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会是孙权杀的吗?
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了,而且可以这样说,完全不可能。
孙坚死后,孙家就败落了,孙家只得暂时依附袁术,同时跟着孙国太的兄弟吴景混。
后来孙策长大,得到袁术的欣赏,慢慢在袁术的默认和支持下孙策打下了江东,实际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袁术称帝之后,原来以为孙策会百分百支持,没有想到孙策站出来反对,至此孙家挤身一方诸侯,才算站上了历史舞台。
孙策是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杀。孙策杀了许贡,结果许贡的小儿子和他的门客袭击了孙策,伤重而死。这些在《三国志》中记载的一清二楚。
为什么说孙策不是孙权所杀?
孙家靠孙策撑起了一片天空,孙策对孙权也是用心培养,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之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县长。孙策过早去世对孙权有好处吗?
答案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1、孙家的根基不牢固。江东是属于孙家的,但实际上孙家只是控制江东几个重要的据点,而不是对江东实行有效控制。山越不服,江东的世家大族也对孙家并不怎么认可。朝廷对孙家也不怎么认可。
换句话如果孙权真要摘桃子,那也得等孙策将江山稳固之后才可以。在创业期就干掉大哥,这样是不是考虑不周呢?
孙权继承江东大位之后,他的母亲问朱治,孙权能掌控江东吗?事实上当时没有信心的不止孙国太,还有很多人。朱治说不用担心,有周瑜和张昭在。
朱治举孙权为孝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孙权的恩师。孙权后来对他也如同对待老师一般。
2、孙权不是必然继承者孙策一死,各方势力都开始插手孙家的传位。
曹操很积极,孙家的其他派系也很积极。
其中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他的弟弟孙翊。
当时张昭等人看好的不是孙权而是孙翊。
在最后关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孙权用了什么手段使得张昭和周瑜都站在自己这一边。这两人是孙家的核心力量,身份超然,周瑜是孙策的拜把子兄弟,张昭更是以老师的身份存在。
这样之后孙权才获得继承权。如果真是孙权暗杀,你觉得周瑜和张昭会支持孙权吗?
有些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张昭是一个软骨头,实际上张昭除了在曹操南征时的选择是错的,其他时间都是以刚硬著称。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三国志》
周瑜就更不用说了。
当孙权继位之后,在曹操的支持下,孙坚长兄孙羌次子孙辅、孙坚之弟孙静长子孙暠都阴谋夺权,最后未果。
所以你想想看孙权真的有心要杀掉孙策,最起码得控制好局面才动手。
结语:很多人对孙权有误解,认为三国中就他最容易,白捡一个江东,曹操和刘备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实际上孙权接收的不是整个江东,而是几个据点。真正控制江东是孙权继位之后,慢慢征伐才得到控制的。所以江东真正打下来是孙权,而不是孙策。孙策只起了一个头。
孙策会是孙权杀的吗?
是的,孙策就是孙权杀的。
孙权九岁那年,他的父亲被荆州牧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所暗杀,从那年起,孙权的内心充满了复仇和野心,到孙权15岁任阳羡县长时,孙权的野心更加增长。
看着自已的哥哥孙策在江东南征北战,逐渐成为江东的首领和开创者,孙权的内心开始不平衡了,孙权自此开始策划。
于是孙权联合了许贡的三个门客,提供了孙策的行踪给刺客,三个刺客将孙策刺成重伤,于是孙策觉得自已快要死了,想起立继承人来托孤了。
偏偏孙权还猜中了孙策一定会立自已为继承人,就连孙策自已的儿子和孙策的三弟孙诩也没有立,偏偏就立了孙权,于是19岁的孙权在花一样的年龄就继承了江东的事业。
之后,孙权就开始了厚黑、残忍、不择手段的一生,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毒死了36岁功高盖主的周瑜,接着孙权又在襄樊之战后毒死了不听命令的吕蒙,再后来,孙权又逼死了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立下大功的陆逊,反正孙权是不待见功臣的。
就连重臣张昭也差一点被孙权烧杀或者拿剑砍死,然后孙权还让自已的两个儿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借此机会,又废掉了自已的儿子太子孙和,赐死了自已的儿子鲁王孙霸,同时又将臣中一批重臣贬的贬,杀的杀。
这就是孙权在某些人心目中的形象,薄情、寡义、嗜杀、擅权。按照你们的意思,这么说,你们满意了吗?
在你们的眼中,孙权就是这样一个野心家吗?
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想告诉你的是: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但不是一个野心家,孙策不是孙权杀的,连史书都没有怀疑的事,究竟是谁在制造阴谋论?
