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爷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
受封为韩王的挺多的。因功受封韩王
秦之前韩国之王就是韩王,秦灭韩国之后,项梁在张良的请求之下立了韩成为韩王,张良为韩申徒。韩王成后来被项羽杀了。
刘邦立了一个韩王信。韩王信后来投降匈奴,最终被杀。
刘邦最好的兄弟卢绾造反之后,他的部将卫满带着一千多人跑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君主箕准任命卫满为博士,赐地数百里,让其镇过边境。
后来箕准被卫满击败,卫满自立为王,称自己为韩王。
这些韩王都是靠非血缘关系混上去的韩王。
血缘受封韩王朱元璋第20子朱松,他的藩国在辽东开原,被朱元璋封为韩王。接着他的子孙就有一大堆都是韩王了。传了好多代,最后一代韩王被李自成杀掉了。
不过朱松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东西,所以给人的感觉韩王似乎就是一路人。实际上有明一朝,韩王一直有。
后来清初“反清复明”时,朱松的后世子孙朱璟溧被人推举为韩王。
李世民的异母弟李元嘉娶宰相房玄龄之女,后受封为韩王。不过这个韩王最终被诬造反而选择自杀。
南唐后主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也受封为韩王。
宋真宗在没有当皇帝之前也受封过韩王。
当然受封为韩王的还有好多个。
追封为韩王追封为韩王的最有名的当属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赵普帮助宋太祖打下天下,接着帮助宋太宗治理天下。他死的时候被封为真定王,后来宋真宗的时候被追封为韩王。
石敬瑭追封了二个韩王,他的从弟石敬晖死后被追封为韩王,李克用义子李嗣昭被追封为韩王。
为什么很少听到?从这些韩王可以看出,没有几个是在历史上能留下厚厚的一笔,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觉得韩王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实际上韩王并不少。
古代王爷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
后世封王或者封国公,最高等级的就是带着战国七雄和春秋大国名称的。一般是战国七雄加上晋,周等。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是因为封韩王的出名较少,又或者此人出名,但是没注意他的封号。
韩国确实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般给皇子封王都是把秦,晋,齐等大国的封号先给年长的,而年纪比较小的就要往后排,可能就轮到韩王了,而年纪较小的最终也没继承皇位,就越来越不出名了。比如我们熟知的晋王杨广(隋炀帝),秦王李世民(唐太宗),齐王李元吉,晋王李治(唐高宗),楚王李隆基(唐玄宗)。由韩王成为皇帝的,我还真没找到。唐高祖的第十一子李元嘉被封为韩王,但确实因为不出名,我要不是特意查了一下,我也不知道。
明朝藩王中有封为韩王的,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个儿子,正是应了上面所说,韩王这个封号地位不高,一般都是给小儿子。朱元璋的二儿子封秦王,老三晋王,老四燕王(明成祖朱棣),老五周王,老六楚王。一般晋王,秦王的封号是比较重要的。虽然被封为韩王,但是他的封地可不是战国时韩国的故地,而是封在了辽东开原。就是说,韩王只是他的一个封号,和战国时期的韩国是一点边都不沾。而朱棣的燕王的封地则确实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地盘有重合的地方。
封王若是有封地,名号与封地一般是相同的,比如蜀王,倒不是把四川都封给他,说他的封地是四川中的一部分。但是也有不按照地域来匹配的,不如上面所说的明朝韩王。要是按照地域来匹配,古时候韩国占据中原,地理位置何其重要,怎么能封出去呢?
