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献帝和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后能善终,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杀?
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善终主要得益于上古遗风“灭其国不绝其祀”。
比如周朝灭了商,但没有将商整个消灭,宋国就是商的后代,允许宋国延续商的祭祀,秦灭周之后,汉继秦之后,汉武帝以三十里地封周朝后人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也就是让周子南君奉周朝的祭祀。
曹丕代汉之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封地里按天子的礼仪,汉献帝死后也是按天子礼仪下葬,晋朝代魏朝之后,也给汉献帝的后人相应的待遇。曹魏的后代在晋朝也得到保护并且给了一定的待遇。
刘禅投降之后也有待遇,包括他的子孙。孙皓投降得最晚,只封了归命侯。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公和侯等级还是有相差的,所以孙皓的子孙似乎在晋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
西晋失去天下,南迁成立东晋,东晋最后大权到了刘裕手中。刘裕称皇帝之后,他就想毒杀晋恭帝司马德文。幸好当时由褚皇后亲自动手,所以刘裕没有找到机会,但又不能公开做。
后来刘裕派琅琊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去杀司马德文。张伟觉得不能这样做,在半路自己喝毒酒死了,这让刘裕十分恼火,就让皇后的兄弟褚淡之去毒杀。当时皇后听到兄弟来了,出门去接。此时刘裕的亲兵翻墙入内逼司马德文喝毒酒。司马德文不喝,最终被这群士兵用被子蒙死了。
死后刘裕带领百官亲自送葬,这层遮羞布得留着。
后朝皇帝杀前朝皇帝的风气是从刘裕开始的。刘裕的子孙也受到如此待遇,他的子孙刘准禅位给萧道成。表面上萧道成给了刘准特权,封刘准为汝阴王,不行君臣之礼,上书不称为上表,答表不称为下诏。但没有多久就将其杀害,这孩子死时才十三岁。
这个最终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李渊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177天之后就禅位给李渊。杨侑成了酅国公闲居长安,不久就病死了。杨侑死时才15岁。虽然是被害的还是真病死成了悬案,但细细品品里面很多值得回味。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因为刘裕是寒族+武将夺得皇帝位,他大量重用寒族,打击世家大族这帮贵族。从刘裕的内心来讲他是不安的。他总怕晋朝皇帝的威望大于自己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包括张伟奉命去杀司马德文时自杀。这些举措让他感到很不安。
另一方面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皇帝的权力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独裁,而不是最初的与天下共享,变成家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此时任何对前朝的忠都会被视作是对皇帝的不忠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此时前朝的皇帝的存在就成了一种不稳定因素,正因为这样上古遗风“灭其国不绝其祀”就不见了。这些末代皇帝大多无法善终,不过有例外,清朝的末代皇代溥仪是善终的,因为皇帝制度已经被推翻,自然就不需要有什么担心其成为不稳定因素。
为什么汉献帝和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后能善终,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杀?
这和他们遇到的人有关。汉献帝遇到的是曹操,而蜀主刘禅和吴主孙皓面对的则是司马昭和司马炎,尽管动机不同,但三个人最后都得到了善终。
先来说说汉献帝。这位老兄是董卓拥立的,董卓死后,他没被废除已经算是万幸,当然这和大家都不想做董卓第二有关,董卓的例子告诉大家废立皇帝这件事可不是那么好干的,搞不好就会身首异处身败名裂,董卓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西凉军如此强大,最后还是迅速败亡。因此汉献帝没有步哥哥的后尘,而是被曹操保护起来,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汉献帝,而自己成为了大汉丞相,实现了年少时“治世之能臣”的夙愿。
汉献帝很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谁做权臣都无所谓,只要对自己好一点就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国舅董承还不如曹操,李傕郭汜之乱时,作为西凉军一员的董承还抢过汉献帝的粮食,并且杀死了伏皇后的侍从,鲜血都溅在了伏皇后的衣服上。说董承是“忠臣”的老兄们,还是醒醒吧,他不过是想把曹操取而代之,由他来掌控天下罢了。
董承搞衣带诏的事情败露了,董承和同谋者被杀,董妃也被处死,但曹操并没有对汉献帝怎么样,他和汉献帝都明白,这件事汉献帝做不了主,更多的是有人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发动针对曹操的夺权行动罢了。曹操想做治世之能臣,但是他发现他做不到,当诸侯们面对董卓举步不前的时候,曹操就已经知道竖子不足与谋!既然天下已不可挽救,我就把他砸碎,创造一个太平的天下。
接下来说说刘禅和孙皓的问题。他们所面对的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昭,按道理他们生还的机会不大,毕竟司马昭可是连魏主曹髦都给杀死了,更何况是刘禅和孙皓这两个亡国之君呢?但是没有人想到的是司马昭并没有处死刘禅,还封他为安乐公,而和他对着干的孙皓,也没有被杀死,在这件事上司马昭表现的很大度。
实际上刘禅不死,和他识时务通事故有很大关系,刘禅刚到魏地时,司马昭没给他面子,指着刘禅的鼻子说:“你这个废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辅佐不了,更何况是姜维呢?所以你才败亡。”刘禅没有发怒,而是面露惊慌之色,连声说:“司马公说的对呀!”不久司马昭又问刘禅,“足下感觉这里怎么样呀?”刘禅“不加思考”的说道:“这里很好,很不错!”司马昭继续问道:“那么你还思念蜀国故地吗?”刘禅心不在焉的说:“不思蜀,不思蜀。”司马昭看着刘禅,不仅开心的笑了起来,彻底打消了杀死刘禅的念头。
至于孙皓。这个家伙和刘禅不同,他是个穷凶极恶的家伙,在东吴杀了不少人,如今做了阶下囚,从心底里不舒服,看着司马炎还吹胡子瞪眼。司马炎也学父亲司马昭宽大为怀,不和孙皓一般见识。我是要做皇帝的人,父亲可以容得下刘禅,难道我还容不下个孙皓吗?因此,孙皓也没有被杀死。
因此,末代皇帝杀与不杀,要看政治上的需要。曹操、司马昭和司马炎都选择不杀,是从巩固自己统治、收买人心来考虑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为什么汉献帝和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后能善终,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杀?
