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张良就是刘邦的脑袋,刘邦事业的规划师,这就是张良的最大的功劳。
司马迁曾经在《太史公自序》说: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於易,为大於细。
决胜于无形,无知名,无勇功,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你甚至无法感受到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他只是跟随着刘邦,动动嘴皮子。
刘邦对张良有多感激?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你自己挑三万户,这是什么概念。
萧何功为第一,曹参第二,这二个人受封的都没有超过二万户,反而没有排名的张良,刘邦一口气给出三万户,而且由张良自己挑。
你说张良的功劳到底有多大。刘邦给出这个价格,这些功臣都没有意见,这说明张良在刘邦军中的实际地位有多高?一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
接下来细细数一数张良的功劳吧。
刘邦到当上皇帝之初,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凡张良说的刘邦都照做。
1、拿下峣关
刘邦挺进咸阳为什么这么顺利,主要秦朝峣关拿下很重要。当时刘邦想用二万人马攻秦,张良说可以利诱。结果利诱成功后张良说这些士兵肯定不从的,应该猛攻,就这样拿下峣关,避免后顾之忧。
2、劝说刘邦不要沉迷温柔乡。
刘邦进入秦皇宫之后就沉迷了,因为里面有数不尽的珠宝,美女,这是刘邦这辈子都没有见过的。刘邦呆里面不出来了,樊哙劝他,刘邦不听,张良一劝,刘邦就乖乖地从温柔乡中出来了。
3、劝阻封国
刘邦被项羽打得出不了头,此时刘邦听从郦食其的建议,分封六国以分散项羽的压力。结果张良说这样不可以,刘邦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4、安抚韩信
韩信攻灭齐地,此时势力正强。刘邦正在被项羽攻击,此时韩信不但没来支援,反而说让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很生气,在张良和陈平的提醒下,马上冷静下来封韩信为齐王而不是代理齐王。
5、安抚功臣
论功行赏是最难的,怎么做到人无怨呢?怎么安抚众人,张良给刘邦的一个主意是先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当大家听到雍齿受赏之后,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6、定都长安
刘邦的重臣大部分是楚人,他们当然希望离楚地近一些比较好,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供选择,一个是长安 ,一个是洛阳。大部分人选择洛阳,但娄敬认为定都长安好。最后张良说我支持娄敬,就这样西汉的首都在长安。
这些事情根本看不出功劳,实际上就是帮刘邦在选,这六件事情,不管哪一件出错都是灾难性的。刘邦全听张良的。不过这种功劳是没有显性的,远不如攻城上阵杀敌来的明显。
哪怕陈平拿着刘邦的重金去离间项羽与重臣的关系都比张良的功劳来得明显。没有功劳就是张良最大的功劳,因为:
刘邦的成功就是张良最大的功劳。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张良,汉初三杰之首,汉朝的立国论战绩确实没有太大的功劳,但能被汉高祖刘邦评价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张良最大的成就不是军事,而是在战略上。
除了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困,张良还有不少值得称赞的事。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家族几代人出任韩国国相,在韩国政治上影响巨大,如不是秦灭韩,张良不出意外也会出任韩相。
一、博浪刺秦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派遣毫不起眼的内史腾出兵灭韩。
张良也从昔日贵族沦为平民,断了张良出仕之路,为此张良不惜散尽家财,招募勇士,谋划刺秦。