本来西汉封诸侯,还是有韩王的,就是那个和被称为韩王信的,和大将军韩信区分开。后来韩王信反叛,刘邦攻打他,韩王信被斩杀。后来刘邦把这块地封给了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代王刘恒虽然是代王,但是他的地盘不仅仅是代地,还有韩王信的地盘。所以汉朝就一直都没有韩王的封地和封号了。
要是除了皇子封王,只论韩这个封号,韩国公还是可以随便封的,比如韩国公李善长。而皇子们一旦封了韩王,又不能把中原地区封给你,那就意味着你和皇位没啥关系了,又或者就是因为你年纪小,好的封号都被哥哥们用完了,就比如上面那位韩王,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个儿子,都封到这了,才想起来给封了韩的名号,可见韩的封号在王爷中是多么不受待见。这样是因为古代韩国弱,都不喜欢这个封号。
古代王爷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
韩王的确相较于其他的王爷来说很少,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在王爷还享有分封的时代,韩王的领地是非常重要的。
韩国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和山陕交界的地方,是非常富庶肥沃的平原地带。韩国灭亡后,秦国在这里设置了颍川郡。颍川郡历来都是国家财税来源的重地,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当地的弓弩等工具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驰名于天下,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典故。而颍川郡也是人才高地,汉初的张良,汉末的荀彧都是当地出身的名士。所以在分封状态下,当地很容易做大。
在历史上,汉初分封韩国旧贵族韩信为韩王,(为了和刘邦的大将韩信有所区别,史书多称韩王信。)韩王信在楚汉战争中就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建国后刘邦还封其为韩王。但是,不久刘邦就因为韩王的封地太过重要,就把他改封到了晋阳附近,是一块距离匈奴很近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后来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汉朝就收回了这块土地。之后唐朝有韩王李元嘉,是唐高祖的十一子。幼年极其聪慧,可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群羊,兼成四十字诗,一时而就,足书五言一绝。后来因为卷入了反对武则天称帝的越王李贞逆案中被逼死。
在明代还有朱元璋的第二十个儿子朱松被封为韩王,不过他的封地在辽东开原也就是今天的辽宁。也许就是因为原本的韩国属地太过于紧要,连朱元璋也认为不能轻易分封的原因。
古代王爷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
历史上被封为韩王的人为数不少,之所以很少听说是因为出名的韩王比较少。今天来例数一下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韩王。01.韩王韩信
在汉初时期,有两个韩信,其中比较出名的是淮阴侯韩信,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主人公。另一位韩信也是一个带兵将领,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后代,项梁拥立楚怀王的时候,分封诸王,将韩信封为韩王。再后来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候,也将这位韩王后裔封为韩王,
史书上上为了区分淮阴侯韩信,将这位韩信成为韩王信。
韩王信在历史上定都马邑,因为紧靠匈奴,频繁被匈奴派兵包围,最终投靠匈奴,频繁的帮助匈奴袭扰边境,最后被汉军在交战中斩杀。
这位韩王信也因为投靠匈奴的经历,在史书中也是毁誉参半。
02.韩王赵普说起赵普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但是说起“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想必很多人听过。
这句话讹传是赵普所说,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史料证实,不过赵普确实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功臣,参与过陈桥兵变,协助宋太祖改革军制、削除藩镇,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
赵普在死后被宋太宗追封为韩王。
03.韩王起源战国韩王最早出现于“三家分晋”后,韩、魏、赵同时立国,在秦灭六国时,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
除了战国时期的韩王,拥有韩王封号最多的朝代应该是明朝,朱元璋的第二十子朱松被封为韩王,随后连同朱松在内共传承了13代,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平凉城后,明朝韩王的传承就此断绝,这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韩王。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
古代王爷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
不少,只是相对于秦王、齐王、楚王等一些著名的王,韩王显得太过于小众。中国历史上共有28位韩王,这还不算被追封和异姓封王,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少了。至于韩王为什么名气不高,这和战国七雄时韩国存在感低是有很大关系的。
战国七雄之韩国第一位称韩王的人,是战国中期的韩宣惠王,而且,韩国国君从侯变成王,其时间上要比战国七雄其他君主晚的多。
周朝时期共有两个韩国,第一个韩国,国君为姬姓,初代君主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弟弟。这个时候的韩国,封地很小,而且存在感极低,其疆域在今陕西韩城市和山西河津县东北一带,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立国三百多年的韩国,被晋国所灭。
晋国一直是春秋前期的头号强国,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自立,重用贤臣,晋国国力大增,扶周室,败强楚,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继齐国之后的第二个霸主。
晋文公死后,晋国继续强国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强之国。然而,“盛极必衰”,到了晋国后期,晋国王权衰弱,姬姓韩氏(晋国大夫韩武子之后)乘机崛起。公元前453年,韩氏联合赵、魏两家大夫,共灭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荀瑶(晋阳之战),三家一起瓜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至此,晋国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名存实亡的晋室,早已经不被韩赵魏三家放在眼里。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国正式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将都城迁往新郑(今郑州新郑市)。前325年,韩威侯韩康与魏惠王会盟于巫沙,并尊为王,两年后的前323年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
韩国虽完成了从侯到王的过度,并成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国家实力来看,韩国都是战国七雄最弱小的一个,和燕国偏安北方不同,韩国虽位于中原边缘,但领土却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四大强国包围,可以说毫无发展的空间。地缘劣势如此,就注定了韩国的结局是很悲惨的。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一直扮演着弱势群体的角色,虽然经过韩昭侯时期如昙花一现般的短暂强盛,但此后的韩国,便陷入了不可逆转的衰弱,苟延残喘周旋于大国之间。
到了战国末期,因为韩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了齐国和秦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韩国勉强独善其身。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侵犯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守权衡再三,向赵国投降,致使秦赵反目,两国爆发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战争之一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包围后惨遭坑杀。此战之后,昔日强盛的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秦国通过欺负韩国这个弱国,实现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这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
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军压境,一举消灭韩国,韩王安被俘,悲催的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姬姓韩国周朝时期出现的两个韩国,都姓姬,第一个韩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弟弟。第二个韩国的国君同样姓姬,而且也是周室之后,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而韩武子便是晋武公姬称叔父。实际上,韩国一直是姬姓晋国贵族,身为晋室宗亲,韩康子最后却和赵、魏二大夫同流合污,一起灭了晋国,莫非是一直对当年晋国灭了其先祖创立的韩国而耿耿于怀?
