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李世民没有过河拆桥的原因有三点:

一、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

一般大杀功臣的往往是开国皇帝,为什么开国皇帝容易杀功臣呢?

主要原因是开国皇帝起点比较低,像朱元璋和刘邦,这两人的起点一个是真正的平民,一个就是一中产。这些功臣有些地位比他还要高。刘基、张良、萧何等人的社会地位比他们都高。

夺取天下的时候也不长。

这好比你看到一个人,十年前还是跟你一起喝酒的朋友,十年后你需要向他跪拜称其为皇帝。试想想,你心中服吗?

大概率会问一个问题:凭什么。

这是皇帝最担心的,皇帝怕别人不服,那就将那些曾经平起平坐的人都杀了,然后提拔一些新人,这样忠心就没有问题了。

李世民他就是公子,到后来成了王子。地位本来就是高高在上,所以他的手下人不会生出“凭什么”的想法。

二、李世民的继承人没有问题

刘邦和朱元璋的继承人都存在问题,刘邦的儿子刘盈太过于仁厚,朱元璋本来培养自己的儿子——朱标。结果朱标比自己死得早,只能立朱允炆为帝。朱允炆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在朝廷的影响力都很弱。

刘邦和朱元璋他们都在考虑,如何稳定统治。正因为这样的动机,才使得他们将屠刀砍向功臣。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还有手握大权的长孙无忌拥立,所以李世民自然没有必要去杀功臣。

三、李世民杀不动功臣

李唐实际上是家族共制的,真正左右李唐的不是李家,而是那些千年大家族。

北魏时期形成八柱国,这八柱国就成了后来王朝更替的备选。

第一个当家宇文家族,取代西魏成就北周。第二个就是杨坚代北周立隋,然后就是李渊代隋建立大唐。

如果李世民真的砍向功臣,这些人就会起兵造反,所以李世民没有傻到这种程度。

后来李唐想和大家联姻,结果郑家不愿意嫁给李家,而嫁给崔家,使得当时的李唐皇帝感慨,李家有天下百年却不如崔家。

李世民掌权之时,大唐建立才几十年,更不敢动了。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好多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对创业建立王朝期间的功臣痛下杀手,如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史书上都有杀戮功臣的不良记录;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杀功臣,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异类,他为何没有这么做了,咱们下面来细说一番。

一、出身的原因。李世民出身贵族,有皇家血统,手下的功臣有些是以前跟着父亲李渊一起打天下的,算是他们李家的家臣;一些是自己以前当秦王时的部属和手下,这些人的人品、能力等李世民都了如指掌,算是是李家的家臣或手下,登基当皇帝以后仍然要当手下,俯首称臣,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刘邦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们两人是布衣或小吏出身,起初创业时与后来的这些功臣良将们称兄道弟,没有太多的尊卑关系,一旦登基称王,那些兄弟心里可能就不服气,因为以前大家都差不多,凭什么我要对你俯首称臣。这就是区别之一。

二、能力的原因。纵观历史,像李世民这样开创了“贞观之治”繁荣景象的君主很少见,他谋虑超人,视野独到,心胸广阔,豁然大度,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政治家;他用魏征在自己身旁当谏官,要求随时指出自己的缺点,并能虚心改正;李世民还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么一个贤明仁厚的君主怎么可能去杀那些无辜的功臣呢?

三、年龄的原因。李世民登基称帝时也就是二十多岁的一个青年才俊,而跟他一起创业的功臣都已步入中老年行列;一个在年龄上已步入黄昏的臣子去窥视比自己年轻数十岁的皇帝的位子,这种可能性不大;李世民正值人生的美好季节,也不需要防备那些步入垂老之年的功臣吧,所以没必要杀他们,因为没有理由啊。

四、李世民生前还让人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供后人瞻仰事迹和学习祭拜;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念念不忘那些为了朝廷社稷做出贡献的大臣,心怀感激之恩,让他们一个个善始善终,安享人生,所以不可能有杀他们的心思。

