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吗?

分封制无法限制君主的权力。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上面这句话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呈现的信息就是神农氏无法作为天下的稳定器,无法监管天下,秩序一乱,诸侯就相互吞并,这个时候黄帝出现了,讨平天下,恢复了秩序。

所以天下很早就是一统的。

夏商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商朝有些特殊,他内部是实行轮流执政的。周武王灭商之后,改变这种方式,以姬姓血脉为标准构建西周的统治核心。

周朝以自家子弟,加功臣,再加夏,商遗脉等等构建了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别于商朝的轮流执政。

这就是分封制的产生背景。

当周王分封子弟及功臣到封地,封地内的事情就不属于君王管了,这样需要的管理人才不需要太多,只需要管好周王直属分地,再管好诸侯王这一级就可以了。

为什么出现分封制?

因为天下太大,交通,信息流通,语言,风俗等等都不同,全部统一管理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分封制这种模式是最经济,最适应当时的情况。

因为经济的发展和融合,慢慢大家的习惯更相近了,在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制度,最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

换句话说朝廷的管理权可以直接管到县一级,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大一统需要的管理成本很高,从原来只管诸侯,到直接管到县级,需要的管理人才很多,需要后勤维护,比如驰道等代价也很高。这么多官吏怎么管理又是一个新问题。

这些需要先进的生产力才可以支撑。

过于一统就忽视了各地民风,以及其他不同的情况,这样很容易造成朝廷的一个政策,未必完全适合每一个地方。

秦始皇之后,刘邦依旧采用分封加郡县的方式以减少管理成本。

大一统时间久后,人们交流频繁,相互了解,就又开始融合,慢慢就形成中原郡县制,边疆自治的模式。

由于生产力和支持管理的技术能力落后,所以皇权一般到达县一级就是极限了,到达乡一级需要成几倍的管理人才,这样才有了一句皇权不下乡的说法。乡中交给士绅,父老等民间之人去管理。当然重要的乡,皇权肯定也要进去的。

所以分封制度只是对管理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对皇权的约束。

古代管理天下的权力不在于皇权,而在于相权,当然对相权还是有监察机构的。

皇帝任命丞相,然后丞相统领百官,这是古代的管理制度。所以皇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个好丞相。

这项制度在春秋时期是主流,后来三国的蜀汉也是执行这种模式。比如刘禅就全权委托给诸葛亮管理蜀汉,因为蜀汉当时就益州地盘,诸葛亮领的是益州牧。

有些皇帝想有所作为,他对相权的制约是很不爽的,比如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其皇后之兄为侯,结果汉景帝说我要去和丞相周亚夫商量,结果周亚夫表示反对,汉景帝也就无法执行。

这些制约会让皇帝很不爽,他们想扩大皇权的办法很简单,拆掉丞相的职权,弱化,变成六部,到明朝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等于说绕过相权,或者说将相权分解到六个人身上,到清朝干脆成立军机处来管理天下。军机处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也就是皇帝到清朝终于完全直接管理天下,皇权无人制约,达到最高峰。

盛极必败,最后清朝灭亡,帝制消失。

分封制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吗?

君主采取的所有制度,根本目的都是巩固自身统治,理论上讲,分封制不但不会限制君主的权力,还会使之增强。

以西周分封制为例。在生产力落后、交通和通信技术不足以维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的背景下,西周分封的许多诸侯(尤其是边远地区)实际上就是代替王室到当地进行武装殖民,重走一次打天下的过程。

诸侯虽然在诸侯国内获得了统治权,但仍然是周天子的臣子,对周天子负有称臣、纳贡、协同征战等义务。诸侯对蛮荒地区的征服和开发,实际上增强了周天子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诸侯之间相互提防,变相地帮助周天子稳定天下局势,使最高统治权始终系于周天子身上。相比起不现实的中央垂直管理,分封制对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对权力的巩固使它明显更具优势。

同理,西晋分封实权诸侯王,制度上也有加强皇权和保卫皇权的效果,诸侯王的权力是西晋皇权在地方上的体现。

不过这只是理论。现实操作中,一旦中央式微,或地方势力雄厚,很容易导致央地势力对比发生变化进而破坏了央地关系在制度上的平衡。这个时候,分封制无疑是对君权的挑战甚至破坏,衰弱的君权不但得不到分封制的保护,还会因诸侯国的霸权而进一步衰弱。

分封制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吗?

会!

