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看过曹操的《述志令》,你就知道他一生在追求什么?

曹操因为有一个手握重权的宦官爷爷,他的父亲曹腾还花钱买过一个太尉当当,不过因灾免官。曹操的起点比普通人高,不过和袁绍这种世家相比,还是弱得多。曹操很年轻就被举孝廉,换作其他人,应该是得意满满,但曹操却是这种感觉: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因为他知道他有一个宦官爷爷虽然给他带来了地位,但真正到了一定层次的圈子,这种身份只会带来减分。

此时曹操很清楚自己的现状,他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成为三公,而只是想当一个郡守。

从这里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曹操定目标是很实际的。

后来郡守干不了,被人排挤,他就又改变主意想当一个将军,希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结果将军也没有当成,因为天下大乱,何进被杀,董卓专权,曹操走上抗董之路。

他此时的目标只有一个,打倒董卓,结果反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杀的大败,差一点丢了性命。

再后来就当了兖州刺史,收入黄巾军,从那个时候开始曹操就与时代命运联在一起了,他被时代一步一步推着往前走,此时他已经没有目标,有的只是时代推动他的目标,因为他成了那个时代的幸运之子

他形成自己的团队,一个只忠于曹操的团队,在这个团队的运作之下,接汉献帝入许昌,击败袁绍,平定北方,收降刘琮,平定西凉马超,汉中张鲁,基本扫平了中原,只剩下江南和巴蜀之地。

当他的功越来越大时,手下人对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董召建议应该给曹操封公,虽然荀彧反对但也无效。就这样曹操成了魏公,接着是魏王,如果时间还有的话,让曹操再活十年,那他应该会称皇帝。

人的一辈子很少有人能按着自己预定的目标走的,都只是机缘巧合,时势而来,然后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刘邦他有没有想过当皇帝?

估计这辈子都没有想过,他只想混着亭长的位置。连当沛公都是被人忽悠上去的。不过当他当上沛公之后视野变大时,人心也就慢慢变化了,特别当他进入咸阳之后,整个观念都变了,他觉得他应该是天下之主,而不是一方诸侯,更不是那个想调戏卖酒女的小亭长。

大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这样,他们不会沿着从小目标走,都会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恰如其分调整,因为围绕你的周边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变化,特别遇到剧烈时刻,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所以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就是顺应时势之变化,顺势而为之,这就是他一辈子奋斗的目标。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曹操:匡扶汉室

刘备:匡汉室

孙权:汉室?

这不是搞笑,一个人的目标是什么,不取决于他说什么,而取决于他做什么。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口号,迎回二圣,自己干嘛去?退位让贤,还是弄俩太上皇?岳飞就死于当真了。

曹操致死没有称帝,毕其一生也是汉末的丞相,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反贼或者内奸,而他跳反了吗?

封王只是他对汉朝异姓不可封王,这一不合理的制度的挑战和颠覆罢了。

大家对曹操的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权力过大,功高震主

2.曹操爱面子,但不沽名钓誉,所以一直是强臣形象示人,而不愚忠

3.曹丕称帝是曹操死后的事儿,曹操虽然没让曹丕称帝,但也没让曹丕不称帝。

4.三国演义的误导,三国时期的序幕是曹丕称帝,而非黄巾之乱。曹操其实不属于三国时期,因为三国时期没开始他就已经死了。

这个问题也许曹操自己都不清楚,1.人的目标是会变的,2.有目标未必会有行动。3.不是没有目标就不能活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纵观整个《三国演义》,谁真正的读懂了曹操?读懂曹操的人都已经死了,所以曹操是一个寂寞的人,因为没人再能读懂他了。

第一个读懂曹操的人叫做陈宫,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到了陈宫治理的县内。陈宫不但没有杀他,还好吃好喝的供着,认为曹操是当世的一个英雄,于是抛家舍业地跟随曹操出去创业。两人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吕伯奢,老人家是曹操他们家的故交,结果曹操误会人家要杀他,将他们一家老小全部杀个干净,还放言宁可我负天下人,切莫天下人负我。听完这句话后,陈宫后悔了,他追随的人竟会这样滥杀无辜不知悔改,也看透了曹操的心思,太过于多疑,疑心太重,故而离他而去。

后来陈宫辅佐无脑的吕布,被曹操打败被俘,曹操有意留他做官,毕竟陈宫曾经有恩于他,但是陈宫宁愿死也不愿意给曹操卖命。他看透了曹操的虚情假意,只有他一死方能保住全家老小。

第二个读懂曹操的人叫做许攸,许攸跟曹操算是老相识了,应该算是发小了,然而他却选择帮助袁绍,袁绍跟曹操也是发小。然而袁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谋士众多却自己没有能力甄别谁才是最对的。官渡之战时,许攸看到袁绍大势已去,不是明主,于是转投曹操,一语道破曹操军中无粮,送给曹操一个粮仓,帮助曹操打败袁绍。

然而曹操对待他这个老朋友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安排,许攸得不到满意的官职,心里对曹操极度不满,亏了还是发小,就这么对我。于是他为了让曹操意识到他的存在和不满,每天喝大酒耍酒疯,闹的风言风语,就是想让曹操给他一个交代。然而曹操每天要忙的事太多,怎么会理会他呢?