前218年,秦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得知消息的张良带着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皇车队靠近时向秦皇车架扔出重金打造的的铁锤。
铁锤砸中秦皇副车,计划失败。
二、奇遇黄石书
传闻,张良曾偶遇一老翁。老翁在张良经过时三次故意把鞋子脱落桥下,并傲慢的差使张良去捡鞋,张良心里不满却毫不犹豫三次捡鞋,又强忍怒火帮老翁穿上。
老翁见张良表现恭谨,约定五日后再见,如此又折腾三次,才赠送给张良一部书《太公兵法》,并言此书可以成为帝师。
张良从此一心苦读研学。
三、复韩
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良也趁机组织自己的队伍,打出韩国旗号但都被秦军镇压。
前208年,原楚国贵族项梁立熊心为楚王,张良投奔项梁,力劝项梁同时拥立六国之后,引为外援,共商灭秦大计,原韩公子成被选中立为韩王,而张良因为韩国实力弱小,留在项梁军中,实为保全韩国。
四、鸿门斗智
张良靠自己复国无望,暂时投靠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绕过秦军防线,收买秦军将领,这才顺利入关。
原本与秦军血战获胜的楚军,由项羽统领裹挟其他诸侯军队,进军咸阳路上遭到刘邦部下阻拦。
项羽本来就恼怒刘邦首先入关,范增出主意摆下鸿门宴,目的杀害刘邦,张良提前得到项羽谋杀刘邦计划,在鸿门宴上让刘邦极尽谦恭,又破解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找借口溜走。
五、下邑奇谋
秦亡后,项羽重新划分领地,共计分封十八路诸侯,很多跟随自己入关的贵族将领受封为王,把刘邦也赶到蜀地为王,又在关中封三位秦王防备刘邦。
韩王成也不知哪里得罪项羽,遭到暗杀,改立郑昌为韩王,张良复韩相韩心愿再次破灭,就一心一意帮助刘邦灭楚,为韩王成报仇。
这次分封不久,齐地田荣不满项羽分封起兵攻打项羽所封齐王。刘邦几经波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快速消灭三秦王,挥师东出,又先后收降常山王、韩王昌、河南王等,
前205年,刘邦汇合五十六万大军,趁项羽北上平叛直取彭城,项羽仅挑选三万骑兵千里奔袭,五十六万大军竟瞬间瓦解,刘邦狼狈逃命。
张良又提出联军破楚,派人联络与项羽有矛盾的楚军将领英布、彭越,许诺好处,从后方袭击楚军,并由韩信总览军务反攻项羽。
项羽最终败亡,也正是由韩信联合英布等人策划的十面埋伏。
六、确保太子之位
汉朝建立后,刘邦曾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向张良求助。
请出刘邦梦寐以求的商山四皓,才打消刘邦改立太子。
七、归隐
汉朝立国后,张良又先后确立汉朝定都长安,及时分封功臣,稳定汉初局面。
在汉朝走向正规后,找借口向刘邦辞职,离开朝廷颐养天年。
在汉朝立国过程中,张良审时度势及时把握机会,提出正确的选择,这也离不开刘邦充分信任,换成项羽就不会接受。
汉朝立国,离不开张良的谋划。
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谢谢邀请!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手下首席谋臣,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被后人称为“谋圣”“帝师”。
第一:攻取南阳,以免受敌人的前后夹击,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贿赂峣关秦将,汉军顺利入关。
第三:劝说刘邦退出秦宫,还兵霸上。
第四:利用项伯在项羽跟前,为刘邦游说开脱保存实力。
第五:刘邦彭城大败后,在下邑为刘邦提出了,重用人才的具体方案。
第六:阻封六国君后裔,搞好内部团结形成集团力量。
第七:劝说刘邦分封韩信为齐王。
第八:建议刘邦撕毁鸿沟和平协议,追杀项羽。
第九:建议刘邦加封韩信彭越,建立反楚联盟,垓下大合围项羽,奠定统一。
第十:巧用计策,稳固太子刘盈之位。
第十一:建议刘邦定都长安,建万世基业。
最后用刘邦说的话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张良,一个比女人更漂亮的男人!
