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因为魏忠贤之大权来自皇室,如果废了自立,那就是死路一条。

皇帝为什么会对宦官这么信任,因为他们是有缺陷之人,是低人一等的。比如司马迁他受宫刑之后,虽然成了汉武帝身边的近臣,外人看来位高权重,实际上他自己是很痛苦。

宦官必须要依附皇权,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宦官是活着称帝的,这个在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唯一一个宦官皇帝就是曹操的爷爷,那是追封的。

皇帝担心大臣会夺权,因为大臣有子嗣,宗族。宦官则不用如此担心。

所以魏忠贤为什么有大权,那是因为皇帝的信任,因为有皇帝的背书,如果没有这个,他什么也不是。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魏忠贤虽然权倾天下,被人称为“九千岁”,但是他依旧动不了大明朝的根基。因为大明是朱姓天下,不是魏忠贤的天下。魏忠贤残害忠良,大家可以忍,是因为当时所有人忠于大明皇帝。

如果魏忠贤真的自立,那么天下士子会群而攻之。不要忘记明代有一个被明成祖诛杀十族的方孝孺,这个可以反应出士子的一些态度。

连皇族内部的更换都不认同,一个外人,而且是被士子打心底瞧不起的宦官,这帮读书人怎么可能忍受得了呢?

没有读书人的支持,魏忠贤如何自立呢?

所以魏忠贤虽然让别人称自己为九千岁,但是他心里十分清楚,他的权是来自皇权,别看现在这么风光,一旦皇帝反目,那自己只有落得身死道消,一无所有,一场空。

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提起魏忠贤大家肯定是骂声一片,认为他是大奸大恶之人,诚然他与“东林党”的较量,确实是手段狠辣,但是要懂得,政治与权利的博弈,从来就没有什么光明正大之说。

魏忠贤在朱由校时代,可以说是权势滔天,而他后面还有客氏这个有力的帮手,按理说,他完全可以不用听“傀儡”皇帝的命令,自立为王,可是他为什么会唯唯诺诺的听话呢?

首先他的身份就不能名正言顺

太监虽然常在皇帝身边行走,但是毕竟是“阉割”之人,在古代这就不算一个完整的人,他本身的身份就是有缺陷的。

历史上有女人坐天下,那也是在民风开化的唐代,从那之后,对于女人涉及政治就多有干涉了,特别是宋代,对于太后涉政更是有太多的禁忌。

所以不要说女子都可以做皇帝,为什么太监不能登大宝,因为女子还是健全的,而太监在古代就是有缺陷的人,这样明显的生理缺陷,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

与其腥风血雨的一番皇权争斗,还不如舒舒服服做个富贵之人,手握大权,还有客氏在后面的支撑,一切正常人都拥有的东西,又何必要铤而走险,去那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魏忠贤能在虎视眈眈的政权斗争中脱颖而出,他的智慧应该也是超强的,所以他宁愿手握大权,也不会做出篡位的傻事。

虽然魏忠贤看起来权势滔天,但是实际掌权者还是朱由校

朱由校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就像明朝的嘉靖帝一样,他也不理前朝之事,也感觉他在任用奸佞,但是一切却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也许这是老朱家的“优良传统”,大家都不爱去前面坐着,有一句话叫,“请原谅我放荡不羁爱自由”,也许这几位都是这样人。

朱由校表面上热爱手工活,天天都在“车间”忙碌,其实也是耳听八方的人。

虽然后世有人说“东林党”人忠诚,是被魏忠贤这个“阉党”给陷害的,其实“东林党”也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他们也不是表面那么清白,他们也代表着广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当然谁都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当魏忠贤与“东林党”人对峙时,他背后的支撑是谁?魏忠贤即使有胆量去与“东林党”做斗争,那么权利就一定是皇帝给的。

表面上是魏忠贤做了恶人,其实背后还是朱由校给的刀子,皇权斗争从来都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东西,有些事情往往掩藏在表像之下。

魏忠贤没有自立的基础

首先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从道德观念上,魏忠贤就没有支持者。

魏忠贤的权利还是老朱家给的,他并没有调动大队人马的特权,所以想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从人心所向,兵权的掌握上来说,魏忠贤都不具备那个实力。

无论怎么说,“九千岁”的荣华富贵已经够他享受一辈子了,一个身体有缺陷之人,登上那个宝座,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非要“逆天”而行,不比女人做皇帝付出的代价小。

