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如果人生只能看一本书,我不会选择看书,而是选择看图。看河图和洛书。

现代人面临一个问题:知识大爆炸。正因为我们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改变,那就是要处于终身学习。这个理念被很多人接受并且成了主流观点。

当然绝大多数人认为知识大爆炸是一件好事,这说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考虑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后续者学习的问题。

假如书只有一本是不存在选择问题,假如书有十本,问题也不大,十本都学下来估计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假如不是一本,不是十本而是亿本,你觉得能学完吗?

当知识大爆炸时我们就会面临知识选择困难,谁的知识才是经典,才必须要学,相信这也是提问者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

知识大爆炸并非现代社会就有,在古代就开始,每一次传播的媒介发生变化,就会引发一次知识大爆炸。比如从甲骨和青铜文到书写在竹简和帛上时,就会引发知识大爆炸。

第一次知识大爆炸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所以孔子做了一件什么事?

整理《春秋》,要求学《礼记》《诗经》,他希望能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人们学什么的问题。

这些内容成了儒家的经典,后世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使得儒家的经典越来越多,南北朝时期,儒家谁也不服谁,吵的很厉害。到了唐朝时期,李世民组织孔颖达等人进行辨经等活动,最后将儒家又一次聚在一起,南宋的朱子也做过一次。

你看看光一个儒家就出现这么多问题,其他家呢?

时间越往后推,出现的经典越多,人们学习的负担就越重,越不知道什么是经典了。

这就是现在学习者的困难,他们往往以每年读几本书,读新书的方式让自己觉得可以跟得上时代。那些畅销书往往一二年之后就无人问津了。

这实际上是消耗学习者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只有24小时,你在学习知识上的时间多了,那你体悟和实践的时间就少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讲理论头头是道,实践却手忙脚乱的道理也在这。因为理论占用他太多时间。

如果你知道庄子,一定知道庄子说知识是糟粕这句话,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什么说知识是糟粕呢。

你看看整本《道德经》就五千言,每一个人的理解一样吗?古人和现代人的理解不同,环境不同理解又不同,虽然文字一样。

再比如学游泳,教练将教程写出来,你看完就会了吗?游泳最精妙的地方在教程中,还是在教练对你的指导中?

所以文字传播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既然经典这么多,我们又没有办法选,如果只选一本,那选什么?只能选最精华的。

我觉得就选河图洛书,因为他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慢慢读,慢慢领悟就够了。等你真的领悟了,再去看其他诸子百家就会很容易。因为这些都是河图洛书之下的产物。

当然人生不可能只看一本,肯定需要看多本,像《道德经》《金刚经》《论语》这些都是应该细细读的。但河图洛书应该是最重要的。

上面是知常容的观点。

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如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我会选择创造一本,没有书也能活,尽信书不如无书,创作一本自己用生命实践的书,岂不更一重要?

这个假设前提就不对,没有人的人生可以限定在任何一本书里,任何只想读一本书用一辈子的人也没有智慧用好这本书,所有的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何用有限的人生去读有用的书?这才是问题,书到用时方恨少,带着使用的目的去读,去摘要,摘你所想要需要的,才能成就你!书为我用,而不是我为书用,才真正会读书!

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针对“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和“幸福感”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书中处处透出真知灼见,特别是关于幸福的论述,使我们深深相信: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

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必须是这本了!

来点导读试试:

1.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2.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运气——顺运或者逆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对此,我们的努力和奋斗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的努力和挣扎只是发挥着桨橹的作用。我们竭尽全力挥舞桨橹数小时,终于向前走了一程,这时,突如其来的一阵强风一下子就能使我们倒退同样的距离。

3.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追求。我们坚持认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

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省委班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