张良,一个具有逆天颜值的美男子,却靠实力成了谋圣。民间说张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张良和刘邦的组合,更是开创了普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先河,更深刻说明了创业团队需要什么样的构架。正因为刘邦和张良这种创业构架非常成功,这样的创业构架才屡次被抄袭。其中抄的最比较好的几个是曹操和郭嘉,刘备和诸葛亮,李世民和房杜,朱元璋和刘伯温。其中朱元璋和刘伯温被人说成完美复制。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和张良的这种创业构架是最容易成功的一种。一个有雄心壮志的领导,再加上一个顶尖的谋士,很容易就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是有他的必然原因的。
到底为什么这种创业构架最容易成功,我们今天就借助于史书,解读一下张良对刘邦到底有多重要,而张良除了鸿门宴保住刘邦的性命外,还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1)张良开始要辅佐的对象并不是刘邦。张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与众不同,靠着三大特点脱颖而出:
第一,张良有逆天的颜值,就是放到今天不但无情碾压一批小鲜肉,更是碾压一群美女。因为张良长相俊美,比美女都漂亮。这个可以自己脑补一下。男人漂亮有时候比女人漂亮更容易出名。
第二,张良出身贵族,家事比较好。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还有仆从三百。对比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三百仆人是什么概念。
第三,张良为人坚韧。这一点从韩国灭亡的时候可以看出来。当时张良的弟弟在灭国之战中去世。张良为了找嬴政复仇,连弟弟的葬礼也没有举办,把所有的财力用于暗杀秦始皇。
所以从张良的这三个特征来看,张良还真不是一般人。不是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为目标不屈的意志。而张良此时有多大年纪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
韩国被秦始皇灭掉的时候,张良还没有任何职务。而参考张良的父亲和爷爷都曾是韩国的国相,因此张良肯定还没有成人,因此还没有办法任职。所以当时张良大概的年龄十二三岁。
十几岁的张良为了报仇,就根据秦始皇的行程,制定了一个刺杀计划。他找到一个大力士,精心打造了一个重120斤重的铁锥。在秦始皇的专车经过时,大力士甩出铁锥,一下子杀死秦始皇。
但可惜的是,刺杀秦始皇的人非常多。秦始皇安排非常谨慎。光一样的专车就有十几辆。最后张良无奈,只好对着其中一辆打击。可惜的是,误中副车。但这也把秦始皇吓得不轻。绝对是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因此“博浪沙刺秦”让张良非常出名。
虽然没有杀掉秦始皇,但张良的心思缜密,地点选择,还是引起了高人的注意。黄石公就认为张良是一个可造之才,就对张良进行试探。
黄石公在张良经过时,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有点懵逼,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这绝对不是耍他好玩。因此他没有说话,就把鞋捡起来,按黄石公的意思,给他穿上。
黄石公又让张良五日后在桥上等他,张良去晚了,又挨了一顿训。最后干脆在桥上等了一夜,黄石公这才高兴,传给张良《太公兵法》。张良非常高兴,这才走上谋圣之路。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预感到时间来临,就参与到起义之中。而此时的张良还是故国情深,他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帮刘邦建立汉朝,而是想光复韩国。
2)当上天让张良经过刘邦身边时,刘邦不让张良走了。在刘邦没有碰到张良之前,刘邦一直不顺。他好不容易杀了一条蛇,忽悠别人他是赤帝子,包括萧何和曹参都相信了。就这样聚集了几百人。然后死了好多兄弟,辛辛苦苦打下一个县城。就让他的好兄弟雍齿守着。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刚准备去另外一个地方开连锁店,雍齿立刻投降了魏。
于是刘邦就悲剧了。没有根据地了。刘邦已经48岁了,真经不起这么折腾。好不容易弄一点家业,转眼被兄弟出卖了。因此刘邦病了。既然无处可去,就只有投奔别人。听说东阳宁君与秦嘉立景驹为楚假王,因此刘邦决定跟着别人干。
这很正常,每个人受到挫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抱大腿。而就在刘邦去投奔楚假王的途中,碰到了张良领着几百人,也去投靠景驹。刘邦和张良就客气的谈了几句。
而谈完之后,刘邦立刻感觉精神气爽,感觉张良说的太好了,几乎每个字都说到自己心里。而张良也感觉刘邦就是知音啊,无论张良说的什么,刘邦都能说出个大概。
这时候张良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暂时先跟着刘邦。为什么是暂时呢,是因为张良的心里还是想复国。因此在复国之前,张良就跟着刘邦混,而刘邦拥有了张良之后,如同老虎有了翅膀,开始雄赳赳气昂昂了。
张良的作用就是,每次在刘邦迷茫的时候,张良总能帮刘邦拨云见日。刘邦具备领导人的气质,能把有才华的人团结在身边。而张良具有谋士的第一特征,他有战略规划。因此两个人一商量,刘邦的沛县集团就进入了正轨:
第一,有了张良的帮助,刘邦很快打下了丰县,雍齿也跑了,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第二,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和项梁一起拥立了楚怀王。成了怀王手下的第一批人。
拥立了楚怀王,刘邦就抱到了一个粗大腿。进入了这些反秦势力的序列。真正成了一方诸侯。因此势力不行的时候,首先要得到能力可以人的认同。这叫借势上位。
很快反秦势力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真正的主心骨项梁被章邯击败,战死。楚怀王吓得迁都。大家死气沉沉。而章邯击败项梁以后,觉得楚国已经没有什么大鱼了,因此他马上转向了赵国。
楚怀王虽然是项梁立的傀儡,但这个傀儡不一般。他的思路很清晰。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而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
第一,楚怀王深知反秦势力是一体的,因此他派宋义带着项羽,领军五万去救赵国。这代表楚怀王的大局观很好。
第二,他让刘邦带领一万人去攻占秦国的咸阳。还和众将领约定,谁先进入咸阳就封王。这是一个天大的激励。
正因为楚怀王的这两个决定,从而改变了天下局势。反秦势力才第一次占了上风。
3)张良,一个对人性把我精准的人。楚怀王的两大决定,造就了两个名扬天下的英雄:
第一位就是项羽,在宋义徘徊不前的时候,杀了宋义。带领五万人破釜沉舟,在巨鹿一战击败章邯的四十万大军,击毙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让各路诸侯胆战心惊。项羽当之无愧的成为当时的第一上将。没有之一!