所以以李世民的博大心胸和仁厚理念,建立了千秋传颂的伟业,开创了唐朝的盛世繁华;他更珍惜人才和念及旧情,不可能杀他的功臣。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在封建王朝立国初期,“功高震主”是绕不过的坎,唐朝也未能幸免。不过对开国皇帝李渊来说,能够“震”自己以及太子的,偏偏是自己的二儿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功臣逆袭夺位的经典案例。

不过,其实李世民才是大唐的实质开国者,他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甚至没有夺取他们的权力,确实难得一见,这其中既有人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力量。

李世民个人能力太强

与其他大部分帝王不同,李世民在即位前,是唐王朝的头号将领。李氏的最强劲敌人: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李世民亲自带军消灭的;大唐最顶级的文臣武将,绝大部分都是跟随他作战的秦王府老部下。

从综合能力来讲,纵观整个唐朝,没人是李世民的对手;如果仅从领军打仗能力而言,可能只有李靖能与其掰掰手腕,但后者在政治方面几乎毫无野心。史书记载,与在临阵对敌时的计谋层出不穷相反,李靖在朝堂上显得非常木讷,像个哑巴一样,平日里也极少与其他同僚私下结交。当然了,这是李靖避免树大招风而刻意采取的生存策略。

此外,在李渊还在位时,从天策府的设立、《秦王破阵乐》的流行,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军队以及政权中的巨大影响力。面对这样全能而功高劳苦的帝王,手下任何人想要搞出点小动作都是比较难的。对此,李世民有自信的底气,所以压根没必要“狡兔死、走狗烹”。

府兵制,消除了拥兵自重的隐患

啥叫府兵制?通俗点说。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兵府,百姓平日里耕种,农闲时训练。兵府的军官只有负责训练的责任,没有私自发兵权力。待在朝廷里的将领,在平时更没有跟士兵长期接触的机会。

当需要打仗时,皇帝指定某位将领作为行军总管,根据实际情况征发一定数量的兵府出征。打完仗后(初唐时,唐军打仗几乎常胜),队伍很快解散,将领回朝交任务,士兵回乡继续耕种。任你武将本领再强,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纠集足够的队伍跟着自己搞事情。

此外,李世民时期,府兵制还有两个特点,进一步强化了中央的实力:

一是在全国的兵府中,统治中心关中地区占了最大比重,确保朝廷随时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威胁。

其二,每个月轮换一批府兵进京宿卫,既使皇帝手边随时有兵,又避免人员固定化带来的拉帮结派风险。

唐朝持续对外用兵,功臣才华得以施展

唐朝之所以独一无二,就在于它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军事方面,唐朝的尚武之风引领战国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初唐时期,更是几乎常年对外主动用兵。

李世民在位时,先后主动出击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国、高句丽、吐蕃等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这一国策有两个重大意义:

一是将外敌消灭于萌芽之中,拓宽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

其二,让功臣们一直有事干。所谓无事生非,那些在打天下时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可能并不适合治天下。但由于他们的功劳与威望,对皇权有一定的分散作用,所以在一些开国之君眼中,闲下来的这一波人就成了自己统治的威胁。而贞观年间唐朝的持续对外作战,客观上为打天下的功臣们提供了继续施展才能的舞台。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任人以才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所谓师出有名,古时的臣子若想造反,除了得有足够的实力,还必须要有充分的诱因或理由,即使居心叵测如安禄山,也得趁唐朝重外轻内、奸臣当道、忠臣被排斥的机会,还要打出“铲除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的合理旗号。

此外,人不患寡而患不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要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可忽视,帝王是否分赏公平,能否任人以才、杜绝被个人喜好影响,涉及到每一位功臣的切身利害关系,因此成为影响君臣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君臣关系中,不能仅对臣下严苛要求,君主本身的责任更大。

而李世民在这方面,堪称帝王的楷模。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秦王府的文臣武将来源广泛,曾经敌对阵营的尉迟敬德更是成了头号亲信;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治天下过程中,原李渊、李建成手下的干将也继续得到了任用,基本未出现过清算现象(也许裴寂除外);甚至来自各少数民族的武将也得到了重用,如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这一切,都源自于李世民的以下用人思维:

人君选贤才以为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也就是说,人君对待臣子要推心置腹,用人不疑。并且人无完人,不能苛求对方尽善尽美,取其所长即可。

看似至高无上的皇帝,其实并不好当,一着不慎,丢掉的可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但那些为了巩固权力就大肆屠杀、架空功臣的帝王,多少反映了其对自身以及制度的不自信。李世民的例外,是建立在其特殊的出身、良好的教育、传奇的阅历形成的综合素质,以及相对科学的制度之上。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方面能做到他这个程度的帝王,确属凤毛麟角,这就是他被视为千古一帝的原因之一。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唐太宗李世民是很善待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无论是文臣的长孙无忌到魏征,还是武将的尉迟敬德和秦琼。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中,除了谋反证据确凿的侯君集以外,几乎都是由于功劳终身富贵,一直都是善始善终。为什么唐太宗不像刘邦和朱元璋大杀功臣呢,原因也就在于这些:

贵族出身的文化素质与自信力

李世民乃国公世家出身,父辈祖父辈都是高官,自然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自然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不狭隘和不偏激,比较全面、客观与理性。不像平民的朱元璋和刘邦,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处理问题和认识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有着自卑感,在掌权之后害怕身边的人会夺权,所以对功臣都是杀无忌。李世民优越的家庭背景,自然也有着自信力,有一番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和与众不同,能驾驭功臣。他一直都是文武兼备、雄才大略,能力和素质都比较杰出,是唐朝著名的三军统帅,智慧和谋略都是令追随的功臣诚服。

事实上,登基掌握大权的李世民从隋朝灭亡和杨广身上也看到,只要坚持以民为本、善待人臣,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统治才能牢固,国家才能太平。而且,他也看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君臣关系、朝廷和百姓的关系中,君臣关系是主要方面。善待功臣,使他们怀着感恩之心秉承着皇恩办事,自然也不会胡作非为,也会把尽职尽责为回报皇恩的方式,国家社稷自然也会太平。

所以,李世民不杀开国功臣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朝政的自信力。他觉得只要皇帝不搞个人特权、以身作则,照着法规行事,就一定获得老百姓和大臣们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功臣有着谋反之心,不一定有群众基础,就很难兴风作浪和形成气候。

处在历史条件和环境之不同

隋唐时期,乃中国封建社会最健全、文化最开发、司法最文明的成熟阶段。在这一时期,汉族文化与鲜卑文化的互为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治国制度和理政观念。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完善,李世民不需要杀功臣,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刘邦处在时代,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幼年阶段,流行着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国的权力很大,对中央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朱元璋时代,骄兵悍将都是很猖狂,朱允炆作为朱元璋的接班人,性格柔弱,能够震住开国权臣也是朱元璋重点考虑问题。这些都决定了朱元璋和刘备都需要杀功臣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治国理念不同

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强调法治和人治,坚持以民为本,保障大唐江山和社稷的安康,这个超越了历代帝王自私狭隘的思维圈子。实质上,历史上朝代的灭亡,不在于乱臣贼子和百姓造反,在于皇帝的昏庸和朝廷的政治腐败。所以,李世民也看到做皇帝的只有开明和励精图治,江山社稷才获得稳固。这一种民主开放和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使李世民成为善待功臣的一代明君和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

功臣年老和权力不牢,不需要杀戮

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由于皇位来源于开国皇帝李渊。在唐朝建国过程的功臣,都是追随者李渊的人,并不是秦王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手下的功臣,在他没登基之前,都没什么太大权力,根基也不牢固,依靠李世民登基才获得权力。由于权力根基不牢固,李世民也不会太担心这些功臣有一天会心血来潮谋反。

最重要是,李世民比自己手下的功臣和朝廷建国的功臣都要年轻。当时,李世民登上皇位时候,年仅27岁,可谓是青年才俊,朝廷功臣和手下功臣很多都是三十四十岁的壮年。当李世民到了壮年时候,这些功臣都是老的老,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基本也没剩下多少个,长孙无忌也还是太子的舅舅。这些年老的功臣,也没有杀戮的必要。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良弓藏不藏,得看飞鸟死没死,唐朝的飞鸟就一直没死,怎么藏良弓?