不管怎么说,作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贵族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姬姓,乃周朝国姓,与晋国同根同源,与赵、魏两家也关系密切,完美的充当了姬姓在战国的代言人,韩国是真正的豪门,但是论实力,根本无法跟西方的赢姓秦国和东方的田(陈)氏齐国可比,甚至同时期的燕、魏、赵、楚诸国,实力也远在韩国之上。
唐以前的韩王事实上,战国七雄中的所有国家,都曾被后世代入成为藩王名称之一,其中,韩王要远比其他诸王更早成为藩王名称。
这可以理解为是,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悲催的一个国家,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绝大多数的后世君王对此是表示同情的。但是,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尴尬了,如果遵循韩国故地进行分封,相信没有几个王侯愿意就藩。
秦汉交替时期,有两个韩国宗室短暂恢复韩国,一个叫韩成,一个叫韩王信(不是韩信),两位韩国宗室,一个由项羽分封,一个由刘邦分封,都城都位于韩国故都阳翟,但两人结局都不好,韩成因为受张良投奔刘邦所累,被项羽斩首。韩王信背叛汉朝投降匈奴,公元前196年被汉军所杀。
此后以韩王自居或受封为韩王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箕准是箕子朝鲜的末代王,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反叛汉朝。公元前195年,汉朝派兵攻打卢绾,卢绾逃亡到匈奴地区。而卢绾的部将卫满则聚众1000多人,击败箕子朝鲜,并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箕准被卫满驱逐出海。箕准攻占马韩,自立为韩王。
之后数百年,史上再无韩王。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随着封建君主专权的加强,封王已成为常态。整个南北朝,只出现过一位韩王,那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第七子韩王拓跋安平。
从唐朝开始,随着对宗室王的分封扩大化,韩王,这个源自战国七雄的王,便成为了一字王中最尊贵的王之一。虽然在地位上无法与秦王、齐王、晋王、魏王、赵王诸王相比,但韩王总算是打破衰王的魔咒,成为自唐朝起几代王朝普遍使用的王号。
唐以后的韩王从唐朝起(清朝除外),皇室封王几乎都少不了韩王。
唐朝,首位韩王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唐朝韩王仅此一系,共历六代,但其中长达近百年时间韩王系因为藩镇之乱而断代,至到唐昭宗时期才恢复韩王嗣位,可惜,末代唐王李克良还是死于藩镇之乱。
五代时期,受封韩王的也不在少数,后晋高祖石敬瑭从弟石敬晖去世后,被高祖加赠太师,追封韩王,石敬晖之子石曦袭封韩王。
后唐太祖李克用义子李嗣昭(本名韩进通),勇猛无敌,智勇双全。后唐庄宗在位时,晋位太师,封陇西郡王,后平叛中箭而死,石敬瑭建立晋朝后,追封他为韩王。石敬瑭在位时,另外还追封后唐明宗李嗣源时的大将王建立为韩王。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封其第五子王宗智为韩王。
后周世宗长子、次子、三子被后汉隐帝杀害后,追封其第三子柴宗諴为韩王。
南唐元宗李璟第七子李从善被封为韩王.
