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种官仪,达到一定级别的排场,是朝廷给官员的特权。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桓温废帝司马奕后即位。司马昱继位之后自然要对桓温进行封赏。当时《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记载这么一段话: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 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这句话让很多怀疑诸葛亮忠心的,持如白帝城托孤,什么刘备伏有刀斧手等等的猜测观点之人如获至宝。每一次诸葛亮上朝都要带百人入殿,这不是异心是什么?如果没有异心,上一次殿带这么多人做什么?
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因为我们平时的影视剧中朝臣议事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乱臣才会这样做。
如果你翻开历史书,你就会知道这不是什么诸葛亮有异心,而是一种排场,是一种对其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你会发现《晋书》中出现这样的记载很多。
比如《晋书列传》中出现: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这个冲指的是桓冲是桓温的弟弟,他和谢安一起合作打赢了淝水之战。谢安是东晋的忠臣没得说吧,但他上殿带了50人,是不是说谢安此人有异心呢?从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后来谢安的级别又上了一层,“又领扬州刺史,诏以甲仗百人入 殿”
当然还有人上殿带得更多呢,桓玄上殿一次带了二百人,当然桓玄此人是有异心的。
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 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又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置左 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甲杖二百人上殿。
但是你从上面这段很长的话里可以看出,“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置左 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甲杖二百人上殿”实际上就是一种级别和待遇。如同诸葛亮在刘备之时没有开府,到了刘禅之时开府,也是一种待遇。
所以带多少人这是朝廷给大臣的一种特权和待遇,正如刘邦给萧何的特权是: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你不能以此作出评价,萧何对刘邦有异心,上朝都带着剑防身,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事实上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曾经在《三国志》中留下这么一句话: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句话留在《先主传》中,显然是说明刘备对诸葛亮是没有任何怀疑,完全信任的。
陈寿写《三国志》时已经是晋官,而且他父亲在蜀汉受到诸葛亮的处分,他自己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瞧不起,在这种背景下他能写下这句话,你认为有假吗?
所以诸葛亮的忠心是无需质疑的,如果诸葛亮真有异心,他怎么可能会进武庙,甚至后来进文庙呢。进到这些地方就是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增显丞相威仪;其二、防止他人行刺;其三、体现国家赏赐。百名侍卫只能在殿外护卫,并不能进入议事大堂,如果刘阿斗要杀诸葛亮,那么就算有一千名侍卫保护也没有用处,毕竟侍卫都是蜀汉的军人而不是诸葛亮私人的武装。诸葛亮受先帝之托,有光复汉室的艰巨任务在身,不独断专权如何能集中蜀国的力量北伐中原呢?独断专权就需要包装,需要仪仗,非诸葛亮一定要用,而做给别人看的。
蜀汉政权原本就弱,以弱击强就需要将弱小者的全部力量集中使用,要集中使用一国之力,则必然要独断专权。能独断专权的人就必须要有极大的权威,权威除了个人威信外,还少不了外物的装饰!百名侍卫护送就是诸葛亮丞相的装饰之物,外人看到丞相出行仪仗非凡,就必然会生出敬畏之心,对丞相的指示就会不打折扣的执行!德国的希特勒、苏联的斯大林都是极权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个人权威十分大,出行都是数万军队护送,仪仗可比诸葛亮大多了!