第二位就是刘邦,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一个老头刘邦竟然第一个进入了咸阳。大家都认为刘备年龄大,武艺最差,用兵最弱。刘邦竟然第一个进入了咸阳,所以最后刘邦成为仅此于项羽的汉王,也一举奠定了灭秦之后的地位。
为什么水平一般的刘邦,能很轻易的进入咸阳,这里面多亏了张良,张良精准的判断了刘邦进军的所有情况。为什么张良在民间的形象是。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这样的大神。就因为张良真的能预测。张良的预测让刘邦根本没有走任何弯路,也没有后来雍齿背叛的事情。因此,张良把刘邦的效率提到最高,
公元前207年,刘邦做出了一个比较龌龊的决定。刘邦请求韩王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让张良跟着自己西入咸阳。韩王根本不知道张良的作用,韩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刘邦把张良借到手了。
刘邦在第一战南阳郡就开始犯错误。刘邦攻不下南阳郡的宛城,就想绕过去。对于刘邦这样做,张良是不认同的,但刚开始刘邦不听。
张良告诉刘邦:“你必败。”
刘邦说:“为什么?”
张良说:“等到你下一个关攻不下了的时候,宛城太守会堵死你的后路!”
刘邦这才幡然醒悟,然后马上轻装回兵,连夜包围宛城。连哄带骗,终于把宛城太守忽悠瘸了,投降了。宛城一投降,后面几个关口的守将全部投降。假设刘邦没有听张良的话,光一个宛城就要打好多遍。最重要的是,影响了士气!
张良的话总是在最重要的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特点在攻占峣关的时候,体现的最充分。
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刘邦的意思是强攻,张良又不同意。这一次刘邦学聪明了,就问怎么办?
我们看张良对人性精通到什么地步!张良说:“这个峣关的将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人有个特点,比较贪财。你先派兵到各处征粮,说要征五万人的粮饷,然后在在四周虚插旌旗,好像真有很多兵一样。然后你再派郦食其带着金银珠宝去劝说他投降,他肯定会投降!”
