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这一段记载在知常容看来的确是很怪异的。

刘邦攻打黥布时中了箭伤,这个伤越来越重。因为中的是流矢,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是毒箭,所以刘邦很可能是得了破伤风。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

吕后请了医生给刘邦治病,此时刘邦的反应很怪异。

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高祖本纪》

医生说能治,但是刘邦却莫名其妙地说了一段话,然后就不治病了。

不治病,骂了医生为什么还要赏赐给医生呢?

这些行为根本不合逻辑,但是就这么被记载在历史中了。更奇怪的是在后面,刘邦居然还可以指定丞相接班人,萧何死后由曹参继位,然后由陈平与王陵组合,周勃当太尉安刘氏。吕后继续再问,刘邦就不说了。

刘邦先不医,再进行预言,有这样的操作吗?

看似一切不正常的背后是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这个合理的逻辑就在吕后这里。

刘邦死后,吕后和审食其就商量要杀光功臣,理由是这帮人最早和刘邦一样的身份,现在变成臣子,心中就不服,刘邦一死,他们可能会有举动。

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希不希望刘邦死呢?她在此时是不太愿意的,因为害刘邦不符合她的利益,她最积极地帮助刘邦治病。

刘邦死时,诸将是不知道的,吕后打算假借刘邦之名杀光功臣之后再宣布刘邦的归天,幸好被郦将军,这个郦将军应该是郦商,劝阻了。

一句话,刘邦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一切没人知道,唯一的知情人就是吕后。

明白这一切之后,我们再去看刘邦这一句很怪异的话,你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句话了。

刘邦说我取得天下是天命,这句话对一个医生说有效果吗?没用。

实际是告诉那些一起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刘邦的天下是天命,而不是谁想夺都能夺到的。

后面还有一句话: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这句话是吕后解释刘邦去世的原因,刘邦之死不是病死,而是天让他归去。

这段怪异的话的核心只有一点:刘邦是天命,他的生死是由天决定的。这样的话在当时这种微妙的场景中还是很有作用的,对吕后的好处是很大的。

不难看出,这句话很可能是吕后编的,包括后来的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人的任职。因为这些人都和吕后执政时有关系。为什么后面没了?

因为后面之人已经不是吕后朝之人了。

至于安汉者必周勃这样的话,估计不是吕后编的,而是周勃这帮功臣编的。

所以《史记》记载的这段话很可能先是吕后编了,再是周勃等人诛杀诸吕之后再这个基础上编的。因为不管怎么样,陈平、周勃才是最终受益者,他们两个才是这段怪异之话的最终受益者。

至于刘邦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有没有宁死拒绝治疗,未必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赏医生50金的目的也很简单,借医生的口去宣传这句话,否则怎么解释不用治病还能给赏金,50金不是小数目。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大家好,我是历史悠悠,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病重,吕后请来名医,刘邦却不接受治疗,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3点。

01 刘邦坚信天命护体

1)赤龙之子

在刘邦未起事之前,有那么一个传说,刘邦夜斩白蛇,老妇称刘邦为赤龙之子后神秘消失。刘邦酒醉之后身上常有神龙护体。刘邦失踪后,吕后只要跟着云雾就能找到他的藏身之所。

本来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介布衣,行为放浪不羁,但就凭借着这几个传说,人气飙升,终于在其48岁之际,揭竿而起,当上了沛县的一把手。然后,又凭这真龙天子的传说,好兄弟萧何加盟了,张良信了,后来韩信、陈平都来了,然后,他的人生就开挂了,天下就到手了。

02)逢凶化吉

刘邦虽然一路走来都是荆棘满地,多少次被杀得只剩孤家寡人,但是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即便刚开始是刘邦吕后夫妇故意编造谎话蒙蔽大家,但这么多次经历后,估计刘邦自己都信了,不是天命护体,为什么每次都能安然无恙?