蜀汉政权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并非铁块一板,大体而言分为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四个集团。元老派代表人物有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氏兄弟;荆州派有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费祎、马氏兄弟;东州派有法正、李严、许靖、董和、孟达、董允;益州派有黄权、李恢、马忠、谯周、王平。元老派、荆州派是蜀汉政权的执政者,诸葛亮则是刘、关、张死后的核心人物,故想杀他的人必然有且多,派百名侍卫保护是理所应当的。
人臣功勋自有国家封赏,所谓的国家封赏除了爵位、俸禄外,不可缺少的是出行仪仗!古代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不同身份的人生前死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国家重臣都有官兵护送,像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则特别安排了百名皇家侍卫护送;生前官职越大,则死后坟前栽的树数量越多,树的品种也越高级。商君变法强秦之时,出行有十辆兵车护送,带甲之士一千相随;曹孟德作为大汉丞相待遇更高: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诸葛亮上朝带众多侍卫自然是为了保护其人身安全。那么问题出来了:曹魏、孙吴也不乏重臣,为什么唯独诸葛亮的安保措施这么面面俱到?一方面是诸葛亮本身的重要性:
第一,蜀汉的官员组成出现了断代,诸葛亮本人出将入相,他一死,找不到足以接替的人。而这样的问题,在曹魏、孙吴都不存在。也就是说,其它两国能扛得住司马懿、陈群、绑昭、诸葛恪等人的死,他们一死还会有后来人;而蜀汉扛不住诸葛亮的死。
第二,诸葛亮是蜀汉这一新生政权的卡里玛斯型领袖,也就是精神核心。蜀汉人少地狭,之所以能建国,最初依靠的是刘备的汉室正统,可是蜀汉刚刚建立,刘备就在夷陵之战后驾崩了。刘备一死,蜀汉众多郡立刻开始叛乱,半个蜀汉立刻变色,是诸葛亮费尽心机重新统一了蜀汉。在这之后,诸葛亮又以汉相自居,重塑了汉室正统的向心力,而刘禅却无力在这一个非常时期成为新的精神核心。诸葛亮一死,“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就很可能立刻沦为空谈。
另一方面,是诸葛亮面临的险境:蜀汉不像曹魏拥有中原、孙吴拥有扬荆交三州,蜀汉只有一个偏远的益州,人少地狭,这意味着诸葛亮要发展人才,必须妥善利用降将,而降将是存在风险源的。之后的费祎,就是被魏国降将在席间刺杀,这件事对蜀汉国本的动摇不用多说,如果被刺杀的诸葛亮,蜀汉未必能挺得过建国前十年。除了降将之外,诸葛亮还要面对着内部的分裂,一方面是彭羕这种有着“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壮志的野心家,一方面是反对北伐的益州官员,他们对诸葛亮恐怕都有刺杀的动机。两方面原因一结合,刘禅自然也愿意给诸葛亮以甲士,因为有诸葛亮才有蜀汉。
当然,在蜀汉已经稳固之后,刘禅对诸葛亮也就有了其它的想法——“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抱怨,也是刘禅自己亲口说的。如果不是蜀汉成立于危难之时,诸葛亮想要有这样的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晋书》桓温传中,有一条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是这么记载的:
《晋书 桓温传》: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这话的意思是:现在遭遇倾覆和失败,名望和实力有所减弱,于是参军郗超向桓温献了一条废立皇帝的计策,桓温于是废除了晋废帝司马奕的皇位,同时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为皇帝。然后东晋朝廷给桓温下了诏书,诏书的内容是:请桓温依照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给予百人甲士上殿的待遇,同时赏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诸葛亮
先说说桓温是个什么样的人?个人认为桓温是个跟曹操很像的人,桓温出身世家大族谯国桓氏,自东汉起,他的家族开始崛起,高平陵政变中劝曹爽到洛阳起兵反抗司马懿的大司农桓范就是桓温的祖先,可惜站错了队被杀,到东晋时期,桓氏地位开始上升。
桓温15岁时父亲桓彝被杀,桓温小小年纪就敢为父亲报仇而杀人,之后娶公主为妻,继承父亲爵位和官职,开始在东晋任职,桓温凭借能力先后担任徐州刺史和荆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并平定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
后桓温经过三次北伐,逐渐控制了东晋的兵权,除第一次北伐收复洛阳外,其他两次北伐都失败了,晚年的桓温开始专权,而且干了一件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废立皇帝。
桓温
桓温废除了当时的东晋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司马昱就是晋简文帝,也称为晋元帝,就是在这个时候,刚刚即位的皇帝司马昱给桓温下了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上文所讲到的。
晋元帝司马昱给桓温下诏书的目的是什么?
