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配合
道德经很简单,但是真的做到很难,为什么很难?
因为人们很难冲突利益对自己的束缚。
比如道德经中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而余。也就是说大家喜欢锦上添花,强者恒强,这说明大家趋利避害。
此时你该怎么办?
大家都想要的,你也想要,那只能跟大家一起争,这样大家就成了你的敌人。相反大家都想要,你想办法帮大家要到了,自己不去争,这就是不争。
大家需要你,你出现,遇到利益你退后,这样就成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想想看,谁会闲着没事干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与自己无利益冲突,而且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身上。
除非这人想不开。
很多人读道德经是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钱,却不知道老子说金玉满堂若能守,为什么不能守?
因为大家都想要。
你想通过读道德经让自己变得更有钱,首先得想一想钱是不是大家都想要,既然大家都想要,你也想要,那道德经读完有用吗?
这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该怎么配合。
如果你恰好坐在比较高的位置,是一个管理者,此时要做的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让员工感觉自然。即幸福的生活不是你的功劳,而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有些人不这样想,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带领他们走向成功,此念一出折腾必来,无为必消失。比如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成长自己要干预,不断给孩子报这报那的,觉得自己不努力,孩子掉队了怎么办?
这就不是无为了,而是有为。试想想看自己的人生也未必是成功,凭什么说给孩子造一条成功路?要真是一条成功的路自己当年为什么不走?
所以居一定位置要无为是很重要。当然什么是无为就不解释了,南离北玄写过很多文章。内容太长就不全部截图了。
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说,道德经强调人应居阴,以静制动,而不是以动制静。
宇宙观和世界观道德经讲清楚人和万物的来历,道演化为天地,天地阴阳和合有了万物。天地会有毁灭的一天,但是道是永恒存在的。实际上道德经告诉所有人,人类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不是一种必然。人类也不是上天的宠儿,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为什么有万物,因为阴阳合和之时力度不同形成。
人死后去哪里了?
人从道中来,死后自己归于无,重归于天地之间,再往上就是重归于道。
人的存在是有,有是从无中来。无是从天地中来,天地是从道中来,是不是已经讲清楚了。
实际上要讲清这些需要很长的文章,一个问答很难搞定,将就看吧。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首,可想:人类初始或人生之初,除了本性以外,最先感悟到的就是白天与黑夜之阴阳。也就是说,主观之人类所感悟到的客观文明之文化都是以起端的阴阳而展开。所以我们老祖先发明了阴阳之象的“太极"之符号,那可说是作为老祖先初始文明之宝库。经过初始历代祖先文明的不断积淀与收藏,可说是前秦时期社会儒学文明之结晶。随着历史进程进入春秋时代,社会关系矛盾激化,社会文明难从承受思想之发展,有些己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许多儒学先驱们为忧国忧民而纷纷发表各自主张。故而产生了百花齐放之文明,其时老子审视天下万物运行造化之规律,纵观历史之毖端,从主观唯物观点,独特之智慧深悟并编写了《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明确道神为万物之源为信仰,以道造化天下万物而成法“道法自然"为宗旨,阐明人生之道的主观思想与理解客观之自然道法,并以其为用的“天人”关系的宇宙观。同时又以“道法自然″之观点,充分认识到灵性之人类必以道法而修德、以道法而规范的人道法制治理的世界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道德经,这一部不朽文,八十一化,乃九九之数。实乃得道成圣之基,其核心内含为,阴与阳,柔与刚,动与静,水火既济,合分分合之理论。前经为体,后经为用,道乃世之宝,德乃道之夲,性命之绝学,出世之天梯。它与易经参同契並称无尚至极之法要。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无无有有,虚极静笃。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若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当解析圣人老子为何留下五千字的经文传世?而道德经又展示了怎样的世界观呢?下面听吾细细述说。
道德经由来:
春秋时期,传说函谷关守将伊喜用望气术察觉即将有圣人从东方而来。不久,果真有一老者骑着青牛,往函谷关走来。伊喜大喜,恭恭敬敬的接待侍奉老者,并苦苦哀求老者传授成圣法门,于是老者留下五千字经文,并潇洒而去。伊喜如获至宝,遂认老者为师,学习经文,并将之命名为《老子》,因为留下经文者即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耳。后世人因经文内容划分,亦称作《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分上下两篇:道经篇和德经篇。
道经开篇即明义,直接用成道后的宇宙观描述这个世界的终极奥义。世界上存在的与不存在的,皆出自于——“道”。
存在的指我们所知所感的世界万物。
不存在的指比如梦中的世界一样,是不存在的。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道”是无法讲出来的,讲出来就不是道了,只是用“道”这个字表述那个终极意义。下一句意思同上。这一章是讲述这个世界是由“道”组成。
下面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是阐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尤其系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讲明,修道就是要修到念头虚无,静到极致,然后才有“归根”、“复命”,庄子说咱们平常人是假人,要通过修炼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真人来。真人者,黄帝内经上有记载: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能达到真人的程度才叫归根,复命。毫无疑问,老子就是这个程度的真人,又因他留下道德经传世,有教化的天大功德,故世人称其为圣人。一个组织因想把老子的教化思想传播给更多人,所以成了道教。
回归正题,德经篇就是具体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行事建议,给人指明,修道就要修德,德都修不好,谈何修道。为何要修德,因为德行越近于完善的人,其修道的修行就会并遂之涨,甚至修德到最高处,也是道了。如下原文:
修 之 于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于 家 , 其 德 乃 余 ﹔修 之 于 乡 , 其 德 乃 长 ﹔修 之 于 邦 , 其 德 乃 丰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如一一赘述,非长篇大论不能详尽,若概括来说,道经篇讲修道的,德经篇是讲修德的。两者合一,就是教人成为德行完满的成圣方法之书。
所以道德经核心思想,是教人由凡成圣的方法。这也是老子为何留下此经文之初衷。世界观只有成道后才能明白那不能道之“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顺其自然,改造自然。
旡中为有,与時具进。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谢邀!没什么核心不核心的,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不同,所以这个不能盖棺定论。人是活的,《道德经》是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僵硬,那么无论什么经什么核心都于事无补。再说,无论理解得如何通透,其作用只能作为参照。也就是说,越是核心那么人与之就越是背道而驰。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不理解是正常的,因为很多人都被《道德经》困闭了。而正因为被困闭,所以楼主才会有此提问。
至于什么宇宙观和世界观,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问题根本不在《道德经》里。如果非要向外求取,那么人就更加虚上加虚。如此经过几个否定又否定,那么即使知道《道德经》的核心又有何用处呢?对人又有什么帮助呢?如果没有帮助,那么我们倒不如回乡下耕田,反而自由自在。如此一来,比读经书还更加实用更加直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