历史确有相似之处,因为人性相似。但每一段历史的形势和矛盾,却各有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唐朝在李渊和李世民时代,有其特殊形势和特殊矛盾,所以不仅不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且还得弓箭常拂拭、走狗常给肉。

1.唐朝的外部形势以及对外扩张的需要

隋唐之际,一直面临来自草原帝国突厥的威胁。

即便到了李世民时期,这个威胁也没消除,而且仍旧是一会打仗、一会结盟。如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

一直折腾到公元657年,唐灭西突厥之战之后,才算把北边整治消停。李世民在公元649年的时候就死了。也就是说直到李世民死,突厥都没被彻底打服。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战火中的盛世。

突厥只是一个大麻烦,还有吐蕃、高丽这些局部麻烦,这都得用兵打仗。对于传统的中原政权来说,这些麻烦真是负担。要组织军队、要动员百姓、要筹集粮饷,战争能把自己拖死。

但是,发源于北魏的隋唐帝国,却是一个中原与草原融合的王朝,不仅有中原风华而且有草原彪悍。所以,打仗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开疆拓土、尽逞武功的机会。所以,开疆拓土、征伐四夷,一直都是唐朝的国策,直到安史之乱才被打断。

国家要打仗,而且要打很多仗。隋末的农民起义和中原逐鹿,与唐朝立国后的对外战争相比,那都是小意思。唐朝,也真正做到了内战内行,外战更内行。

李世民时期,飞鸟未尽,狡兔未死,而且飞鸟越来越多、狡兔越来越狡。所以,那些拿着良弓的名将、那些走狗般彪悍的战士,不仅不会被弃而杀之,反而荣耀加身、常常重用。

2.唐朝的权力格局决定了皇帝必须仰仗那些开国将军

隋朝是怎么灭亡的?隋炀帝一个人背不了那么大的锅。实际上,隋朝灭亡是关陇军事贵族和中原士族之间的内部洗牌,主要是关陇军事贵族。

隋杨是关陇军事贵族的一支,李唐也是关陇军事贵族的一支。隋炀帝想摆脱关陇集团对皇帝的控制,于是大家不干了,那就“重新选举”,于是李唐被选上了。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众平民将领登上了历史舞台,关陇集团在洗牌中被消耗。但这股势力并没有彻底消灭。

既然没被消灭,那他们就始终是李唐王朝权力格局中的一股势力。

所以,唐朝与隋朝、李氏与杨氏,都会面对这股势力,也都得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压制关陇军事贵族这伙人。同时,要压制的还有中原士族门阀,这股势力直接控制国家行政系统。

如果摆不平拿刀的关陇集团和拿笔的中原士族,李氏皇帝们说被换掉就被换掉。那靠什么压制?靠科举,读书的成本很高,而初期科举也是潜规则成了明规则,能科举出来的还是世家子弟。所以,开国武将以及那些平民将军,就是皇帝的绝对支持者。

所以,良弓和走狗还有巩固皇权的作用,不仅不能杀、不能废,而且还得被重用。所以,唐朝武将,地位一直很高、权力一直不小。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能有那么大的权力,不是因为他长得可爱,而是因为玄宗皇帝需要、因为大唐皇权需要。

3.年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李世民一点儿也不担心那些将军造反

刘邦是秦末诸侯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跟他比年龄,项羽肯定不能称兄论弟,得管刘邦叫大爷。

即便在沛丰集团和开国功勋中,刘邦的年龄也差不多是最大的。这就面临一个尴尬局面,刘邦死后,那些掌权而彪悍的功臣集团不仅不会死,而且可能比刘邦的儿子活得还长。

有这个问题,所以,刘邦的异姓诸侯王之战,才立即开打,几乎与楚汉争霸衔接在了一起。刘备得剪除威胁最大的几个人,否则他死之后,天下到底姓啥、真得很难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韩信,死得时候才35岁。就冲这年龄,能让刘邦放心吗?

