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
谢谢头条的邀请。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从汉中撤军,持续近两年的汉中之战落下帷幕。在此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事业达到了顶峰。不过曹操的撤军是主动放弃汉中,在撤军途中并没有遭到刘备军队的袭扰,甚至从容地撤走了当地数以万计的百姓,只给刘备留下了赤地千里。那么,既然曹操还有余力,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汉中呢?
一、序战的失利使得曹操的形势不利。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亲自率领曹军主力,从长安出斜谷道,进入汉中。对于曹操的亲自来援,向来对曹操十分忌惮的刘备却豪情焕发。刘备对手下说,曹操这次虽然亲自领兵前来,也会无所作为,我终究要占领汉中。刘备这样说话,是因为在此前的战争中,蜀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形势上占据了上风。
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法正就劝说刘备进军汉中。他说曹操打败张鲁,夺取汉中后,赶紧北还,没有继续进军益州,肯定是国家内部出现了紧急情况。现在他留在汉中镇守的夏侯渊、张郃的能力比不上益州的蜀军将帅,如果刘备进攻汉中就一定能够夺取它。在此后再利用汉中,进可攻退可守,机不可失。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意见,派兵对汉中发动进攻。随后于建安二十三年春,刘备亲自出马,率领蜀军主力对汉中发动了进攻。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有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取得了定军山大捷。曹军在汉中的主帅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军因此士气一蹶不振,危在旦夕。
曹操在接到汉中危急的消息后,率军赶到了战场。可是此时刘备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曹操也无力回天。刘备凭借已经占据的有利地势,坚守不出,不和曹操发生决战。这使得曹操进退两难,在相持了很长时间后,曹操无计可施,只得撤军。
二、鸡肋与咽喉的差异。曹操在撤军前夕,曾经对汉中发出了感慨。在吃晚饭的时候,他的手下来问夜间的口号。正巧在晚饭中有一道鸡汤。曹操看到鸡汤中的鸡肋有感而发,传令为“鸡肋”。他的手下谋士杨修因此判断曹操有了撤军的心思。因为鸡肋肉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也正是曹操对汉中的认识。
这是因为汉中的得失,对曹操的根本的影响不大,无法对曹操的统治构成严重的影响。在汉中与关中之间,相隔着险峻的秦岭山脉。就算是曹操丢失了汉中,还可以评价秦岭天险防御关中。再加上汉中与关中经过长年的征战,早已经被战争摧残得满目疮痍。就算得到汉中,对曹操政权也没有多大补益。
可是在刘备集团的眼中,汉中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为了前线的需要,催促诸葛亮动员后方进行支援。诸葛亮对此拿不定主意,便询问手下杨洪的意见。杨洪一针见血地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这是益州存亡的机会,如果没有汉中就会失去益州。这是家门的祸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还有什么可疑的?
诸葛亮听取了杨洪的意见,对益州后方进行了总动员,全力支援汉中前线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相比曹操的鸡肋认识,刘备阵营则把汉中看作生死存亡的咽喉。因此,双方在汉中之战中的作战意志有着巨大的差别,最终曹操坚持不下去,主动撤军。
三、汉中险峻的地形加剧了曹操的困难。在诸葛亮时期,曹魏皇帝曹睿曾经想要先发制人,对汉中发动进攻。他和手下的孙资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孙资并不赞同曹睿的意见。他反对曹睿出兵汉中的主要理由就是汉中的地形险峻,难以克服。
孙资举的例证就是当年汉中之战后,曹操总结的经验教训。曹操经常说,南郑简直是一个天狱,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曹操直截了当地说明汉中的地形深险,能够救出夏侯渊的余部就已经十分不容易。这就说明了汉中的险峻地形对曹操作战的不利影响。
