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执。

心怎么来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比如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执”,执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这种思考其实是一种虚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有惑,看不清,自然就会产生。心如明镜,世间怎么样,心也照出来是怎么样,那就安了,安后自然知道一切所执皆虚妄。

你就知道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也不干。

什么都不干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

再比如神秀上座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时,作了很有名的谒。

神秀上座作的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大师针对此谒作的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谒都是一种执,神秀上座执于“有”,惠能大师执于“空”。

弘忍大师拿起鞋子将谒擦掉,那才是真正的悟道者的行为。因为他希望惠能大师不要执于空,空还需要空掉。

五祖当晚给他讲《金刚经》时,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事实上他也明白五祖为什么擦掉他的谒语。

道理是这样,能不能做到才是最关键的。

你能说出很多道理,结果心中却有万千疑惑,或者看不清世界本源,那终究还是执于“知识之相”。

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看似很简单,实则真做到很难。

因为我们面对很多身份,比如可能是一个父亲,可能作为孩子,可能作为一个学生,可能作为一个领导等等,我们同样面临很多诱惑,比如美色,名利,财物,爱好等等。

当五光十色的世界向我们涌来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是真的,然后沉迷在里面,这或许就是苦海之源头吧。

你看到的好人和坏人是因为你先有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才出现的。前面那个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你看到就会有情绪的波动,如果一个婴儿看到,假设这个坏人长的不是婴儿害怕的那种,你觉得婴儿会认为他是坏人吗?

这个《道德经》的第二章也讲到这个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些人想跳出,觉得太烦太苦,不想呆苦海之中,他想成佛,这种想法对吗?

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禅师: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道一禅师没有理会,怀让禅让继续点化,就拿起一块砖来磨,并且有很大的声音。

最后马祖道一被磨烦问他在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磨镜子,马祖道一说: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反问那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禅师马上开悟了。

坐禅需要吗?当然需要,但是你将坐禅就当作是成佛的途径,那就“执”了。

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马祖道一听到“那枯坐就能成佛吗”就悟了,那么知常容和各位朋友也听到这句话,悟了吗?

应该是没有悟。

所以悟的机缘和悟的内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一定要说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那我跟着惠能大师走过的路,拼命研究这8个字,我也能悟,那就是一种“执”,就是磨砖成镜的执。

所以你看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怎么可能是什么都不干呢。相反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干什么事?

你悟了时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内容:

知常容没有读过《金刚经》,我凭自己的理解去解说,能不能得到看的人的认可,不是我的事,那是各位读者自己的事情。不过有一句话我还是需要说的,到最后佛、儒、道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指的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只讲一件事: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为什么要加这个说明,我写过好多《道德经》专栏、写过一个《论语解读》专栏,唯《佛经》的解读没有,为何?留给你们思索吧!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虚幻即短暂,万物皆有定数。岁月流转,事物既变化又存在。故此莫纠结于过往,也不可漠视现在。人生之路只有前行奋斗,这大概也是生命的要义所在。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说的是前世过去,说的是未来归宿,而不是说如今现在。

人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瞌睡了需要睡觉,有钱能过好生活,奋斗干获得报酬,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虚幻的本意是不实有,不恒常,不执着一切,不等于就什么都不做。譬如;演员演戏,都知道戏是假的,难道戏就不用演了吗?人生如戏就是戏,要认认真真的演,认真而不能当真。不当真的戏才能演好,凡事把戏当真了的人都演不好人生这部戏。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人活到最后,结果都是空。所以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是正确的。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佛说一切空,于是很多人就着了空,认为这是消极,或者像题主这样认为啥都不干了,还有甚者直接自己找根绳子“往生”了,这些都是愚夫愚妇初闻佛法大意之后的正常反应。人虽然自诩为“万物之灵”、“众灵之长”,但终究是一种普通的生物,是生物就会趋利避害,就要为生存而奔走。因为生物体毕竟是物质的,不是神仙灵长,物质的肉体会饿会渴,会怕死会恋生,会有喜怒哀乐忧恐惊,会有欲望,会有目的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将近二百万年了,无论是原始人浑浊的大脑,还是现代人精致的大脑,都是想的这些事儿,目的都是为了生存,生存就是最大的意义。然而突然有个佛祖出来说,人类汲汲所求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偿不住的,都是没有意义的,智慧的人会心一笑,狂傲的人嗤之以鼻,蠢钝的人不置可否,最难受的就是那些愚昧的人,他们不敢不信,又不明所以,于是有的灰心丧气,有的惊诧莫名,有的忧心忡忡,有的胡思乱想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中有云“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初读此章句,不明《金刚经》有何可惊、可怖、可畏的,后来稍有所悟之后,才明白佛祖的良苦用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祖打破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切观念,悟得此法后,人生和世界突然换了个样子,会生存的更好。而愚夫愚妇们信了此法之后,整个人生和世界都崩塌了,因为他们追求的名利财势突然之间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这就好像很多人问的那个问题,人终究要死的,为什么还这么累的活着?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吃了饭还是要饿的,为啥还要吃?因为饿的难受,人们所以都怕饿;人终究是要死的,为啥还要活着,因为死的难受,人们所以都怕死;名利财势终究是要消失的,为啥还要去创造,因为嫉妒羡慕欲望的难受,人们都怕穷困潦倒、被人看不起。人活着总是追随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一旦欲望难以实现,又要追随失望,于是人们的心永远在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的痛苦中煎熬着,生生世世,轮轮回回

佛祖所讲世界,是名世界,是非世界。佛法说的一切关于现实世界的东西,无论空也吧有也吧,都不是真正指的现实世界。真正研究现实世界的学问是科学,佛学研究是永远是人的感受,所谓“六根”见“六尘”而有“六入”,于是形成了我们人类的“六识”,人类的世界,就是用这“六识”形成的虚假的世界,人类永远不可能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举个例子,光在你眼睛里是光,但它的本质是无线电波,光只是无线电波世界中的一小部分,而我们只能看见光,却无法直接感受到任何其他的无线电波,那么在无线电波的世界里,你所看到的光就是假象,就是虚幻,就是不本质的。

所以佛祖得出一个结论,煎熬人类自己的痛苦其实跟这个客观世界没什么关系,只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增加的痛苦,于是佛祖告诉人们世界的本质,希望人们能够放下这些痛苦。所谓“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凡夫因为欲望而烦恼,不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欲望本身,得一百万想一千万,得小洋楼又要小别墅,得了科长又想处长,凡夫的客观环境变的再好也是难填欲豁,他痛苦的心态是不会变的,而圣人衣不求华、居不求安、食不求饱,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知足常乐,而且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无论外部环境好与坏,心态永远可以保持平和安逸,这既是佛法最大的成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