但是,李世民却没这个问题,因为那些武将大多活不过他。他继位登基的时候,才28岁。而武将们,很多已经斑白了头发,或者已经是老将军了。这真心没啥可担心的了。

再一个就是文化,传统的中原王朝,才会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教条。而草原民族却很少这么玩。唐朝,从根子上说是出自草原政权,草原胡人的文化对他影响很大,而中原汉人的教条对他影响不大。所以,李唐的皇帝们,不会彻底地贯彻汉人史书里的黑暗法则。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到底能有多大作用?说实话,没啥用。继任的皇帝英明神武,良弓和走狗就是帮手;继任的皇帝昏庸无能,没良弓、没走狗也会有取而代之的人。那为啥宋代、明代都这么玩?可能就是皇帝的猜疑、人性的弱点,折腾一番才能让自己感觉更安全,仅此而已。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这个说法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历史上可不仅只有唐太宗一个人没有滥杀功臣。北宋的开國之君——宋太祖赵匡胤也同样没有滥杀功臣。

为什么唐太宗没有像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残酷无情呢?这是因为①、所处局势不同。②、治国理念不同。一、唐太宗所处的局势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旧有的统治秩序已经不复存在。

公元618年之后,天下出现了好几个政权,不过还是李渊、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实力比较强大,尤其是李渊既得天时(形势有利)又得地利(抢占长安)兼有人和(三子相助),因而拥有了鲸吞天下的资格。

况且,唐高祖李渊和隋文帝杨坚既是亲戚,又同为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

因此,与其是李唐取代了杨隋,还不如说由于隋炀帝胡作非为激得天怒人怨,迫使关陇集团不得不换马!

也因此,从隋至唐整个上层统治阶级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换了个皇帝以外,关陇集团的利益丝毫也未受到影响。

故而,尽管各路军阀之间火拼得你死我活,但却并没有达到足以推翻关陇集团统治地位的程度。

这既是李渊家族得以轻取关中,并迅速获得贵族阶级支持,得以顺利取代隋朝的基础,更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能够轻易消灭窦建德、王世充等大大小小军阀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李渊所以能够起兵乃至扫平各个割据势力,与李世民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也因此在唐初,李世民不仅威望极高,而且还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团队,形成了足以驾驭天下的“基本盘”。

那些不与李家父子一条心的人,早已在战乱中被清除殆尽。

所以,无论李家三兄弟怎么争、怎么咬都只能是“肉烂在锅里″!

二、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刘邦、朱元璋出身于基层起兵于草莽,完全是依赖形势之有利,方才得以彻底推翻原有的统治秩序,建立了从上到下大换血的新的统治秩序。

而这就必须涉及到政治分肥、以及内部整合问题,倘若分肥不均或是内部整合棘手,必将刺激皇帝以暴力达成目的心态。

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功臣被杀,甚至被滥杀之惨剧。

然而,唐太宗却不必劳心劳力的重新整合统治阶级,因为在他登上皇位之前早就构建好了自己的“天策府”班底。

同时,李世民吸取了隋炀帝骄纵跋扈、拒谏饰非、心胸狭隘、众叛亲离的教训,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明白了要想真正治理好天下,绝不能简单的“以暴易暴”,要像水那样滋养万物于无形,只有上得文武之拥戴,下得万民之欢心,方能保得大唐江山长治久安。

因此,李世民才会在平定天下时,以非常之信任,收伏了猛将尉迟敬德,并在“玄武门之变”后,大度包容地收伏了原“太子党”成员魏征。

同时,李世民还只诛首恶不及其余,尽量缩小打击面,终于迅速恢复了统治秩序!

总而言之:由于所处局势的不同,以及唐太宗治理天下的理念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的不同,所以唐太宗才能与部下们善始善终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