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彭城一战中,项羽带的是真正的主力——楼烦骑兵,所以才能胜刘邦。垓下之战后,他就算过江东,拿什么和刘邦拼?
一支部队精不精良不是看人数多少,而是看到底战斗力成不成。项羽灭掉秦国之后,接收了楼烦骑兵的主力。这支长城军团才是项羽横扫天下的根基。
楼烦骑兵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你可以看一下垓下之战时的战斗力,几十人对阵几千人,可斩将夺旗而少损而退。虽然这里主要是战神项羽的功劳,但是如果不是这些骑兵自身素质强,也不可能有如此骄傲的战绩。
刘邦主要是以步兵为主,所以面对项羽就在彭城一战中吃了大亏,所以后来他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骑兵兵团,也开始使用楼烦骑兵。
项羽这支主力部队如果留到垓下之时,也不会落到自杀的地步。
这支几万人的楼烦骑兵哪里去了呢?
被韩信干掉了,当时这支骑兵由龙且带队与韩信在齐国开战。
正面对敌,韩信肯定不是这帮骑兵的对手,因为韩信带的不是精锐,精锐全被刘邦抽调走了,所以韩信用水淹干掉了这群骑兵。
当龙且败亡之时,当时史记记载了项羽的反应。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
你什么时候见过项羽害怕和低头过?但此时的项羽不得不低头,因为他手中最厉害的武器已经被折损了。
你从项羽的低头中就可以知道楼烦骑兵的份量。这也是项羽走下坡路的开始,项羽的长处也是骑将,骑将没有骑兵,那叫啥呢?
如果回到江东,他能东山再起吗?不是没有可能,但想和刘邦争天下的机会应该不见了,最多是枯守割据。
项羽一生唯一一次的屈换来的是失败,因为韩信不听他的劝,还是帮刘邦。
所以项羽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屈,这是他的性格生成的,他觉得天要亡他,他的信心已经被灭。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已经不会再是一个英雄。
项羽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所以他认为自杀是最好的结局。
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很多人都曾疑惑,为什么项羽带领仅仅三万人能在彭城之战中打败刘邦五十万的部队,创造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在垓下带领十万人马却被击败,最后逼得乌江自刎,身首异处。战争的人数并非决定胜败的唯一因素,这其中还有许多其他内在的因素影响着战局的走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两场战斗中,不同的条件和因素来得出项羽战胜与战败的原因。
首先彭城之战是放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熠熠生辉的一场成功军事案例,这场战役将项羽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此时跟项羽交手的,是统帅着五十万大军,手下有张良萧何等出谋划策,英布樊哙等冲锋陷阵的刘邦。并且刘邦本人带兵打仗的能力也不低,项羽部下第一猛将英布后来造反时也曾言当世打得过他的,就只剩一个刘邦了。那这种情况下项羽是怎么打赢的呢?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将彭城占为都城,本以为没人敢打自己,也就没做什么防御措施,结果被刘邦抄了老家,夺下了彭城。气急的项羽立即赶了回来,但他并没有被愤怒影响理智,而是小心翼翼的绕到了彭城的西面,为了不走漏风声,项羽仅仅带了三万人,这一举动成功瞒张良陈平等人。而且此战中项羽采用的作战风格与世人熟知的巨鹿之战时采用的截然不同。因为打法很不一样,所以就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项羽挑选在凌晨时分汉军最疲惫的时候下手,毫无准备的西面守城军被迅速击溃,项羽直扑汉军的指挥中枢,也就是刘邦的位置所在。本来稳居后方的刘邦突然身陷危局,于是赶忙逃命,向着城东北方向的主力靠拢。汉军的指挥中枢就这样直接瘫痪,无法有效的调配军队,项羽一路冲杀,汉军无法进行有组织的对抗,在溃逃的时候引发连锁反应,本来人心就不是很齐的诸侯们更是趁此时反水。最终在项羽的追赶下,五十万大军被打的支离破碎,四散逃命者无数,十数万的汉军尸体堆积在河里导致河水断流。