由于在曹操亲自救援汉中之前,刘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拥有了战场的主动权。刘备占据了汉中各个军事要点,凭借着险峻的地势坚守不战。这使得曹操陷入了求之不得的境地,只得与刘备转入对峙。
汉中险峻的地形不但制约了曹操的军事行动,更是严重影响了曹操的后勤供应。由于秦岭天险的阻隔,曹军的粮草供应十分困难。而刘备一方面不和曹军进行主力决战,一方面派出小部队对曹军的后勤通道进行袭扰,越发加剧了曹军后勤的负担。
这样,随着双方对峙的时间延长,曹军的处境日趋困难。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曹军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很可能会产生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况。曹操认清了曹军的处境,在没有取得汉中之战胜利的可能的情况下,果断选择了撤军。
四、曹操的身体状况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整个汉中之战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在袭扰着曹操集团,那就是曹操的身体状态越来越糟糕,已经步入生命的倒计时。曹操在此时已经六十多岁,由于长年征战,身体留有多处伤病。由于年事已高,这些伤病折磨着曹操,使得他的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严重影响了他的行动。
在汉中之战前期,曹操虽然知道夏侯渊不是刘备的对手。可是他只能给夏侯渊写信提醒,却不能亲自赶往前线指挥。在夏侯渊战死,汉中的曹军陷入灭顶之灾的时候,曹操才被迫亲自率军前往救援。可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原因,使得曹操在作战指挥上,作战意志上都不能发挥出日常的水平。
而且由于曹操的身体状况,使得他的统治区内部也危机四伏。那些对曹操统治心怀不满的人们,都伺机而动,叛乱此起彼伏。曹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更让他对自己的统治放心不下,急于解决政权的交替问题。在汉中之战中,曹操见没有取胜的希望,就把军队撤出,急于赶回京师。
即便如此,在曹操撤军期间,关东就出现了对曹魏极为危险的情况。且不论在曹魏控制区发生的叛乱,刘备派部下孟达攻占了房陵、上庸,而关羽更是率领荆州的主力发动了襄樊之战。由于曹操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救援襄樊,只得把部下分批投入樊城前线。
这给了关羽各个击破的机会。关羽抓住曹军的弱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时间曹魏的控制区一片混乱,曹操为此想要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只是因为孙权出兵偷袭荆州,夹击消灭了关羽,才使得曹魏逃过一劫。但是曹操也已经病入膏肓,出入只能依靠乘辇而行。在关羽的首级送到之后没几天,曹操也撒手人寰了。
结语:汉中之战中,曹操在双方胜负未分的时候,就主动撤军了。这主要是因为在战役前期曹军遭受的惨败,使得曹操失去了先机之利。再加上汉中对曹操的统治区影响不大,被曹操视为鸡肋。可是汉中对于刘备则是咽喉之地,双方的战斗意志完全不同。
再加上由于前期的败仗,所有战略要地几乎全被刘备占据。汉中险峻的地形,在限制了曹军作战的同时,又严重影响了曹军的后勤供应。最重要的是曹操的身体伤病交加,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他急于回去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对汉中之战也就敷衍了事,见好就收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
因为曹操不得不放弃,原因有很多。在公元214年时刘备夺得蜀地,这时刘备已经跨有荆州和蜀地,刘备下一步肯定要打汉中。在公元199年时刘备重新占据徐州,曹操马上从官渡前线撤军,调头去打刘备。当时诸将都不理解,认为目前大敌是袁绍。曹操讲:“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意思是说刘备才是真的大敌,现在不打,以后肯定会成为大患。曹操击败刘备后才返回官渡前线。当曹操打败袁绍后,又立马调头亲自率去打刘备。曹公既破(袁)绍,自南击先主。
