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这是高考题目,我简单的分析一下。
齐桓公是齐国的国君,他很信任鲍叔,鲍叔跟管仲是玩命的交情,发小。管仲他不是跟随齐桓公的,他是跟随齐桓公的竞争对手公子纠。
所以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多,有君臣用人之法,有朋友的友情,举人为贤,让贤等等,可以分析的角度非常的多。
齐桓公的大肚不计前嫌,管仲曾经拿箭射齐桓公,如果射中当时齐桓公就挂掉了,幸好射偏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以齐国的发展为最高要务,所有人都愿意遇到这样的老板或者上司。
鲍叔雅为人正直,重视友情同时举贤不避亲,不贪恋权位,因为本来齐相的位置就是给鲍叔的。
鲍叔推荐管仲的时候,相信肯定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只不过史记中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们通过人情的日常也可以能想象得出。
交朋友如果遇到一个鲍叔这样的朋友,那也足也。
管仲有才,但一生生不逢时,所跟非人。如果没有齐桓公,没有鲍叔,管仲的才华可能就埋没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展示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有才并不可能就一定能发挥作用,关键的还需要其他条件,管仲需要齐桓公和鲍叔。
龙耀九天,需要风雨聚会,齐桓公就是风,鲍叔就是云,管仲就是龙。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一,也是最早的第一位霸主,他有仁君之德,从谏入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管仲曾经效忠他的政治对手公子纠,并用箭射杀过他,但他不计前嫌,通过伯乐鲍叔牙的引荐,封为国相,重用了管仲这匹千里马,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的霸主。但是齐桓公晚年,在管仲去世后,他任用小人当政,内乱不断,导致其儿子们争权夺位,他被晾在一边,幽禁室内,被活活饿死,一代霸主,晚景凄惨离世,令人唏咦不己。
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观察发现管仲有才能,绝非常人,愿意与其结交为好友,两人一齐经商,所得利润大部分都分给了管仲,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史称“管鲍之交”。一直到后来鲍叔牙辅佐齐桓公治理天下,最后管仲为齐桓公所获,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主公用我可治理天下,而称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遂主动让贤引荐管仲,助力齐国成就春秋首霸,由此可见鲍叔牙的谦谦君子之胸怀,以及伯乐识别千里马的智慧眼光。
管仲之才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就会大放光芒。齐桓公的首霸之路也由于自已不能好好的掌控,到后来的国家内乱,而不能善始善终。而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鲍叔牙的识人才、举荐人才、让贤的风范,以及“管鲍之交”美名传天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其实这个问题反映了三个层面:
一、怎样用人?(如齐桓公)
二、怎样管理?(如管仲)
三、人性的挣扎 (如鲍叔牙)
前两者是自然天成,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后者才是最考验人性的!
因为是今年的高考题,所以我把书又拔拉出来,重新温习一遍,然后给儿子重讲后,问他的观点!
他说:鲍叔牙!
因为管仲早期穷且不得志,鲍叔牙帮助他,护着他,后期自己得到齐桓公的重用时,反而举荐管仲,自己而退其位,这种胸襟和气量是不可多得的!
确实!
忌贤妒能者,多如牛毛!
而尽公忘私者,凤毛麟角!
都说:
写齐桓公,得分90
写鲍叔牙,得分80
写管仲,得分99
其实我觉着:
齐桓公只占了天时:
- 身为君王,做到了信任二字!
管仲是占了天份及公私分明:
- 拥有天生的管理才能,把齐国做强做大!
- 即使鲍叔牙有恩于自己,也做到了知人善用,没有举荐鲍叔牙!
鲍叔牙有一双慧眼以及胸襟气魄
-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慧眼识玉的,鲍叔牙从一开始就认准了管仲是个人才!
- 自古以来,中饱私囊者有,自私自利者有,而像鲍叔牙这种大仁大义,自甘其后的人还真不多见!
