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这个问题问得很妙。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结构造成的。

中原王朝的根基在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定”。

住的地方固定:大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居住地方,活动范围不超过一百里。

生产资源固定:土地都是有主的,都已经分配好的,开荒是不现实的,除非是大战乱之后。

关系是固定:生活圈中主要由家族和亲族组成,抬头见到的是亲戚,低头遇到的还是亲戚。

“定”的基础上自然就需要秩序,如果没有秩序,那“定”就会变成“不定”,这样就会带来大灾难。

正因为基于这样的生活习惯,中原王朝特别讲究“礼”。“礼”的产生是“定的需要。“礼”实际上就是一种秩序规范。人人都守礼,尊礼,那天下就能安定。如果人人不守礼,天下就乱了。

当一整套制度完善之后,那就需要将权力交接事件固定下来。

从夏王朝之后,基本上就是父死子继。

有权势的人为了开枝散叶,往往会娶多个老婆,生多个儿子,但是权力宝座只有一个,哪个儿子上?

一开始是论贤,谁贤谁上,后来发现论贤有一个大问题,会使得内部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每一个儿子身边都会聚集着一大帮支持者,这些支持者会互相攻击,儿子之间也不会和睦陷入纷争,因为大家觉得自己都有机会。这样反而会成为王朝或家族最不稳定的因素,兄弟之间应该是团结一致,而不是内斗。

所以继承者必须要固定下来。

谁最合适,自然是正室的长子,也就是嫡长子。这个制度一确定就将母亲和嫡长子绑在一块。

母凭子贵,子靠母贵。

正常情况下当嫡长子出生之后,大家都会默认他是接班人,自动聚集到他的身边,这样就可以完成权力的稳定交接。不会出现因为大臣支持的对象不同而产生混乱。其他儿子知道自己没有机会,自然也会选择支持嫡长子而不是和嫡长子对着干。

比如刘盈被立为太子,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结果受到张良,叔孙通,周昌等众臣的反对,最后不得不放意自己的想法。

再比如袁绍因为喜欢小儿子袁尚,最终在立嫡问题上没有弄好。这家伙让三个儿子各管一州,袁绍一死,三个儿子就内斗,结果给了曹操平定北方的机会。

刘表也是如此,他死后立了小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没有立长子刘琦,结果曹操一南征,刘琮就投降了。

所以立嫡长子是最稳定的一种权力交接模式,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总体来说这种制度对于农耕文化来说是最优的,因为符合“定"的预期。

游牧民族刚好和农耕民族相反,他们的特点是“动”,也就是他们存在的变数。因为他们要随草而居,充满流动性,今天可能在这里,明天会移动到哪里去了。

他们是在不断移动中现实文化传承。这样也形成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游牧民族热情奔放,能舞能歌,释放自己的个性,快马扬鞭,而农耕民族就相对内敛,沉稳。

游牧民族的成年男子需要骑马远征,这样留守家中的反而是最小的孩子。

长子在外打拼,遇到不确定的事情也比较多,有些甚至会失去生命,大概率无法和父母呆在一起,特别是父母已经老去,无法再次奔波迁移,这样小儿子就成了最佳照顾父母的人选。

幼子守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他们还形成一种“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风俗。父亲过世娶继母,兄死弟娶嫂。

这种风俗在中原王朝看来是无法接受,是一种乱伦,但在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中却习以为常。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嫁给呼韩邪单于,结果呼韩邪单于一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这让在中原文化下长大的王昭君接受不了。当时的汉王朝明确告诉她要接受匈奴的习俗。所以和亲之女作出的牺牲是十分巨大的,只能默默承受文化冲突带来的痛苦。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与复株累单于生下二女。

这就是“定”与“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结果,一切社会制度都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生活方式看对方都不舒服的,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中原王朝随着王朝的统一和礼制的完善,采用的是“立嫡立长”的继位制度。而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地域的外界影响以及民俗内部的影响,他们所采用的继位制度非常混乱,并不完全是幼子守业。各民族以及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的历史时期继位制度都有所不同。但是在正常状态下,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都是确保在王族内延续的,所以国王的兄弟和子侄都具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继承特点不像中国王朝的继承具有唯一性,它是具有广泛性的。

比如匈奴单于的继承制度,他们并没有立嫡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王族内单于的兄弟和子侄都有继位的资格,新单于的确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前单于指定继承和通过王庭内各用事大臣选立继承。二就是自立单于。

