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这种东西肯定不存在的。

有些人说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

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这一概念,他就进行一系列的神话,再加是西汉董仲舒对天子的神话,说祥瑞学说去包装,所以皇帝是不可侵犯的,别说打,就算是瞪皇帝一眼那也是有罪的。

如果这个皇帝已经被架空了,或者末代皇帝那就另当别论,别说用打王鞭,直接上去就揍。

比如高欢拥立了清河王元亶的儿子元善见为帝,史书中称为孝静帝。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澄继续掌权。

有一次喝酒,孝静帝不愿意再喝了。高澄就命人将孝静帝打了一顿,最后孝静帝也没有办法。

再比如司马昭说魏国皇帝想造反,霍光说刘贺上位没几天,犯下几千件错事等等。

此时那个权臣就是打王鞭,一言不合就下手。

这些是非正常时期。

正常时期是怎么样的?

古代帝王一开始是很尊重重臣的,比如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项羽称范增为亚夫,诸葛亮被刘禅尊为相父,郭子仪被封为尚父等等。

臣子和皇帝讨论事情,丞相是坐而论道,再往后皇帝就不让丞相坐了。这个从北宋开始,再往后就是站着说法,再往后就是跪着说话了。

皇帝这些小动作无非只为一件事:突显自己的高高在上。

古代的法律能约束皇帝吗?

答案是不能。

商鞅曾经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的观点,但真的到实施的时候有两个人是不能处罚的。一个是国君,还有一个是储君,也就是未来的国君。他们犯错之后由臣子替他们受过,理由是没有教导好。

当时的太子犯错,商鞅就处罚了太子身边的公子成,将他的鼻子给割了。

所以古代皇帝就为了突显这个“一”。

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哪一个臣子有这个实力和胆量拿着所谓的打王鞭去打皇帝?

从封建伦理上说臣子打皇帝就是造反,该杀。

皇帝认识到错了,他会下罪己诏,而不是让臣子来打自己,别说臣子打自己,就算自己的父亲假设退位当了太上皇,也不能打自己。

因为皇帝就是整个帝国神一般的存在。

能打他的人还没有出生。

臣子要做到劝说,劝说最高级别就是死谏,但从没有说拿东西打皇帝。

那谁能打他?

老天。

只有老天才可以处罚皇帝,但老天是谁?

所以打王鞭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敢用,会用。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小时候,听评书,每当听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还不明情理,帮着奸臣使劲儿。说书人讲得又绘声绘色,让人若在境中,于是便会恨得牙根痒痒。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会出现一位王炸,不是什么八贤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级重臣,手持先王御赐金锏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严声辩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颤颤抖抖,收了偏心。听到这儿,真是令人急中生喜,峰回路转。对这样的兵器极尽羡慕之情,想来这应该才就是天下最厉害的武器了,皇上见了都哆嗦,使人畅气。

长大后,书读多了,阅历也有些了,便渐渐明白,古时候帝王天下,下层一句不敬,都能治你个欺君之罪,真史中那会有什么号称上打昏君的金锏铜鞭。封建社会等级论,就算有,持有人也会睡不好觉吧,还不担心皇上老大哪一天找个茬阴死他。再看评书中的八贤王,有的版叫赵德芳,有的又叫赵德昭,史传上都对不正这个人。打王鞭持有着尉迟恭,唐史到有其人,李世民建唐的特大功臣。可是史料中没见到他教训什么皇上过,到是让李世民教训了一下。一次国宴,恃功自傲的尉迟恭与人发生口争,动了手,被打的还是位皇亲。李世民就教训他说:‘’我发现汉高祖的功臣很少能够保全自己,心里还常常责怪高祖。我登基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世代平安。但是你呢,不断触犯国法,我这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并不是汉高祖的过失啊!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一番话,尉迟恭忙磕头谢罪,从此才有约束,晚年门也不出友也不交了。

虽然,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金锏铜鞭,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真实出现,但它在评话、演义等民间艺术形式中的添加亮相,却又不是显的那么生编、突兀,反而似乎在理成章,让老百姓乐于接受。究其因,八贤王能够持金锏、尉迟恭有打王鞭,是有个世情逻辑做为铺垫的。评书中表述的八贤王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本该接位,但却被太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他叔,占了皇位。那么纲常情感上,老叔愧疚八贤王,直到两人后代也会延续这种愧疚。那么叔对侄子,允什么的诺,给多大的王,弥补一下,在百姓心中都会觉得应该,合情合理。这符合了华夏我族最崇尚的知恩有报之说。同样,唐朝尉迟恭为大唐的建立,戎马征战,夺槊陷阵,尤其在李世民玄武门夺权之変中立有首功,可说是忠心耿耿、赴汤蹈火。演义里把这种情感的无形,物化成代表殊荣的打王鞭,也算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艺术提炼。况且,这样的打王锏鞭的产生,目的是宏扬正义正理,鞭苔奸邪阴诈,表达了世人对于善恶有报的一种良好寄愿,老百姓有何不乐于接受呢。

