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知常容简单地看了一下下面的几个解释,发现我的看法和他们不同,所以才来回答此题。这句话老子告诉你两个准则:一个是世界的本质,一个是人际的本质。
什么意思呢?我详细说一下。本来这个题目不好答,现在讲垂直度,我是历史领域的,不过看到聊道德经的,我还是得进来说几句,因为写过很多关于道德经的文章和专栏。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告诉你天地是不仁的,他会做损有而补不足的事情,木秀于林,木是不会去摧毁木的,但风必催之。风就是天的代表,这只是一个例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你如果过于突出,必会受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是第九章的一段话,就是解释这个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思。
金玉满堂,富贵都是一种秀,一个拔尖,那自然守不住的,最终必会被摧。既然天道如此,那我们要做的自然是功成身退,而不是继续贪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范蠡功成身退而身保,文种不知进退而被勾践所杀。张良功成什么都不要,萧何功成受丞相位,韩信功成受楚王位,结果汉初三杰最后张良善终,萧何通过自污受牢狱之难而免强身保,韩信则身死。
第二句话: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人际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碳,会畏惧强权等等。当我们面对其他人的时候,该怎么做?
无私,为什么要无私。
只有无私帮助他们,他们才会觉得我们有用,有用自然会拥有或者与我们交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好好理解这句话。
有些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经常会抱怨,为什么我那些朋友在我落难之时都跑了,没人帮我。
人走茶凉,这一点也不凄凉,这本来就是人性之常态。
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对别人要求。这些陷入苦恼郁闷中的人都没有读懂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的真正含义,他们认为别人应该无私,也就是将道德拿去要求别人,这样自然就会受到很多困扰了。
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翻译成西方的一句话就是马太效应。
明白天之道,你就会懂进退,进退是保身长久之道,明白人之道,你就知道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利众人。人之道是工作和生活顺利推进之道。两个道理都明白了,自然就在人世间游刃有余了!
更多关于道德经的解读,你们可以去《知常容解读道德经》以上面展开过的专栏中寻找。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我们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
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段话,将天之道用张弓射箭来进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老子讲道理很喜欢打比方,这也说明老子总是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从中总结出那些宝贵的经验来分享给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规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规律。
译文:
天道,难道不像张弓射箭吗?举的高了便压低一些,瞄的低了便举高一些,弓弦拉太满了便减少一些力度,弓弦没拉满就增加一些力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多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总是尽量均衡,这就是天道。
这里我也来打个比方,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里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种事物。大家来看水,如果满了后继续注入,水就会溢出;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同一个容器中的水,总是会持平,不会一边高一边低。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关于“上善若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前面都是说天道,到了这一句,老子话锋一转,说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上。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译文:
人性啊,却不是这样,人性是损减有所不足的那些人来奉养那些有富余的人。
什么意思?就是说人性的本质是巧取豪夺的,有所富余的人不会满足,仍然要去夺取那些本来已经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贪婪啊,老子对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语道破之。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我直接翻译了:
那么谁能用自己的富余来奉养天下(众生)呢,只有通晓天之道的圣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但是此处更指通晓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反复提到的“圣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最后一句,老子解释了所谓的圣人的做法,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弥补人之道的不足。
译文:
因此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圣人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是很务实的一个人,他主张一个人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后,不要仗着自己的功劳去获取过多的利益,更不要去占着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的这样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多么睿智通达的智慧啊,拥有却最终失去,放弃却反而拥有。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拥有什么,会失去什么,这样的人已经看透了。
从古至今,在人类当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发家致富以后,会经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现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为家乡造桥修路之类的,其实都是在修补人道的不足。
一个人在得到的同时,要学会付出,学会去回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样才能长久。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损有余而补不足与损不足而补有余是老子的治世观点!
老子的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人世间的规律应该是抑制有余,去补充不足!也就是抑制富有的去补充不足的。
老子人为的人道往往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世事经常用不足的去补偿有余的!
强的越补充越强,弱的越损越弱,所以强者恒强,弱者积弱,也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弱者是多数的多数,而强者是少数的少数,无数的少数叠加就可能成为另一种强,所以,世事还是符合天道为佳!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不欲见贤之中的一篇道家智慧。
意思就是说:人间有法则,法则是不同的,常常剥夺不足的,供奉有余的,谁又能够将有余的不足,补给天下不足的呢?
