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中原霸主,齐桓公的成功,离不开管仲的辅佐,任用贤能也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最重要原因。

管仲去世后,亲近邪佞的齐桓公,直接将霸业葬送,晚节不保。

齐桓公名叫小白,是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齐僖公去世后,原本继承王位的是其长子,也就是齐襄公,但这个齐襄公是个草包,而且喜欢乱来。

由于齐襄公治国无方,还跟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有染,不仅如此,齐襄公还派人去行刺文姜的丈夫鲁桓公。

总而言之,齐襄公时代齐国被这个昏君弄得一团糟,作为宗室成员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在臣子的护送下出逃,公子纠去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由于齐襄公的胡作非为,最终被公孙无知所害,公孙无知自立为君,结果又引起齐国内乱,齐国无主,诸臣通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回国,两位公子开始争夺王位。

公子纠派管仲去截杀自己的弟弟公子小白,没想到小白诈死,以为诡计成功的公子纠慢悠悠准备回国继位,没想到小白提前一步登基,也就是齐桓公。

自己的亲哥哥想要害自己,齐桓公自然不能忍,鲁国将公子纠杀了之后,齐桓公又准备将帮着公子纠的管仲给斩了,却被鲍叔牙拦下。

在鲍叔牙的支持引荐之下,齐桓公原谅了管仲,而且一番交谈之后,觉得管仲的确是个非常杰出的人才,授予高爵厚禄,委以重任。

管仲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重用,对于齐国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仲原本是齐桓公的仇敌,甚至对其下手要害死他,但齐桓公最终却原谅了这个各为其主的大才,这也看得出齐桓公是个有心胸气度,能够分清轻重的君王。

仅仅如此也是不够的,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这才是最无敌最重要的。

管仲得到了齐桓公的坚定信任,在齐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批能人都被起用,管仲的确是个相当有手段有能耐的人,他的治国能力实在是惊人。

齐国土地肥沃东临大海,管仲利用地利之便大力发展经济,使得齐国变得非常富有。

为了树立威望,管仲提议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名,名正言顺在那个礼乐春秋的时代,对着周围的国家各种攻伐教训,使得齐国的威望大增。

管仲也是个很擅长发动经济战的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诸多小国臣服于齐国。

经过北杏会盟等一系列会盟之后,齐国在大量中原诸侯国当中树立了绝对的威望,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尊王攘夷,使得齐国逐渐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威望已大不如前,但当时天下诸侯国仍旧要在表面上做足功夫,对周天子毕恭毕敬,谁也不好做出头鸟。

而诸侯们,名义上也都是周天子的臣,是不能够随便出兵征伐,相互兼并的。

齐国想要称霸,那么必然开疆拓土,也必然要建立自己的威望,可要师出有名,不能给诸侯们留下进攻自己的口实,所以有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

也就是说,当时但凡被齐国找到把柄,说其不尊敬周天子,那么齐国就可以出兵,而齐国当然也不是自己出兵,而是纠结一大堆诸侯一起,齐国成为了组织者。

经常性作为裁决者、作为组织者、带头者,齐国的实力又非常强大,久而久之,使得齐国在一大堆的诸侯国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存在,自然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

先秦时代,大多数的诸侯国经济主要还是依赖于农业,对于商业、手工业的压制比较多,虽然齐国整体上还是重农抑商,但是非农业领域的经济发展还是十分快速的。

在管仲的操持之下,齐国的经济实力急速增长,而经济的发展,也让齐国的军力上升。

经济与军事方面的实力的急速强大,让齐国在诸侯当中脱颖而出,这成为了齐国称霸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实力,齐国也很难真正强大起来。

得到了管仲,可以说齐桓公的霸业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管仲在世的时候,齐国非常强大,但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任用邪佞之人,使得齐国衰落。

齐桓公走向霸业,离不开管仲的帮助,而这也与齐桓公自身重用贤德有关,管仲的改革让齐国强大起来,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代中原的第一代霸主。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齐恒公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让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而齐桓公也成为了中国春秋时期第一个成为盟主的诸侯,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首位称霸的诸侯呢?