历史总是有他的选择,魏忠贤虽然手握大权,也不会轻易做出篡位这种事情来,不要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客观条件,就是有,他又何必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

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魏忠贤大权在握的前提是他得依附于皇帝,如果离开了皇帝的支持,他只能任人宰割,谋反的事情,估计他都没想过。

一、在明朝,宦官没有兵权,就算有心造反也无法获得成功。

魏忠贤的前辈里还真有个想谋反却失败的案例。

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宠信宦官王振,在土木堡被人掳去做人质,回来后不长记性,又宠爱一个叫曹吉祥的宦官。

这个曹吉祥心比天高,居然妄想杀掉皇帝然后自己上位。没有军队,就自己花钱雇了点蒙古雇佣军。还别说,这帮雇佣军战斗力还挺强悍,硬挺了12个小时,最后还是被剿灭,曹吉祥跳井自杀。

所以别老看电视剧里宦官一派耀武扬威的架势,那都是皇帝给惯出来的。要论实力,唐朝宦官最强悍,因为手里有军队,皇帝不听话立刻杀掉换个听话的。明朝正相反,宦官得宠时呼风唤雨,万一哪天得罪皇帝,说咔嚓就咔嚓。

二、魏忠贤骨子里是个市井小民,压根就没有胸怀天下的气魄,更没有做皇帝的想法。

魏忠贤是市井无赖出身,为了荣华富贵不惜卖掉亲生女儿,而且自己挥刀自宫做了太监,有一股狠劲儿,但是没有成大事的那股子霸气。

对他来说,能做到大家口口相传的“九千岁”就很好,已经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巅峰状态。

他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俩人达到了一种默契。你做你的木匠活,我揽权揽财,各达目的互不干扰。

东林党也被斗倒,满朝都是自己亲信,成天走到哪里都被众人捧着,全国各地都有人给自己建生祠,这日子多美好,对魏忠贤来说,皇帝宝座白给他他都不要。

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说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太监魏忠贤,那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明熹宗朱由校期间备受器重;因明熹宗朱由校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故而诸多大小事宜皆由魏忠贤做主,以致于当时世人只知魏忠贤而不知皇帝,被世人称为“九千九百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手段其残忍。

但让人好奇的是,魏忠贤当时权势滔天,为何不废帝自立?可能有人会说,他只是一个无后的太监而已,怎么做皇帝?武则天一个女人都能做皇帝,凭什么太监就不能做皇帝?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伊朗卡扎尔王朝的开创者阿迦汗就是一位太监,这阿迦汗6岁时就被废了,后入宫做了太监,37岁时完成人生逆袭,成了开国皇帝。

虽然自己不能生育,但继任者也不是问题,他不是有个侄子叫魏良卿么,而且除了这个侄子外,他还有五个族孙,分别叫魏希孔、魏希孟、魏希尧、魏希舜、魏鹏程,从这几个里面挑选一个有资质有能力的当继承人也没什么关系啊;当初武则天不是想让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立为太子的么。

但魏忠贤却没有,而且对明熹宗朱由校那是毕恭毕敬,而且并不是所有事情都独断专行,而是去请明熹宗朱由校批示,但明熹宗朱由校却是摆摆手,让魏忠贤自己看着办。为何会这样呢?其实这在当时算是绝密,而且魏忠贤心中更是清楚,这明熹宗朱由校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痴迷木匠活,只不过是倦政而已。

也的确,不管是哪位皇帝,碰到那群整天之乎者也,整天指责皇帝问题的东林党人都会头疼,关键是杀又不能杀,毕竟当时讲究言论自由,如果哪天皇帝真的杀了几个东林党人,那就闯大祸了,至少史书上绝对不好看,而被杀的东林党人则会被称赞为“为国捐躯”的千古忠臣。

反正明熹宗朱由校是非常头疼的,想除掉这个顽疾,但又不想让自己承担历史骂名,于是就想出了找“替罪羊”的念头;朱由校的乳母叫,古代皇帝和乳母关系非常亲近,虽然乳母身份不定,但地位绝对超然;而这客氏在宫中无聊,后来结识了魏忠贤,并组成了对食关系。

这种事当然是瞒不过皇帝的,经过朱由校的观察,魏忠贤身份由来品性等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知道魏忠贤可以当自己手中的“刀”,于是不断给魏忠贤升官给权,一步步打造成能与东林党抗衡的阉党。魏忠贤自然知道自己的荣华富贵是怎么来的,所以对朱由校那是言听计从,反正自己以前也不过是一个泼皮,历史骂名什么的无所谓。

