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不要将传统文化和科学对立起来
现在有两种思潮,一种是认为传统文化强于科学,拼命吹捧,甚至将科学当作洋学以给区分,说科学远不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另一种认为科学强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只有糟粕,拼命黑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腐朽的。他们最常用的观点是如果传统文化不落后,1840年之后的近百年为什么会败给列强。
我看到这些激烈的争论,第一个反应就是关公战秦琼,好不热闹。
科学和传统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视角的文化,而且是可以相安无事的文化,不该发生冲突的。
科学研究的是“定”,传统文化研究的是“变”。比如科学只能找到人类能发现的,这个发现指通过肉眼,或者借助仪器看到的。科学最重要的特点可重复,可检测。如果不可检测,不能重复,或者重复结果不一样,那结论是不可靠的,是伪的。
“有”存在,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连有都不存在,科学是无法研究,但传统文化不但研究有,而且还研究无,包括有与无之间的变化。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是最小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没想到原子还可以再分。所以科学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推翻原有的结论。
科学研究的是“定”的,结论却是“变”的,不断会被推翻,更新。
传统文化研究的是变的问题,所以结论是定的。我们是根据定的结论去应对变的环境。
比如阴阳关系,阳者上升,阴者下沉。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确立头是阳,身体是阴。
头是阳,所以左眼比右眼的视力要好,身体是阴,所以右手的力量比左手力量大。
晒太阳时,你晒脑袋,会发蒙,为什么脑袋是阳,你再晒阳,继续上升,自然会头晕。但是晒后背就比较好了,不会脑袋发蒙。因为身体属阴,晒后有助于阳气上升。
再比如中药,不同地方出产的药的药效是不同的,但在科学看来成分是一样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比如野生的人参和种植的人参在成分上差别大吗?但在药性上呢?
不同季节的人得病用的方子都是不一样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得了同样的病,用的方子也不一样。所以应对的方法是“变”的,这让人很难着摸,很难传承。有人戏称传统文化为玄学。
科学就不一样了,医学也算科学的分支,他通过仪器检测得出结论,不管你是南人还是北人,如果得的病是一样,吃的药是一样的。当然大人和小孩还是有区别的。所以科学虽然有变化,但变化很少,人容易掌握,而且也可以大规模培养。
所以你可以看到工程师,西医都可以规模化培养,但传统文化,中医之类的没有师承很难规模化培养。一旦走上规模化培养就很容易用上科学的思维方式。
谁对谁错因为科学的东西更接近于人的感知。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科学受容易被人接受,同时也容易学习,只要找到原因,方案都是现成的。
传统文化则是根据天地变化、人之变化、地域等等变化最后综合形成一种文化。比如为什么南方吃的是水稻猪肉,北方吃的是牛肉和小麦。因为南方热,水稻猪肉偏寒,北方冷,牛肉小麦偏热。
这让科学很难接受,因为科学研究的是成份,至于什么寒热是检测不出的。所以科学会告诉你谁更有营养。让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天天牛肉加小麦,土生土长的内蒙人天天稻米加猪肉,身体会怎么样的变化呢?
当然还有一批人,他们试图为了让人们相信,拼命用科学去证明传统文化,比如说周易很科学之类的。我觉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指传统生活文化,而是指传统文化的底层思维方式。
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文/君子道杨善君
谢谢邀答!
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什么是华夏传统文化?
从文化研究方面讲,华夏传统文化是由中华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各种思想观念、表现形态和行为结果的总体集成。
内容相当宏大和复杂;它包括有自人类有记事记文以来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及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的所有。
华夏传统文化的种类同样博大,有哲学、天文、阴阳、地理、数术、命理、经词歌赋、制造水文、乡贤豪杰、崇拜祭祀等等。
其影响较大的以易学《周易》一书和儒学思想,并融合外来佛学文化等而形成了独有的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流派,在过去特定时期也是世界最先进,最适用的文化,是指导当时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
而科学一词源于18世纪中叶,用于知识的分类而出现的名称。
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具有可塑性和还原性,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系统具体化和演算公式化的具体表现。
科学技术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世上目前一切的科学技术发明,其实只是发现并利用。不管你用了什么技术手段,都是在其“本身存在”的前提下来发现、改造和应用。并不存在“无中生有”的发明创造。
华夏的传统文化并不反对用科学技术手段还原本质,而是某些东西,目前的科技手段无法完成检验。这与传统文化什么误区没有本质关系。
就比如一千八百多年前说,人与人可以千里“互心通”,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今天的手机和无线电波技术掌握了这个互通,微生物显微镜解释了虫的问题。
华夏传统文化,不要只想到的就是鬼神文化,玄学文化,它还有很多适合现实社会的文化基因。如今天提倡的道德文化,孝顺文化,家风文化,古诗词文化,佛门的“舍得”精神,儒家的“无为而治”,道家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思想都是合符当前社会教益的。
本人认为,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而是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切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优先为目标而存在。也许一两百年后,今天的很多文化也会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时代的不同,文化形态出现差异理解也是正常的。
(谢谢,不妥,可忽略)。
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华夏传统文化与外国科学的研究结合是胜利,重大误区是初次接受有些弊端。经过多次实验,还原科学技术被人利用,就是对误区的最好解释,也为本国的科技发明创造更好的条件。l
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没有文化就没有传承
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科学是从伽利略开始的。伽利略是罗马人,既不是英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虽然不是中国人。后人继承了伽利略的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由于语言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中国人认识伽利略晚,但不能说华夏文明有重大误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华夏传统文化的重大误区不是验证还原科学,对吗?
不是。
不是因为华夏传统文化存在验证还原的认识论误区,而是因为我们这个自给自足的大一统农垦文化国度的区域性特点造成的文化认识习惯与西方截然不同而已。
大一统,无论治人和治学,都讲究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学问上讲,圣人思想不可质疑,勿需质疑,遵照执行就好。因此国学文化缺少思辨。虽然曾经也有诸子百家的诡辩论战,但终未形成一种思潮广为流传下来。
其次,低端的农垦文化,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从实用出发,凭经验指导生产劳动和生活,不需要太多的很少有人去总结归纳出一般化的普遍的逻辑性原理或理论。这种农垦生存统治方式长期存在,地理上又是西山北原东南海,基本上就是在一个天然的大“盒子”里休养生息。这就注定了科学探索的滞后。
虽然秦朝鼎盛时期已经出现科学制造和对外贸易的萌芽,但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复辟和秦朝的早夭而胎死腹中!这就是华夏科学姗姗来迟的根本原因!
反观西方,都是由许多平起平坐的小城邦或岛屿组成,最大陆地都大不过我们的四川省。他们的原始资源匮乏,必须向外探险、殖民、开发、甚至掠夺,国与国之间,城与城之间必须进行贸易交往,也因为如此,他们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是一定需要大家认识并认可的,必须进行表述,形成大家都听得懂的理论。这就必然产生了思辨和逻辑推理。这样的思想认识方式是向物的,由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商贸交往、外求资源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科学在他们那里产生就成为必然。
而我华夏,高知阶层无需向人证明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一言九鼎,不会有大辩论,大归纳。验证还原的科学研究方法就不会产生,而只要以经验指导行为即可。听师傅的,别东想西想。这与人种啊、智商啊什么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完全就是地理形势和生存方式不一样造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