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装备?

日本军队使用的部队制度与我们常用的班排连营团旅师军不一样。

他们是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二战后写成‘连队’)、旅团、师团。

在分队中间,还会设个最小的单位“伍”,由伍长率领,分队长是军曹(或是伍长)

一个分队大体就是一个班,人数10-15人,40年以后标准的步兵分队为12人,少的8人分队也有,分队长就是军曹。

宪兵分队级别要高一些,分队长是大尉。

日本是“三五制”或“二五制”,一个分队,可以分为2-3个小组,一般是射击组、突击组、援护组。

一般13人的分队比较多,4人作机枪手,军曹负责管理,其余皆为步枪兵,携带掷弹筒若干,3人操作1个掷弹筒,每人携弹18发,可投可掷。

射击组操作轻机枪,突击组持步枪进行作战,援护组通过掷弹筒等武器进行支援,或灵活进行分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初期的分队人数较多,末期开始有减少的倾向。

小队基本可对应于我们的排一级,一般由3到4个步兵分队构成,约50-70人左右。

从1940年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日军步兵1个小队,由3个轻机关枪分队和1个投掷弹筒分队构成;掷弹筒分队配备了3门八九式掷弹筒。

但是,因为轻机枪的生产率赶不上,所以日军许多部队干脆编成了两个轻机关枪分队和两个投掷弹筒分队。

有的部队因为缴获了武器,也会将缴获的轻机枪装备到自己部队中,编成火力更充裕的强化型部队,又有大量机关枪,又有大量掷弹筒。

别小看这个掷弹筒,按照鬼子的回忆录,他们声称“没这东西连仗都不会打了”。

日本的中队有3-4个小队,人数为120-150人左右,多的可达200-250人,标准人数为181人(3个54人小队),比我们熟悉的连要大。

中队平时指挥下不包括小队,只有称为“中队部”的内务班(这是战时变成小队)编制,战时、演习才会根据小队编成整个中队。

这个内务班主要是中队长勤务兵、号手、通讯员、卫生员,由下士官领导。

其实严格说起来,日军平时存在分队,但小队、中队、大队都不存在,他们以联队为兵事行政单位,无论是区域征兵还是后勤负责、抚恤转退都由联队和地方负责。即便联队出征,仍然会在联队区里留下办事机构,因此形成了1县1联队的有趣情况,直接挂着地方名称。

小队、中队、大队只有在战时才会真正的编成,然后开赴战场。

一个181人的中队,轻机枪为8-10挺,掷弹筒同样为8-10具,步枪140支左右,装备视部队级别和任务情况增减。

步兵中队一般来说是没有重机枪的,但如果是步兵联队下属,则会有专门的重机枪中队,负责8挺重机枪,还有可能编入装备2门92式步兵炮的炮兵小队。

实际上日军的部队组成很明确,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乌压压一片乱七八糟混在一起。

日军的炮兵、工兵、辎重等都从联队级统编,形成以步兵旅团、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联队、战车联队、师团直辖诸部队(制毒、防疫给水)组成的清晰构成。

但从更高的师团级来看,只有步兵和炮兵组成了联队,其它兵科的骑兵、工兵、炮兵之前都是大队编制,后来才有了联队。

所以,中队级别根据兵种而言就比较复杂了,主要的步兵大队的步兵中队编制,武器就是上述的掷弹筒、步枪、轻机枪。但战车中队、通讯中队、速射炮中队(反坦克战防炮)等都就很难统计。

以战争末期的坦克联队的编成情况来看,日军精锐第4师团战车联队编成如下:

2个中战车中队,每中队各有一式中战车(97改)10辆,分三个小队。

2个炮战车中队,每中队各有三式中战车10辆,分三个小队。

1个自走炮中队,100mm自走榴弹炮6门。

1个机动步兵中队

3个乘车步兵小队。

1个工兵整备小队。

辎重部队的区别比别的部队更大。

比如平型关打的那种辎重兵,其实是个混编部队,按战史说是第五师团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1个行李大队,1个汽车中队,1个护卫小队。

