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在西周时是具有优势的,也是当时最合适的制度。
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他是以部落身份灭掉天下宗祖国。此时商的势力很强大,周王并不能完全控制整个天下。而且当时的天下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比如武王伐纣带了800诸侯,三千多战车。平均下来一个诸侯也就四五辆战车。
可见当时的诸侯有多迷你。
商纣王为什么亡了天下,并非只是荒淫无道,而是他将收缩权力进行专权,导致王室内部离心离德。因为商朝是执行部落轮流制,他想改变这种状态。
类似的例子发生在周厉王的时候,周厉王想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增加周王室对天下的控制权,结果引发彘之乱,周厉王最终出逃。
这还是周天子统治天下好多年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果周朝一开始就废除分封改用后来的郡县制度,估计周朝早就被灭了,被这些部落反过来灭了。
所以分封制是符合当时人的认知观点的,周天子的实力并不能强大到控制所有地方,他只是类似一个带头大哥,只管大方向,但是具体的事情可以插手,但无法全面插手。
第二个原因是管理手段落后。
周朝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没有成批量的能执行周天子的官员,同时管理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上下信息通畅。以当时落后的交通设备去统一管理天下是完全不现实的。
东海那边出了问题,等周天子知晓之后作出决策,再去处理这件事情,黄花菜也凉了。
分封制就不一样,可以避免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的问题,可以由分封的诸侯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周天子除了分封天下,实际上他还设置了方伯,比如齐国就是方伯,可以征讨齐国周围的诸侯,代周天子负责东部区域。
所以周天子一方面分封诸侯,另一方面设置方伯辅助管理。当然他分封的时候将自己的宗室封的地方是比较强大的,最典型是就是晋国。
通过方伯、宗室这两种方式来控制整个天下,拥有对天下压倒性的优势。
分封制度是最合适的。
第三个原因是周朝并没有完善的财税制度,他只有收诸侯的贡赋作为支撑。如果他想全面管理天下,就必须要负担官僚队伍产生的费用,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以当时极度不完善的财税制度是无法支撑整个官僚运转的。你看山林湖泽都不是天子所有,拿什么去支撑?
分封制之后就不需要养这么多官僚,也不需要负担如此沉重的工资。
所以周天子用分封制是正确也是合适合理的。
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因为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国策之一,无法废除,废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本身,因此无法废除。
我们站在后世几千年且开了上帝视角的情况下知道分封制有弊端,分到最后封无可封,可是对于三千多前的周朝来说,分封制是最好的国策,没有之一。
要想知道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必须得了解周朝是如何灭商建国的。
严格说来,周灭商是一场有预谋的偷袭战,周文王在位期间,周国力尚小,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无法与强大的商朝相比,周文王本人还被商纣王囚禁过,周使用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才换回周文王的自由,周文王回来后,表面上装作纵情酒色,实际上暗中发展,到周武王时期,渐渐强大起来。
周武王时期,暗中联络了一些对商朝不满的诸侯和商王室成员,乘商朝的主力部队东征东夷之际,发兵攻打商朝都城朝歌,商朝被周突然袭击,匆忙组织大量的奴隶军队作战,可是这些奴隶军队对商没有忠诚度可言,于牧野一战,大量投降临阵倒戈,商军战败,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换句话说,商朝的灭亡 ,实际上是一次斩首行动,周消灭了商王朝的政权中枢,但商王朝分散在东边的军队,和各地支持商朝的诸侯都是毫发无损,这个时候,周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周在当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诸侯国,周灭商类似于项羽、刘邦灭亡秦朝时的状态,但又有所不同,为了稳定天下局势,周朝统治者选择了分封,不仅分封灭商的有功之臣和诸侯,同时分封支持周朝的商王室成员,包括分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同时派遣周王室成员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监管武庚。
灭亡前朝还分封前朝末代国君的儿子为王,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唯有周朝了吧!正是因为周朝的分封,尤其是对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分封,稳定了一大批商朝遗民,包括原商纣王东征的部分军队及支持商的诸侯国,稳定了整个天下的局势。