一直以来曹操都视刘备为对手,那怕刘备暂时实力不强。这时刘备已得蜀,下一定就是汉中。而且凉州韩遂、宋建等人有联合刘备的意图。韩遂、宋建,南结巴、蜀,群逆合从,图危社稷,君复命将,龙骧虎奋,枭其元首,屠其窟栖。于是曹操决定先下手为强,兵分两路。一路由夏侯渊等攻打韩遂、宋建,另一路则由曹操亲率大军。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到达陈仓,准备从武都攻入汉中,受到氐人武装阻拦。五月击败氐人武装。这时韩遂被夏侯渊击败,逃往凉州时被凉州人斩杀。七月曹操进攻阳平关,但是太难打了,加上粮草将断,曹操决定退军。在退军途中误入张卫军营,曹军趁机攻破阳平关,张鲁跑到巴中去了。
这时刘备还在荆州跟孙权大打出手,得知曹操攻入阳平关,立马跟孙权议和。刘备率军返回蜀地。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当然是应付刘备。曹操的部下刘晔、司马懿都劝说曹操立马进攻蜀地。
(刘晔)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司马懿)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但是曹操拒绝了,首先来说曹军经过大半年的征战,已经疲惫不堪。虽然刘备得蜀时间不久,但也没那么好对付。而孙权开始攻打合肥,实际上孙权只是打了合肥十几天就退了,理由是城太坚。但实际上孙权不过是应付刘备。当时张辽都讲:“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意思是说曹操还在汉中,等到援军到达,合肥早丢了。一旦曹操进攻蜀地,孙权把假打合肥变成真打。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公元215年12月曹操从汉中返回邺城。法正对刘备讲:“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法正的意思是说曹操一举拿下汉中,没有趁势攻打蜀地,只是留下夏侯渊、张郃等守,自己却返回北方。这不是因为曹操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其内部有忧患。虽然法正没有具体讲什么问题。个人猜测是帝党和曹党的矛盾。曹操从汉中就杀汉室宗亲琅琊王刘熙。史书没有记载原因,曹操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琅邪王刘熙,这里面肯定阴谋。后汉书: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
在曹操决定不打蜀地时曾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意思是人总是不满足的,得到陇右,又想得蜀。这句话是当年刘秀讲的。曹操意思是讲我得到汉中已经满足了,没有想得蜀。我觉得这只是曹操一句托词而已。还是因为内有忧偪的原因。在曹操得汉中时,魏公国侍中和洽建议放弃汉中,把军队和百姓都迁走,这样就能省下防御的费用。太祖克张鲁,(和)洽陈便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但曹操并没有采纳其建议。留了五万人防守汉中,由督汉中军事杜袭、征西将军夏侯渊、荡寇将军张郃、司马郭淮等。
在曹操攻下汉中时,黄权向刘备进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黄权的意思是说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刘备于是派黄权率军前去巴西迎张鲁,但是张鲁北上投降曹操。黄权率军收复巴东、巴西。虽然曹操没有打蜀地,但还是派张郃去打了。公元215年张郃率军攻打下巴东、巴西两郡,把人口迁往汉中。(张)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刘备派张飞率万人阻击张郃,双方在巴西郡宕渠县交战五十多天,张郃率军退回汉中。进军宕渠,为(刘)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
公元217年十月后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雷铜等驻军武都郡下辨县。公元218年三月曹洪率军击败吴兰、雷铜所部。马超、张飞率部进入汉中,刘备率主力跟夏侯渊、张郃在阳平关对峙。先主次于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相拒。 刘备攻打汉中的人马不详,驻守汉中的曹军不下五万,个人推测应多于曹军。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但是汉中依然不好打,汉中必竞易守难攻,加上夏侯渊、张郃、徐晃、杜袭等非无能之辈。而且拖下去对刘备非常不利。刘备备派陈式等率军绝马鸣阁道,徐晃率军击败。张郃则屯军于广石,刘备强攻不利。于是给诸葛亮写信赶紧再发援军。诸葛亮询问蜀人杨洪的意见。杨洪讲:“汉中之地为益州咽喉,存亡的要害之机枢,如果没有汉中则没有蜀,这是家门口的祸患,如今形势,男人应当参战,女子应参加运输,发兵往救还有什么疑虑的!”