03)箭中胸口都未死

楚、汉长期相持,胜负未决。项羽急了,想跟刘邦单挑,老谋深算的刘邦又不是傻子,你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是年轻力壮正当年,我年近花甲还跟你玩,与其说单挑,不如说送死。所以,刘邦一口就回绝了:不干。

但是气势上也不能输掉啊,一向伶牙俐齿的刘邦就站在广武涧的另一侧,撑着老腰,一口气叨叨叨叨数落了项羽的十条罪状。

项羽一听就火了,不敢单挑就算了,还叽叽歪歪,当着楚汉几十万大军,把我贬得一文不值,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以后天下都认为我西楚霸王是个懦夫。然后就打了个响指,“嗖嗖嗖”,千万支利箭就朝刘邦铺天盖地地飞过来。

刘邦终于逮着机会,当面狂扁了项羽那小子一顿,正眯着双眼,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快乐之中。突然就听侍卫说:“大王,快逃!”刘邦这才睁开眼睛,看着漫天飞舞的利箭,大呼不好,拔腿就跑。然而,老腿不好使啊,“咔嚓”,一箭正中其胸部。刘邦的智商真不是盖的,强忍痛苦,摸着脚说:“你丫偷袭我,真不要脸,哎呀,我的脚趾中箭了!”然后就一脸痛苦地跑回营地去了。

一进帐篷就一头栽倒了床上,起不来了。张良进来说道:“大王,人人都知道你只是脚上受伤,一点小伤就长卧不出,外面的士兵怎么想?”

刘邦这才叫苦不迭,死撑着爬起来,强行欢笑,出去巡视三军,以安定军心。然后病情加重,赶紧找了个借口就躲到成皋去休养了。

刘邦以为箭中胸口都不死,这次更是小菜一碟,哪里需要治疗呢?

02 汉室初定,不能打破天命传说

虽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也灭掉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但是武将还是众多,谁知道他们有没有谋反之心呢?

刘邦不接受医疗,就是要维护其天命之说,才能让那些武将死心,心甘情愿为大汉江山效命。

刘邦成家较晚,太子刘盈为人仁慈,其他儿子又年幼,如果不能让下属们都接受刘氏坐拥江山是天命一说,那么自己百年之后,汉室如何继续传承下去?

03 吕后的歹毒让刘邦心有余悸

吕后虽为女流之辈,却心狠手辣,帮刘邦烹杀彭越,诱杀韩信。而刘邦自从移情戚夫人,多次想废掉太子刘盈,更立戚夫人之子如意。吕后因此怀恨在心,表面不吭声,谁知道有没有迁怒自己呢?这女人一旦起了杀心,比男人更恐怖。刘邦想到韩信、彭越之死,心中多少有些顾虑,谁知道她会不会趁我病要我命呢?现在后宫可是她说了算,要下手真是太容易了。

而且刘邦死后,刘盈便马上能继承大统,到时吕后便大权在握。所以刘邦以为现在最想自己死掉的莫过于吕后了。

正因为如此,刘邦也不敢轻易相信吕后安排过来的太医,只能用重金加上自信的言语去封上太医的嘴巴,让其不要到外面胡说八道。

结语:

刘邦不接受治疗,且不论他本人是否相信天命之说,但他确实需要天命护体之说来维护来之不易的汉室的稳定,另外也是对心狠手辣的吕后的一种防范吧。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刘邦征剿英布,被流矢射伤。

回到朝廷后,病情日益严重。

吕后请来良医,为刘邦治病。

刘邦问医生说:“这箭伤能治好吗?”

医生连忙回答说:“能治好!”

刘邦很气愤,对医生说:“我以平民之身,手提三尺宝剑取得天下,这不是命吗?性命在天,虽扁鹊在世,又能怎样呢?”

于是刘邦赏赐黄金五十斤给医生,让医生离开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对自己的伤情清楚,医生说可以治,遭到刘邦训斥,是因为刘邦知道吕后带来的医生在说谎。

最后,刘邦赏赐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医生。

刘邦不让医生治病,表面看,刘邦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从深处看,刘邦不想治病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在治病问题上花费自己的精力。

刘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山野老人以为,刘邦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止吕后篡权,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征剿英布回来,刘邦做了三件针对吕后的事情

刘邦自从征剿英布回朝廷后,箭伤不断恶化,就意识到自己去日不多了。

在这不多的日子里,刘邦连续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剖符作誓。

剖符作誓就是在一块铁板上写上誓词,然后分成两部分,朝廷收藏一部分,官员自己保管一部分。

誓词内容大致上是这个官员的功劳以及晋封的官爵、赏赐的土地等。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官员永远享有朝廷赏赐的利益,由此永远与朝廷保持一致,永远忠于朝廷。

第二,颁布诏书。

颁布诏书就是朝廷以诏书的形式明确官员的职责。

诏书最后说:“我刘邦对得起所有功臣。如果有不义之臣擅自起兵者,与天下共讨伐诛杀之。”

颁布诏书与剖符作誓相比,意义更明确,就是鼓动官员与朝廷保持一致,一旦有人起兵造反,那么这些官员要与天下人一起诛杀起兵者。

第三,白马盟誓。

白马盟誓就是饮白马血宣誓。

誓词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这个誓词就有针对吕氏的明确意思。

刘邦所做的这三件事情,可以说是三只利箭,都是射向吕氏家族的。

二,刘邦这次与吕后的对话,就是防止吕后篡权。

医生走后,吕后与刘邦有一段对话。

吕后问刘邦:“皇上百年之后,萧相国也去了,谁可代替萧相国?”