周武王灭商三年后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赫赫有名的周公辅政,不久便爆发了三监与武庚的叛乱,周公率军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而周公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及礼仪制度,与分封制一起成为维系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基础。
分封制就是由天子分封土地给诸候,诸候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国”,然后诸候又分封土地给自已属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诸侯分封的土地来建立“家族”,然后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给自已属下的“士”,士是最低的统治阶层,不能再继续分封了,诸候建立的是“国”,卿大夫建立的是“家”,合起来就是“国家”。
从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组成的统治阶层是周朝的统治基础,等级森严,世代相传,而这个统治阶层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分封制,一级封一级,天子只管诸候,不管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和士,同样的道理,诸侯只管卿大夫,也不管卿大夫下面的士。这种一级管一级的模式,很类似现在的管理,不管军队中的管理,还是企业中的管理,在当时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咋一看,这么分封下去,哪有那么多的土地来封呢?于是周公就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天子、诸候、卿大夫到最低级的士,他们去世后,其土地、财产、官职、爵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其它的儿子只能获得很小的一部分权益,这叫嫡长子继承制,奠定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继承制度。
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就不可能乱封,分封制按制度进行分封,在周朝分封之初,人少地多,土地比较好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历史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分封出去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到最后周天子封无可封,连周天子自已都没有土地了,只能待在封臣的土地上。
但分封制却无法废除,废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自身,如何废除?天下诸侯不群起而攻之吗?到头来,周朝还是灭亡。
周朝灭亡有分封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室自身的衰弱,虽然分封出去有众多的诸侯国,但还不是有诸候国越来越强大,土地越来越多,不能一昧的分封,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让周王室强大起来,如果周王室强大,就不存在封无可封的情况。
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朝搞分封制,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事实上,当时不仅是周天子一家在搞分封,被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以及跟周朝压根没有联系的西方国家也都在推行分封制。分封让大家变强了,而不是变弱了。
一、分封制的优越性分封制度其实并不是西周首创,商朝就已经有了,只不过规模不大而已;分封制度其实也不是中国独创,西方国家一样有分封,并影响到了现在的西方社会。
那么,为什么东西方国家要不约而同的推行分封制度呢?这里首先要明确——分封制度最初形态是什么?
实际上,分封的原始的形态并不是“我有一片国土分封给你”,而是“我知道某个地方有一块无主的荒地,但我管不到那个地方,所以我分封一群人给你,然后你带着我分封给你的人,自己出去创业吧。”
西周初期,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武王灭纣后,周朝并没有一统天下。当时周朝统治的范围有限,大量的蛮夷围绕在周王室的周边。周王室为了巩固统治,便先将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然后周天子将自己没有能力控制,但又一直很忌惮蛮夷之地分封给了诸侯,让诸侯代表自己去征服那块地方。
人给诸侯了,其它的给不了,诸侯们能不能成功,全看诸侯自己的造化。在这整个分封过程当中,周天子并没有损失什么,顶多就是损失一点人。但这点损失和回报相比,根本不算是事。因为诸侯一旦创业成功,在蛮夷之地立下了脚跟,就能成为周王室的重要盟国,可以替王室抵御蛮夷入侵。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大集团对新兴行业领域的投资。投对了,就能掌握先机,而且还能得到分红。投错了,顶多就是损失点钱。风险当然也有,但是跟高额回报相比,那点风险根本不算事。
