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数字“九五”来形容皇帝的文化依据是什么?

形容皇帝用数字“九五”,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比如“九七”“九九”等等。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什么文化含义吗?这一切的文化源头又在哪里呢?

用数字“九五”来形容皇帝,其文化依据是洛书。

河图和洛书是我们文化的源头,它们长啥样呢?下图就是洛书的模样。

如果将其简化放在九宫格中就成了这样:

从上图我们很快就能找到9和5的位置,仔细看看似乎9和5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这个成了帝王的专用?估计很多人都会很奇怪。

这就要从文化含义讲起。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

所以五是土,为天,居中,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者自然用5了。有人说也可以用1、2、3、4,为什么要用5。

天五地十成之,所以这个5代表土,代表地。

5为土,土代表大地,地有什么德?

坤卦有这样的观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示皇帝是君子,他以厚德载物,载的是谁?

皇帝载的自然是天下百姓,这里即告诉皇帝治理天下应该以德治之,变相赞美皇帝之德。

为什么5前面是9?

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谓之成数也。——《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金在西方,代表秋天,代表肃杀以及杀伐。所以9代表一种权威,这种权威来自于上天。

同时九也是从1到9运转的最极点,因为9之后就向下了。9是极阳之数,如同太阳一般正大光明,9又有最高点的意思。

所以“九五”表示:皇帝的权威来自天,这种杀伐天下的权力是由上来授给的,但皇帝不可以烂用,要载住天下百姓,以厚德载之,而不是烂用权威。

从位置上看五在中间,九为最高点,所以九五从位置上来说表示皇帝在大地中心的最高点,显然就是告诉天下百姓皇帝的地位,是这片大地的中心。

这就是古人的厉害之处,一个“九五”即说清楚皇帝责任和权力,又说清楚皇帝的地位,同时也说清楚百姓对皇帝的态度。

二个数字就够了。

这才是传统文化之玄妙,我是知常容,一个不知名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欢迎你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古人用数字“九五”来形容皇帝的文化依据是什么?

古人以“九五”指代帝位——

第一,其说法,来自《周易.乾》卦。

第二,其根据,是古人观测天文的星象。

第三,其理论,是从天神崇拜到天人合一的王权政治理念。

《周易.乾》卦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汉以后的注释家们,皆把此卦作为人君象征,故此称帝位为“九五之尊”。

魏王弼《注》曰:“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覩,不亦宜乎?”

王弼年少才高,不过,上面这个解释一点儿逻辑也不讲,太像“拍”帝王的“马屁”。

唐孔颖达《疏》云:“《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见。”

《疏》又云:“《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位以德兴者,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

《正义》,是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正义》。他的上述注释,不无道理,显然比王弼的说法“周延”了许多。

无论如何,汉以后,帝位即被称为“九五”了。

沈约所撰《宋书.武帝纪》曰:“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这说的,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说孔颖达对“九五”的解读比王弼“周延”,主要是指他“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这句话。

不管《周易.乾》何时成为“卦爻”,但其记录的,确实是“东宫苍龙”星宿的“自然之象”。

公元前五千纪,中国上古先民,已经形成了由“东宫”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及以“西宫”觜、参两宿和南北两“宫”若干星宿构成的古典天文学“四象”系统。

“东宫”,后来被添加进去了“箕宿”成为七宿,所呈现的天象,古人称之为“龙”,甲骨文的“龙”字即为此天象之象形。

《周易.乾》之卦辞,记录的,就是“龙星”的运行及特征。

《乾》“初九”卦曰:“潜龙,勿用。”

“潜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作“寝龙”。 说白了,“潜龙”或“寝龙”,就是“龙星”因与太阳同出入,古人称之为“日躔”而隐匿不见。公元前两千年,这种星象发生在秋分之时。

《乾》“九二”卦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田”,有“天田星”和“田猎之田”两种解释,总之,立春之后,龙星角宿昏见东方,初现于地平之上,亦为前两千年之星象。

《乾》“九四”卦曰:“或跃在渊,无咎。”

“渊”,古人指地平线以下之空间。《说文》云:龙“春分而登天”。此时,龙星整体黄昏时跃地而尽出,即所谓谚曰“二月二龙抬头”。

《乾》“九五”卦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此时,龙星升于南天正中,当在立夏时节。

《乾》“上九”卦曰:“亢龙,有悔。”

“亢”,是极至之义。“亢龙”,指阳极转衰,前两千年,是为夏至之日。

《乾》“用九”卦曰:“见群龙无首,吉。”

“群龙”,即《彖》所言“六龙”,指龙星六宿。“无首”,是说立秋之日,角、亢二宿距太阳很近而不可见,龙身、龙尾尚在,这是黄昏时龙星在西方地平线上的星象。

《乾》卦以上六条卦辞,描述了龙星从立春至立秋的不同形象。

(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星象)