公元219年正月黄忠斩杀曹军主帅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军诸将推举张郃为统帅。刘备本来是要斩杀张郃非夏侯渊。当时刘备派精锐万人攻打张郃所部。夏侯渊分兵助张郃,率轻军救火时跟黄忠所部相遇而被斩杀。三月曹操从长安进军至汉中,五月退军。刘备遂占据汉中西部,接着派刘封、孟达攻占汉中东部四县。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曹操支援很快但行动太慢。公元218年七月曹操开始集结人马支援汉中,九月到达长安。但是曹操直到公元219年三月才进军汉中。(公元218年)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公元219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前后达八个月时间
曹操既然决定支援汉中,说明并不想弃汉中。在公元218年九月已经到了长安,从长安进军到汉中半个月就能到达。即使夏侯渊被斩杀也没有立马进军汉中,而是在三个月才支援汉中。如果曹操大军早点支援汉中,势必能扭转局势。本来汉中守军经过一年苦战,已经疲惫不堪。而刘备得到蜀地的援军,对比夏侯渊却一直得不到曹操的援助。公元218年七月曹操决定支援汉中,九月到达长安。曹操没有立马支援汉中,我认为曹操在集结人马和准备粮草器械。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征张鲁时就特意准备了很多粮草,五月到达武都郡,七月进攻阳平关不利。当时曹操就面临粮草间题。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刘备得知曹操从长安来援,认为即使曹操率大军前来也无用,汉中终归是他的了。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刘备采取的策略是据险而守不跟曹操大军交战,曹操强攻伤亡很大。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撑不住了,只得放弃汉中。
曹操迟迟未能支援汉中的原因是因为后勤出问题。因为曹操千里支援汉中,其后勤的压力是非常巨大。上次打汉中就差一点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功败垂成。在粮草没有准备弃足的情况下,即使曹操率大军到达汉中也不管用。在公元219年七月曹操开始行动,九月到达长安。十月南阳郡宛城守将候音扣留南阳太守东里衮跟吏民一起起事叛曹,原因在于南阳吏民苦于徭役。公元219年正月曹仁、庞德率军平定屠城,说明参与者非常多。这是因为曹操准备支援汉中从南阳征发大量徭役。是时南阳间苦繇役,(侯)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而司隶州三川郡(洛阳所在)、弘农郡皆有吏民杀官员造反,他们造反的原因是因为苦于徭役,跟南阳郡侯音造反原因是一样的。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三川郡、弘农郡的叛乱一直没有平定,在关羽北伐时,叛军还积积响应。说明长达一年时间,曹操都没有精力去处理。(公元219年十月)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在曹操内部也发生问题。公元218年正月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准备劫掠汉献帝以攻曹操,以支援刘备。而关羽在荆州又蠢蠢欲动。而曹操正在邺城,许昌只有丞相府长吏王必负责许昌城军政。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曹操)在邺,留(王)必(丞相府长史)典兵督许中事。但是他们失败了,曹操把他们都诛杀了。还把名义上参与救火的百官诛杀。王(曹操)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皆杀之。
汉中之战虽然刘备赢了,但曹操也不见得就输了。首先来说汉中人口大半已经让曹操迁走了。前后迁了两次,一次八万人,一次数万户。这样算起来曹操从汉中迁走不下二十万。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把汉中驻军都带走了,即使跟刘备交战有所伤亡,也应该不下三万人。曹操为防止刘备将来从武都郡进攻关中,又派张既把武都五万多人迁往关中扶风郡和陇右天水郡。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这样曹操前后迁走三十多万人。史称刘备得其地而不得其民。刘备所得的的汉中人口二十多万左右。因为公元220年汉中东部守将孟达降魏,以致汉中东部归属魏国。蜀汉所剩下的汉中西部只是数万人口。当然蜀汉的门户是汉中西部。
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
谢谢邀请。这是由当时情况决定的。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汉中也叫东川,益州也叫西川,汉中原来也属于益州,后来张鲁占领被分裂出去了。刘邦是依靠汉中蜀地出关中逐渐夺取天下。刘备占领蜀中后一定要全力夺取汉中的,诸葛亮《隆中对》有夺取益州计划,法正、黄权也力主刘备攻打汉中,如果汉中东川丢失,西川难守,也不易发展。为此,为支援夺取汉中,留守成都诸葛亮都发动妇女搞运输,因为男人都上前线了。
