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史记》的观点:竞争对手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这句话是带有明显的价值观,也是扬黄帝贬炎帝。炎帝侵陵指炎帝想用武力征服诸侯。
这个时候诸侯都归顺了黄帝,显然黄帝用的是“德”。
最后行德的黄帝在阪泉打败了想用武力征伐诸侯的炎帝。
按《史记》的说法是炎帝和黄帝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是竞争对手,都有征服天下的想法,最终黄帝是胜利者。
当然历史上很多人并不认可司马迁这种说法,《史记》的假设是神农氏有天下而不能节制,炎帝和黄帝相争。《梁书》记载:神农与炎帝是一主,而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分为二人, 妄亦甚矣!
五行的观点:先后继承《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徽,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炎帝是南方之帝,黄帝是中原之帝。从五行的角度来说火生土,所以炎帝为先,黄帝为后。黄帝是炎帝的继承者,所以或许先统治天下的是炎帝,然后统治天下的是黄帝,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黄帝应该先是炎帝之臣,然后代之。
姜子牙的姜姓就是源自炎帝。周朝的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而姬姓的始祖之母却姓姜。
所以炎黄在几千年前就融合了。
当然炎帝和黄帝的名称或许是后人给的命名,而不是当时的称呼,后人从他们地盘以及对控制天下的先后对他们进行命名为黄帝、炎帝。
这里的炎帝和黄帝与《史记》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不是同一人,或是一个代称不得而知。
其他文献记载:同父之兄弟《史记》中说黄帝是少典之子,三国两晋的医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说:炎帝神农氏母有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因以氏焉。
如果皇甫谧说的是真的,那黄帝和炎帝就是两兄弟,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
类似的观点在更早的左丘明的《国语》中有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当然黄帝和炎帝都被神话了,常在神话传说中出现。
结语有人说那黄帝和炎帝是谁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知道炎黄是我们共同的祖先,这是几千年来的共识,像契丹的辽国认为自己是炎帝的后代,拓跋的魏就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等等。一句话炎黄是我们共同的先祖,华夏大地一家亲,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黄帝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所谓的人文初祖是指对中华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且开拓了华夏民族最早的先进文化和核心文化的人,华夏的人文初祖除了炎帝和黄帝之外,还有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等等。
一、黄帝《国语 晋语四》:少典娶于有蟜氏女,分别生黄帝轩辕氏、炎帝。黄帝祖母华胥氏。
根据国语的记载,黄帝的父亲叫少典,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号有熊氏,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是有蟜氏部落的女儿,姒姓,上古时期的男子称姓,女子称氏,黄帝的母亲姓姒,姒姓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这个姓是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姓,标志着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黄帝出生
黄帝因为生在姬水的轩辕之丘,所以也称轩辕氏,过渡到父系社会后,黄帝改为姬姓,所以黄帝也叫姬轩辕,黄帝所在的有熊氏当时有6个部落组成,分别以虎、熊、罴(棕熊)、貔(像熊的一种猛兽)、貅(上古神兽貔貅)、貙(云豹或者豹猫)六种动物为图腾。
黄帝的祖母是华胥氏,华胥是母系社会的华夏部落首领,更是华夏的人文始祖,华胥同时还是伏羲与女娲的生母,伏羲与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后来繁衍了华夏民族,黄帝是伏羲与女娲的后代,也是华胥氏的后代。
黄帝的母亲附宝
黄帝的崛起是在公元前2697年开始的,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成为部落首领后,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衰弱了,诸侯们相互攻伐,用暴力虐待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服他们,于是黄帝操练兵马,去讨伐那些不朝贡的诸侯,诸侯们还归服于黄帝。