管仲

齐桓公为人有着成就大业的基本素质,在其年幼的时候就喜好结交贤才,同时他能用人,会用人。继位之后,为了改变齐国的状况,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了曾经差点一箭杀死自己的管仲为相。从政治、军事、法律和经济四个方面来出发,进行改革。政治上管仲主张任人“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同时建立宫廷官制,逐渐增强君主的权利,削弱世卿的权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政权机构。经济上,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减少税收,增加了人口的生育水平,所以齐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并进行相关措施“参其国而伍其鄙”。法律上管仲以法治国,“事断于法”。提出:“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公开公正的严格执法。

经过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齐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这也为他以后称霸奠定了基础。地理位置上:齐国由于它地处最东部,不会受到其他各诸侯国的围攻,同时齐国临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中国的一块宝地。同时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得到诸侯国和周天子的认可。天时、地利、人和,是他最后成为霸主的原因。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春秋早期,王室衰微,诸侯争胜,中原大地战火弥漫。戎狄趁机进军中原,侵犯王室,袭击诸侯,践踏百姓,中原形势岌岌可危。

昔日小霸郑国随着内乱逐渐中衰,黄河下游的宋国方兴未艾,齐、鲁两国又锋芒毕露。齐国在灭掉纪国以后,后方大定,战略重心放到中原。鲁国在长勺之战和乘丘之战先后击败齐国、宋国,更是风光无限。然而戎狄入侵之势越演越烈,诸侯又都无法抵御他们,中原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姜小白继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在内政、财政、军政方面进行改革。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国家逐渐富强,军事实力大大增强,逐渐称霸中原,成为侯伯。

联络诸侯和平稳中原

⒈宋国内乱和北杏会盟

公元前684年,鲁宋战于乘丘。宋国大将南宫长万被鲁国活捉,后来宋国和鲁国交涉才被释放回国。但是宋闵公对他的态度却是大转变,并多次取笑他是鲁国的手下败将。勇将南宫长万怎能忍受这样的侮辱,就在蒙泽的地方杀了宋闵公,并杀了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立公子游为君。宋国众公子纷纷逃到萧邑,唯有公子御说逃到了亳邑。后来萧邑大夫萧大心平定叛乱,奉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

齐桓公以解决宋国内乱为由,开创性的以诸侯身份邀合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会盟。从此以后,齐桓公的威望不断增加。鲁国虽然一时强盛,但是缺乏盟友,近邻遂国又被齐国灭了,就与齐国在柯地会盟。此后齐国又集结陈、蔡等国,并邀请王师助战伐宋,宋国不得不屈服。这是春秋时期诸侯第一次用王师攻伐其他诸侯国。

公元前680年,郑厉公复位,他看清形势,积极与齐国交好。齐桓公邀合宋、郑、卫等国在鄄地会盟。次年,又和宋、郑、卫、陈等国在鄄地再次会盟。通过几次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起来。

⒉顺服鲁、郑和幽地会盟

齐桓公的霸业在一次次会盟中逐步确立,但是仍然任重道远。齐、宋、陈伐小邾国,郑国因为齐国与宋国兵盟,就趁机攻打宋国。鲁国也与莒国暗通款曲,随时准备背叛联盟。后来郑、虢帮助王室平定王子颓之乱,两国生隙,周、郑两个也闹僵了,恰巧郑厉公逝去。齐国就顺势服了鲁国和郑国。公元前678年,齐国邀合鲁、宋、郑、卫、陈、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一致推举齐桓公为盟主,由此中原霸业大定。

兵盟攘夷和平定外患

随着齐国霸业大定,中原国家凝聚力大增,然而外患却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山戎、北翟、荆楚、对中原的威胁反而越来越大。

⒈山戎侵燕和与燕会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受到山戎的侵扰。他们无法抵挡的住,就请求齐国的帮助。齐桓公带兵一直打到孤竹的地方(今辽东半岛地区),燕国的外患才得以解除,从此燕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

⒉救邢存卫和柽之盟

公元前659年,北翟侵犯邢国,邢国告急。齐桓公联合宋、曹两国援助邢国,把北翟打败。战后在柽地会盟,解决邢国的善后事宜,会议决定把邢国都城搬到近齐的夷仪。后来北翟又侵袭卫国,竟然被灭了国。齐桓公派公子无知替卫国守卫曹邑,并给予经济支援。公元前658年,诸侯会盟决定把卫国的都城迁往黄河南岸,以避北翟锋芒。