王炸的金锏铜鞭并非不是没有,它是存在于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称,一杆代表正义必将伸张的称。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我们从戏曲和电视剧、电影中经常看到,古代的忠臣良将手持打王鞭——上打昏君,下打佞臣。

比如商朝太师闻仲的打王金鞭、宋朝佘太君的龙头拐杖、“八千王”赵德芳的打王金锏、唐朝李世民授予尉迟恭的打王鞭、宋朝大将呼延灼的打王鞭等等。

每当看到此,人们都有一种心中解气,畅快淋漓的感觉。因为皇上和权臣做错事也要受到惩罚。

然而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打王鞭”,考古学界也没有发掘出打王鞭。

“打王鞭”只是文人墨客臆想出来的一件宝贝。

大家想一想,孔子和一些士大夫极力鼓吹“为君者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谁敢打皇上呢?

讲真就连铁面无私的包拯都不敢。戏曲《打龙袍》中,包拯为了惩罚宋真宗赵恒没保护好他的母亲李太后(狸猫换太子里的一段戏),包拯只是打宋真宗的龙袍以示惩罚。包拯尚如此,何况其他人乎?

再说历史上“八千王”赵德芳的打王金锏,真实历史上赵德芳十几岁上就死了,哪有什么“八千王”之说。

古代皇上乃真龙天子、万乘之尊,直视皇帝都是大逆不道,见皇上必须低着头。

百姓如此,权臣依然如此。

大家知道宋朝臣子们上朝为什么带一块木板吗?这块木板叫笏板,它有两大功能。一是大臣为了防止奏事忘词,上面记上关键词起提示作用。另一功能就是挡住臣子直视皇帝的视线。

看看皇帝都犯法,何况打皇上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皇上他娘——皇太后也不敢打皇上。

历史上狠毒的皇太后吕雉、武则天和慈禧,没听说她们打皇上,她们顶多是废了皇上。

还有汉朝权臣霍光,他可是汉武帝遗命的辅政大臣,堪比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在他拥立刘贺做了皇帝后,刘贺做了27天的皇上却干了1127件坏事,也没见霍光用打王鞭打刘贺。反而是霍光迫于无奈,流着泪把他送回老家还当他的昌邑王去了。

再就是西晋的傻皇帝司马衷,他干的坏事和傻事还少吗?你看到有哪个权臣敢打他?

更别提尉迟恭了,晚年的尉迟恭因为宴席排座的问题和人打架。原来工作人员把他的座位排在了任城王李道宗的后面,他火冒三丈不干了,一拳打在李道宗的左眼上。

尉迟恭是打铁出身,拳头力度太大了,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珠子打出来。

打架之事惊动了李世民,李世民很生气,说了一句话:“到现在我才知道刘邦为什么杀韩信和彭越了?”

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些人“挟功而骄”,不杀不行!就这么一句话,吓得尉迟宫晚年不敢出门,窝在家里“面壁思过”。

尉迟恭不是有打王鞭嘛,他还不打李世民去?

历史上没有打王鞭,确有和它作用差不多的“尚方宝剑”,但两者有一个根本区别,尚方宝剑是皇上赐给权臣的,它不能约束皇上。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功能,宝剑在犹如皇上在。也就是说,上方宝剑可以管群臣。

综上所述,皇上为了维护其尊严无所不用其极,从政治、思想、军事上加强愚民政策,积极推崇“愚忠愚孝”的做法,皇上做错事你可以死谏作践自己,但不可动皇上一手指。皇上更不会容忍打王鞭的存在,打王鞭只是老百姓一厢情愿的产物。

文/秉烛读春秋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皇帝怎么昏,只要是权力在握,既使不能自理,卧在病榻之上,他的权力还是至高无上的。

作为臣子哪来的打君之鞭?就是同朝中的奸佞之臣,仰仗皇帝的宠幸,你也动他不得,因为他们是在贯彻落实皇帝的旨意。

哪怕你是秉直谏言,也会轻则被罢官,重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因为他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昏君!

所以打王鞭,龙头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对于所谓的“打王鞭”只能说是:小说虚构很美好,历史现实不需要。中国不管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还是封建社会时期,都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阶级体系,尤其在封建时代,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子皇帝,他就是神,就是一切,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谁敢反对,谁敢说个不是!