《史记 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之后,黄帝就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并且征服了炎帝,打败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并且黄帝融合了炎帝部落与蚩尤的九黎氏族部落,共同形成了华夏的祖先,炎黄子孙其实并不止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还有蚩尤的九黎族部落。
黄帝
二、炎帝炎帝是一个容易弄混淆的句词,因为炎帝可以指一个人,也就是部落首领的名字,也可以指一个部落首领的称呼,类似于酋长这样的称呼,同时炎帝还可以指一个部落的名称,比如炎帝部落,事实上炎帝部落是华夏最早的统治部落,根据史记的说法,华夏诸部落在黄帝之前,一直是以炎帝部落为统治中心的。
炎帝部落的第一任首领是神农氏,也称为炎帝神农氏,神农氏发明了五谷和草药,神农氏也是伏羲与女娲的后裔,更是华胥氏的后裔,与黄帝是同祖同宗的,但神农氏生活的年代比黄帝早了400多年,神农氏所在炎帝部落是当时华夏的统治部落,一共传了8代炎帝,才到黄帝时代。
伏羲
这8代炎帝分别是:炎帝神农氏、临魁、姜承、姜明、姜宜、姜来、姜克、榆罔炎帝,与黄帝同时代的就是榆罔炎帝,这个榆罔炎帝应该就是黄帝的亲兄弟,生于姜水的炎帝,前面国语中曾经说过,黄帝的父母亲少典与附宝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黄帝,另一个就是炎帝,这个炎帝就是榆罔炎帝,是炎帝部落的第8代首领。
也许是因为分家的原因,黄帝继承了有熊氏的部落,而炎帝继承了神农氏的部落,需要注意的是:炎帝并非神农氏一个部落,也是由很多部落组成的,在人员发展壮大之后,也会形成众多的分支,比如魁隗氏也是炎帝部落的一支。
当时的华夏部落分支众多,但是比较大的就是黄帝的有熊氏部落与炎帝的神农氏部落,由于炎帝部落衰弱了,因此黄帝部落就开始号令天下,征服了一些不服从的小部落,之后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之间又发生了矛盾,于是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一场战争,这就是阪泉之战,这一战炎帝战败,炎帝向黄帝臣服。
炎帝神农氏
再之后,炎帝与黄帝联合起来与居住在东夷的九黎族部落打了一仗,这就是涿鹿之战,这一战蚩尤领导的九黎族部落战败,一部分人向黄帝投降,融入了炎黄部落,另一部分不愿意投降,逃到了长江以南,形成了三苗部落,这就是华夏大地炎黄时期的历史发展。
那么黄帝与炎帝是什么关系呢?
准确地说,黄帝来自于炎帝的部落,然后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与炎帝(部落首领)是同宗同源的族人,黄帝与榆罔炎帝是亲兄弟,甚至可以说黄帝是改了名字的炎帝之一。
榆罔炎帝因为出生在姜水,所以姓姜,号神农氏,炎帝的来由是因为新石器时代其部落首领懂得用火而得名,炎就是两个火叠加在一起,帝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合起来就是炎帝,从神农氏开始统治华夏大地。
中华始祖炎黄二帝
另外,蚩尤其实也是炎帝之一,上古时期,当部落不断发展时,就不断衍生出其他的分支部落,蚩尤和黄帝都是从炎帝部落中衍生出来的,蚩尤的部落以牛和鸟为图腾,生活在华夏的东方,蚩尤曾经与榆罔炎帝作战,并打败了炎帝,所以炎帝与黄帝联合,又打败了蚩尤。
其实后来所有的华夏部落几乎都是伏羲与女娲的后裔,包括炎帝、黄帝、蚩尤等等,再往后发展,少昊、颛顼、帝喾、尧、舜都是炎帝、黄帝、蚩尤的后裔,然后夏、商、周的王族及百姓却又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的后裔,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民族。
黄帝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炎帝和黄帝
我们中国人都被叫做是炎黄子孙,其中炎是指炎帝,黄是指黄帝,这是大多数的人所了解的,但是关于炎帝和黄帝的关系却是很少人知道,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被说成是炎黄子孙,接下来就看看我的理解。
炎黄塑像
其实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据说两人都是生活在上古时期,在那个年代虽然人口简单,但是依然有战乱发生。在那个时候,各个地盘都是以部落为群体,而炎帝和黄帝他们两人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而在当时除了炎帝和黄帝以外,还有着另外的一个部落,是以蚩尤为首。在当时,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战乱,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使得炎帝部落渐渐地处于下风,于是在诸人的商议之下,炎帝向地处他们旁边的黄帝部落求助。因袭可以说炎帝和黄帝还曾是盟友的关系。
炎帝和黄帝强强联手,最终的结果就是蚩尤大败。这原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有发生了战乱。最终结果是以炎帝部落的失败而告终。黄帝部落胜利之后,入驻炎帝部落,但是对于炎帝部落的人口却是没有杀害,让他们自由生活。于是就这样各个部落融合在一起,黄帝成为那片部落的唯一领导人。但是由于在当地有很多的人都曾是炎帝部落的子孙,因此后来的人们就将自称是炎黄子孙。而这也是人们对于炎帝和黄帝关系的理解。
