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中,李白遇见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去买针,反而费好大劲磨针呢?
这个老太太自然不是普通的老太太,这是来点化李白。古人不像现代人喜欢将道理讲给别人听,古人喜欢设置一些场景,让人自己去悟。老太太当然不是真的在磨针,因为铁杵的价格比针贵多了,买得起铁杵自然买得起针了。
想通这一层自然就知道这个老太太不会真的在磨,而是点化李白。
这是一个传说而不是史实,这一点需要弄清楚,这是有人编的。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上面这个记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基本上相差无几,这个作者叫祝穆,他是朱熹的亲戚,李白遇到老太太磨针大概率是他说的。
他有一个爱好,特别爱读书,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不仅自编书籍,而且自家刻书发行,那你想想看这样一个人他编出这样的故事,意图是什么,不言自明了,显然暗示你要是努力,以后也可以像李白一样,这是典型的劝学。
为什么这个故事会流传这么广,因为这是一个讲给小孩子听,热爱读书的最好范例。
李白这个故事最早应该是他编的,但是铁杵成针这个故事是他原创还是编的,这个知常容就不清楚了。因为铁杵成针这样的事情,不止李白遇到,真武大帝也遇到此事,而且情景也很像。
净乐国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道。久之,无所得,欲出山。见一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冲举。——《夜航船·九流部·道教》
是不是情景差不多?
那到底是谁抄谁的呢?
真武大帝在北宋时还是龟蛇的形象,但到南宋就人格化了,扩大了信仰的影响力。真武大帝最火应该是在明代,相传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受到真武大帝帮助。朱棣当了皇帝后就下诏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
任何一个神仙的出世都伴随着很多传说,因为真武大帝人格化在南宋,李白这个传说也出现在南宋,所以还真不好说是谁抄谁的。
典故中,李白遇见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去买针,反而费好大劲磨针呢?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相信,这个典故是真的。
可能是:李白少年轻狂,放荡不羁,学习不好好用功。
李白父母心里焦急呀,遂想一法,与磨针婆婆串通好,在李白游玩的必经之路上等待,噌噌噌,噌噌噌,山寂只闻磨针声,把李白诱过来了。
一问一答,一问一答,讲了一个持之以恒,成功的道理。
看李白走远了,婆婆收起铁杵,也不再磨杵了,接下来去找李白父母要好处。
后来,李白持之以恒,刻苦用功,成了一位大诗人呢!
典故中,李白遇见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去买针,反而费好大劲磨针呢?
作为寓言、神话和历史典故,其寓意在于启迪和教诲,并非指事件的真假虚实。如果纠结于事件的真相,势必会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所以,铁杵虽然不能磨成针,但它依然作为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佳话,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好比明知道孙悟空一个筋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是假的,是神话故事,但人们仍然愿意看。孩子看是为了娱乐,大人看是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接受西天取经那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而如果非要纠结它是真是假,岂不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愚公移山,挖山不止,愚公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总有一天会把王屋山挖走。这无非就是倡导后人为达目标楔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而如果嘲笑愚公不开窃,绕道而行岂不完事大吉。那么,愚昧的恐怕不是愚公,而是我们自己了。
李白年轻的时候,看到有位老婆婆在河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杵(铁棒),询问得知,她是要把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自然很诧异:这得猴年马月才能成功啊!
婆婆说:滴水成河,粒米成萝,水滴石穿,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李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从此发奋刻苦不畏困难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这无非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寓意,它与这件事是真是假完全没有关联。
总结:
综上所述,就是老婆婆不去买针,而坚持要把铁杵磨成针的原因所在。
典故中,李白遇见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去买针,反而费好大劲磨针呢?