关于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俺慢慢道来: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血流成河悲惨的年代。血腥味太重!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蒿里行》一点也没夸大其词,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怎一个“惨”字了得!
东汉王朝自光武帝刘秀之后,就没让历史省心过,小皇帝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汉帝国赶走了虎,又迎来了狼。先是外戚专权,后是宦官专政。无论何人执掌乾坤?受苦受难的最终还是无辜可怜的百姓!
巨鹿人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抱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以汉帝国的“老祖宗”刘邦为榜样,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手持锄头和钉耙,向帝国的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平息叛乱中,各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乐此不彼。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相互争斗。汉帝国的皇帝虽然犹存,但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大军阀董卓的出现,加速了帝国的混乱。
事实证明,“乱世出英雄”!此话一点不假。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最终笑到最后,相继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称孤道寡”。
“合久必分”!在所谓的英雄也好,奸雄也罢的血雨腥风般的杀戮中,“三国”横空出世,步入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董卓强权而立的皇帝刘协,奇迹般地得以在这乱世中生存,马不停蹄地寄人篱下,沦为曹操的“木偶”。
曹丕接过老爹的“接力棒”,但很快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手中的“玩物”——皇帝刘协,毫不犹豫地取而代之,改朝换代。
鉴于刘协“几十年如一日”的“逆来顺受”和“乖乖娃”的表现;鉴于刘协还是自己的姐夫兼妹夫(姐曹宪,汉献帝贵人,妹曹节,汉献帝皇后,妹曹华,汉献帝贵人);鉴于刘协根本不值一提的政治影响力,早已构不成对新兴魏帝国的威胁,曹丕思前想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放过了刘协,刘协侥幸地得以生存,安享晚年。
早已自立为“汉中王”的刘备,没有,甚至根本没做任何调查,就单方面宣布废帝刘协已死,在给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后,就迫不及待地宣布继承汉帝国的事业,登上了皇帝之位。刘备的所作所为,俺最看不起,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说,还差点将刘协再次陷于危险之地。
若干年后,江东的孙权也不甘寂寞地宣布称帝。
“分久必合”!历史果然再次论证了这一铁定规律。一个新的王朝——“晋”,在代“魏”灭“蜀”亡“吴”的金戈铁马中,完成了大一统。
摆在面前晋帝国开国皇帝司马炎面前的棘手问题先后出现了:
怎么处置刘禅、孙皓这两个投降的“皇帝”?
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不管是刘禅的真心告白,还是“大智若愚”,反正“乐不思蜀”的成语问世,让司马炎非常地看不起,哈哈大笑中,绕了他的性命。
至于孙皓?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名声实在太臭!早已在江东丧失了民心,根本就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何不饶了这小子?
顺便交待一下:
234年,魏山阳公、前汉帝国皇帝刘协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271年,晋安乐公、前蜀汉皇帝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284年,晋帝国归命侯、前东吴皇帝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塞上老山羊说:“国破家亡,亡国的君王,命运及其悲惨!说什么刘宋帝国的皇帝刘裕开了杀皇帝的先河?俺不同意!只不过刘裕杀的皇帝有点多罢了!西周亡国天子幽王姬宫湦是怎么死的?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又饶过哪个亡国的君王?那怕对新王朝的威胁有那么一丢丢?杀无赦!因为死人是翻不了天的!”
为什么汉献帝和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后能善终,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杀?
