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卖的很多节油器到底有用吗?对汽车有伤害吗?
题主说的应该是那种插在点烟器里的节油器吧?这东西当年特别流行,而且宣传时把原理介绍地很清楚,乍一看确实有道理。当时很多人入手。至于效果嘛,八成都是心理作用。为了不让新手车主误入歧途,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神器”。
首先咱们要了解一个词“缺火”。汽油车是靠火花塞点燃混合气的,如果火花塞没有成功点燃混合气那么本应该燃烧释放能量的汽油就会直接从排气管排出去,频繁缺火就会影响动力和油耗。而上图这种“节油器”原理是内置电容,可以储存电量,稳定电压,保证点火线圈有充足的电量供应来避免“缺火”。那为何说它没用呢?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缺火是无法避免的发动机运行中出现缺火现象是无法避免的,这和火花塞状态、汽油质量等有关系。没有哪个厂家敢说自己的发动机不会出现缺火。偶发性缺火对发动机性能和油耗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果缺火严重的话发动机故障灯早亮了。所以说只增强点火线圈供电并不能完全避免缺火。
2、正常运行的发动机不需要发动机点火系统是严格计算设计的,只要发动机没问题那么点火系统就能产生足够的能量。不需要节油器辅助。而发动机出问题时应该维修而不是装一个节油器。
3、小看了发电机的能力发动机运行时发电机就一直在发电。特别是行驶中,发电机转速很高,发电量绰绰有余,敞开了供应。不怕点火线圈不够用。
4、产品“说理不走理”这类产品声称利用大电容储存电量,但实际上内部电容小的可怜。给玩具车用还差不多,给汽车用的话那点容量根本不够。最起码也得像上图这样多弄几个大电容才行。而实际上这类产品只有那么大一点,根本装不下太大的电容,效果从何谈起呢。
所以说这类产品对降低油耗、提高动力没有什么作用。没必要花钱购买。
网上卖的很多节油器到底有用吗?对汽车有伤害吗?
汽车的油耗是很多车主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很多车主由于不懂汽车的基本原理,又盲目听信所谓的"高科技”宣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买了这些所谓的节油器,缴纳了智商税!而有些电子节油器一般并不会对汽车产生什么危害,但是有些调整进气的节油器会影响空燃比,导致发动机积碳增多,因此,还是要慎重购买!
1、”电子节油器“
打开某宝,搜索电子节油器可以看到一大批的产品,五花八门,但是原理都一样,插在点烟器里,其核心的宣传理念就是“稳压”、整流,拆开以后,里面有几个大电容,也许能起到些许的缓冲作用,号称可以节油,但是实际效果基本上没啥作用。虽然没啥作用,但是也不至于对汽车造成什么损害。
2、电动涡轮
这类产品实际上就是一个由电机带动的涡轮风扇,串接安装在进气道里,这个风扇旋转时可以加快空气流动,表面看起来这类产品貌似有道理,但是实际上,由于汽车的电压只有12V,同样的功率所需要的电流很大,普通的电机最大的转速只能达到20000转,根本达不到进气量的需求,在发动机低速行驶时,这个涡轮会对进气形成阻碍,而在发动机高转速运转时,进气量要求大,电机的转速又跟不上,因此,总体对发动机进气来说是有影响的,而由于电动涡轮会形成一定的阻力,影响进气,因此,也会影响空燃比,导致发动机进气量偏小,而喷油量会增大,这就会导致发动机积碳增大。
汽车发动机从问世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各个车企绞尽脑汁去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油耗,如果这些结构简单的几块钱的电子元件真能达到所谓的节油效果,那么这么多专业的工程师也太废物了。
网上卖的很多节油器到底有用吗?对汽车有伤害吗?
壹车热评,100%原创,谢绝搬运!
如果你在路上随机找十个开车的人,问他们最关心汽车的什么问题,可能十有八九会告诉他们会比较关注油耗的表现。壹车热评也曾反复强调过,一辆车的油耗除了和排量大小有关以外,也和发动机的热效率有关,但除此之外,你每天行驶的路况,驾驶习惯,载客人数、载货重量,道路上行驶的连续性等等都和你的油耗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由于人们对油耗的过分关心,这就给很多商家提供了大量的商机,比如节油卡、节油器等花样繁多的外挂节油装置便被孕育而出。
这里节油卡就是那种类似充值卡一样的卡片,商家号称里面有什么红外线感应之类的东西,至于那东西到底有多厉害壹车热评也不知道,反正那东西就是可以改变汽油的分子,然后经过各种化学和物理的反应后,可以让你的汽油燃烧效率更高,从而更省油。
不过节油卡属于相当低级别的骗术,只要脑子稍微正常点的人都看得明白,区区一张卡片怎么可能降低你的油耗,除非有的人脑子真的瓦特了。不过在众多的外挂节油装备中,外挂节油器算是一个比较具有迷惑性的玩意儿,很多人都会被它看似复杂的电子结构和所谓的芯片所迷惑。
今天,壹车热评就来揭露揭露,这个网上一百多快,甚至好几百块的节油器,它真的能让你的汽车省油吗?分析事物得看本质,那如何看节油器的本质呢?