⒊楚国北略和召陵会盟

北患未息,南方楚患又起。楚成王继位以后,开始北略中原。公元前664年,楚国侵袭郑国。齐国集结宋、曹等国解救郑国,楚国不敢恋战,连夜逃离。公元前659年,楚国再次兵犯郑国。齐、江、黄三国在阳谷多次会盟,商讨解救郑国的办法。会后齐国邀合鲁、宋、郑、卫、陈、许、曹国伐蔡,胜利以后就开始伐楚了。

楚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对齐盟还是有所胆怯,中原诸侯也不敢贸然发动对楚战争。于是楚国就派大夫屈完来求和,他质问齐桓公道:“齐国和楚国一个在北海,一个在南海,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侵犯楚国?”管仲代替齐桓公回答道:“太公曾有王命,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棱,北到无棣,都可以征服。况且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缩酒的包茅,已是失礼。而且昭王死在半路上,也跟楚国不无关系。”屈完回答道:“不进贡缩酒的包茅的确是我们的错误,但是昭王的事情还是去问问汉水吧。”齐国见屈完回答的不卑不亢,就在陉地驻兵。

几天以后,屈完又来讲和。齐桓公想要炫耀兵威,就让屈完阅兵。他指着军阵说:“带这些兵去打仗,谁能抵挡的了。”屈完毫不示弱的说:如果你用德行去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但是用武力来威胁我们,我们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池,没有什么抵挡不了的。”齐桓公见屈完不卑不亢,便和楚国在召陵会盟,接受了楚国的讲和。

安定王室和霸业完成

⒈王子带之乱和首止会盟、洮地会盟

那时候周惠王想废掉王子郑,立叔带为太子。王子郑来到齐国寻求帮助,齐桓公邀合诸侯与王子郑在首止会盟,以示对王子郑的支持。后来周惠王死去,王子郑害怕叔带作乱,就请齐桓公主持大局。公元前652年,齐桓公邀合诸侯在洮地会盟,并奉王子郑为天子,即周襄王。周王室的内乱才告一段落。

⒉霸业成熟和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邀合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周公宰孔送来祭肉,并宣布齐桓公的免跪之礼,齐桓公谦虚拒绝,仍然按照君臣之礼行事,受到诸侯们的好评。后来又在葵丘会盟,宣布了周天子的几条禁令。葵丘会盟是齐桓公霸业成熟的盟会。

齐桓公霸业的总结

齐桓公的霸业是在管仲的辅佐下完成的。其势力主要集中在洛邑东部一代,范围还是很有限的。同时他的影响力也是大于实力的,他的成绩主要是通过“尊王攘夷”的影响力联络诸侯会盟来实现的。在安定内患方面,确实做出不少贡献,但是在攘夷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随着管仲的逝去,齐桓公的霸业也逐渐凋零。但是不可否认,没有齐桓公的称霸,王室或许已经终结,中原也是另一片天地了。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齐桓公先是在与弟弟公子纠的王位争夺中胜出,成功登上齐国国君之位,然后任用管仲为相,大力推行改革,发展齐国实力,并在此基础上以“尊王攘夷”为内政外交的总方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创一代霸业。所以,他的称霸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成功夺得君主之位,这是他称霸的前提条件

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执政时期,荒淫无耻、政令无常。他的叔叔的儿子公孙无知纠结齐国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带头造反,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公孙无知做君主没几天,去雍林游玩,也被齐人杀死了。一时间,齐国国内无主。远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鲁国的公子纠听闻消息后,分别踏上回国之路,都想抢先一步到达齐国,继承君位。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鲁国为了帮助公子纠即位,专门派军队护送他回齐国,管仲听说公子小白也在赶往齐国,就带了三十乘兵车赶去截击。远远看到小白,管仲张弓搭箭,一箭射过去,只射中了小白的代钩,并没有伤及身体,脑瓜子转得很快的小白随即应声而倒,假装口吐鲜血,伏在车上一动不动,骗过了管仲。管仲回去报信,公子纠一位小白已死,也就不急着赶路,六天才到齐国。没想到公子小白已经即位,这是齐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开始。