张鲁割据汉中,投降了曹操,司马懿曾建议乘权攻占蜀中,曹操担心后方发生叛乱而撤退,派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等守汉中,这时,刘备已经占领了蜀地,守荆州关羽和孙权发生矛盾,刘备正准备支援关羽。张颌进攻巴西,蚕食蜀地,刘备急忙和孙权讲和,来对付曹军。宕渠之战张飞打败张颌,但是张郃把巴西一些百姓迁移走了。刘备率法正、黄忠、黄权等进攻汉中,
刘备釆用法正之谋,分散了夏侯渊兵力,变背动为主动突击夏侯渊,黄忠阵斩夏侯渊,导致曹军群龙无首失败。后来,张郃被推举为首领率军抗拒刘备。
曹操率大军集结长安,准备支持汉中。刘备说即使曹操来也无能为力了。刘备和曹操交战多次,除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获胜外,其余都是失败的。这次说这样有信心的话主要是刘备计划据险而守迫使曹操退兵。
曹操实力强于刘备,但是由于汉中地区地势限制,军队多也施展不开。并且曹操军队粮草被赵云、黄忠偷袭,而再运粮草十分困难。有人把曹操退兵原来归结为汉水之战失利,就是粮草被赵云、黄忠偷袭而给养困难撒军。
曹操放弃汉中有多方面原因,曹操汉中撒兵暗语叫“鸡肋”,被杨修识破,杨修,弘农杨氏,有才能,支持曹植,被曹操所杀。曹操打汉中之战时候六十多岁,体力身体不行了,担心死后继承人问题。曹丕、曹植两人就有矛盾,曹操不把死后问题处理好仅在汉中拖下去是没用的。曹操曾叫曹彰来和刘封决战,曹彰走到西安,曹操却决定率军撤出汉中,也把汉中百姓迁移不少,那时候打仗抢人口资源。这个撤兵表面看有些仓促,还是曹操考虑打下去没什么意义,还可能影响其他问题,耽误了大事。
曹操担心后方内部不稳定。官渡之战后,割据地方实力派越来越少,曹操地位越来越高,许多人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篡权。也造成曹操集团内部分化,以前有人跟随曹操想兴复汉室,现在看曹操越来越大权独揽也就对曹操产生不满。曹操担心在汉中和刘备对峙下去后院失火。
曹操担心孙权在淮河一线,关羽在荆州一带的危协。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对峙,孙权和关羽也在计划进攻曹操。如果孙权、关羽进攻曹操成功,那么曹操大本营许昌、洛阳等不保,如果中原丢失,徐州那一带还稳定,掀起了反曹高潮,曹操年龄还大,体力心智没有比前那么好了,那么曹操在汉中熬下去就得不偿失了。
汉中对刘备集团重要,是蜀地门户,对曹操集团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曹操控制的地盘大。放弃汉中,还可以靠秦岭守关中。
汉中之战打了两年,开始像边境冲突,越打越大,但是史书记载不特别详细。刘备集团志在必得,除诸葛亮、关羽外,法正、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黄权、魏延等有才能的人都参加了。曹操集团除曹仁、张辽、李典、乐进外,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曹休、曹洪、曹真等能人也都参加了。不过,由于刘备占据了有利地形,汉中运粮给养困难,不便于大军团作战,军队数量多也无法发挥优势,再加上曹操年龄大,担心继承人问题,担心后方内部不稳,担心孙权、关羽等进攻,最终曹操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而撤兵。
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
汉中北接绵延陡峭的秦岭,南靠曲折纵横的大巴山脉,是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中间的一块盆地。
自古以来,它是拱卫四川大地的前进基地,欲得四川,先得汉中。
同样,它也是进攻四川的前哨基地,占领了汉中,就可以窥视四川。
所以刘备与曹操对汉中可谓是志在必得,争夺激烈,两年战争,极为惨烈。
但曹操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一是汉中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曹操人多难以势众,很难迅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汉中的地理特点,南北窄而东西长,战略纵深十分有限,不利于展开大兵团作战。曹操尽管兵强将广,军事力量远超刘备。但在汉中的局部地区,受地利所限,战役的规模都很小。曹操尽管是进攻的一方,但很难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摧毁刘备的主力部队。所以战争一打,就旷日持久。这是曹操不希望的结果。
更让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汉中山多林茂。战争虽然规模小,但往往有利于伏击、迂回、突然突击。所以曹操的左膀右臂夏侯渊、张郃,都死于刘备的突然袭击之中。这沉重打击了曹操据守汉中的信心,所以他最终决定撤军。
