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看待恐龙骨架?
《梦溪笔谈》里正好有篇《蛇蜃化石》,记录在异疾附中:
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大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
治平年,是宋英宗时期,在1064-1067年间。泽州一户人家打井,结果挖土挖出个很长的东西,蜿蜒的状态让人感觉像龙和大蛇。
大家都很害怕,不敢去碰,半天看清楚了,见那东西不会动,去摸了下才发现是石头。村民们很无知,把它打碎了。
当时的程颢正在附近的晋城当县令,所以运气好弄到了一段。上面有鳞甲,栩栩如生,人们认定是一种龙变化的,就像螃蟹的化石一样。
《茅亭客话》也记录了类似的故事,有老叟居然靠着卖龙骨做生意:
有鬻龙骨叟,与孙儿辈将龙骨齿角头脊之类凡数担,至暮货之,亦尽。因问所得之处,云某在灵池县分栋山。山去府城七十余里,北连秦陇,南接资泸,山阜冈岫之间,磎洞土穴之内,有能兴云雨之处,卽有龙蜕骨焉。齿角头足皆有五色者,有白如绵者,有年深朽腐者,大十数丈,小三五丈。掘而得之甚多。龙之蜕骨与蝉蜕无异。
这个卖龙骨的小老头,让儿孙们把恐龙骨头抬到市场上去卖,种类还挺齐全的,牙齿、犄角、头颅、脊柱等等都有。
他貌似发现了一块恐龙坟场,在山岗和土丘内发掘出了大量庞大的恐龙骨头。
不过,显然古人的认知与现代人不一样,他们认为这是龙蜕下的躯壳,就像蝉蜕那样,是羽化飞升的产物。总得来说古人仍然是以带有迷信色彩的眼光看待恐龙骨架的。
可能是一些恐龙长长的脊椎令古人非常费解,不当发掘又造成了肋腹部的缺失,古人习惯按照第一眼的观感,将这些巨大的化石与传统神话中蜿游蜒长的“龙”,联系到一起。
比如当年辽宁营口的“坠龙事件”,对自然界带有局限性的眼光遇到一具鲸骨,人们硬生生把鲸骨拼成了龙,眼窝里插上两根腿骨,活脱脱的龙角啊,直到今天有些人还深信不疑那是龙。
联系上“龙”那就好说了,横竖一张嘴,不要图都能编,比如:“龙有五苦,谓生时、眠时、媱时、怒时、蜕骨时也。”直接将之解释为龙蜕皮。
最现实的是医生,伟大的中医把这些化石,不管是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甚至甲骨文都一概归为“龙骨”,“哼!本神医磨碎了煮药能给你治病就行了,哪来那么多话?”
所以恐龙骨头落在这吃货国度里,免不了最终的归宿还是人的肚子,为中华古代的人民健康事业发光发热。都挑着担子卖了,还能怎么看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