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
知常容觉得分封还是郡县和有没有本事没关系,但是跟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程度直接相关。
一、为什么会出现分封制度人类最早就是各自一个点一个点的生活着,如同《道德经》最后第二章描述的一样: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部落渐渐强大起来,人口慢慢增多,一些好的地方,特别是开发成熟的地方就成了各方争抢之地。
这样大的部落就拥有了话语权,制定相应的规则。每一个部落觉得这个规则也是挺好的,可以避免纷争。
这是分封制度的雏形。
后来天下归于一家,比如姬姓成了天下正统建立了周朝,终结了商朝的部落轮流的做法。
当时还是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交通很不方便,远处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向周王室请示,等批复到达之时,或许就已经是二年后的事情,这样肯定是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他们采用分封制度,让自己最信任的人去管理,也就是姬姓子弟包括功臣如姜子牙等去管理。他们只需要定期纳贡,其他的事务由他们全权管理。这在当时来说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管理模式。
二、为什么会出现郡县制春秋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人口激增,各国可开辟的土地已经不多,资源也比较紧缺,百姓对自己国的认可度高于对周王室的认可。比如秦百姓认可秦国,齐国百姓认可齐国。
战争也变得比较残酷,不再像春秋时期一样点到为止,而是直接杀戮。
为了取胜,那就必须拥有更多的资源。
如果采用分封制度,显然不太容易调动有限的资源用于战争。所以郡县制度就在楚国应运而生。后来各国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郡县制度就是由国君派出人去管理,这些人都不是世袭的,而是临时性的,可能一年,可能二年或久一些。
实现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君扩大管理范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发展,郡县制慢慢取代了分封制度。比如西汉时期还是郡县和分封混合,但到了后期基本上以郡县制为主。
因为各地出现什么问题,皇帝能够很快得到消息作出反应。很直白的一句话就是皇帝可以管得了这么多地盘了。分封制是因为帝王管不了这么多。
三、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哪一个好呢?这个主要要看具体情况,秦朝时就有过争议,丞相绾主张混合制,李斯主张全面郡县制。
以秦朝当时的交通和控制力来说全面郡县制是太过于超前,无法实现有效管理,虽然秦始皇修建好多条从咸阳通往全国的驰道。
后来就是郡县制为主体,但是分封制依旧存在。此时的分封主要不是由同姓管理,而是因为融合时间不够造成,比如明代的播州杨氏,清代的蒙古王爷等等都是这一种模式。
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郡县制度自然是主流,最终会全面实现郡县制,而无分封制。
从这一点看秦朝整整超前了几千年,怎么可能不败呢?
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
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简单介绍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
一、在商朝时期已经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进一步完善和大规模推广实施分封制。
周武王建立周朝,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周武王把皇室宗亲和功臣们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当时,周朝的交通落后,通讯手段非常原始,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周武王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统治。通过实行分封制,周朝扩大了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周武王励精图治,建立周朝;以弱胜强,推翻商朝统治。后来,周武王又多次领导周军开疆拓土。周武王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怎么可能属于没有本事的平庸之人。
周朝前期,全国各地的诸侯国绝大多数是周朝的拥护者,也是捍卫周朝的重要力量。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制造了烽火戏诸侯事件。被戏弄的诸侯们不再信任周幽王。
不久以后,外敌入侵,很快攻下了西周的首都,杀死了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承了王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坚持迁都到洛阳。
软弱无能的周平王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国的控制。绝大多数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的号令。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甚至有问鼎天下的野心。
战国后期,秦国推翻了周朝统治。秦始皇逐渐消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原。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周武王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亲手建立的周朝会被自己亲自分封的诸侯国推翻。
二、再说说郡县制。战国前期,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逐渐用郡县制取代了原先的分封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各地。
由于秦朝统治者残暴不仁,所以全国各地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汉高祖刘邦经过长期的战争消灭了竞争对手西楚霸王项羽,再一次统一中国。汉高祖刘邦吸取了周朝和秦朝的经验教训。他在行政制度方面,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政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朝前期,各地的诸侯王都是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汉景帝推动削藩令,用各种手段削弱各地诸侯国的势力,又采取循序渐进地方法剥夺地方诸侯王的权力。
接着,在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继承皇位之后,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和分化各地的诸侯国。各地的诸侯国只能呆在家中坐享荣华富贵,逐渐失去了对所属诸侯国的统治权。汉朝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诸侯国的主要官吏。这些人逐渐变成各地诸侯国的实际统治者。
后来各个朝代的多数统治者们都借鉴了汉朝的做法,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政策。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古代交通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去选择实施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这跟帝王是不是有本事毫无关系。
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
有点道理,但不准确。周初搞的大分封,两周统治天下一共8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你不能说周天子没本事吧。
郡县制(中央集权)确实是统治工具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的。在统治者没有手段直接统治超大帝国的时候,分封制是最好的选择。
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
先列一组王朝存续数据。
周(分封):800年
秦(郡县):14年
汉(分封+郡县):407年
新朝(郡县):15年
魏(郡县):46年,包括17年傀儡生涯
两晋(分封+郡县):156年
是不是很颠覆?
