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三方为何不能达成共识,保持三分格局,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就一定要为了那个名义上的统一吗?

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如果三国各方都不想统一,时间一长,过个几百上千年,当地的老百姓会视三国中的其中一国为天下,这样天下就真分裂了。

周王朝统一天下最后王室权力衰弱导致诸侯国独自兼并,形成事实上的割据。一开始各诸侯国心中还装着周,还装着天下。可惜经过几百年之后,各诸侯国的老百姓只认自己的诸侯国,不认天下了。

比如秦末大乱,六国又纷纷复国,而不是重新统一天下。

秦始皇为什么会被推崇,虽然秦始皇这么残暴,因为他做了一件对后事作用很大的事情,那就是奠定统一的基础。

秦始皇强行统一度量等单位,货币,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民间的文字也进行统一等等。当这些都一样时,大家交流就没有问题,对天下的概念就重新建立了。哪怕分开百年,文字相同,观点相同,合并之时也不会出现对抗,因为大家发现我们观念和交流都没有问题。

魏国统一了蜀汉,蜀汉灭亡之后没有出现复国,举事之类的,除了姜维这一次之外,相反蜀汉亡后像罗宪等人还死死守住疆土,不让吴国进一步,此为魏守国土。

同样晋灭吴之后,吴国也没有反抗,统一得很顺利,因为民心所向,天下百姓渴望一统。

为什么蜀汉和吴国都没有在统一之后再进行复国或反抗,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是天下统一。既然是好事自然就没有反抗的理由,重归于天下一统是大势。

西夏、辽建国之后他们就创立自己的文字,韩国、越南等地曾经发起去汉字运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彻底割开文化上的某种联系和认同感,制造不同感。只有不同感的形成才会形成认知和归宿感。

南越从赵佗开始到后来北宋正式承认丁琏为安南郡王,那一刻那一块区域才真正开始与中原脱钩,经过长达千年的脱离,你现在看看那一块区域的人还认同与中原是同一个天下吗?

同样当年箕子跑到朝鲜去建立箕子朝鲜,后来战国时的燕国人卫满在秦末大乱到西汉初年时进入朝鲜,最后建立卫满朝鲜等等,慢慢形成差距,最后的情况大家应该看到。

如果真如提问者所说的三方保持三分格局,安稳过日子,那么现在的中国与那两个区域现在的情况就会在中原大地上出现。我想这个局面任何一个华夏之民都不愿意看到。

每一个在中原土地上形成的割据他们都有冲动和欲望统一天下,这是一种天然的使命感,这种基础是从秦始皇时期驻入的。整个过程最受罪的是老百姓,因为战火频飞,百姓最苦。不过这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因为时间拖的越久,老百姓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就越低。当达到完全没有认同感时,统一在他们眼中就成了入侵。

当他们认为是入侵之时,就会持续不断地反抗,而不会像三国那样平稳统一之后就没有后续。

曹操最有统一天下之志,刘备虽然有但力不从也,孙权统一天下之志最低,曹氏通过禅让取得东汉,他认为他是天下之主,刘氏认为自己是东汉的延续,应该是天下之主,孙氏则比较尴尬,因为他好象从大义上来说怎么也说不通。

孙权实际上开启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那就是武将通过割据,靠武力而不是靠大义最终构成事实一国之例。此例一开就揭开了武将夺位的序列,这个问题直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才解决掉。

三国时期,三方为何不能达成共识,保持三分格局,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力量左右地盘和格局

1. 如果真正达成共识,就说明大家乐意去听从汉献帝的命令了,中央说话就管用了。

汉献帝是各方名义共主。如果真要达成共识,只有借助汉献帝调停承认,并以法律形式确定,达成国家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汉献帝又为曹操所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诸侯都会怀疑魏方其中作梗,导致共识不公平。而汉献帝又自顾不暇,所以没有人来张罗和平条约。

2. 有共识都是暂时的。

他们的战略都是面向天下。三国的战略制定都充满野心而非满足现状。

魏方:曹操与荀彧制定“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战略,等到曹操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时,天下一统的局面基本可以形成了。

其中有一个变数,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偷袭荆州?