孙策被杀的时候,孙权只有19岁。孙策在江东创业的时候,孙权还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当他的县长,孙权如果要当家上位,是怎么断定孙策一定会选自已当接班人的?孙策有儿子,有其它弟弟孙诩,虽然孙策的儿子很小,但是孙诩这个弟弟可不小,并且孙诩得到孙策手下大臣的支持率远高于孙权。
是不是孙策如果不传位孙权,孙权还要接着杀?他不过就是孙氏宗室的一个小小县长而已,如果没有自已的班底,如果没有自已的支持者,孙权拿什么夺取?靠自已一个人?还是孙权下面有一支军队?
孙权敢杀孙策,不怕周瑜、张昭这些孙策旧部知道?孙权除了是孙策弟弟之外,基本上是不有资本的,他如何掌控大局,江东军队系统的人全是他哥孙策的人,他孙权胆子再大,有这个胆吗?
况且当时是乱世,不是太平盛世,在太平盛世干掉皇帝,如果你有继承权的话,那肯定就有机会,但是那是乱世啊,别说天下没有统一,就连江东也是刚刚平定,各地反叛时有发生,孙权就是再性急,也可以等孙策多活几年打下天下再动手也不迟,何必在事业未完成之际动手?他就不怕江东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吗?万一他控制不了局势,不就是折腾吗?
孙权虽然在后来的当政时期,有很多的黑手段,但那是孙权作为政治人物的决策,与野心无关,周瑜与吕蒙的死也与孙权无关,当然他确实逼了自已的儿子孙霸和功臣陆逊,那不过是孙权为了政治稳定所采取的政治手段而已,孙权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成功的,但并不是野心家,用不着靠杀人上位。
所以孙策不是孙权杀的。
孙策会是孙权杀的吗?
最近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江南大小乔》,有感于英雄早逝,美人命薄,对孙策之死特别关注。为此,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对题主这个问题,做一个粗糙的回答,以期与友友们交流。
根据我的理解,我认为对于历史资料需要自己再思考、再感悟,但不必过于解读。对于孙策之死,史料记载的已经非常清楚,与孙权没有任何关系。
01
据《江表传》记载:
原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汉献帝,说孙策骁勇善战,如果放任其发展,势力会逐步扩大,将来不好约束。应该召其回京师,限制使用,免生后患。
此表被孙策驿吏截获,孙策便招来许贡对质。许贡否认此事,于是孙策下令将其绞杀。
许贡的门客为了替他报仇,就潜藏下来,伺机刺杀孙策。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他骑着一匹精骏宝马奔驰在前,扈从骑兵被远远甩在后面。忽然间遇到三人,孙策询问之际,一人突放冷箭,孙策猝不及防,被射中面颊。
孙策的扈从赶来,一起诛杀了刺客,将孙策抢救回营。
由于伤势过重,孙策不治身亡。
02
孙策被刺身亡,绝非偶然。
孙策喜欢单身出行,从不设防。
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孙策欲趁机渡江北上,袭取许都。曹操的将士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十分惊恐。
谋士郭嘉却说:“孙策这人做事轻率鲁莽,自恃武力而不做近身防备。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江东豪杰,寻找他复仇的人不在少数。他虽拥兵百万,但如果有刺客袭击,他就只不过是一人之敌而已。“
而且郭嘉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
诚如郭嘉所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许贡原为吴郡都尉,盛宪因病离任后接任吴郡太守。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脱离袁术,自己经略江东。先灭掉了扬州刺史刘繇,后平定丹阳郡、吴郡。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击败后投奔了山贼严白虎。
许贡失势后,积极寻找机会欲夺回吴郡。于是上表许都,建议朝廷召回孙策。不料为孙策得知被诛杀。
许贡门客得到机会,刺死孙策,替许贡报了仇。
如许贡之人不在少数。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
孙策自恃骁勇,东征西讨,杀戮过重,不施仁德怀柔,导致江东豪强世族和原有官僚故吏强烈反感,寻机复仇的大有人在。
加之,疏于防范,遇刺身亡,并非偶然。不死于许贡门客之手,也会死于其他人之手。郭嘉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言,绝非天神大仙,是基于江东混乱局势及孙策的行事方式得出的判断。是在情理之中。
03
孙策中箭后,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找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
《张昭传》记载:孙策担心孙权不能胜任,把孙权托付给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在实在无法保守住江东的时候,先生您才可以漫步返回江北,无需挂牵。”
此时,张昭等人属意孙策三弟孙翊,希望由他继承孙策的职位。