从上三代到魏晋,历朝历代君王都在试验究竟是郡县还是分封治国。
而历史证明,单一的郡县制几乎没有延续王朝的能力。只有分封+郡县制双管齐下,封建王朝才能长久屹立。
其核心在于,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各有其利弊。
分封制,历朝历代都有改进,但归根结底是以宗室诸侯王掌兵压制外姓权贵,实现王朝的平衡。但其结果往往是宗室战乱,诸侯纷争,如东周春秋战国,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
郡县制,则将军政财三权聚于皇帝一身。但一旦君主暗弱,或地方势力崛起,便是曹魏江山易主,王莽新朝覆灭。没有宗室的拱卫,江山是坐不久的。
但分封制的弊端实在太大。
以至于自隋以后开始总结魏晋时期的制度体系,演变出三省六部制,以强化皇权而打压世家门阀。至此以后,分封制从实变虚,诸侯王只有名义而无实权,但此时来自草原的战争日益频繁。并由此推动了地方武装势力如“刺史”等拥兵自重,进而进犯皇权的案例多如牛毛。
总而言之,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无缺的。而皇朝稳固的关键在于主宰王朝的究竟是谁。
这也是封建帝国兴衰荣辱的根本,皇帝圣明则天下繁荣,皇帝荒诞则民不聊生。
大概一言以蔽之。
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
不论是分封制或郡县制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跟帝王的本事没有必然联系。
但为什么会产生题目中那样的疑问呢?
@昨天即历史的观点是:实行分封制,本身有其很大局限性,往往给后来的分裂战争埋下了祸根,而这些与中央政权的分裂战争,不论胜败都显得当时的帝王统治能力有问题,即题目中以为的“帝王没本事”,反之,实行郡县制的帝王加强了对全国的中央集权,更不易引发动乱,似乎显得"有本事"。下面举例证明一下该观点:
- 分封制始于周初,早期起到了拱卫中央周政权,监视各地民众,巩固统治的作用。
但随着周王室腐朽衰落,诸侯叛离倾向日增,“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威望一去不复返,春秋五霸,相继崛起。周天子变得“没本事”起来,像块抹布,该应景时拿来用用,也可随时扔一边。
-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后,也一口气分封了十八个王,但实际效果却是未被封王的心怀怨恨,有些封了王的也不满,其中尤以刘邦、田荣、彭越、陈余最突出,陆续与项羽唱起对台戏,搞得项羽狼狈不堪,最终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乌江,分封制让他也显得“没本事"。
- 刘邦为了打败项羽,也封过王,汉初时异姓王有七个,后来一一剪除。
后来又分封一批刘姓王,以为依靠刘氏宗族,江山永固,没成想后来也同样是离心离德,爆发了“七国之乱"。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以前那种相对独立的封国基本上再无施政权,向中央政权发难的可能性变弱了。
反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削弱了地方势力,建立一整套统治网络,加强了中央集权,事实证明很有效,后世也多有继承,显得帝王“很有治国本事”。
总之,@昨天即历史认为,不是有本事的帝王实行郡县制,没本事的用分封制,而是两种不同制度自身的优势和弊端造成了不一样的结果,这种结果和相应帝王联在一起,给了后人有本事或没本事的印象。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
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帝王维护其统治的手段,那么两者如何辨别?