选任新的单于也会受其政治的影响,首先,所选任的继承人必须是成年人,具有带兵征战、树立威信的能力,才能统治匈奴国家。其次,就要受母族的影响。

像匈奴头曼时代,因宠爱后来的阏氏(即王后),所以想废掉太子冒顿,重立少子,并把冒顿送于月氏部落做人质。后冒顿逃回,训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等到时机成熟,便弑父杀后母及弟弟,自立为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因此,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具有混乱性,他们既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所以其内部的争权斗争尤为激烈,这也是他们日益分裂、衰败的原因之一。

直到后来许多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才慢慢也以“立嫡立长”为主要的条件。比如鲜卑族、契丹族等。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只能说中原王朝基本上遵从嫡长子继承制,游牧民族的幼子守业,这个业并非指江山社稷,并且大多数时候是兄终弟及。

继承制度上的差别,主要是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中原王朝以农耕文化为主,物资相对较为富饶,社会,政治环境都比较稳定,资源匮乏容易导致争斗,而政治稳定不是说统治者在位时间长,而是指统治者即便亡故了,也不容易出现国家分崩离析,不同政治势力互相残杀,争夺权力的情况。

这主要就得利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也是宗法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国家的君主,他所拥有的权力,土地,财富都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如果在他死后,将政治权力,领土和财富全都平分给所有的子嗣,那么当这位君王驾崩之时,其实也就是原本的国家覆灭之时。

比如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驾崩后,没过多久就分裂了,虽然蒙古人的势力继续保留了下来,但和曾经的蒙古帝国相比,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而嫡长子继承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所有的权力,领土,均交给嫡长子来继承,确保嫡长子相对于庶子始终处于大宗的地位,这样一来即便君王驾崩后,也不会削弱国家原本的力量。

可能有人觉得这对庶子而言并不公平,但是这对确保国家稳定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从出身起就确定了身份的差异,也能减少为了争夺储君之位产生的内耗,但这种制度也是存在一定弊端的,嫡长子可能是个傻子如司马衷,也可能是个无德之人如刘奭。

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绝对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皇帝并非是嫡长子,如刘恒,李世民,胤禛等等,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为了确保皇权统治不被削弱,确保封建政权能始终处于稳定,减少政权内不必要的内耗。

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落后,前面我们说过,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物资匮乏,所以部落之间也时常为了争夺物资爆发冲突,生存之道就是弱肉强食的,所以大多数的游牧民族政权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中原王朝在国家动荡,君主驾崩时,都会有主少国疑的顾虑,更何况是本来社会就不稳定的游牧民族政权,对于这些政权而言,君主驾崩时,往往也是政治环境最不稳定的时候,即便内部不会出现争夺权力的斗争,也会担心其他部落趁机来掠夺。

所以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前任君主即便死了,继任者相对年长,对政权内部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继任者通常也是较有威望的人,可以迅速稳定住局面,让政权不至于瓦解,团结内部各种势力,也能威慑住外敌。

如果君主病逝时,他的子嗣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稳定局面,肯定也是传位给自己的子嗣,什么叫幼子守业,举个简单的例子,年长的孩子成年后,给他另外建房子,分给他牛羊,幼子和父母过,给父母养老,父母病逝后剩下的老房子,财产给幼子,这才是所谓的幼子守业。

成吉思汗死后,拖雷继承的就是蒙古本部的大部分军队,而登上汗位的人是窝阔台。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我有一个新颖的看法:因为中原王朝皇帝的老婆多,儿子多;游牧民族单于(皇帝)老婆少,儿子少。

一、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中原王朝的皇帝老婆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所以儿子也多。嫡长子继承能防止失序,保持稳定。

嫡长子继承制规定通常皇位继承人为嫡长子,有一条潜规则:“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之所以中原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根据中原地区农业以稻麦等谷物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决定的。

相比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业,种植农业收获更为稳定,所以经济更为发达,有吃有穿,能够养活的人口多。

饭饱思淫欲,所以中原王朝的皇帝普遍骄奢淫逸,娶的老婆比北方游牧民族多很多。

传统的说法是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据说皇帝的老婆太多了,所以睡觉都要翻牌

老婆多,那么子女便可能跟着也多,那么谁继承王位?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为了防止子女争斗与厮杀,保证王位的稳定传承,于是就制定出了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在周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嫡妻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继承王位的顺序是:嫡长子――嫡子――长子。

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确立了嫡妻的地位。皇帝就可以通过确立嫡妻(皇后)来管理众多的老婆,确立老婆们的身份与地位,实现贵贱有序。

“母凭子贵”,将儿子们争权夺位的矛盾转移到老婆们争风吃醋上,然后皇帝老子将老婆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其实与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是有关的,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后宫妃嫔制度都有关系

只有嫡子有继承权,嫡庶有别,这样有利于削掉王侯的权位,将权力向皇帝集中。

二、游牧民族“幼子守业”的意义

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即便是单于(游牧民族的皇帝)的老婆通常不超过五个手指头。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单于娶的老婆比较少呢?