但孙策还是力排众议,叫来孙权,亲自给他配上印绶,并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纵横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此时孙权年仅一十九岁。
04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来看,孙权不可能参与谋杀孙策,其理由有二:
其一,江东局势并不平稳,豪强故吏虽一时屈从于孙氏集团的淫威,表面顺服,其实暗流汹涌,伺机报复。孙策被刺身亡,就是例证。
在这种情势下,如果作为统帅的“小霸王”孙策被杀,对于孙氏集团的利益十分不利,孙权不敢贸然做此下策之事。
其二,只有孙策一人看好孙权,其他众人并不支持他。
孙策认为孙权的长处在于举贤任能,能使其各尽其心,这理应得到众人的支持才是。而恰恰相反,张昭等人并不看好孙权,而是看好其三弟孙翊。
在之后的重大问题上,就足以证明,张昭等人依然没有坚决的站在孙权一边。
曹操攻占邺城之后,逼迫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作为人质。孙权本意不想如此,但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只有周瑜坚定地支持孙权不要送人质到许都,以免受制于人。
赤壁大战之前,张昭等人力主求和,只有孙权、鲁肃力主对抗。
从此看来,孙权在孙策死前死后都不能有绝对的能力,摆平孙氏原有的部将和臣属。
外部局势险恶,内部得不到支持,孙权有再大的欲望也不敢去谋害其兄孙策。
否则,不仅自己不能上位,而且还可能导致孙氏集团既得利益的丧失。
”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种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是孙权所为,必将导致孙氏集团内讧。即便孙权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无法避免孙氏覆灭的命运。
坚定支持孙权的就一个周瑜,而这个周瑜恰恰是孙策的铁哥们。周瑜忠诚的是孙氏集团,而非孙权一人。如果孙权有非分之想,恐怕第一个饶不了他的就是周瑜。
无论如何,孙权不敢把宝押在孙策的老基友周瑜身上。
总而言之,孙权不可能参与谋杀孙策,这件事不必过于解读。
孙策会是孙权杀的吗?
孙策之死确实疑点很多,不排除有内鬼的可能,但是不大可能是孙权指示的。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之时,孙策打算起兵抄曹操的后路,偷袭许昌。不过正在部署的时候,孙策突然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孙策伤重不治而死,传位给了孙权。应该说这一事件确实对于三国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一刺杀事件本身也有很多疑点:
比如孙策身居高位为什么单身出行,而根据《江表传》记载,许贡的门客不过三人,怎么能在孙策单身出行时这么快得到消息,赶去刺杀等等。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次刺杀是孙策身边有人和刺客有勾结,不过至今为止,没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确实有人出卖了孙策,更没有证据能证明是谁出卖了孙策。不过按照常理推测,出卖孙策至少应该有好处才可能,而孙权当时的动机确实不大。
孙权虽然是孙坚的次子,仅次于孙策,但是孙策的三弟孙翊骁悍果烈,和孙策性格相近。根据《三国志》记载,在孙策临死前,张昭等人都认为孙策会把权力移交给孙翊,而不是孙权。张昭等人是孙策手下重臣,他们的想法应该代表了很多人的普遍认识,孙权并不为众人看好。
孙策最后立孙权,其考虑的出发点可能是因为自己性格过于刚烈,和江东士族之间关系太僵,才引发了刺杀事件,因此选择了性格较为圆滑的孙权继位,以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从后来的发展情况看,孙策这个选择应该说是正确的。
所以在孙策遇刺前,没人会想到孙权有可能继位。对于孙权来说,也不可能预知。勾结外人刺杀孙策对他来说风险大,收益小,因此即使真有内鬼,也不大可能是他。
孙策会是孙权杀的吗?
孙策是仇家家丁所杀,不可能是孙权所为。孙坚父子开拓江东,基业初创,上下齐心,内部是铁板一块。
孙策遇刺后,是亲手将权力转交给弟弟孙权,而孙权当时19岁,并无一兵一将,从无参予军政大事。孙策自己的孩子还小,最大也不过10岁,因此,在弥留之际,他将基业全部寄于大弟,是保证家族集团能够顺畅发展的正确选择。孙策对孙权说:"领兵打仗、破关抜赛你不如吾;治理事务、平衡关系吾不如你。"给孙权大大的鼓舞和信心。
孙策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真心实意地传授权力,兄弟一往情深。
而孙权也不负兄长所托,牢固占据江东。曹操也大加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策孙权兄弟传承,一是理所当然的不二选择。二也是江东当时毕竟不是皇家王室,没有非传嫡长子不可。三也是战乱年代,孙策一定要选择能及时掌控时局的有作为的兄弟,而非一窍不通的幼儿稚子。四,也应当符合江东文臣武官一致的愿望,能继承孙坚父子意愿的人物。
这样,孙权就是最佳的不二人选。
孙策会是孙权杀的吗?
