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诸葛亮是古代儒家的典范。集忠义礼智信之大成者。

刘备匡扶汉业从隆中对才开始步入正轨,正是

得益于诸葛"三分天下计"。诸葛忠于刘氏两代,真正实践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平生唯谨慎,在一个地寡人少的天府之国,诸葛用七擒七纵的仁义之师,安定境内各少数民族,精兵简政,安抚百姓。蜀汉竟能在三国中最为活跃,诸葛在世时能六伐中原,其后姜维更是九伐中原。诸葛继曹操之后,又一个三国风云人物中佼佼者。

诸葛平生节俭,死后除了八百株树,再无所有。教育子孙忠义国家,诸葛和长子长孙三代人尽忠在沙场。

诸葛亮不仅忠心耿耿辅佐君王,而且还善待黎民百姓。他政治清明,军事卓越,外交有成,治理太平。他将平生所学传授姜维,姜维能叱咤风云九伐曹魏。

诸葛诚信,三国人尽钦服。孙权赞叹,周瑜尊敬,鲁肃厚交,司马氏畏惧。

诸葛还给后人留下了好多人生格言:宁静以明志,登高才致远。勿以善为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近君子,远小人。…

诸葛是火烧赤壁丶三国鼎足的关键人物,是稳定蜀汉丶极力统一中国的一代贤相和统帅,他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文明的高风亮节,永垂青史!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坊间常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仔细琢磨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集体的智慧大。

就这两点说明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才能并非都是完全认可的。

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古代大神级人物,其绝顶聪明,军事才能卓越超群,但是再聪明的人也会有失误和弱点。总结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隆中献策就是失误开始,荆州,益州千里之遥先二分兵力,后又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怎能不败。毛泽东屡试不败的战绩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战机,各个歼灭。特别强调集中用兵的重要性,这是弱势一方取胜的王道。两地分兵的做法让本来就弱势的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其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司马懿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沦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事后害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不听劝阻,刚愎自用,甚至有人搬出刘备当年留下话说马谡不堪大用,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其实,街亭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这是诸葛亮一个重大军事谋划的失误。

再就是,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虽然各种事务都被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无意中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诸葛亮不肯放权,不相信部下,部下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还会形成事事对其依赖性,等待他的决定,甚至有意打压异己。如李严,魏延等。军事上不敢用奇兵,又不敢冒险,魏延献子午谷奇谋明明是好计却就是不用。这是典型的太过谨慎的表现。事必躬亲恐怕是他54岁就得病而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落下一个“鞠躬尽瘁”的美名。但是这样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没有培养出理想接班人,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极其不足。以至于诸葛亮死后,朝中仅剩蒋琬、费祎等寥寥几人有能力继承丞相位,但这几人都是一大把年纪了,当宰相也当不了多少年,蜀中内政不稳的问题凸显出来了;再者,武将方面,曾经的“五虎上将”早就不复存在了,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就剩下姜维一个人苦苦支撑,所谓“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如果诸葛亮能够为蜀汉提早储备一批人才,提早着手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历史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最后,眼看自己时间不多,匡扶汉室无望,蜀汉后继无人。又愧对先帝之托,心中愁绪也是压死诸葛亮的之后一根稻草!

反观其对手司马懿虽然名声没有其响亮,甚至不好,是个善于隐藏,精于算计的阴谋家,但最终司马懿遏制了诸葛亮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还耗死了诸葛亮。蒙过了曹操,骗过了曹爽,其子“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得其遗传,但终究司马懿是最后胜利者,赚得了曹魏的江山,三国一统归大晋。

比较二人的不同在于,诸葛亮的成功在于过程洒脱结果的无奈,司马懿的成功在于过程的无奈结果的满足。诸葛亮是战术家,司马懿是战略家。

世间对诸葛亮的评价受罗贯中《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影响,神话了诸葛亮,应该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的评价比较客观。集体的力量大,注意多,但诸葛亮太注重发挥个人智慧,不注意打造团队,培养后备军。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谢邀,现在诸多三国迷以及学者的评论中,都在讲诸葛亮善于内政,军师天赋一般,我想说的是,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发明家,他也是一个军事家。