二、双方的战争决心有差距,决定了在战争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曹操首先有了退缩之心。曹操占据汉中,目的是进攻四川,抄刘备的家。他是打上门来。
刘备如果失去汉中,四川可能就不保,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一个要抄别人的家,一个要保自己的命,因而战争的决心是不同的。
刘备等于身临绝境,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曹操拼命。而且占据了汉中,不但确保了四川的安全,而且有了进攻关中的前哨基地,所以刘备必须拼命。
而曹操呢?胜,可以夺得四川,锦上添花。败,也不过是退守秦岭,安居关中。
所以战争的决心不同,导致曹操胜少败多。在长期的拉锯战中,曹操的心理首先动摇了,所以曹操说,汉中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从他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得到汉中可喜,但放弃汉中虽然可惜,但也无伤大局。
三、汉中之战,对于曹操来说,后勤保障更为困难。相比刘备从四川支援汉中之战的后勤保障,曹操就困难得多了。
从关中运输军事物资到汉中前线,要翻越300里的秦岭。秦岭通往汉中的古道,险峻陡峭,有的道路还借用了山谷中的水道,一遇暴雨天气洪水泛滥,道路就会断绝。粮草物资极为困难,曹操的大军经常粮草供给不足。
而且刘备还经常派出游击队,袭击曹操的粮草运输。赵云和黄忠就曾于汉水一战中夺取曹军粮草。就导致曹操无法率领军队,在汉中进行持久作战。战争打了两年,后勤补给已经精疲力尽,所以他只好放弃。
四、关羽、孙权虎视曹操腹地,让曹操有后顾之忧。曹操远在大西南与刘备作战,荆州关羽和东吴孙权却在其背后虎视眈眈,让曹操无法安心与刘备长期对峙。
此前,孙权就曾发动了逍遥津之战,志夺合肥,同时不断骚扰淮河一线。
同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已经在做针对曹操的战争准备。公元219年,汉中之战刚结束,他就发动了北伐的襄樊之战。
所以,如果曹操将主力长期置于汉中,会导致襄樊、合肥等地防御空虚。襄樊一失,南阳必危,洛阳与长安东西会被拦腰截断。而合肥一失,淮河也难守,许昌会受到致命威胁。这都是曹操无法忍受的。权衡利弊,只能丢卒保车,撤出汉中。
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
先简单介绍一下汉中争夺战的始末,然后详细分析。
公元215年,曹操见刘备得了益州,就亲征张鲁,张鲁不久投降,此时蜀中不安,刘备日斩数人不能安人心。曹操本可顺势进攻蜀中,但却因为朝廷有不安因素而放弃进攻蜀中。
法正对此的判断是: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要求刘备起兵进攻汉中,当时曹操觉得以刘备的智商是想不到会主动进攻汉中的。当他听到刘备进攻汉中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刘备身边有高人。
黄忠定军山一战杀了汉中统帅夏侯渊,夺得汉中,此时曹操带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这一年已经是公元219年,曹操生命的最后第二年。
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汉中争夺战结束。为什么曹操这么快就放弃汉中争夺呢?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曹操自己感觉时日不多,对后事要提前做安排人之将死,必先有感觉的,相信曹操也有此感觉。此时曹操考虑最多的不是汉中争夺,而是自己曹家在朝廷的稳定程度。很多人以为曹操杀杨修是为了给曹丕剪除曹植之党,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杨修是杨彪之子,杨彪是天下皆知忠于东汉朝廷的。包括后来曹丕当了皇帝请他出山,他说我当了东汉的三公,怎么可以再当魏之三公。
曹操杀杨修就是杀给世家大族看的,是杀给还忠于东汉,心中还存着东汉有朝一日回来的人看的,实际上是为曹丕扫清障碍,树威表决心。
从这里也可以反推当时东汉朝廷反曹势力应该比较活跃,内部不稳,自然优先解决内部问题。这里实际上有刘备在曹操内部策划有关,这里不展开。
二、关羽出战刘备为了缓解汉中压力,让关羽从荆州出发,主动攻击曹操,这样给曹操造成两个受攻的局面,当然此时孙权还在观望之中。一旦曹军两面受制,会不会孙权也扑上来咬一口呢?这一点谁也说不准。
所以曹操主动退守长安,以作协同防护,当关羽势大之时,曹操甚至考虑到迁都的问题。
如果自己被刘备缠住,东面又没有人是关羽的对手,那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所以以稳为先,这是曹操的中心思想。
三、汉中的真实情况曹操拿下汉中之地时,失去进攻巴蜀之地的时机。他就知道汉中迟早一日会是是非之地,所以他在占领汉中之时,就让张鲁等人陆续带着教民,百姓等迁到中原以及河北等地。持续迁移了十多万人,汉中差不多是一座空城。
要知道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最重要的就是人。全国人口锐减,总数只相当于几个大郡人口。
