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后人为什么全都是“人面蛇身”?
中华民族图腾物是龙,而蛇又称为小龙,在十二生肖中都有。
女娲造人,女娲会飞,所以是人面蛇身。也就意味着女娲造出的都是龙脉,这就是"龙的传人"的由来。
后来帝王都比喻为真命天子,坐龙椅丶穿龙袍丶举龙旗。
龙为大丶为阳丶为君,蛇为小丶为阴丶为后。
神话女娲即是龙子龙孙之圣母,又是龙族龙帝之后。故就形象为人面蛇身,柔和优美丶柔情似水!
女娲后人为什么全都是“人面蛇身”?
《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这是女娲的文化背景。
由此可见,是女神;是帝。帝?古人对天子的号。女娲造人,具有了创世神的影子;女娲补天,阐述了历法文化发展史上的意识背景。《山海经》描述的是以上古黄帝及前邦国文化发展史,是在中华地理海患前的历史文化叙述为中心的史料。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正是其是唯一传上古史文史了。
从《道藏》内涵看,上古大神是“元始”说为主,属下是元始玉女,领东海公与西王母。古称“四民国”,即不在三界内的神。女娲大概是西王母的角色。
关于蛇身,古人认为:蛇代表天,代表时间流变,代表四季变化,男人与女人代表阴阳,这是在表述“历法”文化,也有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图腾文化。这是《山海经》书著的重要内涵表达方式。也就是说,氏族时代邦国,皆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有自己的姓氏旗帜与对宇宙的认识、方法论。比如:精卫填海,就是一幅“阴阳五行图腾”。黄帝族的图腾就是“人面鸟身”。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氏族文化发展交流的互通融合,文化共承共识的统一后,渐渐的消隐了统一前的邦国信仰图腾。
或许是女娲与伏羲说,是华夏民族人的文化另派学说,事实上,是“原道”与“儒道”文化的双轨传承关系上,说的是一回事。随着道佛儒三教文化的意识形态各异发展,都是在不同角度问题上,叙述一个故事。
原道论,用元始说,天罡36地候72表述历法,且用五腊节文化发展传承。儒道论,用盖天说,阴阳子午四季表述历法。说的是“风月同天”的一个故事。
《山海经》属于儒道文化阐述着原道故事,而不是存在的人面蛇身的人类。人面蛇身的历法图腾,给后世小说故事化,也很正常。
女娲后人为什么全都是“人面蛇身”?
因为大神女娲本人就是人面蛇身啊。
《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既然女娲族的始祖女娲娘娘是“人面蛇身”,那么,其后人,自然就是一样的遗传基因:人面蛇身啊,哪有什么稀奇?
作为有“补天”、“造人”两大造物奇功的女娲娘娘,被尊称为大地之母,后土娘娘,娲皇娘娘,妖教教主,万灵之祖,人族始祖,身份地位自然是尊贵无比的。但是她的血脉,留存在世上的倒是不多。而且有几位还因为“人面蛇身”的异相,被误认为妖怪。
第一位,就是《仙剑奇侠传》中的赵灵儿,因为人面蛇身的原型,曾经被误为妖怪。其实人家是尊贵无比的女娲后人。
第二位,就是白蛇传里面的青白二蛇。都说人家是蛇精,可是人家是人面蛇身啊。而且最关键的,人家白蛇和人类产子了啊。
白蛇产子,压根不是什么修行到位,而是人家本来就是血统高贵,和人类没有生殖隔离的女娲后人。这才是法海震惊无比的原因,也是他事后被天庭追杀,被迫躲进蟹壳中的原因:
- 降妖没有错,但是把女娲后人当妖怪来抓,那是要受到惩罚的!
女娲后人为什么全都是“人面蛇身”?
与神有关
女娲后人为什么全都是“人面蛇身”?
说女娲的后人都是人首蛇身,无论是在神话中还是典籍中都没有类似的记载,不知这种提法的依据何在?
