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春秋》的书名为什么不叫夏冬,估计很多人心中有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断层造成的。
《春秋》据说由孔子编撰成形的,代表的是孔子的观点,而并非如实记载历史的发生,正如《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撰,那里就代表他的私人观点。《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又称《春秋经》、《麟经》。后世对《春秋》进行补注又形成好多派别。
《春秋》主要讲的是怎么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之事。
很多人都好奇,怎么会用两个季节的名称作为题目,既然可以叫春秋,为什么不可以叫夏冬呢,所以提问者有此疑问是很正常的。
喜欢文学的朋友会发现古诗中出现东风一定是描写春天,出现南风一定是描写夏天,出现西风一定是描写秋天,而出现北风一定是描写冬天的。
再比如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呢?
诸如此类的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与古人对天地定位和理解在关。
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古人观察到的,他们就以这个为基础开始了华夏文化的创造。
太阳从东方升起,这自然象征着希望,一天之计在于晨,同样也有一年之际在于春的说法,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所以东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生,生命,生机。
四个季节中最符合这个特点的自然是春天。
春天自然就被古人将其安排在东方代表着生,而秋天是什么?
太阳落山这是一种收缩,肯定不是希望而是一种肃杀,这是在西边。
秋风扫落叶,这是一种凄凉,和太阳西下很相象,古代将秋天放在西边。既然春天代表生,那秋天自然和死有关系了。
南方代表夏天,也就相当于太阳正午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热。同理北方代表冬天,最大的感觉是冷,这就好比是下半夜里。
看到这里,古诗中出现的说法相信朋友们不再疑惑了。
为什么又是买东西呢?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大家就往集市中走,古人没有时间和钟表,只能看太阳。当赶到时,太阳正好是日中时分,太阳西下时大家就各自散开回家,交易结束。
所以华夏文化说到底根本还是天地运行的规律直接相关。
这个观念建立之后再看下面的内容逻辑上就很清晰了。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居贵左,兵贵右?
朝南的房子是最好的,皇帝坐着的位置也是坐北朝南,此时他的左右手在哪个位置?
他的左手在东边,右手在西边。刚才已经说过了东边属春天,属木,代表生。西边属秋天,属金代表肃杀。为什么“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应该不用解释了。你翻史书会发现只有秋后问斩没有春后问斩的。
在古人眼中春天是万物生机之时刻,不是杀戮的季节。
《道德经》中还有一句话: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这实际上又是方位的拓展。吉自然是生的,凶事自然是与死有关。
所以《春秋》讲的是生与死,也就是这本书讲的是怎么让百姓安居乐业,有生机有活路,这就是春。秋自然是治理天下需要刑罚,同时守护国家也需要武力。
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要写什么了。
当只关注百姓生计,却不注重守护,容易被国外入侵,同样只是强大武力却不关心百姓,百姓自然有意见。这就是《春秋》之深意,也很符合阴阳之道。
至于夏冬,夏冬即不代表生也不代表死,一个表示达到了最高点,另一个表示第二轮的开启,第一轮的结束。这个怎么看也和治理国家没有关系。
讲到这里顺便再多说一句。《道德经》中还有一句话: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很多人对圣人为什么执左契,而不是右契有疑问,还有人会问左契是啥?
你看完上面的内容我相信你对左契的意思肯定很清楚,左契就是给人以生机的意思,如果右的话那就是杀戮了。关于这些根源性的文化我在《从抱拳礼、拱手礼为什么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聊聊传统文化核心逻辑 》也有详细的说明。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弄清楚我们文化的核心逻辑,再去看会比较清楚,否则很容易会觉得好难理解,或者自己在那边按现代的字面意思在解释,容易造成理解困难,或理解差之千里。
所以当你喜欢传统文化,时间越久,你就会很自然地找到《河图》、《洛书》进行研究,因为这是华夏文化的起点和根源。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一年四季春季代表万物“生发”,也可以说是“发生”。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可以说是看“结果”的季节。
对事物来说就看发生和结果,所以历史事件看的是发生和结果,记录的是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因此记史叫“春秋”。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本记录了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的史书,就名曰《春秋》。这本由鲁国完成的史书经孔子据其历史作了修订(一说是书本就出于孔子之手),成为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故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全书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这一历史时代因之称为“春秋时代”。由于它的编年史特征,后亦称列国之史为“春秋”,成为编年史的通称;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之类。春秋时代(前770~前476)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分晋这段历史为界。经孔子修订后的《春秋》成为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其最大特点是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以一字一语暗含褒贬,寓以大义;故后世称此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对《春秋》记述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之作都统称为“传”;其中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较为有影响。“春秋”一说自此也就愈发深入人心。
撇开历史不说,从春夏秋冬四时来说,四时分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始于春终于夏,阴始于秋终于冬;阳气自古视为正气上升,阴气视为邪气下沉;始为生,终为暮;自然取宜为正而生者,不宜邪而暮者,故言“春秋”,不言“夏冬”;就“春秋”而言,始于春,暮于秋,己有四时暗含之意,可谓是“春夏秋冬”四时之简称。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而在先秦,北方以种谷子为主。谷子就是“禾”。《说文解字》说:“禾,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夏历二月正值春天,夏历八月正值秋天,所以从春到秋正好是一轮耕种的季节,因此一个春秋就代表了一年。
甲骨文、金文的“年”字是上面一个“禾”字,下面一个人,会意把禾收获回家,正是一年收成的意思,因此古代的“年”表达的是一个春秋的轮回。
而历史是由一年一年组成,因此鲁国即以春秋来命名历史,《春秋》也成为儒家经典。后代史学界为了区别其他时代,就把鲁国《春秋》记载的时代,称为春秋时期。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答:换个角度用卦象来讲吧,后天文王八卦是用,正东是震卦属于木,季节是春分;正西是兑卦属于金,季节是秋分;这两个时间段白天与黑夜是均分的,最为舒适。我们的人文在讲些什么?不就是希望有美好舒适的生活吗?这是全人类的共识。
正南是离卦属于火,季节是夏至;正北是坎卦属于水,季节是冬至;这两个季节合起来就叫“水深火热”。
引申到人事人情,社会到了水深火热夏冬季,生无可恋,还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这样就知道,讲“春秋”是唯一性的道路,从天道的黑白均分可以知道,财富与权力不能出现强有力的制衡之要,就会走向“水深火热”的道路,社会分配尽可能做到均衡一点,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春秋的实际意义是王权不能畅行天下,与诸侯平分秋色之义。敬奉!2021年4月13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这应该没有什么原因。这纯粹是当局者的权力和自由。就像我们普通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也许是为了图个吉利,也许是满足家族辈分的需要,也许是对未来寄托什么希望。比如什么招弟呀,狗剩呀,完全凭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至于几千年前为什么叫春秋,也一定是当局者的意志和随心所欲。大概是古人看到春天春光灿烂,春花浪漫,秋天秋叶红遍,收获累累,不是有春华秋实的成语吗。所以当局者就把那个时期叫春秋。
纯属个人想象,不必当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