所以,鲍叔牙是当今社会上最难得的一种人!你觉得呢?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齐桓公的性格特点是聪慧、不固持己见勇于担当知错能改、能明辨个人私利与国家利益的区别、懒惰这也导致末期治理混乱:达而念旧,富贵不相忘,善于治国,不拘小节,聪敏机智。
管仲的性恪特点,达而念旧,富贵不相忘,善于治国,不拘小节,聪敏机智。
鲍叔牙的性恪特点,慧眼识才,不计小节,真心代友 桓公:宽容大度,从谏如流,不计前嫌。
比如是一台戏,演员、乐队、导演,想把一台戏唱好,缺一不可,他们各有角色。一台戏是一个完美产物,这个产物中如有一个缺陷,它并不完美。
演员都是需要一些过硬的实力和技巧,说白了就是音、形、情、意。在这个题目中齐桓公就是个演员了,他的政治艺术能不能发挥到极至,能不能得到老百姓这种观众的认可,那就是他的演技水平了。
俗话说得好:“三分唱,七分扮;唱腔要有味,伴奏要有劲”。例如,豫剧中的司鼓和板胡,它在整个乐队伴奏中起到了总指挥的作用,它又对演员的动作、唱腔进一步优美化,因此,伴奏与演员的演技要密切配合,这场戏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境地。管仲在其中就表演了乐队这个角色。
导演在整个演艺过程中,同样更是一个重要角色。在一定条件下,导演主宰了戏剧作品艺术高度,导演的艺术造诣决定了戏剧作品能给观众带来何种水准的感官盛宴。鲍叔就是整个戏剧中的导演,鲍叔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就是伯乐,齐桓公、管仲就是千里马。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肯定是晚节不保的齐桓公姜小白啦,齐桓公前半辈子雄才大略,功成名就后始乱终弃,抛弃了以管仲为代表的一番忠臣,最后被饿死于深宫之中而无人收尸。
小白,大名鼎鼎的春秋第一霸,因为重视贤才,他不计较管仲代表丘比特送给他的那一箭,反而重用管仲,全力支持管仲在齐国进行变法。
管仲
管仲也没有辜负老板的信任,给齐国狠狠的打了几针:
1、把齐国的男性农民都搞成了特种部队,曰“兵农合一”。2、大力发展海盐事业,让齐国的海盐独霸天下,既可以出口到六国去"创汇",还可以对不听话的诸侯国进行“断盐”制裁,不听话就让你“淡”个够。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3、有节制、分成色的拿老百姓的东西,有点“藏富于民”的味道。4、要随时戴好“周天子”牌的帽子,打好共同对付“蛮夷”的牌,尊王攘夷才可最大限度的笼络人心。然后大家都知道了,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春秋第一霸”的宝座。
齐桓公姜小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看着沉醉于甜言蜜语、纸醉金迷中的小白,临死前的管仲苦口婆心的做了最后一次劝谏,“亲贤臣、远小人”的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小白只点头而不应答。
管仲撒手而去后,小白依然故我,该宠的小人一个不放过,该近的贤臣一个没找过。
管仲走了两年后,小白也开始病重。小白精心挑选领导班子们终于没有辜负管仲的期望,小白的“贤良们”立即给小白开辟了一间私人疗养院——深宫高墙软禁之。
被软禁的小白,真正实现了“寡人”的人生梦想。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最后在饥渴中以袖掩面而死去。可能是没脸见管仲等一番忠臣吧。深宫之外,小白的贤良们忙于寻求下一位老板,拉着小白的五个儿子上演互相伤害的大戏。小白的尸体在深宫中放了六七十天而无人搭理,蛆虫爬满一地。
齐国的霸业也如小白腐烂变质的尸体一样,从此一去不复返。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齐桓公是一代明君,管仲是一代贤相,鲍叔牙是有自知之明的有识之士。他们三人的杰出搭配造就了齐国的霸主地位。这三人中,管仲的作用最大,对后代的影响也最大。
管仲快死的时候,桓公亲往问之:“仲父之疾危矣,不幸而不起,寡人将委政于何人?并问到:吾欲任鲍叔牙,何如?管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但是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水至清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其短处也。
小人易牙听后跑去鲍叔牙那里挑拨说:仲父之相,您所推荐的,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您不可以为政,我真为您抱不平啊!鲍叔牙笑曰:管仲为相是我推荐的,管仲忠于国家,不私亲友。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若是我为相国,像你这样的小人,早就被我赶尽杀绝了。
过了几天,管仲死了,齐桓公因无人可用,只好委任鲍叔牙为相,牙固辞不就。桓公坚持,鲍叔牙乃曰:臣之好善恶恶,君所知也。君必用臣,请远离易牙等这样的小人,乃敢就职。桓公从之。即日罢斥他身边的小人易牙,竖刁,开方等。不许入朝相见。鲍叔牙才开始执政,并且不改管仲的施政方针,从而使齐国霸主地位长保不改。
可见齐桓公是一代明君,管仲是一代贤相,鲍叔牙是有自知之明的有识之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