接下来讨论垓下之战,垓下之战中与项羽对垒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同样赫赫有名的用兵之神韩信,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里,世上最会用兵的两个人就是他们了,但他们的博弈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项羽在刚和刘邦签订完和平盟约后回去的路上,刘邦有心算无心,对项羽展开突袭。楚军只好仓皇应战,且战且退然后再伺机反扑。项羽一直突围到垓下,决定就在这个平原与六十万汉军决一死战。在项羽英勇的率领下,楚军异常骁勇,连克汉军数道防线。然而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在每一道防线被击破后都迅速合围,组织一道新的防线,六十万大军宛如一个泥潭将楚军深陷其中。最后项羽战至两万人被包围在垓下,又遭遇张良奇策四面楚歌,军心动摇,随后在乌江战至最后一卒并自刎于此。
这两场战役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汉军两次指挥作战的指挥官不同。韩信对战场的把控能力还是要胜于刘邦的,甚至逼近于霸王项羽了,给他六十万部队调遣自然是能够有很大转圜的余地。二是作战准备的不同。彭城是项羽突袭刘邦,而垓下是刘邦出尔反尔突袭项羽,没有准备的一方往往要被动许多。第三点,彭城之战是一次直取敌方中枢机构的斩首行动,人少一点也无所谓,只要能够达到使敌方指挥机构瘫痪的作用然后引起混乱就可以了。而垓下是大平原,两方人马正面对决,人数的劣势是很难弥补的一项因素。
总的来说垓下之败很正常,并不耻辱,或者可以说韩信有些胜之不武。但遗憾的是项羽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决定就在此处了结西楚霸王传奇的一生。
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来讲,他的最后一仗亥下之战确实打得憋屈,想当初彭城之战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手里面只有几万的军队,但这几万人都是他的精锐,而他主要的主力却还位于齐国的土地上,也就是说,如果彭城之战失利,那么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其他的部队在拉起来,一只十几万人的人马去和刘邦争雄。
而刘邦突袭彭城,一部分来讲也是趁着西楚霸王项羽的主力部队不在才成功的,所以进入鹏程以后,刘邦以及诸侯联军可以说是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就没有把彭城当成自己的土地,打算掠夺一番以后就立刻退下去。
亥下之战,项羽满打满算才凑出来一只10万的部队,多出来的5万人呐,是过来凑人数的,最后证明这帮人只会拖后腿,这个时候的项羽所率的5万军队也不是曾经精挑细选的精锐了,而是他麾下能够动用的全部力量,所以对比两场战役,我们就发现了这两场战役根本上的不同。
项羽和刘邦差距在哪里?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差距就在于萧何。
刘邦可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战越强,但是项羽不行,为什么项羽的土地一天到晚都在那儿燃烧战火和来的发展何来的提供大量的战备物资,而刘邦的土地呢?拥有着关中之险,可以保证前线的军队不断的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和援兵。
刘邦好几次被项羽打的,那是没脾气,一天到晚都想放弃了。萧何一次又一次的把援兵和物资送到了前线,告诉刘邦必须要坚持住。
正是由于萧何在后方的经营谋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让刘邦拥有了一块儿稳定的物资供应点,怎么让刘邦可以继续战斗下去,但是项羽呢,项羽手里只有一个范增,而且范增对于内政方面可以说没有多少建树,部队是打掉一点儿就少一点儿,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补充。
所以最后项羽的土地上面可以说是山穷水尽,没有办法再负担起一场大型战争了,但是刘邦却可以继续作战下去,养活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这几年的战争给当地老百姓给楚国的老百姓带来怎样的灾难,相宇是看在眼里呀!
因此,当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面听到了楚国的诗歌声的时候,立刻就认为自己所有的d盘全部被刘邦给占领了,当那个亭长告诉项羽江东还有子民还有军队的时候。项羽就说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说到底,项羽的最后突围之战可以说是一场抱着必死的决心打的一场战争,从头到尾他就没有想在活着出去,所以最后他打到乌江边的时候都惊讶自己,我居然杀到了这里,回到了这里?