所以,这个“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个打王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1】首先,皇帝不会给自己戴上“紧箍咒”的。在查看历史上有无“打王鞭”的词条时,会发现有几个,其中就包括唐玄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为其立下大功,于是他赐给尉迟敬德一个“打王鞭”,以后监督自己,一旦自己昏庸,就可以用这个警醒自己。但这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只是在小说演义中有这样的说法。

作为君王,大多数具备杰出政治才能的,就从自身君王权力的特点来看,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君王绝对不会给某位大臣一个“打王鞭”,随时对自己进行监督。因为所谓的昏庸理解就有分歧,昏庸有大有小,如果被赐打王鞭的大臣真的较真的话,那可想而知皇帝是没有好日子过的,没多长时间就会被逼疯的。能够坚持纳谏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皇帝了,何况这样的皇帝都非常少,更不用说自己给自己挖坑的了。

【2】其次,被赐予打王鞭的忠臣如果变质或膨胀了怎么办?如果存在打王鞭,那这位大臣起码在赐予的时候是一位忠臣,但是忠臣毕竟是人,有些随着官职的升迁,手中权力的扩大,逐渐慢慢变质的,或者有的官员随着职位的变化,而逐渐膨胀的,这两类大臣如果手中持有打王鞭的话,那后果会是什么?这对于皇帝作决策、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一些具体的制度执行将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也会将皇帝引向万丈深渊,整个王朝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第三,被赐予打王鞭的忠臣权力与皇权的矛盾如何化解。既然打王鞭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那就说明只要执此鞭,那他手中的权力就非常大,这对于皇权是一种非常大的制衡,一方面他会限制皇帝的某些决策,进而导致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既然可以“下打佞臣”,而这佞臣的标准掌握在手执打王鞭的大臣手中,其自身就可以平叛奸佞的标准,这又对皇权造成了威胁。

“打王鞭”只是小说家们一种美好的想象罢了,为突出某位皇帝是明君,或者突出某位臣子的忠诚,构建起一个看似和谐的君臣体系,而且我们会发现,“打王鞭”都会在忠臣被陷害的关键时候被请出来,逼得皇帝没有办法,避免忠臣被陷害,这些都是小说野史的桥段,所以说,打王鞭根本就不存在。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我们从影视剧和艺术作品中往往会看到这么一个场景,黄帝在自己即将驾崩之时,往往会找到一些忠臣良将委以重任好好辅佐即将即位的新帝。时常会赏赐一些神兵,上打昏君,下打佞臣,那么古代历史上真的有如同打王鞭一样的武器存在吗?

其实历史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打王鞭的武器存在过,只是一些影视剧和艺术作品为了满足人的幻想和猎奇心理而创作出来的。

像艺术作品之中,商朝闻太师有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唐朝的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等,他们手中的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神兵已经被我们所熟知,可惜只是艺术作品的杜撰而已。

自古以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及其森严,并且在古代都是皇权至上,各个统治者无不在加强手中的权利,怎么可能赏赐大臣一件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呢?岂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并且让权利无法集中。

历史之中,到是有大臣向皇帝讨要过这种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汉成帝时期,有位正直无比的大臣唤作朱云,曾经向汉成帝讨要一件兵器,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倘若按照我们的认知,应该皇帝都会赏赐朱云的,可结果汉成帝差一点把朱云处死。幸亏众位大臣求情,在加上汉成帝也明白,朱元这么做无非就是太过正直并无僭越之心,放过了他。朱云自此不为官,晚年以教书为生,七十而终。

可见古代帝王,是不允许有超越皇权之上的武器存在,当然,艺术作品中那些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神兵是用天外陨石所铸造倒是真的,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想想就好,是不存在的。

就像历史中一些位高权重的托孤大臣也没有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那怕皇帝做的在过分,做为顾命大臣只能劝导皇帝而不是进行责骂。那怕那些谋朝篡位的臣子也不是直接打着改朝换代的名义去造反或者起义,都以其他名义和清君侧来暗指皇帝昏庸无道,因为在古代是皇权至上,那怕真有佞臣,也只是以臣死谏来应对。

野史之中确实有打皇帝板子的事情存在,但是也只是野史可信度不高,其中楚文王和金太宗就被大臣打过板子,当然也只是存在于野史之中。

楚文王当时因为太过喜欢打猎和美女,玩耍之下接连几天不上朝,太傅葆申以此要打楚文王,由于太傅葆申太过坚持,楚文王最后只能让其打了几下以示惩戒。

金太宗因为私自动用国库的金银,被众位大臣连哄带骗的打了几下板子,当然这些故事只是野史记载并非正史。

显然在古代,皇权至上的社会,古代帝王是不允许有威胁皇权的存在,那怕是自己所托付的顾命大臣也一样,权利不能超越皇室。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兵器只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为了一些故事情节而创作,虽然历史中没有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依然不会影响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喜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