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歌颂秦始皇统一,但是各国并立文化各异百花齐放岂不更香?
这个问题要看在什么时候讨论,每一个时代,不同的时刻,人看到的秦始皇都是不一样的,秦始皇还是那个秦始皇,没有变,只是看的人的心态变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之间执行的是二的规则,万物自身执行的是三的规则。这世界有短暂的一,但是没有永恒的一。
有些人可能看懵了,听我慢慢说下去。
秦始皇六合中原,将原来的六国整合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虽然秦朝存在时间不长,但他的做法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秦始皇对六国的文化进行掩杀,突出法家,宣扬以吏为师,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文化造成的损害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在大海上,大船安全一点还是小船安全一点呢?自然是大船,船越大就越安全。那是不是大船就一定好?
当然不是,如果驶入内港,水位不深,那船就废掉了,开不动,这个时候小船才是好的。
那现在问你小船好,还是大船好?你在那边争论永远得不到一个答案。
小船好是因为它能适应水浅的地方,大船好是他能适应水深的地方。
所以好不是永恒的,也就是不是一。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比如在大海上,自然船大就是好的,所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好是一定的。
秦始皇过于强调一,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些是方便人们交流,但是过度强调一,要求生活习惯,命令等等都一样,这就忽略了各地的差异性,比如齐地的人,与楚地的人,与燕地的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的。
结果秦始皇眼中只有一,他强迫所有人都要接受这个一。最后六国人受不了,秦朝没有万世,只二世而亡。
一是对的,但当将“一”一条路走到黑时,那就错了,因为这个世界上万物执行的是二,不存在永恒的一。
秦灭就是最好的教训。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那自然就会四分五裂,所以一统自然就会天然对思想进行一些扼杀。这种扼杀不是对文化的灭绝,而是对文化的选择,选择一种文化地基,然后所有人在这种文化地基之上百家争鸣。
秦朝启用的是法家思想为地基,不过被证明行不通。汉朝启用儒家思想为地基,被证明行的通了,后世就继续延用。
这不是只有东方有,西方也是一样。
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烧死。
我们再来看一种自然现象,当这里出现一棵大树的时候,在这棵大树的周围是不会再出现一棵大树的,大树底下是矮小的植物,但以大树为基的树冠却长的很茂盛,这就是百家争鸣。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对儒家的突破,但是儒家占主流的一支理学愿意吗?不愿意,在王阳明活着的时候,理学家就对他进行围剿。王阳明活着时还可以支撑,他一死,阳明心学就很快败落下去。相反这种学说在日本很兴盛,很多二十世纪留学日本的学者再一次将这个学说带回来,阳明心学才再一次热起来,那能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
因为知常容只知道大树底下不会再长大树。除非大树意外死亡,比如火烧,雷劈等等。
但是大树之所以称为大树就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所以有人歌颂秦始皇统一,但是各国并立文化各异百花齐放岂不更香,这只是站在另一个端点去论述这件事情,自然是不太合适的。
从刚才理学对阳明心学的追杀之中可以看出派系内部同样也是执行这个规则。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就是一种融合,当我们认同点越多,我们结合的就越紧密。
这世上哪有好事和祸事,只有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