早期的辎重部队还有“辎重输卒”,即完全依靠人力运输的部队。

日军的辎重兵联队其实就是师团的配属机械化运输队,近卫师团还有近卫辎重兵联队,军属的独立的辎重兵联队也有。

近卫辎重兵联队在装备方面受到一点优待 ,没什么大的区别,都是以卡车为主的运输部队。而独立辎重兵联队则广泛存在于中国战场上,这些部队的装备就需要去深入研究了,实在太复杂,装备从卡车到骡马,到手推车都都有。

因为自动化程度较高,辎重兵一个联队其实只有两个中队编。

根据搭配的兵种,辎重兵的编成也有很大区别,比如日军野战炮部队的辎重马匹为挽马,因为要拉车。山炮部队的则是驮马,因为要背东西上山。

挽马辎重联队的战时编组可高达6个中队,驮马更多,有7个中队。但因为受限于实际情况,可能实际只有2个中队或更少。

独立辎重兵的装备杂七杂八的没个准头,无论马联队,还是汽车联队,他们的联队编制都是4个中队,实际这些人还兼职了步兵,是大扫荡的重要力量。

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装备?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究竟二字用的太好了。说真格的,日本人在二战中的军队编制,瞅着都让你头疼,一会师团,一会旅团的。往后发展,会出现方面军,总军,派遣军。

看的你头晕目眩,这到底是哪跟哪呀?

尤其是第一次瞅着的话,这日本人是干嘛呢?你一个师团,到底是师还是团,咋叫的这么变扭呢?

这也就算了,可您再往下瞅的时候,就会更加的懵了。

什么联队啦,大队啦,中队啦,到最后他还能给你蹦出个小分队?

您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想象力。

所以您要想把日本军队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军队编制搞清楚,你最好从他的最小单位开始说起,一步步的捋明白了,那么题主关于中队的事情也就弄明白了。

日本军队的各级编制。

首先日本军队中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小分队,和咱们对应的就是班。

他这一个分队有十三个人,一个分队长,四个机枪手,八个拿三八大盖的步枪兵,这里头会搭一个轻机枪在里头。

在这里解释一下,日本人一挺轻机枪为什么会有四个机枪手?

一个蹲在旁边指挥的,一个射手,两拿弹药的,需要强调的是这四个家伙都有手枪。

好了,我们接着说,那么反观其他国家呢?

您比方美国人,他们一个步兵班,十二个人,十条M1步枪,加一挺布朗宁机枪,还有一支春田狙击枪。

而当时国军,以德械师为例,一个班也十一个人,十只中正式,一挺搭配二十发弹匣的ZB26轻机枪。

抗战后期,国军装备美械,一个步兵班也才有了十二个人,一支M3冲锋枪,一挺ZB26轻机枪,加十条M1903春田步枪。

那么从人数搭配上,您就能看出日本人的一个小算盘,他在人数上总是比你多。最小的作战单位多一点的话,您越往上,他和其他国家相对应的编制就会更多。

那么再往上的编制中,这种现象就会变的更加严重。

好了,咱接着说。

就这么一个日本步兵班,如果遇到的是加强班的话,他会塞进去一个两人一组的五十毫米掷弹筒。

掷弹筒这玩意,算是日本部队中的大杀器,当年抗战时期,咱可不少吃这东西的闷亏,这玩意是曲射炮,能躲到障碍物后边进行发射。

咱的机枪阵地打不着他,他到是能打到咱。

接着再往上,就是日本人的小队编制,与之对应的是其他国家的排。

日本一个小队一般是五十四个人,这里面包括了三个小分队,还要塞进去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小分队。

如果遇到加强小队的话,那么下设的三个小分队,每一个小分队就是十五人,加一个加强过的掷弹筒小分队,整个小队就会攀升到六十二人。

当然了,在这一个编制当中,日本人为了应对我们的游击战,他们在这一级的编制中,还有一个比较小的编制。

整个小队有五十人。您别看人数少了,这里头的分队可不少,足足六个分队,而每个分队当中只配备了八人,其中只有三个分队有机枪,其他全部是一水的三八大盖。

这种算是特殊的,大家伙了解一下即可,咱在以后的唠叨中,就不提了。

总之,要是按照一般的编制,日本人的小队已经比其他国家排这一级多出了一部分人。

而我们一个排也就三十来个人,美国人也差不多,撑死了也就四十个。

看见吗?差异已经出来了,这也算是日本人在这个方面的一个战术诈骗吧!