这个游牧民族的游牧业有关,主要经济来源是养牛羊马,主要农产品就是肉、奶和制品。

这些肉制品通常不易保存,不像谷物能放置一两年。所以食物不稳定,碰上天寒地冻的灾荒,牲畜大规模死亡就要饿肚子了,因此养活人口有限。

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生产周期更长。种植业一年可以收一两季谷物,而畜牧业养一头牛羊少说也两三年吧。所以,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草而居,人口规模通常不如中原王朝。

人丁不兴旺,娶老婆就困难了,所以游牧民族以前普遍存在:兄长死,兄弟娶其嫂子等现象。人少,女人就少,单于就不可能娶太多的老婆,不然内部的其他男性就会心理不平衡。

食物少,老婆少,相对能够养活的孩子也少,所以游牧民族通常情况下确定“幼子守业”。

为什么?很简单,大人要干活,成年男子要从军打仗,而打仗会死人。幼子年龄小自然各种生产与打仗经验就少,适合在家学习。

如果让幼子也跟着上战场,估计会导致后继无人的后果了!上战场通常最先死掉的人是没有经验的新兵,幼子力气小、经验少、心智不成熟,死亡的概率比其他成年人或者兄长更高!

所以,幼子适合在家守业,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人之常情,游牧民族自然也遵循这点。

但是,“幼子守业”只是一般的游牧民族潜规则,实际上游牧民族的单于或者可汗的确立与王位传承有其他规定。如指定继承或者通过比武、比赛、投票选举等方式产生,此外还有自立、篡位等,方法和形式多样。

总结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原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游牧民族确定“幼子守业”,这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

我的看法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吧:中原王朝的皇帝老婆多,儿子多,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与稳定;游牧民族的单于老婆少,儿子相对少,“幼子守业”有利于促进人口发展,保持繁荣与持续。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联系)

文人鬼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与交流。你的点赞、评论、转发与关注都是对我的支持!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中原王朝嫡长子继位这个是惯例。同样游牧民族幼子守业也是通行做法,是一般百姓之家的惯例和通行做法。但是这些惯例在中原王朝和游牧汗国之中却被践踏。原因无他,权力的滋味一担被品尝,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更加适用的是丛林法则。

当初秦朝秦始皇嬴政,由于举棋不定,没有明确秦朝继承人的问题,最终为秦帝国的崩溃埋了一颗雷。

到了汉朝也不是嫡长子继位,总是存在诸多诡异事件,刘据为势所迫,起兵诛杀汉武帝宠臣,结果兵败被灭九族。

隋朝文帝之后,嫡长子杨勇被杀,老二杨广继位。

唐朝,李二公子立功巨大,功劳巨大,功无可分,引起嫡长子建成的忌惮,结果相互攻击,最终玄武门之变,为弟所杀。

宋朝,北宋赵匡胤,之后帝位传给二弟赵光义。

辽国,耶律阿保机,死后,嫡长子耶律老大,为母亲不喜,老二耶律德光继位。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铁木真,虽然将蒙古本部及大多数兵马继承给幼子拖雷,但是却把汗位传给了三子窝阔台。

明朝朱元璋,想要将帝位传给嫡长子朱标,奈何朱标死在前,又将帝位传给嫡长孙朱允文,奈何架不住狼性十足的嫡二子燕王朱棣的觊觎,最终成就了明朝的永乐盛世。

清朝,皇太极是第八子,继承汗位,福林是第九个儿子,奈何有人帮,继位成为清世祖。

所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什么长幼没有的事。

(玉之溪)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其实很简单,不过不好意思说罢了。游牧民族生活条件恶劣,女性生存不易。盛行抢婚,强过来的头胎长子搞不清是不是自己的种,于是幼子继承。成吉思汗自己的长子术赤就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