一般人能算到这种程度就已经非常厉害了。把握住了人性。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围城三面,必有一缺”。献大秦的关,拿自己的好处。张良可谓算到了极点。
但这不是张良的最高境界。峣关的将领投降后,主动要求和刘邦一起打咸阳,刘邦非常高兴。但张良认为不可以。为什么呢,张良给出了非常清楚的答案。
峣关将领收了刘邦的好处,贪图便宜,就要和刘邦一起攻打咸阳。但他的部下却没有收到任何好处。因此肯定会有所不满。一但遇到战况比较紧急,这群人保不定就会倒戈,攻打刘邦。这是非常危险的。另外,快到咸阳了,刘邦也需要一个大胜来震慑咸阳。因此,张良建议,趁将领投降,他们军心浮动,刘邦发动突然进攻,一下子把这只部队打散,然后再收编。
这种阴招都使得出来,可以看得出来,张良是真狠。但这是现阶段最好的办法。为了彻底收服这些秦军,并且震慑后面的秦军,张良的计策虽然毒,但最有利于刘邦。
因此刘邦是毫无悬念的大胜。把秦军打的哭爹喊娘,并且刘邦还打上瘾了,秦军跑,他在后面追,一直打到了蓝田。这一仗,刘邦胜得极其龌龊,但酣畅淋漓。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第一个到了霸上,离现在的西安五十里。秦三世子婴投降,刘邦如愿第一个进入咸阳,完成了楚怀王的约定。
4)张良,一个最牛的战略家!刘邦是一个农民,好不容易带兵到了大秦的帝都咸阳,肯定被花花世界亮瞎了双眼。在美女和金钱面前是瞬间沦丧。很多东西都是刘邦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时候,才是农民起义领袖最危险的时刻。
这时候唯一一个对这些不感冒的是张良。因为张良本身就出自豪门世家。这时候张良的作用就尤其重要。刘邦如果不听张良的,基本上就是又一个李自成。也就是说,李自成是抄作业最差的农民起义领袖。
我们看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做了什么:
第一,刘邦把秦始皇的宫殿封存,里面的金银美女都不碰。对刘邦这样的贪财好色的人来说,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约法三章。张良根据关中平原百姓的现状,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大秦严刑峻法,老百姓怨恨很大。这时候需要的是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代表“除旧迎新”。
因此新领导上任不是要急着树权威,而是要给好处。这样才能收服人心。张良这样顶级谋士,要做的就是要给好处。
第三,也就是制度的延续。这时候在张良的建议下,大秦的所有的官方书籍都被刘邦收走。包括法律,典章制度,包括官员名单等等,都被拿走。项羽对这个不关心。后来李世民拿下洛阳的时候,房玄龄第一时间也是把隋朝的文件全部拿走,抄刘邦的作业。
也就是说,有了这么多文件,刘邦集团的官僚构架是最完善的。这么好的公司体制怎么可能不胜。所以项羽不可能打赢刘邦,就因为他的组织构架不行,会把公司治理的一塌糊涂。
我们都认为鸿门宴是张良的得意之作。救了刘邦的性命。但张良的真正的得意之作却不是鸿门宴,而是帮刘邦定鼎天下。我们看张良走了几步:
第一步,烧栈道。
刘邦因为跟项羽关系不好,被封到了汉中,成为汉中的王,简称汉王。刘邦非常郁闷,但张良劝他不但要服从命令去汉中,还要把栈道烧了,让项羽放心。表示永远不会再出来。
第二步,给项羽保证,绝不出关中。
刘邦这边烧完栈道,那边就在韩信的指挥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成功的占领了关中平原。项羽当然非常愤怒,要来攻打刘邦。张良让刘邦认怂,给项羽写检讨。保证再也不出关中。项羽就忍了。
第三步,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得兵56万。然后有点飘了。结果项羽轻兵三万,就把刘邦打的抱头鼠窜。
刘邦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就出了一个主意。张良说,天下最能打的四个人是,项羽,韩信,彭越,英布。如果把英布和彭越挖过来,再配上韩信,项羽肯定就不行了。刘邦恍然大悟,就让人拿着重礼去找英布和彭越。项羽就有点干不动了。
第四,只要对自己有利,条约不如屁。
公元前203年,项羽面临韩信、英布、彭越三大高手的围攻,有点吃不消。这时候项羽就想和刘邦签订和平协议。刘邦也有点打烦了,就同意了。双方秉着诚信的原则,签订了以鸿沟为界的互不侵犯条约。
签订完,项羽就带兵回去了。刘邦也想回去。这时候被张良拦住了。张良让刘邦追击项羽,刘邦有点懵,不是刚签订条约吗!张良说:“这时候项羽没有防备!”