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我个人认为,《史记》有抬高项羽的倾向,用以衬托刘邦的流氓。英雄项羽无奈的死去,流氓刘邦愉快地建立汉朝。
《史记》告诉我们,一定要像流氓一样活着,不要做英雄,不然你会很痛苦。
秦始皇统一天下,根基并不牢靠,因为残暴,人们思念的是自己的故国。所以秦始皇一死,陈胜、吴广揭竿,天下子民都想恢复自己的故国,所以什么楚王、赵王之类的野心家都出来了。
项羽的勇武在起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却没有那么英雄。他先杀了准老板殷通,又杀了上司宋义。诸侯人人畏惧项羽,这虽然威风,但未必是好事。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有凝聚力。
秦灭亡后,项羽同样做了流氓的事,把名义上的主子义帝楚怀王干掉了。
也就是说项羽没有什么人格魅力,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玩的是同一套把戏。同样是流氓,刘邦懂得妥协退让,项羽一味逞强,留不住人才,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项羽该杀刘邦时却犹豫了,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彭城之战又被刘邦走脱,多次失去机会。
彭城之战,刘邦讨伐项羽的理由就是他杀了楚怀王,刘邦因此得到了诸侯的支持,聚拢了五十六万兵马。对彭城之战的规模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刘邦五十六万兵马这个数字一定是有水分的。
刘邦的五十六万可能被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但不管怎么说,项羽是赢了,刘邦仅带十余骑脱身。脱身就脱身,还被描写成天降狂风,才得走脱。这狂风只对项羽军起作用,对刘邦无效。
这历史写的,不能不令人相信,司马迁是个霸王吹。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刘邦逃跑居然还能再起,而项羽却做不到。
司马迁也不能架空历史,垓下之战该写还是要写的,但是要把项羽写的漂亮一点。实际上楚军和汉军还在交战搏杀,项羽居然带着人跑了,临阵脱逃,不为逃命,却是为何!
如果项羽不想过江东,他为什么要跑?最后他不肯过江东是受伤太多,已经是跑不了。即使他过了江东又能怎么样,能躲过刘邦的追杀搜捕吗?
有的人可以失败无数次,有的人只能失败一次。流氓对流氓,谁也不英雄,谁也不高尚!
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不肯渡乌江的原因,一句诗已经明了了。
项羽少时,志气非凡,读书舞剑皆不成,却要学万人敌。看到巡游的秦始皇时,对其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年少项羽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已经显露无余,颇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霸气。灭秦后,项羽又自称“西楚霸王”,是何等的霸气荣光。
项羽的英勇无敌和能征惯战,确实让无数人为之折服。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项羽率五万楚军,和诸侯军一起大破章邯、王离四十万秦军。彭城之战,达到了辉煌的巅峰,项羽仅用三万精骑,长途奔袭,大破五十六之众的刘邦联军,杀敌三十余万,打的刘邦抛弃家眷,仓皇而逃。
但是,其后的荥阳之战,项羽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刘邦为了阻击楚军的追击,派兵到处袭扰楚军后方,断绝楚军粮道。项羽被迫和刘邦“鸿沟议和”,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此时的项羽,锋芒已经开始消散。
刘邦撕毁和议,追击撤退的楚军,俘虏了楚国大将周将军,策反楚大司马周殷,击破楚大将钟离眛的部队。刘邦又在之后的战斗中,将楚军精锐一一击破。龙且军团、项声军团、曹咎军团,先后被歼灭,楚军主力丧失殆尽。
项羽缺兵少粮,只能带着残军从陈下一路败退到了垓下。项羽此时还有十万楚军,而汉军兵力六十余万。如果项羽锐气还在,还是完全可以殊死一搏的。但是,一曲楚歌,勾起了十万楚军的思乡之情,也让项羽错误的认为楚国已亡,彻底丧失了楚汉决一死战的信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奈何、奈如何……包含了多少的壮志未筹和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无奈。歌毕,虞姬自刎身亡,而项羽也踏上了茫茫不归路。
项羽率八百余骑突围,杀出重围,渡过淮水,却迷失大泽。一路血战,八百骑杀到了只剩二十八骑。
项羽面对失败,豪言道:“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自秦末起兵,奋战八年,至今霸气尚存,决不认输,竟以二十八骑,突破了数千人的包围,杀到了乌江岸边。但此时的项羽,透露出了更多的无奈,虽然战意犹在,却已经开始归咎于天了。
项羽面对乌江亭长让之渡江的请求,笑道:“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此时的项羽,面对滔滔江水,已经认命了。项羽想起当初起兵时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不由的悲从中来。此时的他,只求无愧于心,拔剑自刎而亡。西楚霸王,悲哉!壮哉!