二、分封制与诸侯国作为被周天子分封到各地的诸侯,他们一方面是周天子的册封臣子,一方面也是被他们所册封卿大夫的主公。各诸侯国并不是分封制的终点,而是分封制度的中转站。诸侯国在其内部也有分封制。
比如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楚国为什么那么强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两国也实行了分封制度。受晋、楚国君分封的卿大夫也在创业,把晋、楚的地盘越打越打。
之所以周王室、诸侯国都在搞分封,就如前面所言:当中央政府因为生产力、交通、信息传递以及治理能力的欠缺,无法对所辖土地进行直接有效管理的时候,才会迫不得已的把中央的管理权分出去。在当地形成一个独立的决策层以方便对地方的治理。
这种分封的好处很明显,最典型的好处就是当中央受到外敌威胁时,被分封的诸侯或卿大夫可以对中央予以支持。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各诸侯国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分封制的受益者。
三、诸侯国的改革分封制度在西周时期是合理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分封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中央政府衰落,地方出现强势人物的时候,地方诸侯、卿大夫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侯创业成功,反超了周天子;卿大夫创业成功,反超了诸侯。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仅是周天子受诸侯王的欺负,诸侯王也受卿大夫的欺负。比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便都是卿大夫下克上,反超了诸侯王的案例。这些例子其实就说明,如果不对分封制进行约束,其风险会渐渐大过效益。
因此,在进入战国时代后,以魏国、秦国为代表的国家,便纷纷开始了变法,寄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政治制度,把分封出去的权力再重新收回来。
改革成功了,自然会变成新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比如秦国;改革不成功,自然会继续沉沦下去,依旧如故,比如楚国。
四、周天子不改革的原因周朝在设立分封制度之初,伴随分封制还设立了一套限制诸侯的礼法制度。比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贺天子,规制不能超过天子等。在这种礼法制度约束下,诸侯处处受限制。但非常悲催的是,这套约束诸侯的礼法制度对周天子也同样具有约束力。
如果周天子不守礼法,那么诸侯王也一样会不守礼法。于是,礼法制度到后来就变成了悬在周天子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比如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非常想改革,于是他就改革了,收回了很多权力。但是周天子改革,这无疑于是自己埋葬自己。所以最后周厉王弄得王幾大乱,老百姓极度反感周厉王的统治。后来贵族煽动国人暴动,敢走周厉王,才又恢复了祖制。之后继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选择与贵族妥协。不再提改革的事情。
该分封还是要分封,即便王幾之地封完了也依然要分封。毕竟这是祖制。
并且,礼法制度对周天子还有另一个更大的桎梏——就是他不能搞兼并。
春秋时代,各国都在扩张势力。唯独周王室无法通过兼并小国而扩张自己的势力。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是所有诸侯的天子。这种至高荣誉导致周王必须要有天子的架子。别人都可以搞兼并,但他不行。直白点说,从来都是父亲给儿子分财产,没有父亲吞并儿子财产的道理。
而对于诸侯国来说,无所谓了。周天子守不守法与他们无关。这套礼法制度又不是诸侯王创立的。所以“礼崩乐坏”之后,诸侯国也就纷纷不再守法。只要能够富国强民,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就怎么改革。
五、综述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李鸿章说过一句经典台词: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分封制在初期,它是合理的。虽然分封制度发展到战国时代,它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了。但那是后来的事,不能因为后来被淘汰了,就否认它在之前的合理性。
当分封制度不适应时代需求后,不仅仅是周王室,其它诸侯国也一样衰落了。所以各诸侯国才会纷纷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寻求变法强国之道。但由于分封制度是周朝的立国之策。否定分封制就等于否定周王室的天子正统性。所以周王室国土只剩百里,也依然还要坚持搞分封。
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实施的分封制这种政治体制,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说危害很大呢?