现今社会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大。听听音乐看看书,本是放松一下的心情。可是却越来越发现,看本书也烧脑哦,敢情这社会压力也会传染到书的。
比如说《三国演义》。以前没事看看,喜欢里面的铁马金戈、忠义仁勇。现在脑子里接受了一些网上新调调,比如华容道关羽是有意放走曹操的,不然曹操死了,刘备也就被东吴吃了;空城计是司马懿存心留诸葛亮一命的,不然就会失去权势。抱着这些杂念再看三国,就发现满书讲的好象不是奇谋了,都是有阴谋满满似的,烧脑哦。
今儿又吓一跳,又出现了孙权指使人杀兄的问题,严重烧开大脑思维,下一步是不是会有魏延故意闯帐,破坏孔明禳灯续命的一说,或是司马师亡故是司马昭有意谋害一论呢。诚未可知。
《三国演义》中,于现代社会产生了一条条沾着“阴谋论”的说法,表面看是今人新解,实则它却是对人们和谐相处的一种置疑的心态,是一种负能量。试想,假设人人都被这新解迷惑了,社会上还有什么直诚可言,你疑我,我避他,让每个人的面具更加厚重,人们岂不活的更累几分?!
这些基调,千百年来,古人没说什么,反倒是精粮吃多了的现代人脑洞大开,而且似乎挺有市场,一有人提出炸点,便会有人云亦云者众多。
个别人提出炸点,散发弄舟到是不怎么愤恨。因为华夏林子大,什么人也有。提出阴谋点的,不外就是自作聪慧,或是标新立异,以图哗众取宠,恨也没用。散发弄舟最恨的是,见人有云,不分是非,就跟风唱和,跟着标榜自己也纵通古今似的。
不是说刺话,这帮跟风者,貌似通晓史实,实则半瓶子酱油。自己无脑,看点古书懵懂一二,不看到书的背后,一看到新论“有理有据”,似煞有介事,便抚掌以和。好像自已也是史学专家一般似的了。
诚然,拿古代的事例,用现代错综的官场职场关系分析,有可立住脚的地方。你借古讽今比喻比喻本没什么,但一本正劲的当事来说,真就有点过了。真的只会是传达一种负能量,让本就下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下滑。
这些阴谋论,实际你仔细过过脑,根本站不住脚。 先答此问的孙权雇人杀兄一问。年龄:孙策亡时,孙权才十八岁,自己的班底都怕没有几人。时势:天下大乱,孙策正在创业半途,孙家族人恨不得孙策之力,更加扩大光大。四面还有树敌,孙权除非脑子短路,谋了兄长,树倒猢狲散,孙家还能在群雄中立的安稳吗?!退一步,孙权即凡怕兄长之子得势,有厚黑心,也必将是孙策定下江山安稳,哪怕天下一半的领土,有享受时,才会有逆心。孙权弱冠都不到,一切处尊养优,还全是赖兄长前线浴血,试问,何来理由,哪怕一丝,去想出指使人谋杀孙策。简直四个字:无稽之谈。
再说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原本是罗贯中为了突出主角诸葛亮的神机,关公的义气,杜撰了这么一段令人击案叹息的情节。正史根本没有这码子事。是刘备亲率追兵追到华容道,放火烧林,但晚了一步。有今人脑洞大开,说什么故意放走,不然失去平衡,刘备就会被东吴灭亡。可笑,曹操纵死,北方那么多地盘,不说曹氏宗族再推曹操儿子出来,就是乱起来,也必会有人站出来主政。曹家手下那么多的谋士武将都是吃干饭的吗?刘备呢,一直被曹操压着,东飘西荡,居无定所,而野心又大,最恨的怕就是曹操阻了他的梦。即生曹,何生备,只要有机会灭了曹操,刘备还虑东虑西才怪呢!
空城计也是杜撰,为了表现诸葛大神的神机妙算,谋略冠绝,生生编了司马懿十多万大军不敢进入两千人收的小城。古代人文化普及率低,多以听书、街谈以为真史,现代人上知天下知地,你过过脑子也知道是编的。我怕有诈,我不打,围总行吧,诸葛亮还能四十八小时弹琴谈个没完没了?至于说到,司马懿是知道城虚,故意不打,怕的是打完后,兔死狗烹,失了势。更是荒诞之疑。是时,东吴孙氏还在,辽东公孙族未扫,仗还有的是打。魏皇是缺心眼子吗,有能臣不继续为我所用。就是司马懿灭了诸葛,起码也还得用,不还得继续进兵,不还有个蜀后主刘禅吗?
看清史书的背后,很多问题、道理,自己稍一琢磨,便会有自己的见解。干嘛非要瞎跟风某些标新立异、某些心里原本阴暗的人呢?
散发弄弄舟也明白,在众多读史知史的师友大众中,这些半瓶子酱油,总归是少数。但每当看到头条或有些媒体平台屡次发出这种调调的言论,心头还是一份小怨升起。小处看轻你瞎跟风不说,大处是虑,若人人阴谋论盛行,真的于社会人与人更和睦的发展,会产生百害而无一益的危害。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大山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