然后是任用管仲大力改革,使得齐国走向国富兵强,奠定了他称霸的基础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曾经反对他的管仲为相国,大力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政治方面,让士、农、工、商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分区居住,世代操持本业,不得自由迁移,以保持国家安定。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士的土地由农人耕种,士成为基本脱离生产的专职武士。再次,立三官制度:官吏中立三宰,手工业工人中立三族,市井立三乡;三衡官管山林,三虞官管川泽。最后,士农乡每五家定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轨、里、连、乡都设有行政负责人。还有就是公开是招聘人才,先后招纳有才能的游士八十人,以代替传统的世卿制度。对招徕之士给予车马衣裘财币,周流四方,号召天下贤士来齐。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增加财源。充分发挥齐国多山近海、盛产盐铁的地理优势,齐桓公设置铁官、盐官,主持开矿冶铁和海水煮盐,并由铁官组织大批工匠制造铁制工具。煮盐和冶铁,不仅开拓了财源,也促进了农业生产。齐国土地开垦量增多,农业技术提高,呈现出“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景象。同时制定“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即根据土地肥瘠的等级确定赋税的轻重,使国家对各地赋税征收相对平衡,以缓和社会矛盾。齐地丝织业本来就相当发达,由于政府倡导,丝织品的产量、质量都大有提高。齐国生产的铁器、盐、丝织品供应中原各国,商业繁荣兴旺。齐国的经济改革措施,为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方面,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战争时,每家出一个壮丁,原来行政的划分又变成军队的编制:因五家为轨,所以五个士兵为一伍;十轨为里,五十人为小戎;四里为连,二百人称一卒;十连为乡,两千人为一旅。各级行政负责人又成为军事将官,十五乡就是十五旅,每五旅合一军,全国共三军。每军一万人,他们平时聚居在一个地区,家户相连,互为乡邻,战时则组成同生死的战斗集体。齐桓公统率一军,两大贵族国氏、高氏各领一军。每年春秋时节,狩猎练兵。这一政策,使军队成为直接掌握在国君手中的武装力量。兵民合一,军政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经过四年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其次是确定“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将称霸事业一步步推向巅峰

随着齐国实力不断增强,率先在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齐桓公称霸中原的野心也渐渐显露出来。其制定的总方略即是“尊王攘夷”。“尊王”是内合诸侯,匡扶周室,“攘夷”,就要靠强大的武力征服各诸侯国周边的夷狄部落。夷是什么人?中国四周,只要不用中华的礼义,无礼或不守礼,都算夷,就是野蛮、不开化之人。如果细分,东方的称“夷”,西方的称“戎”,南方的称“蛮”,北方的叫作“狄”。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小试锋芒,灭了不尊重自己的谭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借宋国大臣杀死宋闵公,宋国发生内乱的机会,开始公开出面号令诸侯。齐桓公邀请宋、鲁、陈,蔡、卫、郑、邾等国诸侯,三月初到北杏会盟,协商平定宋乱。这次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由诸侯国主持的天下会盟。当年冬天,齐桓公就以抗王命不参加北杏盟会为理由,讨伐了多年来与其关系紧张的鲁国。鲁庄公兵败后,齐桓公迫使他让出遂邑,才答应在柯地会盟解决争端。随后,齐、鲁两国君主在柯地歃血会盟,齐桓公听从管仲的谏劝,退还鲁国的土地,由此,齐桓公恪守信用的名声传遍中原各国,推进了其霸业的发展。

在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以奉周王命的名义讨伐宋国,最终宋、鲁、陈、蔡、卫、曹、邾共七国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承认了桓公的盟主地位,标志着齐国开始称霸春秋。

公元前664年,燕国受到山戎侵略,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国才收兵,渤海沿岸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燕庄公为感激救助之恩,亲送桓公回国,难舍难分,竟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觉察后,根据周礼有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自己国境的规定,就地划了一道沟,把沟北土地送给燕国,又劝燕庄公要像祖先召公那样行仁政,按时向周王朝贡,保卫好北疆。此后,燕国也尊齐国为盟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更加信服齐桓公。