接着就是日本人的中队,这个编制对应其他国家的连。

日本人的一个标准中队会有一百八十人,那么在这个级别当中,就有了一个指挥部,而日本一个中队部,有十九个人。

这十九个人中,包括一名中队长,一名执行官,三个军士,四个卫生员,以及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和八个通信兵。

至于下边,他管辖的就是三个拥有五十四个人的小队。

在这个编制中,三八大盖有一百三十九条枪,九挺轻机枪,以及九个掷弹筒,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还会在这个编制中塞进去一到两门迫击炮,或者干脆塞进去一门李云龙攻打县城的九二步兵炮。

而我们呢?一个连的兵力,也就是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之间。

您看到了这个级别,是不是差的更多了。

当然了,在这个中队的编制中,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中队。

您比方说还有机枪中队,通常情况下这种中队的编制相对小一点,一共有一百七十四个人,中队部里头有十四个,三个重机枪小队,一共有十二挺重机枪。

至于日本大队,他这对应的是其他国家的营。

那么到了这里,日本人的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有了一千一百人的编制。

而一般其他国家营这一级的编制,仅仅是在五百人左右,吓到了吧!翻了一倍都不止。

那么国军的编制在这一级别,一个营最少才三百人,和日本人这个级别一对比,那差异就更加的大了。

日本人的算盘到这里,就算是打出来了。

您就想吧,一个营的兵力他比你多出了至少两倍还多的人数,同一编制的您还真就没法弄,他都快赶上一个团的兵力了。

那么日本人在这一编制中,具体有什么内容呢?

他有一个三十人组成的大队部,再加上一个一百一十人的运输中队。

您瞅着这个运输中队也别嫌扎眼,日本人在二战中也就是实现了一个骡马化,所以大队塞进去一个运输中队也没啥,这东西的主要装备就是大车和骡马。

当然了有时候日本的上级单位——联队,也会把这些运输中队集中到联队手里头,进行使用,那么这个大队就会下降到一千人左右。

他的编制中,包括了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再加上一个五十五人组成的炮小队。

您别看这仅仅是一个炮小队,但五脏俱全,他这里头还有一个十人组成的小队部,加一个十五人的弹药分队,剩余的三十人,分成两个炮分队,每一个分队伺候一门九二步兵炮。

再往上一层就是联队,对应的是团级单位。

他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八百人,这个数字已经远远大于我们一个步兵团了,我们也就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的规模而已。

再往就是师团了,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不是还有一个旅团吗?”

旅团属于杂牌的,日本人编制这个东西出来,纯属看心情,少的时候三千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八千人的规模。

旅团这一级别,一开始下边有两个步兵联队,后来在中国战场上,被打死的日本人越来越多,这消耗的有点过了。

日本人瞅着四编制的师团太大,就又搞出了三单位的师团和所谓的混成旅团。

所以旅团这种编制,您要细说吧,有点乱,本来他就不是固定的,看心情下菜的一个编制。

那么师团又是啥情况呢?

日本人一般把师团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师团。

他有时候塞进去两个旅团,或者干脆不整旅团,直接塞进去四个联队(后期有三个联队的编制)

而日本人的师团人数也不定,人数范围大概在一万五千人到三万人之间。

到了如今,日本人还叫他们的陆军为师团,这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想象。

咋说呢?二战结束,日本人投降的时候,日本把海陆空都算起来,他们的各类师团大概有二百六十多个,总兵力有六百多万。

接下来,咱再来说说,日本人那些个怪异的番号。

一般的部队的番号,都是用数字来说的,日本人也有,您比方说第五师团,这看起来很正常。

但日本人还有其他的叫法,您比方说以部队长官的名字进行命名,所以第五师团也叫板垣师团。

可日本人感觉还不够,有时候还会以部队所在地给这个师团起名字,就这个第五师团,他也叫广岛师团。

您以为这就完了吗?不,日本人还会给这些部队起一个字作为番号,这个第五师团,他也叫鲤师团。

看着是不是很乱啊!要是一般人不了解日本人军队编制的话,看上一遍脑瓜都疼,这哪和哪呀。

那么日本人咋就那么怪呢?起这么多名字干嘛呀?