在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打压下,东林党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很多人说,由于魏忠贤的弄权,才会让明末危机加速恶化,包括罢免和杀害辽东经略熊廷弼,不过虽然魏忠贤权势滔天,但熊廷弼乃是边疆大将,如果不是朱由校有这个想法并下令,给魏忠贤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啊。

有人说,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局势虽然看来风雨飘摇,但整体而言却是极为平稳;朱由校虽然躲在后宫整天做木匠活,但天下大小事宜,却全都知道,并作出较为正确的部署,魏忠贤闹归闹,但都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本质上而言,其实魏忠贤是没有权势的,不然崇祯皇帝朱由检上位后,为何能轻松的就扳倒魏忠贤?

在魏忠贤倒下后,东林党人得势,明朝局势迅速恶化;再来说说这东林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们是地主富商代言人,漠视农民权益,虽然表面清流,但私底下却是极为贪婪。在明朝亡国之际,崇祯皇帝曾找大臣们借钱,结果他们像打发乞丐一样对待崇祯皇帝,后李自成来了,一番搜刮之下,从这些“清流”家中,搜刮出来的财物当真算得上是“富可敌国”。

打仗治国靠的是什么?首先就是民心,其次是钱;如果光从史料来看,肯定是说魏忠贤名声有多差,百姓有多恨魏忠贤,但是要知道,当时百姓都是“被代表”的,至少,在朱由校在位时期,没有农民起义;但是在朱由检在位时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钱呢?也不去看看魏忠贤抄了多少地主富商大臣的家,巨额的财物都被朱由校补贴了国库。

而且明熹宗朱由校的死也是颇为可疑,历史上始终说不清楚,一个23岁的青年皇帝,竟然在游湖时落水差点淹死;后来魏忠贤的党羽尚书霍维华进献“仙丹”,而朱由校就是因为每天服用这“仙丹”中毒身亡。不过有一点很奇怪,按理说,魏忠贤倒台后,这霍维华应该也没好下场,但他不仅没事,反而还差点升官。

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魏忠贤不废帝自立,是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魏忠贤这类太监全部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再权势熏天,也只是皇家养的一条狗,用他,他是“九千九百岁”,不用就是个废人。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因为熹宗不理朝政,万事都由魏忠贤出面,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公元1627年,年仅23岁的明熹宗因纵于声色而身患重病,不久即死去。魏忠贤深知皇帝对自己重要性,他曾想尽各种方法救皇帝的命。熹宗没有儿子,张皇后在熹宗死前举荐熹宗的弟弟信王朱由俭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即明崇祯帝。

崇祯帝早就不满于魏忠贤、客氏的专权,因而上台后便伺机除掉这两个奸邪之人。御史、谏官们也一哄而上,上书谴责魏忠贤的罪恶行径。崇祯帝顺水推舟,首先把魏忠贤赶出宫廷,安置在凤阳。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崇祯又对魏忠贤、客氏、崔呈秀这三位“祸首”加重处罚,虽然他们本人已死,但他们的尸体仍然被处以“凌迟”(民间俗称为“杀千刀”)的极刑。

魏忠贤闹归闹,但都可控范围之内,本质上而言,其实魏忠贤是没有权势的,不然崇祯皇帝朱由检上位后,为何能轻松的就扳倒魏忠贤?

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魏忠贤堂堂九千岁威风凛凛,为何他却到死也不称帝呢?魏忠贤:我只不过是一条狗而已!

首先,魏忠贤是个太监,太监这个身份注定了无论他怎么折腾,都是没有后代的!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在古代,继承香火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情!没有后代似乎连希望都看不见,而人们又怎么会惧怕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呢?

所以,在大多数朝臣的心目中,宦官当道并不可怕,并且朝臣们也是打心底里瞧不起阉人的!因为宦官无后,是没有未来可言的!并且,历史上皇帝大臣们对于女人的防范戒心都要远远大于太监。

其次,感谢杀伐决断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位之处,为了便于统治,他给文官集团大大的放权,文官集团的势力更是在明朝时期达到了史上的最巅峰!因为在之前的朝代,实权都是掌握在武将手中的。明熹宗时期,魏忠贤的势力虽然十分庞大,但是还有文官集团与之抗衡。虽然文官集团在那时处于下风,但是魏忠贤终究也没能够彻底消灭掉文官的势力。

朋友们,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