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坚持北伐?
明知魏国实力远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这个问题千年来不断有人在问。也不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一行为提出批评,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晚清时期光绪二十八年四川盐茶使、云南人赵藩为武侯祠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古来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应深思。这个对联上句是对诸葛亮攻心为上,平定南方功绩的肯定,下句是对诸葛亮不顾西蜀实际情况,坚持北伐,终致失败历史教训的中肯批评。这幅对联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诸葛亮,对其成败得失都有提及。的是公论。
既然诸葛亮有得有失,并非完人,为何后世的评价依然这样高呢?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北伐呢?这个问题,诸葛亮自己的《后出师表》其实说的很清楚。
关于《后出师表》,它没有出现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后世有人认为它是伪作。我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但是,《后出师表》非常符合诸葛亮的思想实际。而且,它非常象针对上述问题,诸葛亮为自己做出的辩解。
一开篇诸葛亮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把蜀与魏的关系定位为汉与贼的关系。刘蜀是汉的正统,而曹魏偷了汉家江山的“贼”。既然这样,兴汉灭曹就是终极责任,不管能力够不够,都要去做的事情。
诸葛亮一开始不但强调了大义,还指出了另一个情况:在当时,就算蜀不伐魏,魏也不会允许西蜀政权的长期存在。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诸葛亮的伐蜀还有以攻为守之意,因为“不伐贼,王业亦亡”。
在从战略上强调了北伐的必要之后,诸葛亮又从战术的角度讲了六个方面,论述北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着眼点还在于对反对北伐者理由的反驳和批评。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北伐是必须的。
诸葛亮先从汉高祖说起。刘邦那样厉害,手下的谋臣也厉害,就算这样,也要不断争战,夺取天下,我们的水平比起祖宗来差的很远,不去努力(北伐),坐待成功能行吗?
第二用汉末刘繇、王朗等人不愿战争,致使孙策江东坐大的例子,批评反对北伐之人。
第三用曹操的例子,他平定北方的成果,是在战争中取得的,而不是等来的。
第四,还是曹操的多次失败为倒,说明要成攻,就不能怕失败的道理。
第五,诸葛亮说,当初刘备聚积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人才正慢慢消耗。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才可能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完成北伐任务。他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最后一条,诸葛亮说:“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他也知道,蜀国一州之地,难敌魏国,但他觉得,养军队不打仗也要花钱,还不如去打仗开疆拓土。或者成功了呢?
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诸葛亮的这篇表,只能说,要打总有理由。
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失败了。但他依然被千古推崇,因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抗战时期,东北抗联司令杨靖宇在弹尽粮绝之时,有人劝他投降日军,杨靖宇说:“老乡,要是人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身上体现的文化精神与诸葛亮的北伐是一致的。大义所在,一往无前。正如这篇表的最后一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纯,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坚持北伐?
刘备的去世,代表着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之间彻底的绝裂了,因为诸葛亮平衡不了这二个集团的矛盾,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是有抱负的才跟随刘备的,而以李严,谯周,费祎等为首的益州集团是自守其土,不想为所谓的大汉而四处奔忙,以李严迟运粮草,费祎限制姜维的兵力,以及谯周劝刘禅投魏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知道,不思安危,养成夜郎自大,蜀国必然的亡,但是出兵北伐如果成功了,这些矛盾就不存在了,如果成功不了,矛盾也是如此,所以诸葛亮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北伐,就是为了转移矛盾,平衡二者的关系!
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坚持北伐?
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坚持北伐?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以前曾回答过此类问题,现在重新作答:诸葛亮北伐曹魏,心里门儿清,他知道双方实力上的差距。知己知彼的道理诸葛亮当然明白,他六出祁山是有现实的无奈和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御
蜀国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武装力量,人才储备,是不足以支持蜀国吞掉魏国的,蜀国自保有余,进攻其实是不足的。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自保的国家为什么要主动进攻,这就是所谓的“以攻代守”。
第二,把战场置于敌域,使汉蜀免于兵灾之害。
让战争发生在对方的领土上,消耗掠夺对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战养战,对敌人零敲碎打,让他不断失血,敌方疲于应付进攻,就会忘了反攻,反而坐等己方来攻,从而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后方环境,使己方国力可以发展,至少,让己方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才是北伐真正的目的。 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诸葛亮有意把战场转移到魏国,使蜀国免受战争的蹂躏。
第三,强化危机合力破敌,减免内斗。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自己除了要跟曹魏去争夺天下,暗中还要小心孙吴在背后捅刀子,更要命的是他们自己内部也有很深的矛盾。 而这个矛盾几乎葬送了蜀汉政权,让这个政权毁为一旦。而这个矛盾也促使了诸葛亮必须得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输,自己打不赢,也要咬着牙北伐。这个矛盾就是荆州与益州的矛盾。他需要一个目标来强化危机合力破敌,减免内斗。
第四,迷惑曹魏,使之不敢冒然灭蜀。
连年北伐的这几年间,曹魏政权也正好是两代交替,需要积聚国力的时期,由于他的北伐战争,曹魏疲于应付,国内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 。
第五,为蜀汉延年益寿储备资本
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将蜀汉政权扩大,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由于蜀汉的益州远离中原地区,其人才是相对匮乏的,这从蜀汉后期“廖化作先锋”可见一斑。 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蜀汉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他深知在他死后,将没有人能够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
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扩大蜀汉政权的地盘,扩张实力,为后继之人积攒足够的资本,以希望保存蜀汉的政权,如果可能的话,也还是有进取中原的希望。
诸葛亮是无可奈何,诸葛亮有难言之隐,诸葛亮他心里有苦,诸葛亮也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谁让他在刘备托孤时,赌咒发誓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关注、交流。
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坚持北伐?
我认为 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 蜀汉是三国时实力最弱 如果只是困守 恐坚持不久 將会被灭国的 仍势在必行 坚持北伐的原因
明知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坚持北伐?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以弱对强,若不主动,则更没有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