项羽一生,勇武刚毅,坦荡磊落,做事只求无愧无心,让人不由得赞叹。但英雄终有末路时,如果遇到失败之时,却缺少了一分坚韧,那就只能是长叹一声,留下无尽遗憾了。如果项羽和韩信中和一下,项羽多一点韩信的忍辱持重,而韩信多一点项羽的霸道刚毅,那么最终争霸天下的,相信会是项羽和韩信。而刘邦,应该是哪凉快,哪待着去了。但,这只是如果……天下一统,终归刘邦,的确是“天意”呀。项羽是毁了刘邦,也成就了刘邦。
这正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之死,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疑问和感叹了。
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羽之神勇,世所无二,这是史书对于项羽的最高评价,嗯嗯非常好,几乎高到了直接将项羽封神的地步,也因此项羽成为人们心目中勇战派的代表人物。
勇战者:好勇斗狠,以敢战能战,战而必胜著称。
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五胡乱华备受争议的冉闵,元末明初朱元璋左膀右臂常遇春,开创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还有蜀国唯一的名将关羽,等等都属于勇战派代表。
可是恰恰是这一个评价就让项羽的人生成就止步于此。勇战,那是政治家该做的事情吗?不是啊!
那是武将做的事情,而项羽地位和做派不能二元统一就决定了他的人生上限还有最终的成就。
话说你不是武将,却做着武将的事情,最后当然是名不副实,成为政治家的垫脚石。
政治家之所以为政治家,和手下办事人的区别就是权谋,手腕还有天下观,而这才是赢得天下的关键。
转过头我们看看项羽的对手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创者,刘邦的起点可谓是非常低,有句话所的好“帝起于微末。”正因为起于微末,才对自己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刘邦看来,无用的高傲和尊严都是扯淡,那么他的做派就更有效果也更实际,那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找寻合适的人帮助自己。
他明白自己不会治国,于是对萧何说,这大后方交给你,我放心。
他明白自己不通谋略,于是对张良说,这大政方针你看着办,我放心。
他明白自己不通战事,于是对韩信说,信儿啊,你是大将之才,行军打仗就你了。
于是乎,汉末三杰成为他成事的关键,而他要做的不过是在从善如流而已,看刘邦故事就如看之后刘邦后裔刘备故事一样,承认自己的不足,用最合适的人帮自己做事。
看完刘邦我们在看看项羽,那就完全是又一个故事了。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人生起点那是比较高的,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妥妥的贵族出生,也因此他有着与身俱来的贵族气质和贵族精神。
气质精神,都是好词,在项羽身上体现的那是淋漓尽致,如果在现代社会,项羽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富二代,权二代还是标准的霸道总裁,走到哪里都是小丫头片子们大呼小叫。啥鹿晗啊这样的小鲜肉,估计被秒的渣都不剩下。
可是这恰恰是他失败的原罪,从来都是高人一等的人就不会有虚心谦卑和从善如流的心态。
他明白自己不会治国,可是他不会承认,最后自己瞎掰,弄出个复古分封。
他明白自己不会谋略,可是他不会承认,最后自己瞎掰,气走了唯一的王佐之才范增。
他明白自己太会打仗,这个他必须承认,最后自己带兵,气走了旷世奇才韩信。
他就是这样一个,知道自己缺点但是也不会改正的人,霸道范儿十足。而这三个明白和不明白就成为他最后宁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的原罪。
不会治国的他复古分封,自己做西楚霸王,弄出来无数个地方王,这所有的王一开始还都比较听话,可是在项羽不管不顾,裁军之后,开始出现异动,那就是背叛迭出,这时候的项羽开始疲于奔命,到处救火,最后火没灭,让并出汉中的刘邦捡了便宜。
不会谋略的他自己瞎掰,气走亚夫范增,从此过上和虞姬的二人世界,可是没有谋士出谋划策的项羽,还有人可以劝的动吗?答案是没有,于是他从此成为一个独夫。独夫的个性就是天上地下为我独尊,谁他妈也没我强。没有人在耳边逼叨叨的项羽,那还不是膨胀到天上去了。
太会打仗的他,气走韩信,最后又被韩信可收拾了,这个奇耻大辱他吃的下去吗?高傲如项羽,可从来不是谦虚的人,但是失败还是到来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那被打击的心灰意冷下,如何还有求生和二次创业的勇气?