北宋被封为韩王的宗室和功臣不在少数,宋真宗赵恒,即位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宋太宗第六子赵元偓,死后曾被追封为韩王。宋神宗赵顼第十三子,宋哲宗赵煦同母弟赵似,死后被追封为韩王、楚王。宋太宗赵炅第四子赵元份之孙赵宗谔死后被追封为韩王。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曹彬死后也都追封韩王。
辽朝多位宗室和大臣也被封为韩王。辽圣宗时期的北院枢密使耶律室鲁受封韩王,辽景宗的皇后萧绰的祖父胡母里,被追封韩王。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萧挞里之弟萧阿剌被封为韩王。辽南府宰相萧唐古被封为韩王。辽朝中期重臣萧惠被封为韩王(后改封魏王)。辽北府宰相萧朴,先后被封为恒王、韩王、楚王、魏王、齐王。辽圣宗、辽兴宗时期的汉族重臣张俭先后被封为韩王、陈王。
金朝也有几位宗室被封为韩王。梁王完颜宗弼之子完颜亨被皇帝完颜亮杀害后,继位的金世宗完颜雍追封他为韩王。金朝第七位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在潜邸时曾被进封为韩王。金太宗之子完颜宗哲全家遭完颜亮屠杀,金世宗完颜雍继位后追封他为韩王。
明朝韩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第二十子朱松为韩王,原建藩国于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未及就藩,靖难之役爆发。朱松后病死于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改封韩王朱冲𤊨于平凉(今甘肃平凉)。这一支韩王一共传了13位,有3人被追封为韩王。
不被重视的一字王一字王是王爵的最高一种。通常在其王爵前冠以古代国家的名称,如“齐王”、“秦王”、“韩王”等等。一字王的封号大多来自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名,其中战国七雄使用的频率最高。
根据对历史上的一字王封号的统计分析,“晋王、秦王、齐王、楚王”四个封号王爵被公认为是最尊贵的,晋国作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备受后世推崇。而秦国、齐国、楚国都是战国时期雄踞一方的大国。因此,以藩王身份登基称帝的,“晋王”最多,接下来便是“秦王”、“齐王”、“楚王”。
自这四王之后,“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等王号也是较为常见的,可以看出,韩王的位置已经是比较靠后了,甚至还不如代王,这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以为,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也最不受重视,基本上处于自保状态,实力稍微比韩国强的燕国,还出了一个将燕国拉入强国之列的燕昭王,也有燕将乐毅这样横扫齐国七十六城的辉煌国史。封建时期的封王,总有座次之分,像晋、秦、齐、楚这样曾经是一方霸主的大国,封王的时候自然要优先考虑用这些国名。
但是韩国的存在感实在较低,所以我们会看到上文中不少的封王,都把韩王作为过渡或逝后追封。即便是明朝,朱元璋直到几乎无王可封了,才将韩王封为第二十子朱松。古代封王还要考虑到那些古国的影响力、尊贵程度,像周王源自周朝,鲁王源自鲁国,哪一个不比韩王尊贵,影响力大?
古代王爷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有人被封为韩王?
王爵的封号最早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周灭商后大封群臣,得国者上百人,并分别带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
但此后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各国开始互相兼并并最终形成了东周时期的战国七雄。此时各国君主已不满足现有的爵位,而开始追求登高的封号,于是王的称号便诞生了。
此后随着王朝不断更替,王号的封赏开始逐渐变的更加规范。但我们不难发现韩王的称号相对于其他确实较少听到,或者说获封韩王得人往往不是特别为人所知,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地盘不大
韩国封号起源于七雄之一的韩国,但众所周知,尽管同为七雄但韩国国土相较于其他六国则最为狭小。因此即便后世有得此封地也常以同为三晋的赵、魏或干脆以晋为封号。
2.位置不险
古时封王,有时也会出现皇帝希望皇子王公能够驻扎于此守卫疆土,比如明朝朱元璋便封朱棣为燕王戍守边疆,而韩地地理位置重要性不高,便少有人获封于此。
3.实力不强
在古代,十分讲究尊卑之序,封王亦是如此,作为最得皇帝宠爱的亲近皇子或大臣,往往优先给予晋、秦、齐、楚等大国封号,以显示其地位尊贵。
而韩国作为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自然不为人青睐。即便有得此封号者,也往往是地位不高、身份不贵的皇子大臣,这些人想要在青史上留下姓名往往是不易的。
4.得封人数不多
作为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爵,自然是不能随便册封。地位不高、功劳不大往往终身都不能得此地位。因此纵观历史,除个别朝代外,每朝每代封王者往往不是很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