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如何应对?

“双减”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里的,主要包括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内容。

这些措施出台对绝大部分家长来说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这是一项教育公平的大好事。

大量的孩子涌向校外培训机构,使得整个市场规模达到几千亿级别。这样给家长带来“囚徒困境”。

孩子不送校外培训机构,怕跟上不,送了,辅导费用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给学校教师教学也带来困难。

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内容早学过了,教师怎么教?是按三分之一的学生教还是按三分之二的学生教?

如果按三分之二的学生教就会逼着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生往校外辅导班送,因为不去估计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听不懂。

校外培训机构最初只是为了满足部分家长辅导孩子的愿意而生,应该来说是有益的。这是个性化的选择,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送往校外培训机构,这样就形成“囚徒困境”,从自愿变成一种压力,一种被迫。

这好比过生日,一开始大家都来聚一聚,开心一下就好了。结果有一天有一个人为了表现大方,给每一个客人都回了礼。第二个人举办生日时怎么办?回还是不回?

如果回了,第三个也这样,这样就形成风气。生日本来是开心一下,结果却会为钱而发愁,逻辑上是差不多的。

此时让家长放手,那肯定是放不了。当别的孩子都在补,我的孩子不补那不是吃亏了,再说就一孩子,万一成不了才怎么办?哪怕我现在负担很重,也要咬牙撑着,一边骂,一边送估计是很多家长的写照。

这就需要外力的强制干预,这是我理解的《双减》的背景。

《双减》落地之后又有另一种声音出来的。

家长方面的声音:

有家长说我想送孩子去补,本来上大班,现在变成一对一,我的负担更重了。

社会上也流传一种声音:

校外培训没了,但以后别墅培训肯定会出现,也就是私人家教,那成本就更高了,因为这种情况在韩国出现过。

这些都是焦虑和制造焦虑的声音。

家长该怎么应对:

第一、家长得认识“垃圾时间”的重要性

我们以前读书,除了做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自己支配 ,但现在的很多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他的时间不是由自己支配,而是由家长支配和安排的。

你想想看我们去上班有时会感觉不爽,因为时间不是由我们支配,那孩子能爽吗?

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垃圾时间”,这不是贬义。人一生不应该只有学习,人不是学习的机器,所以孩子得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原来陷入“囚徒困境”,有家长想给孩子这种时间也不敢给,因为大家都在往辅导班里送。现在很多学生可以获得“垃圾时间”的自由支配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作用的,可以促进他的其他方面能力提升。

第二、辅导班上不了,私教请不了。

这是一些家长的焦虑,本来我还能上得起辅导班,现在都私教了,我花不起钱。我觉得这个应该换一个思路去看。

我讲一个不太合适的比方: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有90%是来自辅导班,也就是说你不送辅导班基本上考不上。当90%的考生都将孩子送往辅导班,那辅导班有没有效果?

实际上还是全员竞争。

现在只有5%的人,或者更少的人请得起私人家教,剩下的请不起。假设那5%就被这些有钱的人垄断了。剩下的95%的名额实际上还是不送辅导班的人在竞争,这差不多还是全员竞争。

100%和95%是有差别,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全员竞争。

但比起孩子轻松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一点,你的负担轻一点,值还是不值?

你花了钱也是全员竞争,现在不花钱基本上也属于全员竞争。

有人会说你说得不对,应该不止5%,我周边的人都在请私教,事实上一对一和一对百差别是很大的。5%看上去的比例似乎很少,但放到人群那也是一个庞大的存在。将近2亿的学生,5%就是1千万。

正如你上网时看到别人说的工资不是三万就是十万,让自己很自卑,实际上你去看统计局的数据,你没有拖后腿。这就是少数的假象。当然在某个特定区域可能不止5%,比如这个地方比较富裕的,比例就会高一些。

第三、家长需要做好准备

当校外辅导班这种助力没了,大部分家庭主要拼两个因素:孩子的自身聪明,家长的责任心。

家长需要学习,学习怎么教育孩子,辅导孩子。

有这么一个段子:

一个儿子问他的父亲,你怎么不努力成为富翁,那我就成了富二代了。

父亲说我就将这个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儿子说我才不去努力了,那不是便宜了那小子。

父亲说我当年也是这样想的。

这应该是一部分家长的心态写照。自己当年不努力拼命要求孩子努力,虽然基因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肯定有影响的。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应该结合自己当年的情况,而不是将其当作人上人来对待

用点心去帮助孩子,而不是只提要求就行了。所以家长可能要花点功夫学习了。

结语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特别是独生子女之后,孩子成了唯一的希望。孩子身负家族的未来,父母也不敢放松一点,所以孩子很累,家长很焦虑。