其实原因很简单,日本人对于保密防止间谍这事,特别的上心,几乎达到了偏执狂的程度。

除此之外,您要是翻看当年日本人对外发布的信息,他们对于所谓的师团和旅团,压根就不会提,直接就以兵团直接称呼,目的是防止其他国家,根据这些名字,从而推测出各个部队的驻地和他们的人数。

他们还规定了,联队和大队,要以部队的名字进行称呼,中队和小队要叫队。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在1938年的时候,日本和苏联红军进行了一场诺门坎战役。

在这场战役当中,有一个第二十三师团,就这个师团他其实是一个三单位制的特设师团。

所以您要是翻阅日本人的档案材料会发现,就这么缺了一个联队的特设师团,他们居然叫小松原兵团。

小松原是第二十三师团的指挥官小松原道太郎的名字,给加一个兵团,您还以为这家伙带了多少兵?

兵团就兵团吧,日本人爱咋叫咋叫,这里头最有意思的他用部队长官的名字命名部队,最后就尴尬了。咋回事呢?

日本人和中国较量的过程中,部队也有损失,这也就算了,他的部队长官也有被打死的,或者因为作战不利被撤销的。

那么同一个部队,这就面临着代号要更换的问题。

一支部队的指挥官,被频繁的打死,或者频繁的更换,那么代号也在频繁的替换,最终就连这支部队所在的官兵都懵圈了:“我是谁?我在那?我在干什么?是在叫我吗?”

前脚还叫铃木部队,哐一声这家伙被打死了,后脚就变成了小林部队。

再有就是以部队征兵所在地叫代号的。

1888年日本的镇台被废了,但各个镇台被改编成了日本最初的七个师团,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的师团一直维持在二十个以下。

那么这十来个师团他们都对应日本人十来个师管区,这些师团都是在自己的师管区进行征兵,驻扎的。

久而久之他们就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师团,您比方说第十八师团,因为长期驻扎在久留米,所以也叫久留米师团。

那么这样的命名就没有问题了吗?

拉倒吧!问题更加的多。

您比方说,一开始日本人十来个常备师团,这还好说,日本地方虽然小,但够划拉的,但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人开始玩命的征兵,海陆空就有二百六十多个师团,你把日本划拉成二百六十多个地方进行征兵?

于是就出现了两个师团,或者两个联队他们的征兵地一样的现象,这就尴尬了。

于是日本人又开始实行所谓的,一个字代号,您比方之前提到的那个久留米师团,被叫做菊师团。

最后在说一点,日本人之所以划片进行征兵,借用了中国舂秋时期管仲的士乡体制,这样可以做到:

夜战声相闻,昼战目相识,居同乐,死同哀的效果。

这就是日本著名的乡土部队的说法来源。

那么这么做有好处吗?有是有,但也会让部队和部队之间产生隔阂。

举个例子,日本第三十四联队,他是静冈县人组成的一支部队。

结果在1937年被运到上海,打了两个月,一千二百四十八人被干掉了,还有两千零四十六人被打伤了。

日本静冈县那叫个一片哀嚎啊!到了十一月份这么一大批死人被运回去,您知道那场面吗?当地人怒了。

而这个第三十四联队长娶了一位东京的媳妇,这个媳妇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就兴冲冲从东京搬到了静冈县,要和下属的军属们搞个同甘共苦吗?毕竟是乡土部队。

结果死了这么多人,他们家的玻璃天天被人砸,就算是有岗哨宪兵把手,天天有人往院子里头扔恐吓信。

最终这个东京媳妇被逼疯,在1938年自杀了。

那么这种结构的部队,相互之间的配合如果在势头强劲的时候还成,但势头弱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日本人在岛屿上被围困起来,各个小团体就会出现,针对其他的小团体的事情发生。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装备?