周朝就是分封制,西周时周天子尚有权威,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周天子直辖区域减小,而有些诸侯统治区域和人口增加,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周天子无法号令诸侯,诸侯开启了争霸与兼并战争,并最终由秦国统一天下。

秦始皇吸取周朝之教训,废除分建制,在全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权力大大加强,统御全国。

分封制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吗?

在早期人类历史上,如三皇五帝时期,据现在的考古证据证明,都是氏族或部落的联合时期,三皇五帝即使有,也只是各氏族或部落联盟推举出的联盟长而已,各部族或氏族内部的事务,联盟长也是无权过问的。

以上是上古民主时期,联盟长很可能是各个部族选出来的,联盟长的权力是共识性权力。

而到了家天下时期,这个过程反过来了。取得天下的家族,分封其亲属、家臣等合伙人,去统治全国各地。此时,国王(天下共主)分封下级贵族(诸侯),下级贵族拥有土地、人口和军队;下级贵族可以继续向下分封。

这种情况下,国王直属的领地、人口和军队是有限的。国王的实力对于单个下级贵族是可以压制的,但如果下级贵族部分或全部联合起来,国王的力量就不是对手了。这种情况让国王无法为所欲为、无法乾纲独断。

因为在家天下实行分封制,国王的权力是共识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的结合。最初阶段,国王权力中强制性权力比例高,被分封的贵族只能接受分封。但是,一定时间之后,国王的绝对实力不再具备压倒性优势,强制性权力比例下降,共识性权力比例上升。此时,下级贵族在血缘、盟誓等礼仪制度下遵守国王是共主这个共识,但实际上国王的实际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尤其当下级贵族对天下共主这个共识产生分歧、或者不再把共主当回事时,国王的权力就彻底瓦解了。

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我国的周朝,以及中世纪的英国、法国等。

周天子率领各部推翻商朝,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随着时移世易,诸侯实力变得强大,并开始自行发动战争进行兼并时,周天子并无能力节制。英国的国王则始终处在与贵族联合体进行博弈的情况里,最终英国国王与大贵族博弈出了大宪章,以及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被大幅度限制,直至最后变得无关紧要。

因此,分封制是毫无疑问可以限制君主权力的。

分封制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吗?

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君权,不是限制君权!

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后来的汉朝、晋朝、明朝也都实行过这个制度。当时的君主推出这个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君主们可不会抽风了,特意设置一些封地来限制他自己的权力!

例如,周朝的分封制,目的就是扩张领土。西周向东扩张的时候,就是通过不断地设立封地,加强对这些新占领地区的统治。钱穆先生曾说,这是一种“武裝移民与軍事占领”。这些封地拥有一定的治权,有利于有效的管理。也是因此,周朝扩张的很快。虽然,后期进入了春秋战国的混乱。但是,各个分封的诸侯相互牵制,还是让周朝又持续了550年历史。

汉朝的分封制,也是为了加强统治。后来,刘邦又搞了“非刘不的称王”,也是让刘氏子孙在各地拱卫皇权。

朱元璋上台以后,也是这么想的。至于后来的“撤藩”,也是因势而为的事。地方不稳定因素已经没了,封地碍眼了,皇权要加强了,就撤销这些封地。

总之,分封制的目的就不是限制君主权力。一旦分封制影响了君权,两者必然要亡一个。而且,一般,都是封地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封制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吗?

分封制对君主的权力限制非常之大。

诸侯的封地有一个别称,叫国中之国。

诸侯虽然名义上从属于天子,但对于封地内却有着完全的主宰权。

他可以招兵,可以纳税,可以提拔官员,这些事情天子都是无权过问的,

商朝号称有八百诸侯,结果呢,这些人全都起义来打天子。

这种分权对于天子来说是致命的。

当初王朝刚刚建立时,由于领土小,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井田制,可以让中央王朝很难管辖的边境领土更加稳固,牢靠。

可当这些封地越来越壮大时,天子反而危险了。

诸侯会忍不住发动兼并战争,让封地更加壮大。

诸侯越强大,周天子的实际管理领土就会越小。

到了西周末年,除了都城附近,周天子几乎名存实亡。

而且你还不能随意对这些诸侯出手,因为他们每一位的族谱都可以关联到一位大人物,你对诸侯出手,就是不尊重老祖宗,就是背叛周礼,大逆不道。

即便夏商周灭亡,后代的封建王朝依旧延续了嫡长子继承制。

因为这种制度可以极大的避免后代争位(好像也没啥用)。

但他们都默契的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贯彻郡县制,不大规模的设置封地,就是怕封地影响皇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