自刎乌江前的项羽我们看看他的所作所为,就能侧面印证他为何不渡乌江,其实他是想渡江的,只是最后的战斗反思让他又改变了主意。夜四面楚歌,项羽惊说:“汉军已攻占楚地吗?为何这多楚人?”
于是夜起饮酒,虞姬陪伴在侧,他作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几遍,虞姬也和他一起唱,随后虞姬自杀。项羽落泪几行,之后项羽跨上战马,八百骑兵和他一同突围。
天亮时,汉军发觉项羽突围,就追击,项羽渡淮河,到阴陵,迷了方向,向老农询问,老农骗他:“左拐。”项羽左走陷沼泽被汉军追上。
项羽又率兵东走,仅剩28骑,汉军追兵数千,项羽对手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今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把骑兵分四队。对手下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带头冲杀,汉军人仰马翻,斩汉军一将。随后与骑兵会合,汉军不知项王在哪。也军分三路,项王冲击,又斩汉军都尉,杀数十人。只损两骑便问随骑:“如何?”骑兵佩服地说:“如你所言!”
随后项羽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称王。望大王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追到这也没办法渡江。”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不愧于心乎?”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命骑兵下马步行,手持短器交战。仅项籍就杀汉军几百人。看见汉军将领吕马童说:“你我老朋友啊!”吕马童面对项羽,指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就割脖子自杀了。
感谢太史公司马迁生花之笔,让我们生动形象的看到一个末路霸王的求生之路!项羽想死吗?其实是不想的,这从他突围开始,到渡过淮河,到迷路被围,到继续逃跑最后到乌江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他如此求生,到处突围奔袭,最后又为何不跑了自杀了?
有人说,是感叹虞姬被杀爱情没有了,这算是理由吧,至少虞姬死后他落泪了。
有人说,是心中的高傲杀死了他,他不容许失败却最终失败,这也算是吧,因为太骄傲。
有人说,是江东子弟跟随自己而来,最后无一人生还,只有自己回去,怕被骂,这也算是吧。
可是,这都不算真正的理由。促成项羽死的,是逃亡路上发生的三件事而已。
第一:迷路的项羽被老农忽悠,走错了路,最后被围。
这点让他明白,自己已经民心尽失,而这民心尽失就和他之气啊的暴力杀戮有关。
第二:追击战中他战无不胜。
这点让他明白,自己还是那个自己,战无不胜,可是天下已经不是那个天下,战胜不是决定天下的关键点,他在反思自己是否错啦。但是高傲如他还是不肯承认。
第三:乌江边只有一个渡船而已。
是啊,只有一个船,那我一人渡江,难道抛弃跟随我突出重围最后的忠勇义士吗?这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与其苟活,不如共义。
第四:看见原本是下属的人吕马童
这个人的出现才是最要命的,冲杀决死,项羽从来不怕,可是面对自己的下属,原来的部下他害怕啦,原来我自以为的悍勇无双,并不能让我成为他们的主将啊?
这就是项羽的宿命,他在逃亡路上才深切体会到,自己已经民心尽失,即使战无不胜又如何。最后的猛士是他唯一的牵挂,可是一人独活,有脸面吗?叛徒的出现让他明白自己军心也尽失,那么自己如何还有翻本的资本。
于是,民心没有,军心没有,唯有骄傲还在的项羽自刎乌江,而所谓的愧对江东父老不过是他给自己找的托词而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是李清照能懂项羽,不过他也只是以女人那特殊细腻的心思给项羽做了注角而已,真实的项羽其实在人生最后时光里才明白,自己不该做勇猛无双的将军而该做政治家,可惜已经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