日军中队的级别

二战时期日军的编制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列,日军采取的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编制形式。

日军中队长军衔通常为大尉,副中队长为中尉或少尉,一般是3名,总人数在180—200人,其规模要比我们的普通连队甚至是加强连大,而又明显小于营,这也是日军编制非常明显的特点。

日军中队的人员编制

日军步兵中队常见的分为甲种和乙种两类编制:二者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设有1个中队部、3个步兵小队,其中中队部编有中队长,3个军士,4个卫生员,勤务兵,喇叭手(号兵),8个通信员等。但在规模上,甲种中队要略大于乙种中队,其中,甲种中队通常为205人左右,乙种部队通常在180人左右。

不过,这种编制并非一成不变,受不同作战任务性质的要求,通常会在基础编制上进行其他兵种的配属。

日军中队的火力配置

一个步兵中队的基本武器配置为:甲种中队中配置有步枪105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12具。乙种中队中装备有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在执行具体的任务重,还可获得一个重装小队的加强,包括重机枪2挺,20mm反坦克枪2支,甚至可以进一步加强1至2门90重迫击炮或92式步兵炮抑或是37mm平射步兵狙击炮。

侵华时期的日本军队,虽然军队编制显得怪异,但战斗力却不容小觑,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队,日军相对先进的武器和严格正规的训练,再加上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对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军的一个中队规模虽然明显小于当时中国的一个建制营,但是在实际交锋中,日军却常常占有上风。

神秘的骷髅中队

二战时期的日本,几乎处处以德国为样板,例如日军将领的那一撮小胡子,就是对希特勒本人的致敬。在那个时候的纳粹德国有一支被称为“死亡之星”的纳粹第三武装党卫队装甲师——骷髅师,同样,在侵华日军中,也有着一支以骷髅为标志的中队,他们既著名但又神秘,能够查到的资料非常少。他们在日本太阳旗中央放上白色的骷髅图案,以区别自己。对于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从一些蛛丝马迹的信息中,可以获知他们主要活动区域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是日军作战的突击部队。该中队的池上中尉在战争期间作为日军侵华的英雄登上了当时的侵略画报,以炫耀日军武力和凶狠。

我是文史墨客,带你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欢迎关注,一起交流哦!

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装备?

通常,日军一个中队就是180人。

标准配置: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军士3人,卫生员4人,勤务兵司号兵各1,8名通讯兵。3个54人小队。合计181人。

有步枪139,轻机枪9,掷弹筒9。必要时加强2~4挺重机枪,或1~2门90毫米迫击炮或92步兵炮。

92式重机枪:

从纯火力输出水平看,日军中队远超中国军队当时的连,也比营强。因为国军精锐的团能达到每连9挺轻机枪,但大多数连只有6挺,地方军,八路军更差得远。

中国军队的连,几乎没有重机枪也没有掷弹筒,就更不要说什么迫击炮或者步兵炮了。还不要说弹药问题。

歪把子机枪:

从人员编制看,中队几乎与营一样。因为国军的中央军也存在较多空额,一个营表面编制500人,实际可能只有300多,分到三个连之后各连有100都不错。到地方军阀,一个师只编制一半的5000(阎锡山晋军的师普遍3000人),按3团9营27连算,剔除各直属单位之后,每个连基本只有70人左右。八路军的连人数充实,但装备又太差。

92式70毫米步兵炮:

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装备?