(分封诸侯)
其一,分封让周天子的王畿之地越来越少。当初经过分封以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面积就变得很小。这还没完,随着周天子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地产生,这种分封还将一次又一次地持续下去。以至于到了最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已经剩下不足百里了。
其二,分封让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分封以后,诸侯国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拥有官员的任免权等人事权,同时还拥有财政权。当一个组织自己有兵权,有财权,有人事权的时候,你就基本上把它没办法了。
其三,分封让周天子缺乏自生能力。周天子主要是依靠诸侯对他的上贡来生活。既然是上贡,就有可能仰人鼻息。诸侯要是不上贡,周天子还得去找他要。要不就得大动干戈,出兵去打,很麻烦。而且,周天子因为不事生产,不考虑国计民生,很快就成为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在没落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就是因为周天子的那种体制,让他缺乏自生能力。
周天子分封的危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
(无道的商纣王)
既然周天子分封的害处那么多,那么,当初他为什么还要分封呢?一、周天子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有过承诺。
周国本身只是商朝的一个属国(和后期藩属国的意义不太一样),本身的力量并不大。周朝能够战胜强大的商朝,战胜强大的商纣王,是因为他宣称纣王无道,号召商朝的其他一些属国一起来推翻商纣王。他说商纣王无道,最主要的一点理由,就是商纣王兼并了很多属国的土地。周围的那些属国都觉得周国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大家才拥护周国推翻了商朝。
当周国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以后,他肯定就得兑现他的承诺。人人有份地,大家共有天下。因此,那些属国肯定就得获取他们的权利。既然属国都可以获取分封的权利,功臣们当然也应该获取相应的权利了。因此周天子就实行了普遍的分封。
二、国土面积变大让周朝出现管理瓶颈。
周朝和商朝比较,国土面积一下子大了许多。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信息也很不通畅。要让周天子对全国进行有效管控,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不进行有效管控,势必会出现很多动乱。某一个地方爆发了动乱,也许中央知道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再说了,那时候是井田制,奴隶们是被限制在井田上劳作的。要把奴隶们限制在井田上劳作,就必然需要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显然不可能都由中央来安排,中央也不熟悉,因此只能由地方上来决定。
由于有这样一些考虑,因此把国家分封成很多诸侯国,分散管理,显然效果是最好的。
(武王伐纣)
三、成熟的奴隶制决定了分封的实施。
奴隶制和之前的原始部落制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技术非常落后,条件非常艰苦,要求部落的首领必须是强有力的,有大本事的人。他必须带着部落的人亲力亲为,打猎或者采摘,这样部落才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尤其是在商末周初,青铜器大量发展的时候,生产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奴隶主不需要到土地上亲力亲为的种庄稼或者打猎,他们只需要强迫奴隶生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既然局部的生产单元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对于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周天子,当然也需要这种情况。
所以说,周天子只需要把土地分封出去,到时候由诸侯们给他们提供上贡的物品就可以了。
四、周天子有强大的制度作保障。
西周在建立的时候,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保证,这就是周礼。
在周礼的统摄下,所有的人都被框定在这个制度内,从而形成了一个严格的有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而且,这种社会秩序并不是互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卿大夫,不可能成为诸侯;如果你是士,也不可能成为卿大夫。这样一来,上升的空间就极为有限。既然没有了上升空间。所有的人都安分守己,没有必要去和命运抗争了。
如果有人想和命运抗争,改变他自己的阶层,往上升迁。那么,天下有权共同讨伐他。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由此可见,虽然说周朝的分封制度似乎很危险,但是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的西周里,周天子其实是安然无恙。
(参考资料:《周礼》《春秋》)
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朝的分封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是战争动乱的源泉;但是在周朝建立初期来看,分封制有他的合理性,在当时是较为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行政制度要跟生产力相匹配,当生产力较低时采用分封制较好,当生产力较高时就只能采用郡县制。周王室一直不废除分封制跟王室尊守周礼有关,周礼是周朝治国的根本,尽管运行八百年了,但是没有那一代周天子有勇气将他废除。