此后,齐桓公又组织诸侯救助被戎狄侵扰的邢国和卫国,并帮助邢、卫两国修筑新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北方戎狄的威胁基本解除后,齐桓公便致力于阻止楚国势力的北上。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共八国军队征伐蔡国。击败蔡国后,齐桓公率各诸侯军队继续南下,讨伐楚国。楚国见齐桓公人多势众,即派屈完去讲和。齐桓公见楚国实力雄厚,难以用武力征服,齐桓公与中原各国就在召陵和楚国立盟。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楚国不再围郑国,以齐国为首的中原八国也解除对蔡的包围;楚成王派屈完向周王进贡包茅,表示尊王。召陵之盟中原诸侯国在齐桓公的率领下第一次联合抗楚取得的成效,它迫使楚国暂时中止向中原扩张。

齐桓公北阻戎狄、南遏楚国获得成功后,便公开插手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周惠王想废太子郑,另立太子,齐桓公便出面力保太子郑的地位。

公元前前655年,齐桓公联合八国诸侯,以拜见太子为名在首止会盟,公开肯定太子郑的地位。三年后,齐桓公在洮城召集八国诸侯相会,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周襄王感激桓公,派人送去祭肉、弓箭和车子。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组织诸侯在葵丘会盟,确定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的五条盟约,进一步维护了宗法统治秩序。 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会是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业的顶点。

齐桓公依仗雄厚的实力,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当时,若公开夺取天子权力,会激起诸侯的联合反对。“尊王(周天子)”可从道义上得到诸侯国的同情和支持;“攘夷”,一方面明确提出阻拦严重威胁中原各国安全的北方少数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暗中遏止从江汉极力向北扩张的楚国(楚国不是西周初年分封之国,被看作蛮夷之邦),这是中原诸国的共同心愿。齐桓公首先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适应华夏诸侯各国团结驱逐夷狄势力的要求,使他在大国争霸角逐中,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齐桓公借周王的号令将一批听命的诸侯团结在齐国周围,又将一批抗命的诸侯压服吞灭。

总结:齐桓公在位四十多年,能信用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改革齐国的政治经济,组织中原各国抵御戎狄等蛮荒部族的侵扰,最终成就一番霸业,是一位了不起的国君。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齐桓公走上称霸的道路,简单讲就是由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为人善良,待人厚道,成功登上君位。齐桓公为躲避内乱,早年跟随鲍叔牙在莒国逃难。而且论资辈,他上边有哥哥应该继承君位,但是,齐国内乱出现国君被杀后,齐国国内贵族普遍希望公子小白当国君,加上鲍叔牙的忠诚智慧,帮他及时赶回齐国,继承了君位,才为他称霸创造了条件。

第二,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实行改革,终于实现强国争霸。

1.舆论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为其征伐创造了道义上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2行动上,在管仲的超常智慧和实际操作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的改革,国家财力、影响力,得到极大提高,终于成为诸侯中的王者、霸者,而且长达近五十年的时间。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答谢谢邀请!我觉得应该是齐桓公听鲍叔牙的建议,启用了管仲,我觉得管仲这个人最牛逼的地方就对于教育“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国家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人,而人的好坏与什么有关系呢?教育。把教育办成一个利国利民的平台,造福人民……我觉得管仲心里的梦,这是他最厉害的东西。可惜齐桓公他选择了急功近利的“快”自己要成为霸主。于是管仲给他的国制定了以下策略。

对“盐”加重税,其它的税减免,这样做可以降低国家收税的成本提供税收效率,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依旧还是这个套路。

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富人的粮食超过一定数目,就要出售,否则,就会被国家没收,有点类似反垄断,避免操控市场,拉大贫富差距。在受限空间可以实现小额交易。大额的必须要监管,这个也是未来一直到现在为止都在使用的方法

在齐国各处设立“女闾”,将战犯或罪犯的寡妇充于其间,并抽以税收。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秦人、晋人慕名而来,使得齐国的人口基数大增,同时也极速的充实了齐国的国库。这就是最早的“妓院”合法化。现在我们国家的扫黄打非的重点,它对社会风气影响弊大于利。“笑贫不笑娼”的出现

通过以上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齐国逐渐变得强盛起来。齐桓公遂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但是对于“急功近利”,管仲死了,鲍叔牙还维系一段时间,鲍叔牙也死了以后,齐桓公的霸业就完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