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么是不惑,网上答案很多,《论语》中就有解释。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
类似的解释还出现在下面: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
不惑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知者,如果不是知者必有惑。什么是知者?
这个也是有解释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知者应该像水一样,流动的。
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是《道德经》给出的解释,有些人说你解释儒家的经典居然用道家的内容去解释。儒道是一样的,只是孔子和老子之后,他们的弟子各执一派,都认为自己的祖师爷讲得对。既然祖师爷的对,其他人与祖师爷讲的不同就不对了,这样才形成了两派,事实上当他们执于祖师爷的言论对错时,就已经偏离了老子和孔子的本意。
再结合“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们可以简单地给知者画一个像:
知者不会受到名利、地位等一些外力所惑,他们不会去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他们能很好地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们已经很好地适应整个社会,可以像水一样与整个社会相融合,而不是另类的存在。他们开始与社会无缝接合,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以及发生在社会上的一切他们都能理解,并且会采取一定的行动。
这样的人就是知者。
知者和五十知天命的差距在哪里?
只有看清楚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结构,一切现象,这样你的视野才能正,你的眼光才不会被私欲所困,自然的慢慢地你就知道天道在何方,这就五十知天命。
从三十而立到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这一阶段是很重要的,如果四十不惑都过不了,那就不用聊五十知天命了。
有一些人虽然年过四十,一提起某事还是爱恨情仇,凡不同的恨不得消灭之,攻击之,毁之,如此总总党同伐异,只要认知不同,就想灭之,只要认同就拼命吹捧之。
没有一颗理解包容社会的心,只是用自己那颗妄心去理解整个社会。一些人可能连论语都未必搞清楚,他们就高喊打倒孔子,孔子误国等等。
他们自认为自己认知很清楚,已经不惑,事实上还是大惑,不管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提倡包容,没有包容哪有天下。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得失,就看不见大局,就会愤而起之,怒而骂之,接而毁之,乐而不疲。
老子说天生万物,何谓万物,物物不同才称万物。孔子说大同天下,何谓大同,大家不一样才有大同,如果大家一样那只能是相同而不是大同。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没有一颗同理心,实际上就算你年纪上了五十,六十,你终究还没有过不惑这一关。如果眼中只能看到得失,一切行事只奔自身利益,那就不用谈知者,也不用谈不惑了,因为这个太远了。
至于三十而立,立什么?立的就是圣人之志。
暂时解释到这里吧,类似的文章我写过比较多。感谢提问者的问题,也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孔子曾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顺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从如何 踏入学者之道,到成为一代大师的分阶段性总结。这个总结非常经典,即使我们运用现代认知发展来检验这个说法,那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孔子的话流传将近三千年,一些人对孔子的话有自己的理解,往往不是孔子原来的意思了。
我们对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之中发展出来的引申与欣赏的现象。
比如大家提到的“四十不惑”。我们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人到了四十岁,不应该有困惑了。那么是那些方面不应该有困惑呢?
那就是各有各的人生体验了。比如,做生意,可能觉得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赔与赚,做教师不应该困惑的,可能就是怎样叫学生自己发展得最合适。普通老百姓觉得最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贫贱富贵等等。总之,每一个,到了四十岁,确实不应该有“不能理解”的事情。
这样理解“四十不惑”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只不过,这真不是孔子的“四十不惑”。这就是说,孔子虽然传下来这么一句话,但是,老百姓觉得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的那种感受。
其实,孔子当初,真的不会想到别人会那样理解他的“四十不惑”的。不过,即使孔子觉得“这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他也会哈哈大笑:你们说的也对啊!
孔子晚年对自己的学术的总结。非常经典。他说的“吾十五有志于学”,这句话关键是“有志”。所谓的有志,就是有自己的爱好和信念。所以他“三十而立”了,这句话的关键是“立”。既然孔子有志于学,那么十五年学得怎么样了?孔子用一个字回答了你:“立”。我们可以说,立,就是完成了全部学业。
以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合理。因为孔子要学的可不是一个一般水平,也不是一个专业,孔子可以说,是把当时所有的学术都进行了系统学习,而且要达到很高的水准,按我们今天来说,孔子三十岁完成了博士学业,一点也不夸张吧?