想来纵然如周瑜的大胆也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如果荆州那么好攻克,刘表经营荆州的时候就可以进攻了,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所以孙权纵然垂涎三尺,也不敢虎口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征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对峙的时候,袭击西川。最后南下江东。进军次序可以调整。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怎样看来天下统一也指日可待。

蜀方: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制定“三国鼎立”战略(隆中对)目的最终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吴方:孙权与鲁肃制定“孙刘联盟共治曹操” 战略(榻上对),目的最终是“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3. 力量对比都会影响共识达成。共识即使达成,都是下一步斗争的铺垫。

刘备:占据了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的一部分,以荆州与吴相邻。东在陕南部与魏为界。在现在中国的西南方。

孙权:占据了江苏(包括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一部分以荆州与汉为界。以长江与魏为界,居现在中国的南方。

曹操:占据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大部,江西江苏部分地方,以长江为界与吴相邻,以陕西为湖北为界与蜀相邻。另外曹操其实还统领了漠北,燕北,西域等地,所以地盘很大。

曹操的起家靠的是人脉资源。包括他祖父留下的,他父亲的,以及他自己积累的。有了人脉,再加上曹操自己善于运营,使自己的人脉资源发挥作用,占据人和;时逢乱世,建功立业的机遇多,曹操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占据天时;攻下袁绍,拿下首都,依靠黄河,占据地利。天时地利人和都集于他一人,他的崛起不是没有理由的。

论地盘和人口,当然是曹操强。

马超:还有甘肃青海一地,被马超所割据,地盘太小,不足道。

4. 魏方不希望达成共识可能性最大,等于困住手脚,使其不能够很好扩张和发展。

三国时期,三方为何不能达成共识,保持三分格局,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三国为何要统一?

曹魏的人妻,孙吴的萝莉,刘蜀的基,这都不是统一的理由。以下情节纯属野史,野的不能再野了。

先说一下曹操为什么要统一?

说某日曹操心情大好,与众位夫人酒酣脑热,想日啖荔枝300颗一下,突然发现岭南属于吴国管辖范围之内,而孙权关闭了大部分通商口岸,只保留了赤壁。对过往,货物征收重税。

荔枝需要吃新鲜的,后世唐玄宗专人专马,800里加急,也得在三天之后才能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

况且现在孙权闭关锁国,这荔枝从岭南运到许昌都坏了。

我曹操想赏赐一下自己的女人:丁夫人,环夫人,邹夫人几颗新鲜的荔枝都做不到。

一怒之下,怒而兴兵。引发了赤壁之战。意外吗?

凡人俗子尚不能忍,况曹乎?

再说一下刘备为什么非要统一?

号称中山靖王之后,根红苗正的帝王嫡系。阴差阳错成了织席卖履之徒。运交华盖漏船载酒,想用血荐个轩辕都办不到。

自己的亲大侄子,被曹操玩弄于鼓掌之中,这是可以忍的。

创业不易,好不容易有了两个铁杆,一个贩枣的,一个杀猪的,出则同行入则同床,出去打群架也有了帮手。

可曹操竟然金钱美女宝马香车赤裸裸的挖自己的墙角。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也忍不了。搞我刘备的男人,我就必须得跟曹操干,往死了干。

最后说一下,孙权为什么想统一但是他不说?

孙权其实对曹操和刘备的意见是一样大的。

先说这个曹操,饮马江边明明被自己打败了,还指点江山,大言不惭的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年纪是比孙权大了点,但指名道姓的说自己是个儿子,这就有点让孙权接受不了。而且是相当接受不了。

刘备的年纪跟曹操差不多大,刘备和曹操以兄弟相称。我孙权能把自己的妹子嫁给刘备,刘备还是我妹夫。怎么曹操就凭空长一辈呢?

搞铜雀台准备把我的大乔小乔都给霸占了?不对,不是我孙权的。大桥是我哥孙策的,小乔是我哥的兄弟周瑜的。他俩都去世了之后。我权得照顾大小乔。

还有这个刘备,娶了我的妹子,霸占了我的地。仗着有两个打手,完全不把我这个大舅哥放在眼里。

忘了当年被曹操追的惶惶如丧家之犬时,我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枪给枪的恩情了?

