不一定是嫡子,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但这也加剧了各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野心,因为庶子、次子等也有足够的机会。

雍正帝故布疑阵,熹贵妃所生的四皇子弘历与裕妃耿佳氏所生的五皇子弘昼,都被认为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这是用来平衡朝政势力的,因为继承人不能够确定,所以大臣们也就不会轻易选边站。

其实,从前的朝代也不是没有想过没有做过,很多朝代皇位继承人,在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没有进行公布,到临终才留下遗诏,这与“秘密立储”并没有太多区别。

而“秘密立储”即便放到了唐朝,也并没有意义,因为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嫡次子的李世民之间,矛盾已经非常深刻,而且各自拥有强大的势力。即便当时有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李世民仍旧能够以武力夺位。

“秘密立储”在众多拥有实权的皇子中,只会加深裂痕,加深猜忌。

而清朝的宗室、皇子从小就养在深宫,并没有实权,能够倚仗的也就是朝廷中的势力。“秘密立储”制度也并没有消除皇子们之间的猜忌,只是手中没了权,发生不了“玄武门之变”罢了。

皇权诱惑太大,再怎么样都不能完全避免皇室内部相残。。。

为什么秘密立储到清朝才实施,如果以前朝代早想到,会不会少了玄武门兵变之类的惨剧?

只能说表面看起来,相对于之前的嫡长子继承制,清朝的秘密立储确实是一种进步。可是你判断一样东西样制度是否真的具有进步意义,得要结合实际,然后再看就会发现,实际上秘密立储好像也并没有多少优越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点,你需要清楚的是,清朝真正通过秘密立储上位的皇帝只有两三位,道光,咸丰,或者再加上乾隆。其余的秘密立储或者是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没有。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你要知道哪怕是秘密立储,他的选择范围也十分有限,因为你只能从各个皇子当中选择,而古代皇帝生的孩子有限,公主还不能够成为继承人,所以你即使秘密立储,大臣基本也是心知肚明。而且如果皇帝生的皇子都不怎么好,那就只能从矮子里面挑高个,后来咸丰皇帝的孩子只有一个同治皇帝,你说秘密立储不选他你还能选谁,那这还能叫秘密立储吗?

而且要命的一点是皇帝也是人,而人是会变的。现代的民主选举制度还好,它会把你控制在四年八年五年十年之内,你做得不好了,那就下台。可是古代皇帝就没有这种约束,他是终身制的。所以,乾隆皇帝在前期的时候励精图治,可是到了后期也开始变的奢靡,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在位时间太长了,难免骄傲自大变得糊涂,人性使然。

最后一点,我并不认为以前的朝代比如汉朝、唐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一定比清朝的秘密立储差,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中央集权特别的严重,权力几乎就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那么你皇帝即使刚开始选上去的时候很英明,最后也可能堕落犯错,而一犯错没有任何人可以约束得了你。但是在汉朝,唐朝,宋朝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虽然大,但好歹底下还有相权可以对皇权进行一定的约束,所以像汉唐宋三朝一样和清朝存在了三四百年,在朝代存续时长上,清朝并没有因为秘密立储占到任何优势。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鼓楼博牛志】

为什么秘密立储到清朝才实施,如果以前朝代早想到,会不会少了玄武门兵变之类的惨剧?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新皇帝登基不久大臣都会上书皇帝应该“早立太子,昭告天下,以安国本”。你秘密立储,不昭告天下让大臣们怎么安心。所谓“以安天下”其实是大臣自己想心安。别猜来猜去站错队。你看看万历不立太子,那些大臣就差和皇帝拼命。所以清以前的皇帝还真不敢玩秘密立储。大臣太强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