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提问者你问题不能这样提,你这样听很容易诱导别人认为蜀国灭亡就是姜维有意为之。这个对忠于蜀国的姜维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姜维他是绝对忠于蜀汉的。
姜维的人品也是没得说的,卻正对他的评价是不置产业,钱是有多少花多少,不参加娱乐活动,一生清廉。
关于姜维刺杀费讳这个事情的确有疑问,因为费祎这个人只会打仗也不行,所以郭降人刺杀他图什么呢?姜维被蒋琬和费祎两个人压制了20年,每次给他的兵不足一万,确实没有办法干成事情,没有办法建功立业。所以费祎一死,姜维就北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可能是姜维指使干的。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
蜀汉的灭亡的确是源于姜维的防守策略有问题,姜维连年征战,蜀汉的民力消耗严重,再加上阿斗对他的不信任,北伐基本上都失败为主。到了最后汉中都没有办法采用前期刘备采用的方法节节抵抗。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了,所以姜维设计了游击的方式来缓解兵力紧张,导致汉中门户大开。
其实到后期的时候,灭亡是时间问题。守得住只不过是推迟而已。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这个问题暗藏的几个要点都是错的,费祎并不确定是姜维派人刺杀,姜维投降钟会也非本意,蜀汉的灭亡也非姜维引起。诸葛亮逝世后,先前已和后主刘禅说好,蒋琬继任,蒋琬之后费祎继之,费祎之后又有董允,人称蜀汉四相。姜维初期并不如演义般那么位高权重,他虽受到诸葛亮的赏识,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初归降时,封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负责仓谷之事,杂号将军。一段时间后提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四征将军之一。诸葛亮死这一年,加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不知何故,本是四征将军降为杂号将军。可能刘禅当时已有休养生息的意思,故意降低军队职务,这从下文也可看出。
直到蜀汉废丞相,蒋琬为大司马,开府,姜维为大司马府的司马,类似当时魏延之于诸葛亮,职务不大,权力极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经过几次小打小闹的北伐,姜维在243年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跃至四镇将军,开始军权在握了。蒋琬去世,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卫将军是亲信才能担任,比二千石,刘禅的心机在换相的事上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废丞相,蒋琬死后就废大司马,姜维后来的卫将军又加假节,在军队中极高的职务。直到费祎死亡。
费祎之死疑云重重,253年,魏国降将郭修在宴席上刺杀蜀汉执政大臣费祎,而郭修之所以会来到蜀汉,在于249年姜维北伐,这一仗几乎没有收获,只在西平抓到一名官员郭修,郭修投降几年后便刺死了费祎,有人据此认为是姜维密谋指使,这是从利益分析,其时尚有一位更大的得利者,就是在行政上取代费祎尚书令的陈祗。他的当权,也引出了后来乱蜀的宦官黄皓。大将军姜维在费祎死后大体掌握了蜀汉军权,于是全力北伐,有胜有败。262年为避黄皓之祸及朝中政敌,姜维率军到沓中屯田避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魏司马昭得知姜维率兵远离汉中和成都的消息后,马上抓住时机,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钟会率十万军为主力直取汉中。姜维被邓艾诸葛绪堵住,回援不及,汉中失守,遂退守剑阁,钟会军无法前进,正想退兵,谁知邓艾兵行险招,率兵偷渡阴平,直取江油,大破诸葛瞻军,攻下绵竹,威胁成都。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并命令前线军队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投降并不是姜维的本意,前线众将士听得成都已降,大哭大喊,拨刀斫石恨恨不已。姜维便假意投降,挑动钟会邓艾内斗,打算乘势复国,失败被剖心。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姜维刺杀了费祎,题主大概是看了马伯庸的小说吧。
在马伯庸的小说里,费祎是个混蛋,但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这是一个好人,他的死是一场悲剧。费祎是死在刺客手里的,这种死法在三国时代比较多。比如,孙策作为江东孙氏的实际奠基人,他就是被仇家的门客在打猎时刺杀的。但费祎的死法又有不同,费祎是在元旦宴会上被人杀死的: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楯在坐。祎欢饮沈醉,为楯手刃所害,谥曰敬侯。(《三国志·费祎传》)用现在话说就是费祎他们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他就翻了车。
图:费祎墓
行凶的人叫郭循,当时的职位是大汉的左将军。这是个高级军职,按照现在的军衔制来看,至少是中将级,而且这个职位还有点特殊意义:刘备入蜀的时候,正式官职就是左将军。郭循不是蜀国人,他和姜维一样是魏国的降将,而且就是姜维在西平之战中把他俘虏和劝降过来的。所以,郭循刺杀费祎背后是否有姜维主使,这是人马上就会联想到的问题,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做了这个方面的暗示:“(延熙)十六年春,祎卒。夏,维帅数万人出石营”。(《三国志·姜维传》)陈寿的意思是费祎一死,姜维一点都不伤心,马上就带人打仗去了,把费祎的是和姜维的出兵联系在了一起,再加上两个人共同的魏国背景,你看是不是他干的?一般人都会怀疑姜维,但是动机呢?