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和装备,可以从受降的时候,缴获的武器清单来分析,也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中队战场战斗伤亡情况,来了解日本一个中队的实际装备和人员配备情况。

为了全面的了解日军一个中队的编制和装备,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说。

其一、日本陆军的斋滕中队投降八路军的时候,居然有“刺刀一百把,各种弹药二万四千余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对此,八路军总司令部向各解放区发布命令,要求迅速行动,接受日伪军投降。

山东军区第八师,遵照鲁南军区指定的作战区域,于9月2日从费县唐村出发,3日4时完成对津浦线上,陶庄的斋滕中队的军事包围。

我们从抓到的保长口中掌握了该中队的人数、武器、装备等基本情况,经过对保长做工作,令其投降八路军。

八路军由保长带路,很快来到日军驻地。日军土兵向八路军举手敬礼,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日军军官,个头矮小,身着黄色军服,未戴帽子,面色憔悴,态度有些傲慢,站立在门前迎接。

保长连忙上前介绍说,这就是斋滕中队长,斋滕让八路军进屋。据说,八路军与斋滕面对面地席地而坐。

不久,一个年约十五、六岁的日本士兵,抬来了一张小木桌,摆上几盘日本糖果和饼干,还有炒花生等。沏上茶后,又拿来一札日本信笺和一支铅笔递给斋滕。

随后,开始了正式谈判。谈判结束后,八路军开始指派受降小组,前往接受武器。

后来,受降小组去到斋滕中队驻地,斋滕已点上两盏小马灯,把各类武器分别排列得整整齐齐。八路军按照武器造册,逐项对照验收。

此次受降,共缴获九二重机枪4挺;轻机枪14挺,三八式步枪87支,马枪18支,手枪6支,掷弹筒15个,手榴弹500余枚,刺刀100把,各种弹药24000余发。

其二、日军一个中队的人数可能在100人左右,宪兵大佐村上直枝任大队长,下设五个中队,共500余人,平均每个中队100人左右,中队部下设两个班、三个室,中队下辖四个小队

1943年,日寇将宪兵组织重加调配,以宪兵为主,配备一部分步兵,混合组成一支特殊部队—特别警备队,其司令部驻北京,下设十个大队,分驻华北各地。

它的第二大队代号甲第1415部队,1943年秋在天津组建。宪兵大佐村上直枝任大队长,下设五个中队,共500余人。

甲第1415部队分为公开秘密两部分,在城市用“公馆”的名称,进行秘密特务活动,在济南市就设有“凤凰公馆”和“泺源公馆”。

在接近解放区边缘则进行武装袭击,暗杀破坏和情报搜集活动。

它的第二中队前身为第一中队,1943年9月进驻乐陵县城内城隍庙,中队部下设情报、宣传两个班,警卫、无线电、医务三个室。

中队下辖四个小队,第一小队由松植栅领导驻阳信,第二小队由原子少尉领导驻商河龙桑寺。

  • 据说,八路军曾经在八滩以一个团的兵力,对付鬼子的一个中队和二百多个伪军

八路军的火器装备,远不如敌人。而鬼子那股子“武士道”精神,也不可忽视。

那次作战,八路军的红色信号弹把黑黝黝的天空撕成两半,激烈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战士们豪壮的冲杀声,从八滩四面响起。

事实上,最激烈的是二营的冲击方向。他们由南向北进攻,一进去就和鬼子展开了恶战。

此战,二营副营长王光汉率领的突击队,真是一把利刀,他们一直逼进到日军的中队部,砸坏了鬼子的报话机和电台装置,逼得鬼子没办法,只得接连放出三只军用信鸽,向外求援。

一营是由西往东攻,打的是伪军,决刀剁豆腐,仅仅二十多分钟,就把这二百多个替鬼子挡枪子的伪军消灭了大部分,剩下的残部都溃散了。

  • 八路军在霍县风子岭,也曾经全歼日军的一个中队

抗日英雄景仙州同志,是临汾县东张公社泉坡村人。由他创建的汾东游击支队,群众习称景支队,汾东游击支队景仙州在抗日救亡工作处于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临汾,洪赵、襄汾等地坚持抗战。