对铁杵磨成针这样的教育人的典故做这样的的解读,有点无聊,也没有什么益处。
这样的颠覆破坏式解读,有百害而无一益。
关于李白是否真的遇到过磨铁杵的老太太,这个故事都是不能随便颠覆和挑战的。给孩子启蒙的这些故事寓言,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行为准则、道德标准,有点像我们数学、物理学科的典型的规律、定义,是总结归纳提升过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在生活里找原型,去钻牛角尖的。这些故事寓言,就是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创作出的要传递某种信息达到某种目的的作品而已,没有必要非得在生活里去找到什么原型。
成年人拿这样的“考证”“发现”去大张旗鼓地“纠错”“纠偏”,貌似聪明,其实暴露的恰恰是自己的无知和肤浅,根本就没有弄明白古人凝练总结出这些经典典故的意义究竟何在,没有真正搞明白这些经典典故的产生本身就是专门服务于劝说、游说和教育人的,讽喻这个办法的效果就是帮助说明问题提高说服力的。
如果真的是小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个孩子确实比较聪明。但也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按照这个孩子的智商发育程度给她提供更适合她的读物或者教育方法教育材料,而不是陶醉于她能够发现经典中这些本来就是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创作出的寓言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发生过。
另外,如果孩子过早地失去享受孩子成长阶段一定会有的想象力,失去了对世界充满灵性和童趣的想象,也意味着孩子已经过早地告别了童年,也实在是特别无趣的一件事。
再如果,如果孩子的这种过早告别童年的事情是因为成年人用自己的智商“惊奇地发现”故事中的“漏洞”并“帮助”孩子“理智”地提早告别童年,那就不仅是无趣,还相当残忍,算得上相当可恶了。
典故中,李白遇见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去买针,反而费好大劲磨针呢?
李白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总是逃学。
有一天,李白又去游玩了。他来到小溪边,看到一个老奶奶在吃力的磨着一个棍子粗的铁棍,李白感到很好奇:“老奶奶,您磨它干什么啊?”
“做针,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老奶奶头也不抬,磨着铁棍。
“啊?磨绣花针?”李白大吃一惊:“这怎么能磨得成?”
“磨的成!”我奶奶自信的说:“只要持之以恒,会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感到羞愧。自己不好好学习,还不如老奶奶。
李白受到了教育,从此发奋读书,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
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于是,问题来了,老奶奶不去花钱买针,还要费力气磨针,这是为什么呢?
抛去教育的意义咱不说,咱们换一个角度讨论。
就拿农民种菜来说吧,种菜得播种、施肥、浇水、治虫,哪一个环节都是特别辛苦。
就拿减苗来说吧,蹲在地上,手简单的拔去多余的苗,看起来很轻松,可时间长了,腿又酸又疼。可农民还是喜欢种菜。
为什么?就是因为乐趣。种菜的过程是辛苦的,可收获了却是乐趣,特别有成就感。
菜也可以买,可就是没有自己种的吃的香!同理,针可以买,可没有自己做的好。那种成功之后的沾沾自喜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回答完毕。
典故中,李白遇见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去买针,反而费好大劲磨针呢?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典故说的是李白小时候学习不努力,遇见一个老太太要把铁杵磨成针,她真的还就做到了!
这事激励李白一辈子,让他努力学习,勤耕不辍,终于成了一代大文豪!不仅如此,这句话还被人引用来引用去,用来激励后辈人努力做事直到成功,老厉害了!
不过,要说这“铁杵磨成针”的事不合情理,它不合情理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老太太磨铁杵需要多少天才可以把那么粗的铁杵磨合成针啊,这功夫可不是一般的深,也许她这么磨一根针需要一辈子吧。铁是那么好磨的吗?
第二,她会给她磨好的针钻针眼吗?她是怎么做到的?我是现代人,没有工具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也不会给一根针钻个针眼啊!我咋想都觉得不可能!那是铁啊,用什么才可以给它钻个眼呢?没有眼的针也不能用啊!
第三,她磨针这功夫,把做衣服的事也耽误了,她这又是何必呢?出去买一根针不是更省事吗?
第四,她要是把这根铁杵卖了,卖的钱说不定可以买好多根针呢。
第五,她要是把这根铁杵拿到铁匠铺去,可以打好多针的,她磨啊磨,把铁都磨掉了,这也是浪费啊![呲牙][呲牙][呲牙]
但是,自古至今,为什么没有人怀疑过这个事呢?可能是这事出在大文豪身上,没有人去深究吧!
[呲牙][呲牙][呲牙]这就是一个笑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