自然就是看它的结构原理。
网上最常见的节油器就是稳压节油器,这玩意儿商家宣传的节油原理是:汽车的点火电压是在1万伏以上,而我们的汽车电瓶电压却只有12V,而汽车的燃油燃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点火电压的影响。当我们在使用车内电器或者发动机在点火的时候,电瓶的电压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而这种不稳定的电压就会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造成燃烧效率下降,从而提高了油耗。
那么在将节油器插入汽车的点烟器,或者是与车内的12V电源进行连接后,节油器内部的芯片会对汽车的电路进行自动检测,并对不稳定的电压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从而达到稳定发动机工作效率的目的,并实现最终的省油效果。
至于还有些商家更是宣称自己的节油器还带有净化空气的装置,是一个便携式的车载氧吧,可以产生负离子,净化空气等等。
额……至于这句广告词,壹车热评还是劝商家删了吧,毕竟这条写出来真的有点太侮辱消费者智商了。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商家有个概念确实没有在忽悠我们:在相同的功率输出的前提下,电控汽车在电压不稳定时会导致发电机一直给电瓶充电,而发电机是需要发动机消耗燃油来带动的,所以电压不稳时油耗确实会增加。
但是,市面上现在销售的所谓稳压节油器,你在使用的时候是否发现发动机未启动时,当你把节油器插入点烟器,并接通车内电源后,节油器便开始亮灯了,那这说明什么?
我们从点烟器通电电路分析就可以了解到,点烟器在通电后,它的电流首先从电瓶的正极流出,在经保险丝、续电器等部件流到点烟器,最后再从点烟器处流回电瓶负极。
那么在这整个回路中壹车热评不禁要问,我们的行车电脑ECU在哪里?ECU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案是:Nothing!
行车电脑ECU在整个过程中压根就没有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既然ECU都没有和节油器在工作上产生互动,那节油器又如何去影响ECU对于电压的控制?节油器还怎么起到节油的作用呢?
壹车热评学识太浅,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其次,我们把节油器拆开看看它的内部结构,如果你是懂一些电学知识的人,你会被里面的电子结构惊呆的,那里面结构无非就是电容、芯片、几个电线以及小灯泡的结合体,那玩意儿你就是给它用个5号电池连接一下,节油器也是会亮灯的。
那么节油器所号称的稳定电压,在我们车上真有这么神奇吗?壹车热评在这里需要敲一下黑板:在如今的电控汽车上,在引擎舱的发电机旁都会有一个的小盒子(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银色的),它的名字叫做“电压调节器”。
由于发电机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比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发电机的转速变化是发动机的转速变化一致的,但发动机的转速变化范围又是很大的,从而发电机在工作时所产生的转速范围也会很大,因此发电机工作时所形成的电压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范围。
汽车的车内电压是12V,如果发电机的电压变化直接传输到车内电器、电瓶上的话,那势必会对这些装置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就需要将发电机的电压输出进行有效地调节。那么电压调节器的作用就是自动控制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使其保持恒定状态,防止电压不稳烧坏车内电器,或者导致电瓶过度充电等情况发生。
所以,当汽车在发生电压不稳所引起的油耗增加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两个关键点就是:电瓶老化和发电机故障,其次就是线路、保险丝之类的问题,压根就没必要去考虑购买什么稳压节油器。
既然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汽车都已经为我们装备了电压稳定器,那稳压节油器是不是就是个多余的玩意儿?换句话说,就算节油器有稳定电压的作用,难不成它的功效还有汽车厂家经过数百上千次研发、试验后所装配的电压调节器更厉害?
以上壹车热评只是讲了一下最常见的节油器,至于市面上还有很多花里胡哨的节油器,Come on !大家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年轻人,你们卖我节油器不就是想挣钱嘛,大家直接点好不好?你不能在卖我节油器的同时,又让自己给你们交一笔智商税吧?
网上卖的很多节油器到底有用吗?对汽车有伤害吗?
节油产品无论哪一种都有一定效果,但遗憾的是节油率不高。节油效果不显著,不能满足人们对节油产品的期望。
节油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节油期望值太高,现有产品无法满足。
另一方面是这些产品的节油方式都是通过降低摩擦力,或是提高油料燃烧效率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可利用的空间很小,节油率很难突破7%。
节油器确实能节油,只是没能达到节油目标,不能对此感到满意。
网上卖的很多节油器到底有用吗?对汽车有伤害吗?
买得起车,用不起油的车主,天天为烧汽油打算。那儿来的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网上买的节油器,是否有作用,大家心中无数,只能憑空想像,一种心理作用。供参考。
网上卖的很多节油器到底有用吗?对汽车有伤害吗?
目前根据市场的节油器的解释,节油原理大致分两个原理,一个是点烟器上插的,原理是改变汽车点火电压,增加燃油的点火效率,从而起到省油的目的,另外一个版本是obu插口上的,节油原理是解读发动机数据,纠正不良驾驶习惯,微调整数据,让车更省油,其实从原理来讲说的过去,但是在使用反馈来讲,分车型,也分原车主的驾驶习惯,也就是说,有的管用,有的却感觉不到效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