对于大家认可的政治才能,我就引用三国志里,刘禅继位后,对诸葛亮治理内政的描述带过“及备沮没,子嗣幼弱,事无巨细,亮階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穷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的外交才能最明显的表现在刘备新野之败以后,诸葛亮只身一人面吴主孙权,慷慨激词,严明厉害,激将之余不失国风,成功为刘备引得孙权三万兵马的援助,也正是这三万兵马的援助,刘备才能立足脚跟,为后来东山再起打下基础。

诸葛亮的创造才能也是有史料记载的,三国志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那些认为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都是演义的人,可以不用再怀疑了,八阵图都是真的。并有记载“亮出岐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说明木牛流马是用作过实战的,技术相当成熟才敢实战,毕竟是粮草大事。

诸葛亮的军事天赋确实彰显的不多,因为史料记载里,赤壁之战没有诸葛亮的身影,刘备入蜀也都是庞统和法正的功劳,包括汉中战役,军事参谋是法正,诸葛亮在成都坐镇呢。再加之诸葛亮主导的北伐事业一直未能成功,所以被定论为军事能力一般。小编想在这里为诸葛亮平反一下,理由如下:

1.战略构思没有军事天赋是不可能达到的,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思,不是凭空想象的,是综合了各方势力能力而定论的,其中提到过魏军的占线以及战略高地,后勤补给,陆军骁勇,水军薄弱;吴军的水军实力,军械打造能力,后方少数民族干扰轻重;刘璋刘表的军事布局和站区薄弱,这样的分析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2.职位职责所限,诸葛亮在蜀国阵营里的绝色本就不是带兵作战,刘备收下掌握兵权的主帅只有七人,分别是前期的关羽,张飞,陈到,后期的李严,马超,霍峻,魏延。大家也都知道刘备势力成形后分为三大战区,分别是荆州战区由关羽,马良督统;汉中战区由魏延,法正督统;还有就是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的永安,南部战区主要控制少数民族。后来由于战局有变,荆州南郡失手,关羽战死,荆州战区战略性西移至永安,由李严督统。诸葛亮的职位从军师将军到丞相,一直干的都是内政的活,带兵打仗也轮不上他。

3.北伐事业是诸葛亮正真意义上的带兵出征,第一次北伐,从斜谷出,用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引曹真大军入围,诸葛亮亲帥大军攻祁山,收了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战局有利的时候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进行,因为被张颌所败,这是三国志详细记载的,从而影响了整个战争走向。第二次北伐从散关出兵,围了陈仓,曹真坚守避战,粮尽而还,撤军的时候魏上将王双追杀,诸葛亮设计斩了王双。第三次北伐是派陈式攻武都,阴平,魏国上将郭淮坚守不退,诸葛亮亲帅大军打败郭淮收腹二郡。第四次出祁山,大败魏军,斩杀魏军车骑将军张颌。第五次出斜谷任然面对同一个问题,就是兵粮不足,于是在渭南开垦,与司马懿对峙,然而患病去世。可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有所建树,只不过是粮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连三国志都评论说,诸葛亮没有可以托付的帅才出征,只能自己挂帅,导致朝内无内政贤才做后勤保障,是蜀国人才不足造成的。诸葛亮就算是神也不能分成两个人来用,去了前线就管不了后方,坐镇后方又没有人能胜任前线,这并不是能力问题。

个人愚见,不喜勿喷,互粉互关。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诸葛亮是一位心思缜密,具有远见卓识和组织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三国相争的残酷时代,他协助刘备割据一方,积聚较强的实力,为统一中国殚精竭力,虽然没有实现统一目标,他尽力了!他虽然不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他是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诸葛亮,这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写在史书之后,就不再简单,它更是化作了一种信仰与精神,光芒的消失,不过从眼里转移心中。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自小聪慧,从名师,学成之后自比古时贤能,世人不以为然,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还好有知晓他才能的人。是时,叔父投奔刘表,兄长前往东吴,周遭所识,皆有心中明主,这可都是震烁一方的人物,可诸葛亮却看中了一穷二白的刘备。或许以小博大可以彰显军事家的才能,可从无到有,可就需要通天才能,当时刘备不过做客荆州,又被人觊觎,无立足之地。