要不,他怎么教天下英才?孔子有的学生,三十都超过了,还跟孔子继续学习呢!你说,孔子没有很扎实的学术基础行吗?孔子三十而立了,这不代表所有人一定都会三十而立的。
古代如此,今天同样如此!
孔子,三十岁以后继续学习,进入四十岁,这时的他,据自己的回忆,到了“四十不惑”的境界了。那么,什么叫不惑?当然是各种学术之间的矛盾异同嘛!是不是?你想想,就以孔子教授的课本之一《诗经》来说,你肯定对《诗经》中的一些篇章没有不同理解吗?不可能的是不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他们本身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孔子回答,而学生也会拿出不同的说法请孔子分析异同,孔子肯定会做到“不惑”的,也就是把问题的矛盾异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既不贬低别人,也不夸大自己的作用。孔子一向强调“中庸”,那么不惑就是孔子具体的“中庸”了。
所以,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学术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则信念,已经非常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惑”,挺好的。
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信很多人,特别是男人对“四十不惑”这个词充满着感慨,很容易就洋洋洒洒谈一番自己的感受。香港电影有《男人四十》,也有《女人四十》,都很好看。的确,“不惑”二字已经成为了四十岁的代称,不仅今天的人容易感慨,古代的人也一样感慨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句“四十不惑”究竟指的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有没有什么“本意”或“具体所指”呢?
不妨来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这句话是孔子说自己,是“吾”开头,而不是“人”开头。那么问题来了,“四十不惑”是专指作为圣人、先师的孔子本人呢?还是指每一个人?换言之,我们普通人有没有资格说“四十不惑”?回答:宋代的邢昺对此作了回答:“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意思是说,这里的确是孔子的自况,是孔子在谈论自己的成长历程。孔子是圣人,凡人理应向他看齐,才能谈得上“四十不惑”。
这句话,孔子既是谦虚的,因为他说明了自己的“德性”是一步步达到的,不是天赋的(如耶稣),也不是靠武力(如皇帝)、金钱(如今天 的资产者们)堆出来的;孔子又是自豪的,因为他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了这条修为之路的可行。
问题二:是不是任何人到了四十岁,都能不惑?从《论语》原文看,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四十不惑”了。至少要先满足“十五而志于学”和“三十而立”两个条件。如果一个人从来就没有“学”过,那么就是活到耄耋之年,也达不到“不惑”。
换言之,不惑,最起码指的是“儒家知识与道德”的不惑,而不是不学无术,到了四十多岁就自以为有些阅历了,就可以当大叔了,教训人了,指挥儿女了。
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出现一个人或是因为有钱,或是因为做官,或是因为年纪大,就可以充当人生导师的现象。
而即使是孔子,从十五岁有志于学,也才敢到了四十岁才小心翼翼的说一句“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已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
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其中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已的修养后,|| 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
"四十而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人和事后,|| 对自己确立的原则不疑惑 ||,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
总之,这一段话,是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谢邀/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古时说的: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是古时候,现代社会不一定适用了,引经据典只是参考而已!
现在四十不惑什么?什么都惑,已经中年的男人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重负基本上由他扛,累了委屈了眼泪只能往肚里咽,脸上还得装出卖笑的样子,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虽然说不是全部,但比例很大,因此请关爱这个“不惑”的群体吧!
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谢悟空邀请!
男人30而立,40不惑,是什么意思?大家怎么理解?
40岁不是指认命,而是指一个男人到了40岁已不受外界诱惑,因为40岁的男人已趋于成熟,外界的灯红酒绿已引诱不了40岁的男人。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天命,60耳顺,70古稀,80耄耋。
一般就男人而言,30岁以上已能准确分辨是非,因为30岁的男人,已到了而立之年,成家立业,已是燃眉之急,再也不能像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一样任性了。
一样男人30岁.40岁,不能干出一番事业,那他这辈子已很难出人头地了,因为男人40岁以后在身体.精力.大脑思维方面已走下坡路了。当然啰大器晚成者也有之,但微乎甚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