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明确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但很多人听得很糊涂,道到底是什么。最后想来想去想不出答案,有些人说道就是规则,法则。规则和法则是德不是道。

我也一直在思考河图和洛书,包括我曾经写过一篇《人生终极之问,或在《河图》、《洛书》中找到答案》里面提到很多我的思考。知常容发现影响我们理解河图和洛书的最大阻碍就是“文字”。我们看图就喜欢将图变成我们熟悉的文字,数字,以便进行逻辑推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沿着这条路前进,加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包括近几百年科学的昌盛都是“实证学派”的胜利。实证学派最大的利器就是实证和逻辑。

你说庄周梦蝶和蝶梦庄周的逻辑是什么?

实证和逻辑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只是人类认识整个世界的手段,并不代表整个世界。

不要尝试着去探索和寻找这个道,因为这个道先天地而生,我们是生活在天地之中的。这个天地并非是指地球和太空。

我经常看到很多人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去解释道德经和王阳明的心学,我看完一般都长叹。

人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再过一亿甚至万亿,这是一个大前提。正如我们肠胃里助消化的细菌他最牛也只能在肠胃中生存,他不可能逃到我们体外去。

人类也是如此。

那些细菌或许可能探索到肠胃的结构,甚至搞清楚,但是他永远不可能搞清楚整个人体结构。因为肠胃限制了细菌的视野。如真能突破,那肠胃可能就坏了。本坏了,细菌也就无处生存了。

我上面的观点你能看明白,你就不会去纠结和探讨道的表达,道就是道,道就是我们所有未知和已知的总和。他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去表达的。

道看不到,但天道,人道我们是可以触碰的,因为这些是我们可以感知,也符合人类的实证。所以老子将天道和人道作了明确的界定,不再像描述道一样模糊。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接下来就讲的。

什么是德

道不可触摸和描述,但德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51章给出明确答案: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里就交待道和德的关系,道是一切的总和和源头,德是畜之。

畜就是养护。德就是养护的原则。

养护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养猪的目的是为了杀猪,我们关心和爱护猪,给猪建舍,清理他们的粪便,帮它们治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吃他们。

再比如一些人养宠物,给宠物很好的待遇,甚至有些男生抱怨在家中的地位不如宠物。这些人会将宠物打扮得很漂亮,宠物死了会很伤心。给宠物穿上衣服,各种打扮,是真的宠物本性需要还是人想将其打扮成符合自己的想象?

这些都可以称为“德”。

老子提供了一种德,那就是玄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养护就是养护,没有带任何目的。这种德称为玄德。

再将知常容在分析“道”时引用的天道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玄德就是天之道。

所以天之道就是天之德。

现在称的德,应该就是玄德的简称。

结语:

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在纠结《道德经》的版本的问题,还有纠结名字的问题说应该是《德道经》,再有就是纠结通行版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问题。还有就是在纠结道是什么的问题。在知常容看来,这些都是挺无聊的事情,都陷入文字和实证。

因为整个世界不可能用文字和实证及语言就可以搞定的。这些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类内部自我交流的方式。我不清楚有多少人真能明白我所讲的。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德的根本是和谐。道生万物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属,道法自然;人合于道则徳,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办事就是德,是万物的本性和禀赋。违背自然规律、逆天行事,失德,就要受到惩罚!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谈点个人看法,道,是行为,是人的本能;德,是品质,是人的思想。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与德 • 悟道行德】

北苑:南岸风

道,路。自然道,自然万象存在的法则、规律等。道法,路过的方式。自然道法,自然万象遵循自有存在的法则、规律等。顺道而生,自然而然。逆道而行,自而不然。

《老子》书中有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字面上解释:人循地之道,地循天之道,而后法自然之道。也就是人循地的法则和规律、地循天的法则和规律、天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而后形成自己的法则、规则去顺应自然。

人们对自然万象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对自然的认知,通过观察、接融、感觉、发现等方式,不断对自然万象的存在,以书画诗赋、音乐曲唱、分科著书等形式传递、传承着,顺道而生,逆道而弃。

道,有千万道。路,有千万条。人生存在长、宽、高的自然体中,与自然共生。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欲,感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自然万象的浓厚兴趣,道法自然,而后法道自然。

德,仁。自然德,德行天下。自然仁,仁怀众生。德,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顺道而生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行的标准也不一,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字,就是“善”。善其道而生,德。逆其道而生,恶。善恶分明在人心,德行好坏亦自知。

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见,道乃德之母,无道不成德。无名乃德之始,有名成德之母。道生德,德成仁,仁行天下。

德的形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贯通于人的一生。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随人的七情六欲,在不断的变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德,性本善。近朱赤,近墨黑。德行,是人一生的修行之道。

德有千万种,仁有千万好。思想生活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从始至终,能以“道”、“德”、“仁”、“善”修心修身、修家修业、修才修艺、修国修政的有几人?修成正果者,必龙行天下。逆道而行者,必众叛亲离。道德始然,自然而然。

复兴中华,从道德修养开始。国人梦想,亦从择道立德开始。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顺道而生。中国传统美德,根植人心,顺道而成。悠久的历史文化,圣人的思想精髓,随时光流失,不断沉淀。君有厚生之德,必有后生之福,自然而然。

砥砺前行,从道德养成开始。复兴之路,其漫漫而修远,少年强,则国强。乡村振兴,其蒸蒸而日上,少年兴,则国兴。道德修养,是人一生的路,国之少年,以国之复兴择道立德,国必强盛兴。人修三身之德,以正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厚生可为。顺道而生,自然而然。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谢谢邀请!

何为“道”何为“德”?

老子《道德经》五千个字,字字值千金,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很显然就是一个“道”字。就是人道,地道,天道。就人道说来有“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以柔克刚”的谋事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等等。

“德”而言,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不同,是不是有意把“德”表现出来。“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而是无心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表现。“下德”是有意表现出德性,有意就是有目的,就是勉强的,虚伪的表现。两者结果不尽相同。

至于“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稟性。“德”就是“道”的行为,结合一起就形成了“道德”。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道德观念,就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仁和义内在的一种自律。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而礼是伦理道德。自觉尊守法律法规,就是有道德,懂道德人士的表现,应值得全社会提倡,尊重!称赞!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

“德”字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道德”之义,引申义有“心意”(如“离心离德”)、“恩惠”(如“感恩戴德”)等。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品行”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先人在创造这个“德”字时也是费了一番脑子的。

从上列甲骨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

它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只是在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颗心”,这时的人们又给“德”字的含义加了一条标准,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可见人们对“德”字的含义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小篆的形体结构基本沿袭了金文的形体结构,楷体的形体又沿袭了小篆的形体。

《广韵·德韵》里说:“德、德行。”就是说“德”字的本义是指“道德和品行”。《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知道就要向别人请教,不会干就要学习,虽然会干了(懂了)一定要谦让,这才算是有“德”之人。

在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如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但不管怎么说,“德”总是美好的东西,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被人所尊重,“德高望重”就是这个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