怎么让孩子成材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提过份的要求。

当你觉得你的孩子一定要成为人上人的时候,你看我上面所做的回答,在你眼中只有二个字:废话。因为已经十分焦虑,自然看不到理性分析。

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靠给他多喂食,多机会就可以了的。所以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应对方式是:平常心冷静分析孩子的特点,然后理性地给他选择,原来没有办法选择,现在可以说暂时给家长是松绑了,给了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应该用好。

当然你的心态已经崩了,一提到教育就焦虑,那我觉得不管怎么做,你永远处在焦虑之中的。

应该清楚一个现实,让几亿人都一模一样是不现实的,肯定是有差别,这个现实家长肯定需要接受。

最后感谢邀请。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如何应对?

国家出台“双减”适逢其时,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么多年推行的教育产业化已经与最初的教育初衷严重背离了,跑偏了!各种乱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国计民生,是时候该拨乱反正了!

“双减”出台后,国家也重点选了部分地区作为试点,这个是必要的!“双减”实施后,可以预见,以往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马上解决,但从这一次的《意见》出台的力度来看,说“动真格”应该不为过。作为家长朋友应该如何应对?我觉得要有两个理性:

一、要有认识理性

“双减”是系统工程,《意见》出台只是一个起点,更多更重要的应该是“后半篇文章”,作为家长不要指望马上就会立竿见影,中考、高考指挥棒在这里,“减轻负担”在目前似乎是理有余而实不足。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学校或老师在“形式”上减轻孩子负担了,你就以为大家都这样而求得“心安理得”了。看得见“减”的背后可能会有更大的“增”。“显性”的减也许就是“隐性”的“增”。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律能力等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校外培训机构的“减”会不会促成其他方面的“增”,这些都还是未知数,能否达成制度预计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二、要有行为理性

认识到位后,行为也要做相应的调整。目前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不要以为《意见》出台就马上有效果,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家长“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不要让孩子停下前行的脚步你不奔跑,别人的孩子在奔跑。不要盲目“减压”;二是从现在开始,特别是起始年级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能力,自律能力。千万不要以为这话有点空洞,你不懂可以学,但不要当成是说教,老一套的做法可能真的不适应将来的形势了。因为一旦《意见》实施后在社会上形成氛围时,到时候学生拼的可能就真是素养了,你不提前预备,防患于未然,最后的失败、出局可能就是必然的!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如何应对?

支持党和政府双减措施,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贯彻执行,使学校步入正常健康的教学轨道,布置作业少而精,反对多而杂,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厌学辍孚,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作为学生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双减工作,不给学生补课,不给学生报各种兴趣班,加重学生负担。必要时和学生一起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体育场参加各种运动,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长大后能适应各种艰苦甚至繁重的工作,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如何应对?

蜡烛老师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国家出台双减意见,对于家长和孩子们而言是个好事,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减轻孩子的精神负担,有利于国家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双减意见的初衷是什么,要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题。家长要知道,对于孩子们而言,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学习成绩相对于身心健康来说,是那么不值一提。

孩子由于过重的心理压力造成厌世自杀的例子,高校学生因心理扭曲杀害同学的例子,种种这些情况无不告诉我们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意识到过度重视学习成绩造成孩子身心的不健康,出现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作为家长,要明确国家双减政策的初心是什么,积极响应相关的号召,积极配合与参与,让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地开花。

以上就是蜡烛老师的看法,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如何应对?

个人觉得,如果国家真正加强管理力度,好保证“双减”目标落地的话,那基础教育段孩子的真正的童年、少年期应该能够找回来了。

“双减”目标如下:

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造成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就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不断加码地课外培训,不断超前的知识学习,反复强化的联练习、训练。

孩子在这样的高压下,很多孩子每天都被安排了课外学科学习的培训班,每天放学后、双休日都在各个培训班间转换。

学校的作业、课外的培训成了压制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两座额。让孩子没有正常的童年和少年。

如果全国都能达到“双减”目标,那家长应该能够舒一口气,把孩子从分数的竞争中拉出来,让他们可以游历、可以玩耍、可以有不做什么的自由。

但是如果课外的培训又转变成了什么“游船学”、“研学训”、“跨域学”“一对一”等其他形式,那家长面临的将是更大的压力和竞争。

精力、财力的投入将会更大,焦虑感也会更高。

所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思想,转变理念和行为,加大督查力度,当然更重要的是继续探索和改变人才评价方式,才能保证“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如何应对?

一对一的辅导会更加的多,但只是少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