炎帝文化
炎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带领中国古代人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后世的人们将炎帝极其在炎帝的带领下所完成或是留下为人们做出贡献的那些事物或是文化,统称为炎帝文化。可以说炎帝文化如今以是中国珍贵的的传统文化遗产。那么炎帝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一说炎帝文化的中最主要的。
炎帝金雕
首先是农耕文化。了解过炎帝的人都知道,在上古时候,人们还不会任何的生活技能,是炎帝带领着人们下田种地,培育粮食,并且还在培育粮食的过程中发明了让让农民极具方便的农耕用具。在许多关于炎帝的史料之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接着是工业文化。农业的发展间接的促使人们开始发展手工业。如冶炼陶等,这一类最为简单的只要有足够的火种就可以制造的手工业。在炎帝的带领下,人们的手艺不断的加进。做工越来越好。
还有就是医药文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医学,人们生病只能够忍着。后来是炎帝见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就发明了医学,并且他还以身试药,目的只是想要知道那些药的具体药性而以。
除了以上的这些之外,炎帝文化还包括火的发明文化、市场文化等,可以说炎帝文化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为人类做出的一项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炎帝文化依然在人间流传,人们常说炎帝文化博大精深。
炎帝的故事
炎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很有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的许多方面都有着贡献。因此在民间有着很多关于炎帝的故事,其中尤以他教授人们种植农业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治病而尝试草药最为出名。
炎帝雕像
据说在女娲造出人类之后,并没有教授人们任何的生活技能,一切都要靠人们自己去钻研。看到人们生活痛苦他不忍心,于是就想教人们种植农作物。恰巧当时刚好有很多的稻谷从天而降,他就将这些五谷杂粮全都种在开坑出来的土地之上,当这些粮食作物成熟之后分发给农民,教会大家种植方法,就这样所有人都会了这样的粮食种植,从此不用再受饥饿的痛苦了。这是炎帝教授人们种植农作物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不过在民间有着被改编成了不同的版本。
人们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着疾病的问题,炎帝不仅是农业专家,还是医学大家,他无私的为人们看病,解决人们的病痛疾苦,甚至为了能够准确的判断药性,他还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尝试药草,很都时候尝到他的舌头都麻木了,在此期间更是多次中毒,游离于生死的边缘。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着为人们的付出。这就是关于炎帝尝百草的小故事了。
诸如以上关于炎帝的故事还有很多,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小故事都代表着炎帝为人类世界做出的一则贡献,不过在这里我就不在例举了。
黄帝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国语》曰:“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少典娶了有蟜氏做妻子,然后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附近长大,炎帝在姜水附近长大,所以二人分别以“姬”和“姜”为姓氏,后来他们因为德行相异而互相攻伐。所以,一般人认为炎帝和黄帝是兄弟,都是少典的儿子。
但是研究神话传说时,不能书上看见一句就相信一句。晋代学者郭璞曾经提出:“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也就是说,古书上说“某某人是某某人生的”,其实意思是指“前者是后者的后代”,但未必是父子关系,也可能相隔了好几代。由此来看,《国语》说:少典生黄帝、炎帝,并不一定真的指少典是炎、黄二帝的父亲,炎、黄二帝也未必就一定是同辈的关系。
【炎帝】
唐代学者司马贞在解释《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一语时,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非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
司马贞认为少典指代的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而不是真正的人名。因为按别的传说:炎帝比黄帝年长,并且经过了五百多年黄帝才取代炎帝当上了天子,如果他们真的是同一个父亲生下来的兄弟的话,为什么会差至少五百多岁呢?