把以上天象综合起来,且给与核心解释的,是《乾》“九三”卦辞。

其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里的“君子”,不同于后来儒家所说的“君子”。

孔子说的“君子”,泛指有文化、有道德之士,当然指贵族。而《周易》中的“君子”,一般是指“君王”。

这是因为,《周易》早于孔子,记载了上古先民观象授时的经验和知识。而那个时候,观象的“组织者”或“执行者”,是掌握权力的群落或部族首领。

所以,古人的观象授时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科学实践”,更是一种政治活动。这个活动,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依据,更与发号施令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王权的基础。

《周易.说》卦曰:“乾为君。”《系辞下》曰:“盖取诸乾坤。”

唐李鼎祚《集解》:“乾为明君。”又引荀爽:“乾者,君卦也。”

《国语.周语下》韦昭《注》:“乾,天子也。”

《周易》中的“大人”,则为贵族之统称。

“终日”,即为“整日”“整天”。“终日乾乾”,是说始终观象不止。“夕惕若厉”,则曰从早至晚从不懈怠,即所谓“朝乾夕惕”之出处。

李鼎祚《集解》引干宝语:“反复天道,谋始反终,故曰‘终日乾乾’。”

后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成为帝王勤政的代名词。

《文选.韦弘嗣博弈论》:“圣朝乾乾。”《注》云:“乾乾,勤心也。”

陆德明《释文》:“郑玄云:惕,惧也。厉,危也。”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故日夜惕厉。”

最后要说的,是《乾》卦卦辞曰:“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

这是对《乾》之“君卦”的正解。

“万物资始”“品物流形”,也正是魏征奉敕撰《九成宫醴泉铭》使用的词汇,用以颂扬唐太宗“乘六龙以御天”而“保合大和”“万国咸宁”。

“九”和“五”,与八卦之“术数”化有关。总之,“九”是阳数之极;“五”是“九宫”之中宫,代表“天神之吏”,也就是人间的帝王。限于篇幅,遑不多论。

古人用数字“九五”来形容皇帝的文化依据是什么?

周易,六爻,第五爻

乾卦,九五,

古人用数字“九五”来形容皇帝的文化依据是什么?

一个人群超过三四百人以后,不论居住在哪里,首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分配,所占有的土地。

现在就是说行政区划的划分。

第2个关键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同什么样的人,通婚生孩子。

行政划分就是省市县镇乡村的划定。

通婚就是男女青年可以结婚,不可以结婚的习俗规定。

按中国人的通婚与否的规定是同血缘的人不能结婚。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这一个人群虽然都是同血缘的人群,出了五服以后就可以互相通婚了。从而就就成了一个五字。

而行政划分在周朝和秦始皇的时期,都是用九宫格进行的,从而就有了一个九字。

因此掌握这个通婚与否和行政划分的人,就称为九五之尊了。

有记载的,中国行政划分由大禹开始的。这就是大禹治完大水以后定,九州铸九鼎。

周朝的时候把九州改成了井田制,秦始皇的时候改成了郡县制,到如今成为省市县镇乡村的形式。

可以划定这样的行政区划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为王,秦始皇统一6国以后就称为皇帝了。

所以后世就称皇帝为九五之尊了。

讲一下五服:祖,宗(太爷),爷,父,吾,子,孙,重孙,玄孙。

以吾为中心,对折各辈份,从而前边是4个辈份后边是4个辈份,加上5就是5个辈份,从而称为五服。五服内的人群不能通婚的。五服以外的人是可以通婚的。

而五福外的人群就是重玄孙。

但是,重玄孙辈儿的人,只可同祖辈的人通婚,其他辈分仍然是不能通婚的。

实际上就是祖先传承,达到第10代的时候可以通婚了。

这十代的人是:祖,宗,爷,父,吾,子,孙,重孙,玄孙,重玄孙。到重玄孙时候,可以与祖的人通婚了。

在族谱上这十代人,共称为一个世。所以孔子第几世孙,指的是几个十代一组的人。

记写族谱是十代一轮回的。

也就是到达重玄孙以后,另开头写祖.宗.爷.父.吾.子.孙.重孙.玄孙.重玄孙了。

上古时代人们迁徙,都是同血缘的人群一起迁徙的。到了一个新的居住地方,就定居下来。从而解决婚姻问题很重要。所以必须严格的遵守,重玄孙及以后可以通婚的规则的。否则就成为近亲结婚了,近亲结婚就毁人伦了。

九五之尊实际上就是哪块土地由谁住与耕种,以及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通婚,什么样的人不可以相互通婚,这两个事项的掌控者的称呼词。

后来孔子的学生成立了儒家以后,把周王朝的九鼎八簋为王显示的,享有九鼎的人称为九五之尊的九了,而不知道九五之尊的五是什么了。

但是后来有人用六爻八卦的第五爻,当做九五至尊的五了。

可见儒家把人们给弄糊涂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