▲诸葛亮隆中对剧照

演义中的隆中对,犹如开天辟地的一缕光,也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调,好久不长,曹操几乎统一北方,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南下,迫于形势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言明其中厉害,在后世更是被添油加火,取得东吴信任,草船借箭之后取东风,一场大风扑灭了曹魏一统的野望。乘胜追击,取得西川,拔得汉中,拥护刘备称汉中王。

可惜,好久不长,吕蒙奇袭,多年心腹糜芳叛变,直接影响了远在宛城的关羽,致使其身首异处。关羽的死,更像是蜀地王国的幻灭,从那一刻,这个健壮的巨人走向衰落,刘备执意复仇,落得白帝托孤的遗憾。

后世人常说,读《出师表》是没有不流泪的。五虎上将或死或老,益州疲敝,人才凋零,偌大蜀地,危亡不过朝夕。后方又有蛮荒之人骚扰,施展奇谋,几番捉拿和释放,消磨了孟获的傲气,稳定了后方。

当时曹魏占据天下十之六七,东吴又有长江天险,自己蜀地地势崎岖,难以发展。要是任曹魏发展,无疑于慢性死亡,等待自己只能是慢慢被蚕食。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出了祁山,拿最后的心气去搏一搏未来。连拔郡地,可是天意弄人,终究是败了。

正史中的诸葛亮是优秀的军事家,相隔百年时光,李靖仍推崇他的军事思想,唐代十贤更有一席之地,同时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安抚蜀地,忠心为国,事无巨细,是那个时代永不灭的星。

▲武侯祠

一千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输给了司马懿,即便蜀地被攻破,但蜀人心中的王国永不消逝。自张仪建造成都城,古来治蜀何止百千,可城中只有一座武侯祠,很多时候,时间还是会证明一切的。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谢悟空问答邀请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然后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再然后是一位集儒学、道学和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今天在此谈论诸葛亮,一不谈他的政治之国能力、二不谈他那博学多才的天文以及地理学识,单从军事的角度略谈一下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是不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或者是战术家。

本文单就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而言,与其它无关,不喜勿喷!

第一点,有人说诸葛亮用兵太过于谨慎,从不冒险。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早有交代,那就是魏延主张的兵出子午谷。

魏延的主张是这样的: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领精兵五千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于异道会师于潼关。

但诸葛亮并未采纳魏延的计谋,诸葛亮此举也招致了后世多人的批评,认为他用兵过于谨慎以致失去了大好的北伐中原的机会。

对于魏延的这一谋略 ,诸葛亮他不可能想不到,但他绝对不能冒这个险。

整个的蜀国人口不过百万,可供征调的人马不过十几万人,除去防守各处要塞之外,他能够动用北伐的军队最多不上十万人。

似这样弱小的国力,诸葛亮他冒不起这个险,魏延的计谋确有出奇之处,但风险也同样不小。

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主张是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

第二点是诸葛亮由汉中出发进军现今的甘肃陕西一代,这一点在战略上是对的、是无可挑剔的。

在小说《说岳》第四十回李刚曾经讲过这样几句话:自古中兴之王俱兴起于关中地区。

从中国历史来看,但凡南北交兵,一般来说南方在地理上从不占优势。

差不多都是北方战胜或者是统一南方,而南方大多都是以战败收场。

从中国历史和地理上来讲,关中之地占有地理上的制高点优势,但凡在此建都的大多都是一个强盛而持久的政权,诸葛亮兵出斜谷和陈仓正是恰恰避开了从正南方进兵,而采用了由西向东打的地理优势。

第三点效仿刘邦和韩信兵出陈仓的成功先例,韩信和刘邦的成功给与了诸葛亮很大的启发,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地理学家,对于地理上的利弊他是应该知道的。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诸葛亮的用兵之道端的是无可挑剔,唯一令人失望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稳定而有序的曹魏政权,面对的是一个即黑又厚的司马懿,而不是一个血性和爱冲动的项羽。

因此北伐不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