【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中国最早的文字直到商朝才出现,距离炎黄时代已经太过遥远了。在文字没发明以前,少典、炎帝、黄帝的传说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然而口语传播经常会出现错误,再加上人类的记忆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把远古时期各个部落的事情记得那么清楚。
徐旭升认为古人很容易将一个名人和他的部落搞混。比如说:少典的部落里,出了少典这个首领,相当的伟大,名声远扬。结果人们谈起他所属的部落时,就往往会说“少典的部落”,用不了多久,少典就成了他的部落的代名词了。就算少典死了很久,人们依然可能把他所属的部落仍旧称为“少典的部落”,就好像少典还在活着并且统治着这个部落一样。至于炎帝、黄帝和他们的部落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炎帝和黄帝的部落最早应是从少典的部落分化出来的,但炎帝和黄帝很可能和少典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们两人也有可能不是同时代的人物。只是三人都作为各自部落里面最杰出的代表,所以被和他们的部落混同了,并且演变成了父子、兄弟的关系。
【炎帝像】
炎黄两个部落构成了中国原始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集团——华夏集团。在周朝的时候,这个集团基本上控制了其它集团和部落而成为了整个中国民族的代表。有人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正好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姓氏,这不是巧合,周人就是华夏集团的后裔,姬姓和姜姓一直都是周人的两大主姓。
炎帝部落最早所居住的姜水今已基本确定为渭河的一条支流,叫做清姜河,位于陕西宝鸡市。黄帝部落起源的姬水至今尚无法确定位于何处,但是由炎、黄二帝的亲族关系以及其它各种证据可以判断,基本也在黄河中游一带,可能位于陕西北部。
黄帝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关于皇帝的起源,绝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地,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皇帝、炎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所以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华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皇帝做了首领以后,不仅爱护本族的人民,而且注重部落的繁荣与发展。炎黄二帝为民兴利,他的都功绩卓著,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传说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死后把他葬到他当年曾泡洗草药的药池旁,至今洗药池和炎帝陵依然在。而皇帝死后,人们把她葬在风景优美的桥山之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巍峨的皇帝庙。表明后人对这位代表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袓先的崇敬与怀念。所以,炎、黄二帝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黄帝在历史中相对清晰,炎帝则完全是一个谜案。这是因为汉代以来,神农氏与炎帝被混淆了,神农氏是三皇,黄帝是五帝,炎帝则是其中一个短暂的传奇人物。这里重点对炎帝做一番梳理,具体如下:
一、炎帝与神农氏无关汉晋以来的各种史论是混乱的根源,如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将神农氏等同于炎帝,说炎帝神农有八代云云,开启了错讹的先河。实际上,《史记》等正史,以及郑玄等学者还是相当谨慎的,说神农的时候就说神农,对炎帝了解不多,就直接隐去。皇甫谧的神农氏等于炎帝的观点,其史料源头,应当是《左传》和《汉书》,此二书关于上古官名的渊源,有一段大致相同的记载,唯一的区别是:《汉书》的表述是“神农火师火名”,《左传》的表述是“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且汉书也直接引用过左传的这段对话。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汉书的观点是神农等于炎帝。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但仔细辩读却发现未必如此。因为《汉书》是颇为严谨的,整本书提到“炎帝”的时候只有三种情况,一是五方观念里的南方之帝,二是五行里的“以火承木”的炎火之帝(指神农氏),三是黄帝时期的那位传奇人物,他有过一条泰山封禅的记录,还有一条记录是秦灵公祭祀炎帝的记录。