这里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用的是一种比喻的手法,他把天之道比喻一个张开的一个弓箭,张开弓箭是为了抓捕猎物,但是要随着位置的移动去改变。
就好像追击一个猎物的时候,如果你要用弓箭射击这个猎物,那你就要瞄准,在瞄准的一个过程中,要随着猎物的移动而改变你的瞄准方向,高了要压低,低了要要抬高。
有多余的就要去减少,有不够的就要去填补,所以说这就是天之道的一个道理,是减少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但是接下来老子说的“人之道”和“天之道”却刚好相反。
人之道是容易损坏不足的,而奉承过满的,比如说古人就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等,是混乱的一个根源。
其实因为这个原因,就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贫富不均,权力的不平等。
因为这些原因,又加上人性的缺点,造成了许多的趋炎附势。而且越是拥有的人越是容易得到,越是贫乏的人越是容易缺乏,这样的一种状态难以达到一种平衡,
当生活不平衡的时候,这个时代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当人与人之间不平衡的时候,人与人的矛盾也就出现了。
在这一篇章中《道德经》又说,遵守天之道的人懂得把自己多余的东西分享出来,奉献给那些贫穷的人。当到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和谐平等,这样就能造成整个局面的一个安定,但是这样遵守道的规则的人非常少。
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自己拥有了,就舍去自己的物质去分享给那些缺乏的人呢,大部分人都是得到之后,还想得到更多。而平凡的人,没有机会获得,就会陷入越来越贫乏的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两个极端,这也是两个不平衡的状态。
如果想要达到一种平衡,这必须遵守老子所说的天之道而不是人之道,人之道之中是存在着人性的弱点的,而天之道,更考虑的是一种平衡。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语出《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以下分两个问题回答:
其一,“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是从《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开头所表述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抽象出来的,意即宇宙大自然的规律,好像拉弓射箭一样,弦拉得太高就把它压低一些,压得太低就把它举高一些;用力过大就减弱一些,用力不足就增大一些。这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由来。把这个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就像是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夫妇一样,拿出3亿金融资产(2010年基金为人民币35.49亿元),通过申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用于扶贫。其中截止2015年5月,累计开展公益慈善项目58个,公益支出总额4.8亿元人民币,捐赠遍及我国北京、福建、新疆、西藏等29个省区市及邻国尼泊尔,共开展44个教育助学、医疗救助、紧急灾害援助、基础民生工程援建、临时困难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扶贫类项目。这种富者减少收入、用于扶贫济困的事例,就是体现“天之道”哲理——“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二,为什么“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指的是当时奴隶社会,奴隶主剥削奴隶,奴隶主富上加富,而奴隶穷上加穷,这种社会制度与“天之道”是相反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子提出只有道者才能解决,这个“道”在这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天道损有余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出处:在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谁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此段话中,“天之道”与“人之道”中的“道”字,言及规律也,而“唯有道者”中的“道”字,可作道德讲。“有余”盈,“不足”亏。
释义:自然(天)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而人类的作法却不同,往往是减损贫穷不足的来供养富贵有余的。谁能让有余的来供奉天下呢?只有那些有德的人才能做到。
老子的言下之意,就是“人道”不如“天道”,但凡事皆有可能,能顺应“天道”者,视为有德之人。所谓圣人有为不恃己能,有成就不占功,原因在于他们(她们)不显己德也。
为什么会出现“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所谓“天道”,即自然规律,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虽说是变化无止境,但其整体的生态系统则是平衡的,例如动物界也是一物降一物的,不可能任其一物无限扩展的。
所谓“人道”,是一种行为习惯,它受制于思想支配,造成的结果就不会相同。当在面对自然困境时或许会抱团取暖,然而,一旦关乎到自身利益时则会反目成仇、欺穷削弱的。
老子及其弟子通过阅历世态和社会炎凉,赞扬了“天道”之柔美,贬低了“人道”之凄凉。所以,认为保天下百姓的平安者,唯“圣人”能有所作为,行“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圣人”做到了,那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理解“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呢?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有一则寓言故事记载:从前,一位国王远行出门时昐咐三位仆人道:“给你们各人1锭银子去做生意吧,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某日,国王回来了,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接着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而当第三位仆人小心地出:“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来拿出来。”想不到国王夺回了他手帕里的1锭银子又赏给了第一位仆人。
从这则寓言里,不难发现一个“赢者通吃”现象,这就是“马太效应”。说白了就是“凡有的,还需加倍地给,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
其实,这种“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其积极的一面。人性不光是贪烂,还有其在利益驱别下的奋进,为了高回报,会不辞余力去拼博。失去了某些动力源,人性会趋之懒惰。
相对于和谐社会,这种“损弱补强”现象会有悖于“共同富裕”理念,但于“二八定律”却很类同。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总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都是规律或经验使然。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治理所追求的是平衡之道,凡事有余和不足,但一切皆可调整,相拥于“中庸”之道!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