长喜,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道循环之理。
西周四百年基业,八百诸侯共一王,建立的就是八方六合的仁德天下,正是因为信义才使得国固人心坚牢。东周中期仍然因为统一的祖宗社稷“宗祀”观念,守姓亲氏,所以“尊王攘夷”,但是后来就象“黔之驴”的喻言形容的那样,在每次“诸候会盟”的背后都表现出了“荡、倚、冲、冒的丑态,直至战国秦国灭周王室并且杀周王,乃至于秦二世而亡诸公子与公主被杀于市的报应。此后,未有敢弑帝夺权者,唯恐不能坐天子之位,又恐获罪于“天”不能久长。况且自古龙脉相承必有先皇封号,乃有后朝国号,正谓“龙凤呈祥”的传承思想,而且,必有秦始皇所用“传国玉玺,‘奉天承运,既寿永昌’,作为臣子又以下犯上,安敢不奉先“天子”耶?!到司马昭时,成济将军受贾充蒙弊,妄杀天子,而被族诛,又使司马氏累至被刘裕所灭。茫茫天数,罗网恢恢如此。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皇帝走马灯的轮转,正是因为他们弑君杀帝,无德而灭的狂暴荼毒的真实反映。外敌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他们的相互撕咬也负出了悲痛欲绝的代价和懊悔,此后,整饬战乱,回归华夏,再造仁德就成为了他们奉佛归宗、归心的真实反应。所以,龙脉相承帝位,犹如父母之生后生,至大清败亡,未有弑君杀帝而久长者。
因此,以下犯上无道德、不仁义者必败,忠、孝、敬、悌、义勇者必然走在光明大道之上生龙活虎。
为什么汉献帝和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后能善终,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杀?
东汉末年本来帝国有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最后只剩下士族,什么是士族呢,就是依靠读书获取了知识的人才,最终走向了官场,然后这些士族掌控了知识,并且传承子孙后代,就变成了士族门阀。
自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汉王朝就宣称以孝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忠君爱国就是基本原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谁弑君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恶人,连君父都杀,简直就不是人了,何以以孝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就是不配拥有天下,德不配位。
因此汉献帝死不了,到了西晋就越来越虚伪了,因为天下皆知,司马家是乱臣贼子,既然你可以叛逆夺天下,我们也可以,你可以杀皇帝,我们也一样可以,当时人人皆虚伪,到了五胡乱华就更是了,长安,洛阳,两京沦陷,简直是礼崩乐坏,儒家已名存实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了,只要你有实力,就可以夺取天下,就可以取皇帝而代之。
到了唐朝就更开明了,连史书都可以改,如此杀皇帝就更从容了,反正可以随便编写死因,也就是宋朝挽救了一段时间,可惜重文轻武的下场就是亡国,此后依旧是枪杆子说了算,因此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皇帝亦可杀,只要你有实力,你就是皇帝。
为什么汉献帝和三国末代君主亡国后能善终,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杀?
第一点:西晋末皇帝,你可以看看傻白甜,智商无底线,是个人就可以当皇帝,比如晋惠帝就是个“傻子”,因为司马家族开了名正言顺的——篡位先河,让皇帝的职位变得人人可以唾手可得,前提就是你要牢牢把握住军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或者你可以“拼爹”,他的爹是晋国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而晋武帝司马炎他的爹却是是魏国大将军晋王司马昭,而司马昭他爹还是魏国太傅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夺取了魏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而他的老师却是魏国开国皇帝篡汉自立魏王曹丕和曹丕父亲曹操东汉丞相魏王……都是“拼爹爹”时代!
第二点:三国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局面已经开始,给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了后路!天道好轮回,试问苍天绕过谁?汉献帝刘协禅让退位给曹丕,东汉结束,魏国开始,后来魏国皇帝曹奂也禅让给司马炎,晋朝开始,不过后来东晋最后的皇帝被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刘裕杀掉了,而刘裕祖上就是汉朝汉高祖刘邦后代,而蜀国后主刘禅是开城投降魏国的晋公司马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投降的灭国之君,在加上天下民心不稳,还未正真做到统一天下,此时杀掉亡国之君,肯定会让东吴的皇帝背水一战,受到天下人唾骂失去民心所向,弊大于利,而到了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和当时魏国建立起来的曹丕如出一辙,不正统,德位不正,后来公元280年灭掉东吴,天下一统,顺应历史潮流而动,三国时代和东汉末年灭国亡国之君都受到很好的待遇,没有性命攸关!
第三点:其他朝代,都要杀掉亡国之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威胁到新的朝代统治阶级分析,有忧虑因素还有就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王朝比较短,比如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元朝……等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需要不断进步提升,一直以来上千年都是中原汉人统治,还有就是亡国之君的不死之心,比如清朝时期的反清复明天地会,还有元朝灭亡后北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