这时候和峣关的时候如出一辙。刘邦当即就明白了,马上聚集兵力,追着项羽打。项羽吃了一个哑巴亏。因此后来就被龌龊的刘邦围在垓下。
因此,张良作为顶级谋士,他对时局的观察已经到了一个神级水平。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千钧一发的机会。让别人输的憋屈,出乎意料。
因此,张良自己后来就远离朝堂。否则,刘邦对他是一百个不放心。谋士自古没有好下场就是因为领导来自心底的恐惧。
综上所述:张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圣。他掌握规则,洞穿大局。有着对未来的精准判断。可以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对最关键的事情。 张良的谋略来源于学习,正因为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对秦始皇的精准暗杀,让世外高人黄石公对他非常看好。因此,黄石公在考察后,才放心的把《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让张良蜕变成天下第一人。 张良靠着对大局超级的掌控力,帮助刘邦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击败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可以说刘邦对他的评价可谓精准,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看透人性,在刘邦成功后,他远离朝堂,让领导对他的超级大脑放心。因此,张良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和吕后惦记的人,安安稳稳的过了一生。堪称顶级智者。
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当然有。
张良除了在鸿门宴时,说通项伯,拖住项羽外。他最著名的表现当属劝刘邦毁诸侯国分封意及助刘盈坐稳太子位。
谏阻复立六国
谋士郦食其劝刘邦分封六国之后以收买人心。刘邦一听有道理,刻好六国大印准备施行。
张良听说后立即赶来阻止。他对刘邦说:古之先贤是在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下分封诸国的。如今情况不同,汉王尚有强楚之敌,若令六国复立,则各国将士复归其主,而楚又强大,诸国无不臣服于它,如此,汉危矣。
再者,裂土分封六国,跟随刘邦征讨的有功之士没了指望。因此,赏爵分封不如留给跟随刘邦的有功之臣。
张良的分析与劝谏给刘邦指明了战略方向,避免了刘邦的事业毁于一旦。
“商山四皓”助刘盈
刘邦宠戚夫人,一度想废刘盈立刘如意。
这事不比争男人的宠,吕后绝不会坐视,于是来找张良出谋。
张良出于朝局稳定的初衷,特向吕后提出请世外大隐“商山四皓”出山。
刘邦见数次请不出来,又卓有声望的四皓肯立在刘盈身后,料到废立之事难行。刘盈太子位得稳。
张良此策,有安天下之功。此时吕后势大,刘邦贸然废立,必然引起天下动荡。
且,张良为吕后刘盈出力,对于自己的后路,也颇有裨益。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且桩桩功劳难以数计,择此二策述之。
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张良的名声是刘邦一手造就的,“汉初三杰”也是从他的口里说出的,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咎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归咎于“汉初三杰”都能为己所用,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完全信任,所以才被自己所击败。大家都很认同刘邦这种说法,但如果细细去研究史料就会发现,实际上刘邦的话言过其实,他不过想掩盖一些真相,不想为世人所关注罢了。但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我想分析的重点,今天我只想说一下张良到底有什么功绩?
不得不承认张良是战略大师,你让他去战场上出谋划策,他不比陈平高明,但你说看大局观,搞统一战线,就是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刘邦多次被项羽击败有些气馁,于是便问身边的人,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击败项羽吗?如果谁能帮助我击败项羽,我就给他列土封疆!刘邦身边的人面面相觑,他们心里想:汉军之中军事指挥能力最强的就是你汉王刘邦,韩信比你高明一些,但也绝不是没法企及,你都没有办法击败的项羽,我们就更没有办法了。
张良对刘邦说:“击败项羽并不难,只要陛下肯列土封疆,用来拉拢韩信、彭越和英布,让他们和汉军组成诸侯联军,则其数量数倍于楚军,由韩信作总指挥,击败项羽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只要能够击败项羽,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况且在刘邦心目之中,除了项羽之外,其他这些人对自己能构成什么威胁呢?只要除掉了项羽,翻过手来再慢慢收拾这些人,不是一如反掌、轻松至极的事情吗?
再举个例子,刘邦去世前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而让刘如意继承天下,这个想法对于大汉来讲十分危险,如果付诸行动,刚刚统一的天下就会四分五裂,为此大臣们都坚决反对,但是刘邦的态度似乎很坚决。周昌用头去碰柱子血流如注,不能劝阻刘邦,群臣反对也不能改变刘邦的主意,但张良却给吕雉建议,让她去请出商山四皓去辅佐太子,从而让刘邦改变了主意。
郦食其曾经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的后裔为王,以来分化项羽的势力,但这个念头被张良制止了。张良认为如果刘邦这么做不仅不能削弱项羽,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势力,六国贵族被封后,不仅不会帮助刘邦对付项羽,反而会为维护自己利益而反对刘邦,让刘邦更容易被项羽所击败。因为六国贵族早就腐朽没落,让六国的贵族掌权,对自己是雪上加霜,刘邦只有坚定的站在商人地主阶级的利益上,做他们的代言人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先进的阶级取代落后的阶级,先进的生产力战胜落后的生产力,而张良就有这个眼光和格局。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