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

吕后继续问:“曹参也去了,谁可代替曹参?”

刘邦说:“王陵可以。王陵这个人太憨厚,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这个人足智多谋,但是难当一面。周勃稳重,可以任命周勃为太尉。安天下者一定是周勃。”

吕后又问,再之后的事情怎么安排?

刘邦告诉吕后,再之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事情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对身后之事早已深思熟虑。

吕后即使想篡权,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在刘邦看来,王陵、陈平、周勃等三人可以组成一个团队,对付吕后绰绰有余。

三,刘邦意识到吕后请医生给自己看病居心叵测。

刘邦拒绝医生给自己看病,就是对吕后不放心,认为吕后带着医生来给自己看病,居心叵测。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呢?

山野老人认为这样说,最少有三点理由:

第一点,刘邦为了防止吕后篡权,连续做了三件针对吕后的事情,吕后不可能不知道。

吕后在明知刘邦对她不放心的情况下居然还找来医生替刘邦治病,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吕后这样做,肯定有她的私心。

刘邦在没有弄明白吕后为什么带医生来给自己治病这个问题之前,刘邦肯定不会让医生给自己看病。

第二点,刘邦长期带着戚夫人在身边,而且为了戚夫人曾几次要废除太子刘盈,册立戚夫人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这件事情,对吕后伤害很大,让吕后寝食难安,吕后肯定产生过报复心理。

刘邦死后,吕后残酷折磨死了戚夫人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就是证明。

因此,刘邦对吕后带来医生给他治病,自然会警惕吕后的用心。

刘邦不让吕后带来的医生给自己看病,是提防吕后。

第三,刘邦临死之前,派陈平与周勃前去樊哙军营处死樊哙,就是证明刘邦想通过处死樊哙,清除吕后身边的势力。

樊哙是刘邦的少年玩伴和心腹,仅仅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就要将自己的玩伴与心腹处死,这说明刘邦对吕后是何等的不放心!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不让吕后带来的医生给自己看病,目的就是提防吕后,防止吕后趁给自己治病的机会对自己下黑手。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人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以上翻译过来就是: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持三尺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50斤黄金打发走了。

吕后请了医生为刘邦看病,医生也说能治好刘邦的病,刘邦为什么不让医生治病而是等死呢?

有人说刘邦害怕吕后请来的医生下毒,意思是说刘邦害怕吕后和医生串通好了谋害他,还说吕后之前就和刘邦的发小审食其有了奸情。

原来刘邦常年征战在外,家里的大人孩子没人管,于是他就把吕后和老爸刘太公托付给发小审食其照顾。时间一长,孤男寡女就有了那种暧昧关系。

以我来看,吕后和审食其有感情,但不会发展到情人关系,两人心灵上的慰藉,相互取暖可以理解。

另外在秦末汉初,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被视为洪水猛兽。如果说刘邦死后,二人有之前的感情铺垫发生私情比较合理。毕竟在战争年代连命都顾不上,哪会有心情谈情说爱呢?

所以我认为刘邦怀疑“吕后串通医生谋害自己”之说不成立。

再说吕后是个聪明人,不可能傻到刘邦要死了还下毒,这不是吃了耗子药上吊——急着找死吗?

即便吕后有外心,难道不能再等几天了?此时下毒无疑是惹祸上身。

排除了刘邦怀疑吕后请医生的目的,刘邦为什么不让医生给自己治病呢?

其实这是司马公写史记惯用的春秋笔法,这样写符合刘邦的性格,刘邦就是一个不伦不类,不信邪,不信科学打破常规的人。

纵观刘邦一生只信命,只信天意,形成刘邦这种性格是由现实造成的。

举个例子,刘邦在起事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要文化没文化,要能力没能力,最后竟然被萧何等人推为首领。

自己穷得叮当响,那些吹喇叭的、抬轿子的,杀猪的、卖肉的穷哥们却奉他为领袖,自己无德无能却被人们推崇,你说这不是天意吗?