夏、商、周三代是古典奴隶社会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经济水平低,那王室统官全国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三代都推行分封制,大诸侯几百里领地,小诸侯几十里领地,诸侯有镇守四方抵御四夷的责任,也有向王室进贡的义务。王室不给诸侯大臣发工资,都是赐给领地,让他们自己经营领地以获得相应的生存物资;诸侯们可以向四夷拓地,却不能向其他诸侯拓地,更不能向王室要地,否则会遭到王室的攻击。
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有三大好处:其一、解决领土扩张问题与边境防守问题;其二、在王室危急之时有诸侯勤王;其三、可以获得诸侯们的进贡而增加财政收入。为了防止诸侯们坐大而威胁王室,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控制诸侯的实力,对于那么较大的诸侯天子经常亲征他们。比如齐国坐大后,周天子将齐哀侯烹杀;徐国坐大后,周穆王联合楚国攻灭徐国;楚国坐大后,周恒王亲征楚国。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尾大不掉了,最终架空王室甚至攻灭王室。
战国时代周王室仅剩下洛阳附近百里领土,为了维护周礼,周考王将全部领土分封给弟弟,建立周公国,周王室寄居在周公国。数十年后周公国的周惠公又将周公国一分为二,他封自己的小儿子在巩地,建立东周公国,义务是奉养王室;周公国的正统则建立西周公国,国都在王城洛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王国攻入洛阳,西周公国投降,周朝灭亡;公元前249年,秦王国丞相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的东周公国。
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周王室之所以要实行分封制,其实是迫不得已。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彼封建者,亘古圣王尧、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柳宗元说封建制(分封制)始于尧、禹、汤之时,这是错误的认识。殷商及以前,国家的构成更像是部落联盟或是方国联盟;直到周朝时才创造出了分封这一形势。周人创造出分封制,同时结合宗法制,使得周比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更接近一个完整的国家。
虽然柳宗元对于分封制的起源认识错误,但他所说封建制(分封制)的出现是形势所迫,却是极为正确的结论。
西周建国之初,曾经有过两次分封。首次分封,是周武王首次东征之后,分封对象主要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如黄帝、尧、舜、禹、商汤等等的后裔。此时,强大的殷商刚刚倒下,周人地位还未稳固,所以为拉拢天下人,才会分封古时帝王之后,以展示周人的仁德。周人自身也有少数人被分封,但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周公旦、姜尚、管叔、霍叔、蔡叔等等少数成员。
首次东征之后不久,周武王就不幸去世。临终前,周武王指定周公旦继承王位。然而,此举引发了三监国管叔、霍叔、蔡叔的高度怀疑。在商人遗族的煽动之下,管叔、霍叔、蔡叔三人决心联合纣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
“三监”之乱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但引发了殷商遗族的大叛乱,还进一步诱发了东夷和淮夷的叛乱。整个中原都乱成了一锅粥,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周人所建立的王朝,不到三年就将崩塌。
为了平定“三监之乱”及殷商遗族的反叛,周公旦被迫发起了二次东征。
此次叛乱,涉及今天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等多个地域,范围广阔。周公旦的平叛之路,并不顺利。常常是刚平息了这块地方,别的地方又接着起来暴乱。暴乱不断,让周公旦分身乏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紧急四处救火。所以,史书上说他常常连洗头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得不在“一沐而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能让部下主动替周王室分担平叛责任,周公旦毅然决心启动分封。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这就是说,周公旦所主持的这次分封,是将天下未服之地按人头划分给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鼓励他们用武力去征服和占领这些地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调动起周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能占有这些地方,那这块地方就成了诸侯的独立王国!
分封的回报如此丰厚,“自主创业”的诱惑当然无比巨大!
可以说,分封制的实质,就是周王室把一群饿狼猛虎放出去,替周王室去平叛、抢地盘。从这个角度而言,分封制的出现就是当时的形势所迫:光靠周王室力量,无法征服整个天下;无奈的周王室只能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分担给亲戚和功臣了。所以,才有了“封建亲戚,以番屏周室”的说法。
因此,为什么周王室要实行分封制?势也——形势所迫,不得不实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