陈寿认为动机在姜维和费祎对北伐的态度不同,简单说就是姜维准备遵照诸葛亮的计划继续进攻陇西地区,直至占领或者变为缓冲区;而费祎则主张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反对大举出动部队(不是反对北伐,是反对大规模北伐),所以费祎活着的时候,姜维能动用的部队只有自己直接统辖的虎步中军和自己整编的羌胡骑兵,总兵力不超过一万人。费祎死后,姜维才能够动用3—4万人马,大规模和魏国在陇西一带交锋。所以陈寿认为费祎死后,姜维获得了蜀国军权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个说法是可疑的。首先,后主刘禅不认为姜维是主使者并且把军权全部委托给他,这就是最大的疑问。如果当时的蜀国第三号人物姜维主使了对当时蜀汉二号人物费祎的刺杀,那么蜀国第一号人物刘禅绝对不敢也不可能把军权交给他。他回过头来灭了朕怎么办?如果姜维真的能暗杀费祎,那么他肯定有这个能力。
因为郭循的刺杀目标首选不是费祎而是刘禅,费祎只是个替死鬼。这恰恰说明这个事情是他的个人行为。因为刘禅是诸葛亮死后姜维最大的后台,姜维录尚书事的职衔也让他可以和刘禅直接交流,如果说费祎死姜维可以获益的话,那么刘禅死姜维则必然倒霉——由于长期领兵在外,姜维和朝廷中的大臣几乎没有交情,这时刘禅一死,继任者无论是谁都只会对姜维更加猜忌、忌惮,甚至有可能因为他和郭循的关系把姜维当替罪羊,直接给他扣一顶弑君的帽子,彻底废了他。
况且,费祎去世后,姜维看上去获得了蜀汉军权,但是实际上日子过得比以前更险恶了。费祎是君子,他对姜维的限制和控制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不希望姜维大规模北伐得罪蜀汉政权内的各个已经退化为自保派的势力,从而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之后上位陈袛却是小人,他对姜维的利用更多是让你做事,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整你的机会就越多,即使整不了你,你也不可能威胁到我的位置。也就是说姜维的地位,由费祎的副手、同事,降成陈袛手中的木偶。
所以,郭循刺杀费祎只可能是他的个人行为。为什么?为了他在魏国的家人。郭楯刺杀费祎后自己也被杀,他在魏国的儿子立即被封了侯爵,这就更决定了他的行刺动机——封妻庇子。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题主的意思是1、费祎是姜维杀的 2、姜维投降钟会属于主动投诚 3蜀汉的灭亡完全是因为姜维投降造成的。
这种惊天了阴谋论把姜维弄成了魏国的大忠臣,还是那种潜伏的大特务。
(《三国演义》姜维)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确乱了一段,魏延和杨仪马上就产生冲突,魏延在冲突中死亡,杨仪则是在日后屡次大发牢骚,后来也落个自杀的悲惨收场。他俩的死都与费祎有关,二者都与他说了真心话然后被他告密。魏延是莫须有的造反,杨仪发过投降魏国待遇更好的牢骚。
姜维和魏延没有太深的感情和杨仪的交情也不深。没道理为了替这俩人报仇而刺杀费祎。费祎唯一让姜维感到不快的是钳制其兵力,费祎比蒋琬还要保守,给姜维的军队不足万人。
(《三国》中年轻版姜维)
历史上费祎的死是这样记载的:“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郭循是正史上记录的罪魁祸首。此事发生在他开府的第二年年初,开府就相当于有更大的自主权力,退一步讲假如有阴谋论,矛头也不能完全指向姜维,刘禅也是“犯罪嫌疑人”。我还是认为这种事姜维做不出来,他还是比较识大体的,而且他并不精通内部权力争斗。
(《三国演义》老费祎)
姜维投降钟会是迫不得已,他疏略汉中防线也让他自食恶果。魏军三路大举入侵,姜维一支军队疲于奔命,摆脱邓艾的纠缠去找钟会对峙,然而他又没料到邓艾偷渡阴平,兵峰直指成都。
刘禅投降比姜维要快,姜维全军上下最初不信,确认后顿足捶胸、砍石泄愤,如果硬赖,赖谯周也赖不到姜维。况且蜀汉积重难返、回天乏术,此时的蜀汉犹如蜂窝一般坑坑洼洼,再难缝补,姜维对蜀汉的败亡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不是唯一一个也未必是最大的一个。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蜀国灭后姜维还在抗击,导致蜀国灭亡的是关防无兵把守,邓艾奇袭成功。
阿斗开城投降,这个是智慧也是仁心,实际上阿斗与先主一样,睿智,狡黠,宅心仁厚。
姜与钟会被疑独大反叛,后来双双被杀。邓艾也入狱寃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