还有谁敢杀龙的近亲呢?刘邦就敢,他提三尺剑斩了白蛇,老婆婆亲口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是一条龙。加上自己腿上有7颗痣,这更加坚定了他异于常人的想法。

从此以后刘邦就相信自己是龙之娇子,有天老子保佑自己有啥可怕的!

接下来“楚汉争霸”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刘邦有天命。

相对于项羽,两个人比较项羽是个完美的人,刘邦有自知之明,也知道自己那两下子不如项羽,但夺天下的是自己而非项羽,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刘邦知道自己满身缺点,打仗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发展经济不如萧何。比他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但只有自己做了皇帝,所有的一切表明这都是天意:“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争强”。

我相信事实情况是刘邦被箭射伤生病后,肯定会请医生看,不会拒绝医生为自己看病。

司马公为了表现出刘邦的大无畏精神,故意这样写,借此突出了刘邦坚信天命难违的理念,也和前面刘邦斩白蛇等说法形成呼应。

更有意思的是刘邦临死之前还有心思赏赐医生,这就是说明刘邦很理智,做事情有条不紊。说实话这一描写不符合刘邦的性格,刘邦本来就不是君子,但符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道理。

司马公的这些描写,表现出刘邦预知自己行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好像刘邦和天老爷已经沟通过了,知道自己寿数已尽,知道良医良药也不能逆转天命,这就好比诸葛亮预先为自己设计好葬礼一样,知前生来世,非常人也。

司马公这样写历史虽非严谨,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文/秉烛读春秋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刘邦不接受治疗有自己的想法,他不糊涂,因为这个医生是吕后专门请来的,他不信任吕后,更不信任医生。试想,如果医生在药里做些手脚,刘邦岂不是死的不明不白。因此,刘邦并是不让医生治病,而是不让吕后请来的医生治病,他是想多活几天。

(刘邦剧照)

或许有人质疑,吕后真的会对刘邦下手?答案是肯定的,这种事情吕后还真能做出来。

首先,从夫妻感情上讲,两个人早已貌合神离

吕后(吕雉)虽不是刘邦的第一女人,但她是刘邦的发妻,也就是刘邦第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尽管“媒婆”是吕后的父亲吕老太公。婚后,吕后先后为刘邦生下一双儿女,想必当时二人夫妻感情还不错。但那时的刘邦依旧朝三暮四,并没有陪吕后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刘邦沛县起兵后,每天过的都是东奔西走、刀光剑影的生活,同吕后自然也是聚少离多。当刘邦西入关中,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进入汉中,又还渡三津、袭击彭城时,吕后依然在家乡丰邑生活。此时为公元前205年,距沛县起兵已经过去三年多时间。

彭城之战落败后,刘邦本打算接走吕后,但是晚了一步。因为当时项羽抢先将吕后及吕老太公等家人劫持。此后,吕后被项羽关押了28个月。而就在吕后落入项羽手中不久,刘邦便有了戚夫人。此后在楚汉对峙的过程中,刘邦享用的“战利品”更是如过江之鲫,早就把发妻吕后忘的一干二净。

鸿沟议和后,项羽释放吕后归汉。但吕后得到的并不是久别重逢的欢喜,而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失落,因为刘邦身边左拥右抱的是戚夫人及爱子刘如意。唯一让吕后欣慰的是,刘邦在消灭称帝后册封她为皇后,立儿子刘盈为皇太子。

(戚夫人剧照)

然而,从称帝再到征英布病重归来,在吕后的眼中,刘邦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东征西讨,平定异姓诸侯叛乱;二是周旋于朝臣之间,废刘盈而立刘如意。所以,吕后最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夫妻感情的疏离,还就是阵阵心寒。显然,如果一旦儿子失去太子之位,她的皇后之位也就名存实亡,十几年付出的一切也就付诸东流。

所以,当刘邦提出废太子刘盈而御史大夫周昌“期期不奉诏”后,吕后感激涕零,当即跪谢。要知道,吕后是皇后之尊,周昌是臣子身份,可见吕后内心有多崩溃、绝望。因此,吕后能不恨刘邦吗?最为关键的是,“废立太子”一直悬而未决,如今归来刘邦必旧事重提,所以在最后时刻,吕后还会在乎那一点徒有虚名的夫妻感情吗?