很明显,是希望桓温学习诸葛亮,做个忠臣,因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忠臣,桓温干了废立皇帝的事,但是诸葛亮没有,历史上废立皇帝的权臣很多,比如霍光,后世霍光就被骂得很惨,虽然霍光没有篡位,但是在儒家思想治国的华夏封建政权中,以臣的身份废立君的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诸葛亮与刘禅
但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虽然在蜀汉手握大权,可他做的事全部是为了蜀汉政权,为了皇帝,没有一样是为了自己的,论地位,诸葛亮是蜀汉丞相、益州牧,是所有蜀汉官员的上司,但是诸葛亮没有擅权,论财富,诸葛亮临死前报告给刘禅的所有财产是:八百棵桑树、十五倾薄田,这就相当于一般的中等地主的水平。
论权力,诸葛亮当时的权力就是废立皇帝也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既没有废立皇帝,也没有世袭权力,而把自己的权力交还给朝廷,而桓温却不同,他把权力世袭给了自己的家族和儿子,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还代替东晋建立桓楚政权,这不就是跟曹操有些类似的吗?
九锡之一:斧钺
曹操就是自己打好江山,然后铺就一条篡位之路,曹操在生前就加了九锡,并且被加封为魏王,所谓的九锡是指九种物品,代指最高礼仪待遇,这种待遇是天子赐给诸侯的最高礼遇,九锡就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ù chàng),历史上加了九锡的人都篡位了,比如王莽,曹丕。
桓温在自己的晚年就一直催促东晋朝廷给他加九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而晋元帝司马昱在位时期也非常担心桓温会再次废立,所以当初下给桓温的那封诏书就是劝桓温学诸葛亮做个忠心的权臣,如果诸葛亮有非份之想,以东晋朝廷的身份来说,是不可能劝桓温做擅权篡位的权臣的。
当年李严就曾经劝说诸葛亮加九锡,进王封爵,诸葛亮说:只要北伐成功了,别说九锡,就是加十锡也是可以的。有人以此话来说明诸葛亮北伐成功后就会篡位夺权,但是没有发生的事,你无法证明诸葛亮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这么说,也不过是为了驳斥李严的说法,诸葛亮的一生证明他就是光明磊落的忠臣。
诸葛亮
当然了,如果晋书说的没错的话,那诸葛亮当年在蜀汉上朝带着一百名侍卫的事应该是真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25年在诸葛亮发动平定南中之战前,皇帝刘禅赐给了诸葛亮一些物品和权力,分别是: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卫士六十人。
鈇钺就是赐给诸葛亮出征中有着生杀大权,诸葛亮是出战平乱的,必须必有斩杀敌将的生杀大权,这是古代君主给予出征的将领的一种权力 ,而刘禅赐给诸葛亮的虎贲卫士就是相当于国家提供给诸葛亮的私人卫队,用来保护诸葛亮的安全,跟随诸葛亮出征或者入朝,所以诸葛亮上朝肯定也会带着,但是刘禅只赐给了诸葛亮60名虎贲卫士,并没有一百人,也许晋书以为就是一百人。
不管是六十人还是一百人,这是蜀汉朝廷配给诸葛亮的卫队,诸葛亮带着上朝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卫士是不能携带刀剑进入朝堂之上的,只能在大殿之下等待,诸葛亮的这种排场看上去声势浩大,但这并不是诸葛亮擅权的证明,只是一种礼仪。
桓温做过废立皇帝之事
而东晋朝廷以诸葛亮为例子来劝说桓温,就是把诸葛亮当成正面教材,刘禅能容忍诸葛亮上朝带一百名侍卫,这是刘禅给诸葛亮的一种待遇,是朝廷可以接受的,所以东晋朝廷才拿诸葛亮当正面教材,东晋朝廷也能容忍桓温带一百侍卫上朝,但是绝对不能容忍桓温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专利,为后代篡位铺平道路。
但是桓温不是诸葛亮,他所做的事也远远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是公认的千古一相、历史忠臣,是诸多封建王朝公认的道德楷模,不是桓温这种权臣能比的,所以晋书上记载诸葛亮带一百名侍卫上朝,不仅不是诸葛亮专权的证据,而且还正好相反,是诸葛亮是忠臣的证明,否则也不会拿来当成正面教材。
《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诸葛亮为何要带一百名侍卫上朝?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在三国中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他自幼聪明好学,拨通古今,又能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但能呼风唤雨,还能未卜先知,常常自此管仲乐毅。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派关羽守华容道,都是千古佳话。