这支队伍曾经与鬼子的一个中队,争夺风子岭,据说战斗十分激烈。但八路军士气很高,不管敌人多么凶恶,始终坚守阵地,用鲜血和生命保全了这块高地。

太阳快落西时,战斗基本进入尾声。支队战士越战越勇,穷追猛打,对敌人进行逐股分割包抄围歼。

到黄昏时候,日军一个中队共一百多人被八路军干净、彻底地消灭了,缴获很多武器弹药。敌军被挫败,溃不成军、慌慌龟缩城内。

从八滩之战、风子岭之战,可以看出,实战中,日本一个中队往往会配置200-300伪军,战斗时,一个中队的编制也就是100人左右。

其三、配备伪军的日本宪兵队中队,人数不止一百,伪军会有200多人归中队指挥

1944年8月,冀东八路军滦东七区队,曾在离日伪巢穴海阳镇二三里路的范庄、侯庄,歼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宪兵中队,震慑了驻秦皇岛和山海关的敌人,大大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

至今,在这一带人民群众中,仍广泛传颂着这次战斗胜利的故事。

当时,日寇在侵华战争中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战场上节节败退,其国内兵源枯竭,劳力也严重不足,为垂死挣扎,维持军需生产,从我抗日游击根据地抓捕大批青壮年运到日本或伪满充当劳工。

八路军接受了人民的要求,决心消灭海阳的敌人。为此他们多次派侦察员深入海阳镇及其附近村庄,了解敌情和日伪活动规律,以及当地地形、地物和民情。

海阳镇据点里,除“高石茂利”带来的一个宪兵中队和“铁矛”特务队以外,还有300多名伪军和伪警察。

自从高石茂利到海阳后,经常带着这支宪兵队和特务、伪军从海阳出发,经范庄、侯庄向西北方我抗日地区,抓人抢粮。

后来,八路军打算把鬼子放进庄去,待打响以后,消灭从庄里跑出来的鬼子。对伪军,仍按预先规定的办法对待,以便集中火力消灭鬼子,速战速决。

刚刚布置完毕,“高石茂利”带来的一个宪兵中队真的出发了。前面是武装伪警察和特务,后面是鬼子顾问高石茂利和宪兵队长宾田带着一个中队鬼子。

看样子,正如八路军所料,敌人以为打枪的是“土八路”,而不是八路军主力,因而连机枪都没脱掉枪衣,大摇大摆地进了范庄南街。

伪军也出来200多人,慢腾腾地走着,离这里还有二里多路。鬼子进庄后,就地休息。特务和伪警察挨户叫门,边叫边喊皇军来了,不想被八路军来了个“一锅端”。

综上所述,日军一个中队的编制和装备比较复杂,从作战和接受投降的日军中队的情况,可以基本上了解到其人员和装备配备情况,机枪、刺刀、手榴弹是标配,实际作战人员,如果包括伪军,一般也就300多人。

日军一个中队究竟是什么编制装备?

日本陆军中队,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步兵中队,机枪中队,运输中队,炮兵中队,反坦克中队,通信中队,骑兵中队,摩托车中队,卡车运输中队,速射炮中队等等。

步兵中队: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0人,包括队指挥部19人,有大尉中队长,执行官,军士,卫生员,通信员,司号员,勤务兵等;3个步兵小队,每个小队3个班带俩掷弹筒差不多54人。

炮兵中队,120人,25人队指挥部,配1个观察班,1个弹药排,3个炮排,每个炮排2个炮班,每个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机枪中队,170人,14人的队指挥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

反坦克中队,120人,20人队指挥部,1个弹药排,3个炮排,每个排有2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1个电话排和1个无线电排,电话排有4个班,每班3部电话,无线电排有5个电台。

骑兵中队,130人,4个排。

摩托车中队,160人。

速射炮中队,4门37mm速射炮。

卡车运输中队,100人 ,50辆(奇缺)

运输中队,110人,骡马车,驮畜几百匹。

日本陆军编制大致是小队、中队、大队、联队、师团等,配置有步兵、工兵、运输、通讯、侦察、炮兵、骑兵等,规模有班排、小队、大队、联队等,而配中队的大致如下:

大队配有步兵中队、运输中队、机枪中队;

联队除包括大队的配置外,还有炮兵中队,反坦克中队,通信中队;

师团除包括联队的配置外,还有骑兵中队,摩托车中队,卡车运输中队,速射炮中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