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对刘备来说是获得巴蜀安稳之地,但同时也拖累了巴蜀经济。因为汉中已经人烟稀少,一座空城,需要巴蜀之地不断输血。当时巴蜀之地已经陷入经济危机,财政空虚,当时刘巴用以一当百的方式来补充财力,实际又是一次掠夺。
当时蜀中文士周群,张裕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汉中曹操得人,刘备得地,当时地广人稀,人比地更重要,所以看上去刘备赢了,实际上曹操并没有输。
曹操争汉中的意味并不十分强,因为无法拿下巴蜀,那汉中之地的重要性就不突出。换句话说当曹操决定让夏侯渊镇守之时,汉中之地的重要性就已经下降了。
后来局面如此,作为非必争之地汉中,当然是不争为上了,这也是军事家的有取有舍的长远眼光。
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
曹操形容汉中用了“鸡肋”两个字,意思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汉中之战虽然最后的获胜者是刘备,但以当时的总兵力来说,曹操还是占据绝对的上风,为什么曹操会主动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呢?就算汉中对曹操来说不重要,但也不该放任刘备发展壮大起来,当时曹操究竟有何顾虑。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分析分析曹操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让步的决定,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
首先,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和曹操双方的兵力差距十分明显。就刘备来说,因为刚刚夺取了益州之地,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整合,至于荆州的关羽,因为东吴和孙权的压力,也无法过多支援益州。由此,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兵力不过数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占据北方中原地区的曹操,则在汉中之战中总共投入了10多万的兵马。由此,在兵力上,曹操是占据非常明显的优势。不过,公元219年,曹操却选择主动从汉中之地撤退,而且将该地区的百姓迁走,也即曹操主动放弃了汉中的争夺。
二
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就蜀汉来说,一旦失去了汉中这一屏障,无疑是将自己的腹地暴露在敌人的打击之下了。所以,就曹操来说,只要能长期控制住汉中之地,无疑会给刘备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也即拥有了彻底消灭刘备势力的重要基础。对此,在很多人看来,曹操之所以主动放弃汉中,是因为在和刘备的较量中吃了败仗。诚然,在这场影响三国历史进程的大战中,曹操方阵亡夏侯渊、赵颙等,所以从阵亡将领来看,曹操的损失确实比较大。不过,这并不是曹操撤退的主要原因。
三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一方的损失也比较大。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备一方也阵亡了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更为关键的是,刘备一方的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来运送粮草的地步了,可见战争过程中,刘备一方的局势也不是很乐观。由此,如果曹操继续和刘备对峙下去的话,后者也可能突然崩溃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兵力占据优势,而且刘备也是强弩之末了,不过,曹操因为以下两个原因,所以选择了撤军。一方面,荆州关羽和东吴孙权的虎视眈眈,让曹操无法和刘备长期对峙。
四
最后,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9年,荆州关羽发动了针对曹操的襄樊之战。至于东吴孙权,同样对曹操的疆域虎视眈眈,如果曹操将主力长期放在汉中之地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关羽和孙权的同时进攻。另一方面,在汉中和刘备交战的时候,曹军的粮草主要是从关中地区运送过来的。虽然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距离不是太远,但是,因为中间隔着秦岭等山地,促使曹操大军在粮草运送上同样比较困难。由此,秦岭等山地的阻隔,让曹操坚持下去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为此,对于果断的曹操,选择在公元219年主动放弃汉中之地,而刘备因此夺得汉中,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