诸葛亮自从辅佐刘备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蜀汉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为继承刘备的遗志,先后六次北伐中原,胜多败少,司马懿自知不是对手,也只能坚守不战。由于连年操累,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战场,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人臣的楷模。然而如此忠勇可嘉、无往不胜的诸葛亮,为何要在上朝的时候带一百名侍卫,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是否真的带一百名侍卫上朝。诸葛亮在上朝时带侍卫,已经被写入《晋书》中,却有此事,传言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后期,声望越来越高,职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禅感恩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功献,特别批准诸葛亮带一百名甲士上朝,这在当时可是无上的荣耀。即保住了诸葛亮的颜面和地位,也保证了诸葛亮的人身安全。
《晋书》记载:(恒)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温多所废徒,诛庾倩、殷涓、曹秀等。其次分析诸葛为何要带一百名侍卫上朝。
其一这是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诸葛亮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诸葛亮一生征战,只为匡扶汉室,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为蜀国六出祁山,忠心日月可鉴。诸葛亮战功卓著,在当时无人可及,这样的有功之臣,刘禅自然是感恩戴德。不但封诸葛亮为丞相,还以父称之,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因此刘禅对诸葛亮是极其心腹,刘禅深知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蜀汉天下,因此为了给诸葛亮更高的地位,准许诸葛亮带一百名甲士上朝。这在当时也就是最高荣誉,就好比曹操加九锡,剑履上殿,面君不拜等。最主要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私藏兵器,豢养甲士的,诸葛亮得到此殊荣也是让其他官员羡慕的五体投地啊。
其二诸葛亮位极人臣,人身安全关系蜀国的命运。诸葛亮是蜀国后期的顶梁柱,蜀国唯独不能缺少诸葛亮,因此诸葛亮的人身安全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最主要是当时朝堂之上也有很多反对诸葛亮的,这主要的益州的本土势力,他们主张偏安于一隅,反对北伐劳民伤财,代表人物就是李严。李严为了阻止诸葛亮北伐想尽办法,不惜动用自的女儿,离间刘禅和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在朝堂之上也是有生命之危的。因此刘禅为了保证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人身安全,特允许他带一百名侍卫。
其三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又连年北伐,魏蜀之间有很多降将刺客,他们潜伏在军队里和朝堂之上,可以说诸葛亮当时得罪的人也不少,而诸葛亮本人也不会功夫,手无缚鸡之力,需要这一百甲士的保护,只有保证了诸葛亮的人身安全,才能保证蜀国的安全。最主要是在朝堂之上一百甲士也可以对其他的官员有震慑的作用,让他们不敢轻易反对诸葛亮做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让他在蜀国更有权威,调兵遣将更有动力,也让蜀国的安定有了更多的保障。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带甲士上朝?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谢谢邀请!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我认为是为了诸葛亮的自身安全。因为蜀汉政权对益州人来说,是外来政权,朝中许多文武官员,鱼龙混杂,有刘关张派别,也有益州派别。军中的降将,本土的贵族,诸葛亮也不能一一摸透他们的心思,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也难免没有诸葛亮的对立面,也难免没有刺客,诸葛亮这样小心,是很正常的。这一百人,护送诸葛亮上朝,到了朝堂门外,估计就可以了,保卫人员不可能随便跟着诸葛亮进议事厅的,诸葛到了皇帝那里,自然就安全多了,那里戒备深严,正常不会出问题的。试想,诸葛亮作为一国丞相,从家出门上朝,一百人的仪仗队护送,这也是很正常的,也不算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