女娲是人首蛇身的依据在上古的神话中,女娲确实是一位大神。从她的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她应该是我国神话中一位创世纪的英雄人物。可是,关于女娲人首蛇身的造型却是附会的。
如果说《列子》真的是战国时期所作的话,那么 ,第一次出现女娲人首蛇身的说法就是来自于《列子》。
据《列子 黄帝》记载:
“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如果按照这个记载,女娲不仅是蛇身,还应该是“牛首虎鼻”才是,可要是这样,就又和“蛇身人面”自相矛盾了。毕竟,长着牛的脑袋和人的面孔,这个搭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极不协调的。
图片来自网络
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和夫妻吗?在很多记载中,都把伏羲和女娲作为一对兄妹的存在,但是此二人同时出现的时期却并不早,而是在汉朝时《论衡·顺鼓篇》中。
据记载:
“雨不霁,祭女娲”,于礼何见?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
根据这段记载,根本没有出现伏羲和女娲是兄妹或者夫妻的记载,而只是提到了伏羲和女娲都是三皇之一,在祭祀的时候不应该厚此薄彼。
那么,伏羲和女娲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了兄妹进而变成了夫妻呢?这还要从华胥娘娘说起。
根据《世本·帝系谱》曰:
“伏羲, 十月四日人定生,母华胥。”
又《帝王世纪》载: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面。”
这段记载中仅是说明了伏羲是华胥的儿子,和女娲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直到出现清朝人编著的《春秋族世谱》:
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在山西省风陵渡的女娲墓纪中也有女娲是伏羲姐姐的描述:
风陵女娲,伏羲女姊,人类氏祖,象天法地。
由此,女娲成为华胥之女,伏羲的姐妹的说法才大行于世。
按照这个逻辑,既然伏羲是人首蛇身,那么,作为姐妹的女娲自然也应该是人首蛇身了。
写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认定,所谓的女娲人首蛇身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呢?或者说, 女娲所代表的的种族本身的图腾是蛇,而不是女娲是人首蛇身呢?
就像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说过的那样,“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学说:“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形象一点说,就是“譬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我国的古代史在经历了三皇五帝之后,到了宋朝终于出现了一位创世英雄盘古。从此之后,古史再也无法往前推了。
据上文所言,既然无法确定女娲是人首蛇身,或者蛇仅是女娲部落的一种图腾,那又何来女娲的后代都是人首蛇身一说呢?
图片来自网络
女娲和伏羲应该是互为姻亲的两个部族,女娲或许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东母”客观的说,既然上古史流传的很多关于女娲的事迹,那就意味着女娲必定不是虚构的存在,而是存在于早于黄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部族。
这个部族以蛇为图腾,和同样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族是互为姻亲的两个部落,这是符合上古时期部族之间群婚制度的。
女娲也可能并不是女人,或者虽然是女人,但那时候仍然是母系社会或者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女娲族的部落首长统一以女娲为名,称为女娲氏,姓风或者凤。
女娲族的部落首长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东母”(东王母),这和甲骨文中提到的“西母”,《穆天子传》中提到的“西王母”正好能够对应上。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秦汉之后,父系社会占据了社会顶层,尤其是汉朝,出于打击后宫女性参政的目的,对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诸多优秀女性采取了冷漠或者打击的做法。可是,女娲在历史上遗存的东西太多了,根本无法从历史上抹杀掉,不然,很多事情就讲不明白。鉴于此,历史学家们就开始弱化女娲,把本来应该大书特书的抟土造成和炼石补天等神迹弱化,反而把一些制作“笙簧”之类的乐器作为女娲的功绩。
到了宋朝理学家的口中,女娲不仅不是应该大力褒扬的上古帝王,反而变成了 “妇居尊位,女娲氏、武氏是也,非常之变,不可言也。”把女娲和武则天并列,都按上“牝鸡司晨”的恶名,宋儒们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图片来自网络
女娲后人为什么全都是“人面蛇身”?
女娲起源于上古的女娲补天。女娲的原型是蛇,蛟龙和鱼的化身?那么,女娲的原型和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是人首蛇身?
从远古时期的进化论开始,人就开始有了繁衍后代的能力。人头,那是理性,作为人的代表,代表理性的头脑。蛇身,像动物一样具有繁衍后代,生育的功能,有欲望的功能。蛇身是生殖器和繁衍的代表。
在历史神话传说中,蛇被古人赋予美好善良的形象。比如人首蛇身的女娲,共工头撞不周山,把天撞塌,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心人间受苦,炼出五色石补天。天花板有些地方比较薄弱,有些松动,女娲命人砍了些竹子、小木头支撑着,人称“天柱”,(会同西边相邻的县就叫天柱县,是人们西迁后把记忆带过去的。)
至于女娲的原型,应该是母系氏族的女性首领,其代表的就是广大母系氏族的母亲,而她的形象就是孕育万物的神。所以,女娲起源于母系氏族,原型应该是一个女首领。而伏羲就是父系氏族的代表人物,与母系氏族的女娲相结合。
而在《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里的女娲被赋予了蛇的身躯,不仅是神话的神秘性,还因为蛇本身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尽管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记载诠释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做成的”诘问。
总而言之,奴隶社会以后,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他们将女娲与伏羲描绘成为神话人物,他们都是居住在天上的神。他们同居孕育了神人,后来派了一个儿子到人间来统治人民,这个人就称作是“天子”。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用黄土捏造,由于工程浩大,后来用一根藤条在泥浆之中搅动,甩出了人。小编点评:女娲是华夏民族崇拜的女神,是一位上古时期功德无量的创世神,所以她的故事才会不被历史岁月所淘汰而流传下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