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使吴同成为霸主,如何给伍子胥的历史定位?

感谢邀请!

对于伍子胥的评价,个人最为赞同梁启超先生: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伍子胥德行,伍家忠心为国,楚王却听信奸臣之言,杀他父兄,无情在先。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有人说他身为楚国人,却效力敌国,引兵攻打故国,还将楚王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鞭而斥之。此等行为,太过可恶!

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过于圣母!先且不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家认同感本就不如后世,投效他国,施展抱负的人可不止伍子胥一个。

且说楚王这杀父杀兄之仇,不共戴天,堂堂男儿,仇深似海,岂有不报之理。至于他鞭尸楚王,无疑是为了泄私愤。

从旁人角度来看,或许过于残忍,但如果你是伍子胥,恐怕还嫌不够。父兄被杀,自己也流亡他国,一路上受尽折磨,几经生死,这些苦难,放在谁身上,都是仇怨难消。

再说这忠孝二字,伍子胥对于吴国可谓是忠心耿耿。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不过,他没能逃过父亲的命运,遭小人所妒,惨死于自己多年辅佐的主公之手。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纵观其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一夕白头,辅助吴王成就霸业后,又横遭猜忌,泪洒苍天,伏尸宫阙。

不得好生,亦不得好死,令人同情!

伍子胥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使吴同成为霸主,如何给伍子胥的历史定位?

俗话一句“春秋无义战”,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史学界大体认为,春秋战国所有的战争,都称不上正义和符合道义。也就是说,春秋战国的所有战争都只是酷烈的争霸战和兼并战。

伍子胥大夫为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帮助吴国成为霸主。并且最终与兵圣孙武和其他吴国能臣一道,帮助吴国攻入楚国都城,掘楚王坟,鞭尸楚王,报了大仇。

伍子胥的作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恩仇,谈不上正义:1,为了个人大仇,挑起吴楚大战,死伤无数,导致广大底层人民遭受兵祸。伍子胥大仇得报,无辜死难者的仇又该找谁去报!

2,帮助吴国称霸,祸及天下。导致吴国日益骄横,吴国后来的灭亡也是骄兵必败的必然结果。

3,伍子胥大夫的作为,对推动历史的发展,对天下太平,对维护天下道义并没什么好处。为报一己之仇,导致数以万计的死亡。为了一人之恩怨,视天下人的性命为蝼蚁。所以天道好还,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楚王杀伍子胥父兄,所以被掘坟鞭尸。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杀数万人,所以他最终不得好死。他辅佐一生的吴国也完蛋了。这就是公道,就是天意。

至于说伍子胥在历史上应如何定位,个人认为他的人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站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伍子胥的存在没任何历史性意义,所以他人生的高度,还谈不上历史定位的问题。

至于说伍子胥留给后人的,应该是一种思考。一个人是否应该让无数无辜的人为了他个人的恩怨而送命。伍子胥为了父兄之仇而间接杀了数万吴楚两国人民,其恨也深,其行也邪恶致极,其心也歹毒无比,其人也死有余辜,其业也应该灰飞烟灭。苍天有眼!

伍子胥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使吴同成为霸主,如何给伍子胥的历史定位?

伍子胥是报仇雪恨的英雄。在吴国是军事家谋略家。在春秋时代楚国国家动乱中,逃出死亡之地。创造新的人生的卓越英雄,应该除暴君扶持正义清除黑暗,统一大国优秀人物,是历史英雄人物。

经干年名垂不朽,也受人民欢迎的人物。他能成为和孙武一样成为军事统帅,发兵灭楚国,是符合春秋时代兼并弱国历史潮流,应该是顺流而动,发兵大败楚国军队,破楚首都郢的名将。

但伍子胥率军屠城杀人民,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反映伍子胥有狭隘个人英雄主义者,为报仇,极度倒行逆施,当然不合民意民情,违反常理办事,作事缺德少理。违背常情常理,必然会得报应,最后他还在众怒愤涛中自尽。

传说中却没有把楚国人民对他仇恨,化作利剑和正义精神,要必然致他于死地,不管他有最高爵位,是吴国相公,还是军事统帅大将军。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历史长河中公正惩罚恶人的定律。他在众斥怒涛声中,必被赐剑令其自尽。

是正义之剑必斩邪恶,当然是要把人民愤怒得到化解。传说更有天怒人怨,每年形成特定的大海狂涛,要冲毁吴国人犯下滔天罪恶,卷起百丈怒涛,直冲吴王江山。可见天理难容暴行,不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不许狂妄暴行。正义自在公理。

伍子胥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使吴同成为霸主,如何给伍子胥的历史定位?

我是这样认为的。从本质上看伍子胥属于忠、孝两全的人,另外还兼备智、勇的品性。从表面看,虽然他离开了楚国,并帮助吴国打败了楚国,但他的初衷并不是反对楚国,而是痛恨不明是非,枉杀他父兄的楚平王。为君者不明,给国家带来的也是一种灾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伍子胥是属于忠于国家的忠臣和热爱父兄的孝者。他的作为和政绩等更说明他还有勇、有智、有谋。

伍子胥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使吴同成为霸主,如何给伍子胥的历史定位?

吴子胥和越王勾践及吴王夫差是同一时代的名人雅士,又以吴子胥全家三百余口,被楚王灭族最令人不耻,,,吴氏祖孙几代皆楚国名门世家,位高权重,,,不想为奸人所害,,吴子胥在部将帮助下才反出楚国,力誓亡楚以报灭门惨案之痛,,,他投向明君,夫差之父,与孙武一齐,一文一武上演了春秋战国,最为令人心碎的几次惊天伟战,,,在攻下楚国后,令人挖出楚怀王鞭尸三百下,,其暴也令人发指,,,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足见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非同一般,,,,然而这一幕被同为一朝之臣的申报胥而见,,,对言吴子胥,,楚国是汝祖国,,楚王纵有错,也不至于如此行事吧,,你不德好死,,吾必复楚国,,,乃出走强秦哭拜七日而感动秦王,发兵二十万,助楚复国,,,从此楚国形同于秦邦凶,为祸一方,,果如申报胥言,越王勾践使美人以西施为诱,令雄霸天下的吴王花天酒地,软于丰胸细腰,乐不思蜀,终被覆灭,,,然子胥旋己身于国门,力劝夫差仍不改其恶,,,一代战国大将名将,死于奸宁小人之手,,

伍子胥报父兄仇而背叛楚国,投奔吴国出谋划策使吴同成为霸主,如何给伍子胥的历史定位?

伍子胥的思想超越了时代,他没有当时很多人忠于故国的思想。他喜欢快意恩仇,就是楚平王之尊因杀了他的父兄家人,他也一定要找他报仇,尽管楚平王死了还要鞭尸,他也不会顾及故国,协助吴国恨不得灭了楚国。

但是,必须看到伍子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都是些阴谋狡诈上不了台面。虽然他和同样不择手段的阖闾一拍即合,二人不但谋夺吴国政权,还推动吴国成为霸主。但吴国立国的根基动摇了,夫差不想继续他的策略,二人因处置越国和夫差暴发矛盾,最终被夫差赐死。

所以伍子胥有短期的效应,没有长期的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