所以三国统一,没有那么多上纲上线的大道理可讲,

无非就是孙权,刘备动了曹操的女人;

曹操动了刘备的男人,还打算动孙权本人;

而刘备动了孙权的妹子,曹操准备动孙权的女人。

三国就这么点事儿。

三国时期,三方为何不能达成共识,保持三分格局,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用刘备的话说,“如今与我水火不容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

刘备认为他才是宽厚、仁慈、忠诚的仁君,曹操是峻急、暴虐、狡诈的暴君。孙权自称“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这就形成了都是以辅佐汉室为借口,曹操按照刘备的说法是用暴虐的手段辅佐汉室😄、刘备自以为是用仁慈的方法辅佐汉室😄😄、孙权则想尽他自己的力量来辅佐汉室😄😄😄。殊途同归……

孙权对曹操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对刘备,他认为:刘备是“猾虏乃敢挟诈”。刘备是孙权的妹夫,他与孙权的关系甚至不如曹操!总是以为孙权可欺。最后,被孙权很好的教训了一顿,不过教训的有点狠了,刘备一命呜呼。

孙权与刘备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相互猜忌、勾心斗角、两败俱伤。然而曹操却不是这样,曹操认为,刘备是和他一样的天下英雄、孙权是英雄中的英雄,“生子当如孙仲谋”。敬重对手才是曹操的本性👍!无疑,在当时的中国,孙权与刘备都是英雄、也都是枭雄,这一点让曹操说对了。

他俩既然都是英雄加枭雄,当然不是狗熊。因此,他俩就要展现出枭雄的气魄!谁都不服谁,不算英雄,敢对曹操亮剑,才能体现英雄本色。于是,纷纷剑拔弩张又以击败曹操为荣耀和资本。虽然,他们也承认曹操不是假想敌,是真正的敌人,是伟大的对手。

围绕着这三方势力,不可避免的就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群体,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曹操、孙权、刘备们身上,支持和鼓励本方的领袖对抗敌方的势力,他们就代表着当时的人心。在普通的民众难以明辨是非的时候,只能看着大家,这里的大家就是家族势力大的意思。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治理国政并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贤明的卿大夫们就可以。因为他们所仰慕的,整个国家都会仰慕;整个国家所仰慕的,天下的百姓就会仰慕,这样的话道德教化就可以浩浩荡荡地充满各个地方了。

按照《孟子》的教化,天下的百姓就应该看士族大夫,士族大夫们支持刘备,蜀汉的百姓就应该支持刘备;士族大夫们支持孙权,东吴的百姓们就应该支持孙权。

而曹操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这些士族大夫!逆天行道。所以,曹操不惜一切代价向士族大夫们开火,因为他知道,东汉末年的士族大夫已经飞扬跋扈的嚣张到了可以随意支配皇帝、官吏;甚至把诏书当成废纸一张;他们手中却掌握着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更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竟然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要想世世代代的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不受剥削、不受压迫、活出尊严,就要从曹操曹孟德做起: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的无奈是发自内心的,他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他也不想向他们妥协!那就一直打下去吧……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三国时期,三方为何不能达成共识,保持三分格局,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没有大局观点,不认为都是一个中国,都是炎黄子孙。这是其一;都想称霸,当霸主,都自认为自己是英雄,能败对方而成功。其二;都生在那个没落的四分五裂的社会,各自为阵是当时的现象,互相拼吞而独大,实现统一大梦,这是第三。

我以为是以上三个方面。可否?请评论。

三国时期,三方为何不能达成共识,保持三分格局,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你这就是典型的普通人的想法。古代那些王侯贵族可不是这样想的。

首先,在三国之前,中国大地上分分合合,打打杀杀的故事发生得太多了,所以后人都吸取了教训,谁都不敢轻信别人会对自己秋毫无犯。古语说“忘战必危”,就是这个意思。

一旦一个国家为了防卫自己开始建设军队,别国就会认为这个国家在准备侵略别国了,于是也竞相发展军力。随后稍微有点火苗,就很容易引发大战。这就是典型的现代军备竞赛的逻辑,在古代也是同样适用的。

其次,人都是有贪欲的,当了一个国家的国君,他往往还不满足,还想把整个天下都揽入手中。

最后,有些人是有使命感的。他认为天下就应该统一,只有那样人民才会免于战争,才能安居乐业,这些人认为自己就是肩负统一使命的人,所以就会不遗余力地去那样做。三国时魏国之所以想统一天下,就是典型地出于这种想法。

所以说,三国时魏蜀吴三个国家要想达成协议,维持稳定的三分局面,是很难的。因为谁都不信任其他两方,并且魏国的野心太大。当然,仇恨也是起作用的。比如蜀国进攻吴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吴国杀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所以刘备要给关羽报仇。

总之,要想维持天下的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去维持秩序。但在三国时,这样的力量是不存在的。所以稳定也是不存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