首先分封制与郡县制从根本上来说是帝王维护其统治的手段,这是两者的统一性,另外分封制与郡县制之间又存在着矛盾,两者此消彼长,共同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分封制。
翻风至盛行,于商周时期,与当时的井田至密切相关。
商周时期,王室将士地和人口分封给宗氏子弟和有功之臣,形成了各诸侯封国,各诸侯国可以继续向下分封,如此1层1层组成了整个王朝的架构体系,诸侯国实行世袭制,在国内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但是需要对王室承担贡赋,从征等义务,共同维护王室的地位。
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商州时期生产力低下地区之间交流沟通不便,王室通过分封的方式将王国分成若干部分,由各诸侯来代替自己管理,这样就可以通过宗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商周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从井田制的角度来讲,当时奴隶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奴隶集体劳动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一块块分割的井田构成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在井田之上,便是一个个的奴隶主,即个诸侯国。
均限制。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并成为了中央政府统治管理的主要方式,郡县制是把全国分为若干个郡,郡下面在设有县,进行层层管理,郡县制,最大的特点是废除了世袭制,由中央任命各郡县的行政长官各郡县,不再是拥有自主权利的独立王国,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权利都被分散掌管,并受中央的监控。
为什么会出现郡县制?
首先是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和耕牛的使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有能力可以开辟更多的荒地,以前是奴隶们集体劳动,现在一个家庭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工作,许多奴隶就逃离奴隶主的控制,私下去开辟荒地,随之就形成了新兴的小地主阶层,而原来奴隶主各诸侯的土地就被撂下荒废了,各诸侯赖以生存的井田制瓦解了,靠各个诸侯生存的王室地位也是岌岌可危。
穷则思变没有了收入,的诸侯国纷纷开始变革,鲁国实行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他们开始承认小地主的土地私有,并根据所有土地多少征收税赋,这样原来的诸侯国摇身一变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变革的诸侯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去兼并那些小的国家,诸侯国不再通过分封的方式去管理,而是直接设置郡县对各个地主进行管理,如此以来周王室的地位已经形同虚设,最终被各诸侯所抛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矛盾。
分封制是通过宗室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的统治,而郡县制则是由中央直接一级一级的对郡县进行管理,分封制的管理相对松散,王室权力不大,而郡县制则通过中央强权进行管理,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及帝王的手中,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集中,但是有助于与维护王室家族的统治地位,如何选择分封制,郡县制,帝王们充满了予盾。
秦汉之际的分封,郡县制。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增强了中央权力,推动了统一战争的步伐,尝到郡县制甜头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郡县制,但是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各地郡县纷纷调头倒向起义军,而秦朝皇族宗室面对郡县的反叛竟是束手无策,因为宗室手中没有任何的权利。
到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吸取秦王的教训,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楚汉争霸时,刘邦大风异姓王是为了巩固同盟赢取胜利,在立国后大封刘氏皇族则是为了巩固刘家天下。
对分封制及郡县制的改造。
对于帝王来说,分封制与郡县制都不是完美的。
为了防止各封国的威胁,历代王朝不断对分封制加以改进。
西汉就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另外还向各封国派遣官员,以加强对封国的管理和监控:到了汉武帝时期又颁布了推恩令,进一步对封国规模进行削弱,在后世的一些王朝封国已经是形同虚设,封王仅仅是享有封地的食邑,连管理的权利都也没有了。
对郡县制的改革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郡县长官的权利进行分化,例如在秦朝时就设立有郡守郡尉,郡监,分掌行政军事和监督职权,县里也设有县令,县丞,县尉等级以分散权力,二是加强对郡县的监督和巡视,汉朝时就设立刺史一职,定期到各郡县进行巡查,纠正不法行为。三是取消郡县掌管军事的权利,将军事权力直接从郡县的手里夺走郡县,只负责维持治安,缉捕盗贼等小事。
从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其统制,对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不断的改造,两者之间此消彼长。随着郡县制的不断完善,分封制变的形同虚没,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帝王是不是有本事的搞郡县制,没本事的才搞分封制。大家有什么论点欢迎在下方写出你的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