可以看到,前两种情况是观念里的火德之帝,后一种是指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完全是两回事。更早的史料《逸周书》提到炎帝时,也是一个抽象观念,“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汉书·郊祀志》: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汉书·律历志》:稽之于《易》,砲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 炎帝, 《易》曰:砲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炎帝与神农没有关系的其他证据还有不少,例如,神农氏的活动区域,按照《管子·轻重》,是位于淇山之阳(河南);其他各种史料也可以看到,神农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炎帝的活动区域在史料中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有三种情况:一是他曾泰山封禅(汉书、史记),位置在山东;二是秦人祭祀炎帝,暗示在西北;三是《国语》提到炎帝成德于姜水,也暗示在西北。可以说,炎帝作为真实人物,其地望与神农氏并不一致。
记载上古事迹较多的战国史料《世本》,也并未把炎帝与神农混淆起来,该书提到神农氏时,主要是说他发明琴、瑟及“和藥濟人”。《易经》等又说神农氏是上古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人物,他播种五谷、发明耒梠、“教民耕农”等等,可见是一位农业、音乐、医药方面的大师。而炎帝的形象非常模糊,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一是他姓姜(世本);二是他是暴力的、军事的、统治的人物,在《史记》中,“炎帝欲侵陵诸侯”可以为证。
史料中出现了这种复杂情况,汉代以后的学者就给出了各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神农氏是名号,炎帝是末代神农氏。这种观点的问题是:它不能解释《国语》关于炎黄二帝有着相近身世的记载。
二、真实人物炎帝那么真实的炎帝是什么人物呢?这个问题只能回到《国语·晋语》关于炎黄的身世记录,即“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这段史料的辩读者往往忽视了上下文背景,通读全篇可以发现,这段史料是晋国司空季子的对话,话题核心是上古贵族的“政治婚姻”。上古姓氏皆有“女字旁”,用不同的姓,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母系。对话感叹黄帝二十五子,只有青陽與蒼林“同德”于黄帝本人,而此二人实际上不是同母所生。紧接着又举出少典所生的两个同母儿子——黄帝与炎帝,他们一个与姬氏通婚,一个与姜氏通婚,却反目成仇,归根究底,还是政治婚姻出现了错配,所谓“异姓则异德”,这里的“姓”是就是指政治婚姻。
《国语·晋语》: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棄,以濟大事,不亦可乎?”根据考古和其他各种信息推测,与黄帝通婚的姬,当为元妃西陵氏女,即嫘祖,西陵氏出自有蟜氏,也就是传统的姻族;与炎帝通婚的姜,当为戎族,即姜姓之戎。所以,二人在各自的姻族背景影响下,出现了“异德”。具体表现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就是中原衰乱,黄帝竭力征伐,天下诸侯刚刚服从的时候,炎帝却“欲侵陵诸侯”,诸侯恐惧之下纷纷寻求黄帝的保护,最终引发三场战役,炎帝败绩。稍后,作为诸侯的蚩尤作乱,黄炎合力平定天下。
三、一些推测炎帝与神农氏绝不等同,而更可能是黄帝的兄弟。那么神农氏又是什么情况呢?根据考古资料可以推测,上古三皇,包括神农氏,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农耕文化,分为诸多邦国,神农氏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共主,有天子之位(史记言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后世一些史料搜集到了这些邦国的名称,《世本八种》提到了很多,如夙沙氏、缙云氏、烈山氏等等。这些都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老文明。
当新石器时代末期,这个中华文化的主要摇篮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震荡,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言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这时候黄炎二帝经过史诗般的斗争,终于再次平定天下,并建立了更加广阔的王权国家,因此共同成为中华人文始祖。(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