终于许褚看不惯许攸的种种作风,在荀彧的授意下竟把许攸砍了,许攸不过就想找点事做刷一刷存在感而已,他断定没人敢把他怎样,这次他错了,他看准了曹操,却没看明白许褚。许攸之死也正好替曹操解决一个烦恼,否则他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许攸。

其实给他一个虚名能咋的,不让他有实权,把表面上的东东做足,让许攸面子上过得去,他也不就不闹了么!可惜许攸也算是一个聪明人,看明白曹操仍旧把命送了!

第三个看透曹操的人是郭嘉,郭嘉是个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在军事上给曹操很多帮助,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还曾想到过郭嘉的好。论智谋,郭嘉一点也不输于诸葛亮跟司马懿,然而他却是个短命鬼,身体太过于羸弱,他认为曹操是一个能够做大事的人,对于不拘小节这一块,郭嘉跟曹操是同样的想法。

就好比曹操战吕布时,水淹下邳,虽然曹军大胜,但是不知有多少无辜的老百姓遭受灾难,而出这个主意的人就是郭嘉。有人说郭嘉造孽太多才导致英年早逝,或许说的真对。不过曹操跟郭嘉还是很合得来的。

第四个看透曹操的叫做杨修,杨修一直都是辅佐世子曹植的人,无奈他太过于聪慧,猜透了曹操的许多想法,很多人是看透不说透,他倒好既看透又说透,招来了曹操的厌恶,最终因为一个口令“鸡肋”而导致被曹操所杀,杨修是真聪明呢,还是真傻呢?或许他只不过想在曹操面前表现的更好一些罢了,只不过他的优越感并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或许只有他被砍头的那一刻起,他才真正的看清了曹操的本质,他不应该处处把风头都抢了,曹操也是一个爱面子的人,更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临死才明白,晚了!

第五个看透曹操的人叫做荀彧,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荀彧期盼着曹操能够统一中国恢复汉室,然而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想要的并非仅仅是一个魏王而已,他想要的是自己来做皇帝,然而他需要的是像荀彧这样的汉室老臣们的支持,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名正言顺。

然而荀彧老了老了不想晚节不保,他这一辈子吃的都是大汉朝的饭,他对就得对大汉朝无比的忠心。而这个时候让他换主子,他当然不干。作为一个劳苦功高的人,曹操那他还真是没有办法,最后送他了一个空饭盒,荀彧当时就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里已经没有汉室王朝,有的只有我曹氏江山,你一直坚持吃汉朝的饭,如今已经没饭可吃,等待的只有饿死。

荀彧明白曹操的用意后立马自杀了,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曹氏集团已经没有他立足之地,他的存在只能是曹操称帝的绊脚石,故此他选择了离去。

第六个看透曹操的人叫做司马懿,曹操在时,司马懿隐藏锋芒,他不敢过于表现,只能选择隐忍。换句话讲,只有曹操能够驾驭得了司马懿,这一点曹操自己也知道,所以他临终时都让曹丕提防司马懿,可以说曹操三代人对司马懿的提防都很到位!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露出一点光亮他就能光芒万丈,只有司马懿是看透曹操而活的最长久的人,只有他懂得养生之道,更懂得收敛夹着尾巴做人。可以说曹氏集团发生所有的事,他都历历在目,他心里都明白,但是他就是不多嘴。他对曹操的了解胜过曹操自己,故此他才能长盛不衰。

以上六个人应该是最了解曹孟德的人,曹操忙忙碌碌的一生,同样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其实最终还不是想要自己称帝,不过还没等到他登基的那一天就死掉了,这一点刘备跟孙权就比他幸运多了!不是他不想当皇帝,只不过阻力太大,他有生性多疑,想法太多太奇怪,最终没能坐上龙椅。这么看来,他要比假仁假义的刘备好的多,至少他这一辈子都是汉臣,这也值得为他点赞了!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阿瞒的目标是收复台湾,可惜没等到那一天!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统一华夏,让华夏生民过上,用现在话讲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平凡幸福的日子。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这是当时的时势和曹操本人的能力和抱负的结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