(吕后剧照)

其次,吕后具备下狠心的素质与手段

人的性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不大,只能说所处的环境变化不大。吕后从一位卑微的“山野村妇”,摇身为帝国皇后,她还能保持最初的质朴元华、与世无争的性格吗?当然不可能。此时吕后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夯实汉朝根基,如何扫除潜在危机,如何为家族争夺利益,如何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所以,吕后的性格必然在烈焰中“回炉再造”,最终变得刚毅、果敢、冷酷、老练、恨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波云诡谲的局势,才能游刃有余于朝堂上下,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最后发现,吕后既可以不请示刘邦就能将“联百万雄兵,攻必取,战必胜”的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还可以从容淡定地将“游击战鼻祖,海盗出生”的彭越垛成肉酱,然后别出心裁地给每个诸侯王都“快递”一份儿过去。也正是英布接到那份“重礼”,所以才在战战兢兢、疑神疑鬼中起兵,否则刘邦那来的剪除他的理由。因此,吕后当时已经具备除掉任何人的心理素质,至于刘邦也不会太过纠结。

(英布剧照)

综上所述,也正是刘邦熟知吕后的为人,所以他才拒绝良医的诊治,并对医生一顿斥骂,然后赐五十斤黄金让其走人。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高祖本纪》

那么,刘邦既然轰医生走,为何还赐金呢?道理很简单,刘邦想让他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试想,医生被斥责一番必心生怨恨,如果被吕后趁机利用,保不齐还会节外生枝,如今白得五十斤黄金还不赶紧远走高飞,除非傻子才会留下,继续卷入是非之争。再说,即便他真的助吕后害死刘邦,吕后能留他活路吗?因此,刘邦示意医生见好就收,而医生心领神会后必溜之大吉。

打发走医生,刘邦这才再次“发力”,改换太子。这次太子太傅叔孙通以死相胁,刘邦暂时作罢。而吕后只好去求张良力挽狂澜。张良无奈,为吕后献一策:请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每日随行,不离左右。果然,刘邦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了垂手而立于刘盈身后的四位奇装异服、鹤发童颜的老者。经过一番交谈,刘邦认为太子“羽翼丰满,动摇不得”,于是劝身旁的戚夫人改认吕后为“主人”。

写在最后:表面上看,刘邦称自己提三尺剑取天下是天命所为,不惧生死,所以拒绝治伤。实际上是一句大话,为的只是唬住吕后及那位医生。如果刘邦真的相信天命,他怎么会在唱《大风歌》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而歌中所唱的一切,就是刘邦内心真实的写照,无助、彷徨、惆怅。而也正是清楚自己的伤势,所以才不想由吕后“瞎折腾”,因为他想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点评!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一般创业夫妻的感情都比较稳固,因为一起经历了刀山火海,有着绝对的互相信任,比如模范夫妻朱元璋马皇后,汉高祖刘邦跟皇后吕雉也是属于开国夫妻,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却没那么简单,两人开国之后因为权利形成了对峙时局面,后来刘邦病重之时吕后夺权目的更加明显。

不简单的女

当年刘邦只是一个市井上的小混混,虽然混了一个泗水亭亭长的位置,不过从长远上来看前途方面也确实堪忧,虽然是个公务员的岗位但是刘邦吃喝玩乐没有任何副业收入不足以养活一个家庭,就是这样的家庭条件,吕雉却死心塌地嫁给了刘邦当老婆,从一个千金小姐变成了家庭主妇也毫无怨言,因为是带资下嫁到刘家,所以家庭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妇女,后来刘邦起义一路夺取天下,吕雉也趁机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亲信掌权以图后事。

各怀鬼胎的夫妻俩

夺取天下之后刘邦大封群臣,自己的儿子也都裂土封王,吕雉看着眼里十分不适应,就暗中集结力量为以后做打算,由于刘邦此时已年近五旬,身体状态也大不如从前,只要刘邦一死自己就可以当太后垂帘听政,然后再封自己娘家人为王则万事大吉。刘邦早知吕雉野心所以提前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称王,这一条禁令彻底激怒了吕雉也堵死了她的野心,只是碍于开国夫妻加上当年吕家在起义的时候给了自己不少帮助,这时的吕雉已经是难以拔除了。

起了杀夫之心的吕后

刘邦下达非异姓不得称王之后,夫妻两人基本上已经撕破了脸,只是没有公开决裂,后来刘邦剑伤复发比较严重,吕雉给他请了太医进行治疗,不过刘邦却拒绝这个请求理由也十分充分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其实是担心吕后联合太医做其他手段,于是在弥留之际给朝中留下顾命大臣以防吕后作乱,不得不佩服刘邦的英明神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